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扫街之53——18.3.8游北官房胡同

北官房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什刹海后海的南侧,胡同东起银锭桥胡同,西至三井胡同,长223米,宽4米,主体呈东西走向,受什刹海地形影响,西端略向北斜。

什刹海一带清代是正黄旗地界,后海南侧历史上曾有五条以“官房”命名的胡同:分别是后海与前海西街之间的南、北官房胡同,地安门西大街与兴华胡同之间的东、中、西官房胡同。民国时西官房胡同改称五福里,中官房胡同改称福寿里。1965年,根据胡同的方向又把福寿里分为东、西福寿里。如今胡同名字中带有官房的还有三条胡同:南官房、北官房和东官房,

虽然这些胡同都以“官房”入名,但是胡同名称成因又有所不同。余棨昌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一书中对“官房”有过这样的解释:“宛平县在西皇城根,面皇城南向。国都南迁后,署迁移郊外,此署遂废。署旁之福寿里,旧名中官房,五福里,旧名西官房,以其为宛平县署之官房也。”按照余棨昌先生的解释,“东、中、西官房”为当年宛平县署办公的房屋,带有官产的性质,故称“官房”。但“南、北官房”却有所不同,“南官房”旧称“南官坊口”(又叫“南官府”),“北官房”旧称“北官坊口”,这些名称可能和明代设有承运库或清康熙年间的“十王府”有关。也有人说北官房当初之所以叫北官坊口,是与南侧的“南官坊口”胡同相互对应。“坊”是“房”的谐音,1965年在北京市街巷名称调整时将南、北官坊口改成了南、北官房胡同。

展开剩余89%

北官房胡同位置示意

北官房胡同地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内,胡同紧邻箸名的银锭桥,北与什刹海后海及海南沿的繁华酒吧街近在咫尺,南与北京西城区胡同游的重点景区——南官房胡同只有一步之遥,属于旅游风景区内的传统居民区。这里与喧闹的什刹海和南官房胡同仅一街之隔。但比南官房胡同和什刹海沿岸清静得多。从热闹的银锭桥胡同一拐弯,便进入了清静宜人的北官房胡同。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胡同游的三轮车很少光顾这里,行走胡同里的除了居住于此的普通市民,仅有一些偶尔经过的步行游客,因此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北京生活。

从银锭桥头看什刹海后海

北官房胡同属于什刹海旅游的景点之一,其特色就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有着中国传统官僚住宅的建筑风格。这条胡同里并无文保级别四合院,但大部分宅院是过去的官宅,这些官宅虽非豪宅,却也不是一般平头百姓的住宅所能比拟,它们即保留着明显的北方民居的风格和中国古建的传统色调,又有官府建筑的大气、庄重。由于那些所谓官宅院并不整齐划一,而是时有突出或后缩,从而使的整条胡同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走在其中别有一番感受。

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上百条胡同中,“北官房”又是条文化名人居住较为集中的胡同之一。资料介绍:关广志、潘絜兹先生在17号住过;28号院曾住有蔡若虹、华君武、张仃、彦涵、钟灵、张悟真等艺术家;21号院有南铁生、马增芬先生……;29号院看似普通,却曾居住过一代碑帖学家、书法大家张伯英先生。可惜的是,今天我们走在胡同里已经很难寻觅到那些名人的足迹。

走进北官房胡同,首先一连看到几个紧闭的大门,只有一个大门开着门,里边收拾的干干净净,象是个单位。我只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现在的北官房胡同二十八号,象大多数北京的四合院的现状一样,成了一个大杂院。但1950年代初期还没有那么杂,这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宿舍,美协的几个巨头江丰、蔡若虹等人辗转从延安搬到了这里。据我们院子九十多岁的裱画师傅单大爷说,这个院子是属于旁边一个四合院的私家花园,五十年代他们搬进这个院子时,假山,竹林还完好无损,七十年代我曾经来过这个院子,那时假山和竹林已经没有了,但还有一颗挂着文物标牌的古槐树,另有直径超过四十公分粗的枣树八九棵,结的枣子又大又甜又脆。北京四合院原来多是一家人居住,按儒家尊卑长幼的观念和风水方位居住。“五四”运动后,儒家传统遭到近代思想家激烈批判,是文化意义上的毁灭。1950年代共产党进城,除了逃亡的大户人家,就是被革命驱逐出深宅大院的豪门,四合院尤其完整的大院子,充公后就分给了许多城市贫民,若干家共一个院子,至此,从传统建筑保护的意义上,作为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北京四合院已经埋下被彻底破坏的种子,即院子充公以及住户增多、变杂,是造成四合院在不断被改建中遭到破坏的原因,事实上,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据统计1952年北京人口是261.8万,到1981年增加到919.2万,三十年增加了三倍多,但1950——1970年代末,共产党政府又忙于继续革命,没时间解决人口增多与住房紧张的矛盾,于是就不断地在一个四合院里做加法,今天你家接出一间房子,明天我家在房顶上加个二层,院子被挤得越来越小,院子的形状越来越奇怪。而且由于传统文化被否定,改建的材料和样式上不再遵循传统四合院的传统,以至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廉价的材料,各种奇奇怪怪的房子形状应有尽有。以致到了七十年代末,大多数的四合院已经变成面貌全非的大杂院了,尤其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就连这些大杂院也都被大片大片的拆除了,应了九十年代北京出租司机广泛流传的话——CHINA——拆呢!

1950年代,由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的入住,假山石、竹林给清除了,院子由园林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院子。198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在那个院子里盖了两排四十米长八米宽的平房,自然,那些大枣树逃不掉被砍掉的命运,院子到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由乱七八糟房子组成的七弯八拐的迷宫了。就说我们院子的大门楼吧,1980年我住进这个院子里的时候,灰砖灰瓦的门楼主体基本完好,砖雕的墙花和木雕的门楣,以及门两旁的石鼓一应俱全,但是1980年代末期,由于门楼漏雨,房管局修建队把门楼顶都给拆了,换成红色方块形的平瓦,而且,坏掉的墙砖被抹上了水泥,门旁的两个清代的石鼓,也被掀翻弃之一旁,没多久两个石鼓便不知所踪。北京四合院就是这样在群众性静悄悄的改建中,配合着政府轰轰烈烈的大拆除而毁灭了。想起来真让人伤感,但也无奈,CHINA——拆呢!就连北京古城墙和大规模的公共建筑都保护不了,那一个小胡同,一个北官房的小院子还算什么呢?

西城区北官房胡同28号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宿舍。江丰、蔡若虹等曾住此。

2015年6月26日南方周末《栗宪庭:北官房胡同28号》摘录:

现在的北官房胡同28号,像大多数北京的四合院的现状一样,成了一个大杂院。但1950年代初期还没有那么杂,这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宿舍,美协的几个巨头江丰、蔡若虹等人辗转从延安搬到了这里。据我们院子九十多岁的裱画师傅单大爷说,这个院子是属于旁边一个四合院的私家花园,上世纪50年代他们搬进这个院子时,假山、竹林还完好无损。1950年代,由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的入住,假山石、竹林给清除了,院子由园林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院子。198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在那个院子里盖了两排40米长8米宽的平房,自然,那些大枣树逃不掉被砍掉的命运,院子到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由乱七八糟房子组成的七弯八拐的迷宫了。就说我们院子的大门楼吧,1980年我住进这个院子里的时候,灰砖灰瓦的门楼主体基本完好,砖雕的墙花和木雕的门楣,以及门两旁的石鼓一应俱全,但是1980年代末期,由于门楼漏雨,房管局修建队把门楼顶给拆了,换成红色方块形的平瓦,而且,坏掉的墙砖被抹上了水泥,门旁的两个清代石鼓,也被掀翻弃之一旁,没多久两个石鼓便不知其踪。

这个大院其实准确说是大杂院,应该是典型的老北京大杂院,由数十间平房组成,数十户人家挤在这个狭窄空间,浓缩了过去非市场经济时代中国艺术家(即使是官方)的生存境况。

从18号院门前看北官房胡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朝外吉市口的胡同忆旧我老家
解玺璋 | 居京琐记
北京观察
有声散文 | 刘一达京味系列《四合院变奏曲》演播:洪伯
光影之间的东方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