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探索-福绥境大楼,理想主义的家园

福绥境地区临近白塔寺。这一地区的的建筑以老四合院和大杂院为主,抬头远望,在老房子的屋顶和漫天电线的映衬下,白塔显得非常高大。

而今天的主角——福绥境大楼则像是白塔旁的巨人。

游记结尾,我们经常会建议大家有机会去这个地方看一看,转一转。但本文不是这样,福绥境大楼并不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老实说里面也并没有什么美景,这个地方本身的纪念和象征意义大于其观光意义。而且大楼中还有20多家住户没有搬走,探险的人多了难免会打扰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外来人在楼里逛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住户,往往不会非常友好。

但不管怎么说,这栋神秘的大楼还是吸引着许多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又想去看,心里又有着一定的负罪感,所以今天我的指导思想是知难而退不扰民,能看多少算多少,遇到阻碍就调头。

其实整个探索的过程没什么可讲的。非常短暂,也很简单,坐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下车,途经鲁迅纪念馆,找到扶绥靖大楼,进门上楼,转一转,下楼。我的心理素质还凑合,不至于在门口鬼鬼祟祟被轰出来,也没有刻意的拍很多照片,毕竟网上有许多照片,大都是表现大楼内部阴森、破旧、历史久远的,一搜一大把。今天上楼的时候是爬楼梯,下楼时乘坐电梯,目前大楼的一部电梯运转仍然良好,居民们可以骑着电动车直接进电梯上楼,反正楼上放车的地方多的是。

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所谓“大楼探险”的文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里地处闹市,但设施年久失修,有一种天然的恐怖氛围。

而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曾经有一部叫做《诡捌楼》的恐怖电影,编剧的灵感来自于此,并且也是以福绥境大楼为取景地之一的。所以很多人就把这里看作了城市探险的绝佳目的地。但来的人多了,就总有人把不住道德底线,之前出现过有人专门在楼道里吓唬人,或者大半夜大喊大叫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楼内居民的生活。

我真正感兴趣的在于大楼的历史和设计理念。

大楼的来历还是需要重点介绍的,之所以选择在福绥境建设这座社会主义大楼,并非偶然。以下文字来自于多方资料的综合,从搜集的资料来看我认为写的比较好的有两个,一个是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旧京图说”发布的一篇文章《全国看北京,北京看西城,西城看福绥境,福绥境当年可牛了!》,作者黄加佳;另一个是《理想家:2025》的《张永和X史建:从福绥境大楼谈起》,作者张永和、史建。

福绥境街道位于西城区北部,在1949年之前这一地区被称作“穷西北套”。福绥境原名“苦水井”,因为此处有一口水井,里面的水味道发苦。后来据说还是一位国民党官员在这里买了宅子后,嫌这个名字不入耳,才改成了“福绥境”,意为“有福之地”。名字虽然改了,但这里的居住环境还是非常恶劣的。根据头条号长安街知事的资料,“解放前这附近有4个大粪坑,垃圾堆积如山,夏天蚊蝇成群,刮风黄土飞扬,下雨泥泞满地。居民们住的也都是低矮破旧的危房,甚至还有一种名为“三跳坑”的房子,也就是说院子比胡同地势低,屋子比院子地势低,一下雨路上的积水就倒灌进屋子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北京的清洁运动,扶绥靖街道带领居民们填平了大粪坑,移走了垃圾山,修好了道路。在清理运动中,街道和党组织体现出了高度的战斗力,极大地团结了当地的居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福绥境街道独特的模范效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特意为福绥境拍了一部纪录片《一条小街》,向全国推广先进经验。在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上,曾经发布了许多福绥境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福绥境真的是生产有序开展,文化热火朝天,生活丰富多彩。

在先进典型的地盘上开展这样的社会主义公社工程,可控性更强,安全性更强,示范性更强,因此,福绥境大楼的选址就顺理成章了。北京同期建设的还有另外两座类似的公社大楼,其选址基本上也遵循了同样的原则。

大楼算是大跃进后期的产物,楼高8层,最特别的一点是,大楼是用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建起来的。相比于同时期建设的其他社会主义公社大楼,显得更加宏伟,似乎也为整个大楼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含义。大楼原称鲁迅纪念馆北住宅,老百姓们则管他叫“公社大楼”或者“8楼”。能够住进大楼的居民都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的先进分子或者优秀人才,住进大楼在当时是一种崇高的待遇。需要注意的是,大楼并非“高干楼”,社会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入住。

大楼由北京建筑设计院施工设计,工程师是张长儒先生。老先生现在已经退休,网上可以找到许多采访资料,为我这样的爱好者研究大楼的历史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素材。根据老先生的采访资料,大楼原始设计稿是U字形的,但为了避免东西副楼互相遮挡阳光,后来改为了Z字形。类似的改动还有很多,无一不是当时最好的建筑设计师,心怀未来生活模式的种种向往和憧憬,用心用情设计出来的。

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设想。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设想过的一种情景就是,我们一个班的同学能够生活在一栋楼房里,楼房里面设施齐全,想运动有泳池有室内篮球场有健身房,想吃饭有各种风味的餐厅饭堂,想看电影有片源自选的电影院……大家呼朋引伴、生活刺激多彩。后来,虽然这种全班住在一个楼里的理想还是没法实现,但我的同学之间还是修炼成了近10对儿夫妻,也算是另一种层面的实现吧。关系好的几个同学还做了个远景约定,如果将来谁发达了,就买一大片庄园,大家退休之后一起住进去。

福绥境大楼的设计者或许只是从当时人民公社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也或许他们和我有着类似的理想。只不过作为一个实实在在开工建设的工程,设计者需要想得更细、更实用,要顺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楼充满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就像是那些科幻小说中的垂直社会形态的载体。整个大楼有189个居住单元和101间单身宿舍,在单元房间内没有厨房,只有在当时非常豪华的卫生间和储藏室。大楼的公共设施配备齐全而且设计标准很高,餐厅、公共浴室、公共厨房、公共厕所、幼儿园、理发室、小卖部、保健室、开水房等等一应俱全,地下一层的餐厅标准极高,大楼还是北京市第一栋安装电梯的住宅楼。当时为了防止“把人养懒”,电梯在2、3楼是不停的。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以吃“大锅饭”为荣的,而且坚定地认为这种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思维定势。比如,福绥境大楼的住宅单元对象应该是单身人士和夫妇。单元房的面积并不大,可见设计时并没有考虑三代同堂的情况。实际上,当时双职工的生活还是非常紧张的,除了白天在单位工作之外,晚上一般还会有政治学习和公社活动。因此在大楼中设置公共餐厅、幼儿园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解放年轻父母的时间,让专人照看孩子,而留出更多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其他公共设施的设置思想也大抵如此,通过公共设施尽可能提高“生活的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而个人的空间和其他需求基本满足即可,没有攀比、没有过多的物质享受。当时的人们认为所谓的享受,并不是拥有大房间和很多的私人财产,而是丰富完善的社会服务。

与法国的“马赛公寓”不同,福绥境大楼的公共设施都在低层,因此其服务对象可以不局限于大楼居民,可以造福周边居民。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设计,也使得福绥境大楼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主义实验项目,而能够在更长的时间阶段以及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现在看福绥境大楼,里面的单元房显得狭小不堪,公共设施虽然曾经齐全,但似乎少了一些隐私和个性化的选择,而且大集体式的幼儿园似乎也让家庭感缺失。

然而,在当今极简主义生活的兴起,以及共享经济的繁荣的大背景下,福绥境大楼的很多理念竟然再一次与时代趋势不谋而合。比如说家里的厨房被外卖和餐厅所代替,逐渐兴起的“群养式”育儿,还有“宅”文化的影子等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食堂散伙了,楼房的管理逐渐松散,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让楼内居民个生活发生了变化。液化气罐、火炉子、蜂窝煤开始堆满了公共空间,1993年,大楼被列入重大火灾隐患大楼。

2005年,启动大楼排险搬迁工程,从那时开始,楼里的居民慢慢离开了这里。大楼一度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在当时人大和政协会议上能时不时看到提议保护大楼的提案。幸运的是,2019年福绥境大楼已经被北京市确立为北京市第一批429处历史建筑。这样就意味着大楼不会被拆除,而且其外立面不得进行改变。而且其内部空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开发和改造潜力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福绥境大楼即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北京市的“新晋”著名建筑。

除了福绥境大楼之外,北京还有两栋社会主义公社大楼,其中北官厅大楼已经被拆除了,而安华楼我还没有去过,争取有机会再去安华楼看看,到时候再为大家奉献一篇另一种风味的游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家户户在一块儿吃大锅饭——北京西城福绥境手机速写
60年前的胡同生活,是不是勾起不少北京人的回忆?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福绥境大楼
京城最早的电梯“豪宅”成“鬼楼”
券影朝阜路(十一)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