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雪芹将一生遭遇写在《红楼梦》,用香菱遭遇将康乾盛世打回原形

1763年,北京西山。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冬夜里,一位巨人在一座小小的院落中,走完了他四十八年的短暂人生。

他身后没有子女,临行时只有他泪流满面的妻子陪伴在左右。

然而,他却留下了一部让后世中国人永远为之自豪的千古绝唱。

这位巨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问世两个半世纪以来,已经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

梁启超认为,“以言夫小说,《红楼梦》隻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

王国维称赞,“《红楼梦》是表现人生忧患意识的宇宙之大著作”。

鲁迅先生写道,“《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南京,古时也称金陵、建康、江宁,作为“六朝古都”,直至清代,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称“天下文枢”。

一代文豪曹雪芹就出生在这座虎踞龙盘的南京城,今天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在清代江宁织造署的基础上建立的。

更早之前,这里还曾是“汉王府”,因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曾开府于此。

直至清代初年,曹家执掌江宁织造,南京的老百姓仍习惯将织造衙门称为“汉王府”,无形中也体现了它的显赫。

实际上,这个衙门不仅监管着皇家所需锦缎服饰的织造,还是皇帝设在江南监控百官的耳目,有密折上奏之权。

曹雪芹姓曹名霑,号雪芹。康熙朝末年的1715年出生在这座江宁织造署内。

江宁织造署

此时,曹家的那幅如织锦般绚烂的家族史已铺展殆尽,正像《红楼梦》书中秦可卿对王熙凤托梦所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

家中的老仆人还不时向小公子们讲起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以织造署曹家为行宫的旷世盛景。

曹家直接可以呼吸通帝座,而且和康熙皇帝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这种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和家奴的关系这么密切)是很少的。

在《红楼梦》中,贾府有多处皇帝御笔的匾额和楹联,江宁织造署里也有一块匾,写着“萱瑞堂”,是康熙帝的亲笔。

那一次,康熙在织造署,见到了时任江宁织造曹寅的母亲,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而这位有福气的老太太正是康熙童年时的“保母”。

康熙在春天的江南,遇见了分别多年的故人,不禁龙颜大悦,连称“此吾家老人也”。

此时,江南萱草花盛开,萱草花在中国历来被看作是“母亲花”,于是康熙大笔一挥,写下了“萱瑞堂”三个大字。

女性,在满人家族里,到某一程度的时候,会有蛮高的一个发言权,所以贾母就是这样的状况,她跟曹寅的嫡母孙氏其实是很接近的。因为曹寅的父亲死得比较早,而嫡母孙氏活得非常长久,就有点像小说里面的贾母。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1704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兼任了“两淮巡盐御史”,官衙设在扬州。

第二年,南巡的康熙命曹寅在扬州主持编刻《全唐诗》。

于是,曹寅在扬州天宁寺设“扬州诗局”,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编辑、刻印工作,收录了四万余首唐诗,共计九百卷的《全唐诗》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之后,曹寅又奉旨在扬州编刻另一部大型类书《佩文韵府》。

可悲的是,曹雪芹出生时,曹寅已经离世。

几年后,康熙帝也驾崩了。

执掌江宁织造署的依旧是曹家人,却已在新皇雍正驾前荣宠尽失,曹家的亲朋故旧先后罢官获刑。

尽管曹雪芹的父辈每日谨小慎微,仍无法驱除织造署上空的阴霾。

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家聘请江南名师来教导小辈是不成问题的。

闲暇时分,曹雪芹还喜欢溜到家中的戏班,跟与他同龄的小“戏子”们聊天玩耍。

当然,祖父曹寅积累下的汗牛充栋的藏书,一向是他知识的源泉。

曹寅的藏书什么都有,做菜的书、茶叶的书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红楼梦》作者再有本事,也无法写成。

雍正是康熙之子、乾隆之父,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

康熙和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因此,康雍乾三朝长达130多年,涵盖了曹雪芹家族由发迹而辉煌、再到破败,直至《红楼梦》刊印,并在海内流行的全过程。

虽然,《红楼梦》声明,书中故事“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毫无疑问,《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大背景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真的是太平盛世吗?

也许我们可以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段名言来形容那段岁月:“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应有尽有,人们一无所有,我们都在走向天堂,我们都将迈入地狱”。

《红楼梦》人物近千,有名有姓者近500人,海量的人物如何铺陈,想必大文豪曹雪芹也颇费了一番脑筋,细看红楼,有唯一的一位女性贯穿了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的始终,她,就是香菱。

为什么作者偏偏对香菱青睐有加?

香菱这个人物可以解码那个时代。

香菱出生在被《红楼梦》誉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她的父亲甄士隐年近半百,才有了这一点骨血,自然爱如掌上明珠,为她取名“英莲”。

英莲生的粉妆玉琢,如果太平无事的话,英莲长大,父母很可能为她找一个入赘的丈夫,英莲夫妇在苏州生儿育女,同时为甄家老夫妇养老送终。

然而,英莲的全名是“甄英莲”,谐音便是“真应怜”。

果然,三岁那年的元宵节,甄家的佣人抱英莲去看灯,竟然把她丢了,焦急的甄家四处遍寻不到。

紧接着,祸不单行,甄家隔壁葫芦庙不慎失火,殃及池鱼,把甄家烧成了一片瓦砾。

死里逃生的甄士隐夫妇,只得去乡下依靠岳父生活,寄人篱下。

渐渐地露出下世的光景。

终于,经过一位跛足道人的点化,甄士隐出家了,书中说这期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

再说英莲,她被人贩子拐走后,过了十年地狱般的生活。

十二三岁的时候,在金陵被人贩子卖给了一个叫冯渊的公子。

冯渊原本不好女色,见到英莲,仿佛前世的姻缘,一眼看上,兑现了银子,约好三日后娶亲。

英莲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平安的生活,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哪知人贩子贪图银子,又把英莲卖给了金陵一霸薛蟠,事情败露,人贩子被薛冯两家抓住,打个半死。

可接下来,两家都不肯收银子,只要英莲。

于是,薛家仗势将冯渊直接打死,又将英莲生拖死拽抢去,生死不知。

而薛蟠逃得无影无踪。

苦主冯家人去官府告状一年,竟无人做主。

直到金陵来了新上任的知府贾雨村,贾雨村曾是寄宿在英莲家隔壁葫芦庙里的落魄书生,多亏英莲父亲替他出了五十两白银的路费和两套冬衣,才得以进京赶考,继而金榜题名。

如今这案子落到他的手中,英莲的命运似乎出现了转机。

贾雨村在堂上得悉案情,不禁大怒道,“哪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地走了,拿不回来的”。

他正要对薛蟠签下海捕文书,哪知身后一个衙役使眼色,不让贾雨村发签。

贾雨村将这个奇怪的衙役,叫到密室询问缘由。

原来这个衙役曾经是贾雨村落魄时的旧相识,葫芦庙里的小和尚。

他告诉贾雨村,首先,案子的关键人物——英莲的父亲就是贾雨村当年的大恩人。

再者,打死人的薛家是本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这四大家族构成了本地的“护官符”,新到任的官员都要抄一张“护官符”,各省都是如此。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性命也难保呢。

三者,命案之前薛大公子原本就要上京投亲戚,打死个百姓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照旧上京去了,并非为此而逃,这人命些些小事,自有他弟兄奴仆在此料理。(21分钟)

贾雨村得知原委后不免气短,加上他升任金陵知府,也是托四大家族的贾府王府之力,于是便胡乱了结了此案。还迫不及待地给贾府王府写信,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反映当时清代的官场状况,而且曹雪芹写这段时间,并不认为这是很惊奇的事。用这种波澜不惊的笔法写这件事,就证明曹雪芹的心里对当时的社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这期间,英莲已被薛蟠裹挟进京,随薛蟠的母亲和妹妹寄寓贾府。侯门似海,英莲成为了侯门中身份低微的一个旁支小妾。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前四回便用香菱的遭遇四两拨千斤,将所谓的“康乾盛世”打回了原形。实际上,从康熙到乾隆的130多年,之所以被有些人称为“盛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期间没有大的战乱。同时,由于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番薯和玉米在明末清初引入中国,引发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1741年,全国人口为1.4亿,而半个世纪后,全国人口达到了将近3亿,增幅一倍多。

那个时期的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家庭,一年辛苦到头挣不到30两白银,而英国的一个农户一年能净剩30多两白银。

那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剩余。中国农民在康乾盛世时,实际上一年到头不过是勉强温饱就不错了。还有很多人,在春夏之交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可能还得挖点野菜,这样才能度日。

中国这个传统社会生产力几千年来,没有一个突破性发展。

《红楼梦》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与历史学者的测算相符。

刘姥姥看到大观园办了一场螃蟹宴,随即算了一笔账。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5分钱一斤,十斤5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还有一个情节更是触目惊心。年关下,宁国府的一个田庄,派人千里跋涉送来了地租,长长的贡单上写着:“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袍子五十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乃至各色木炭三万多斤,米一千多担,现银二千五百两”。

来押送地租的乌庄头解释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接连着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六日。九月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

可以想象,这些贫苦的农民大灾之年获得了非常有限的收成,又不得不将其中的大部分装上几百辆大车,在呼啸的北风中,碾着忽而是几尺厚的积雪、忽而是天气骤暖后的泥泞、忽而又是寒流中冻得刚硬的地面,艰辛跋涉一个多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和痛楚。

不料,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说道,“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因为天气开始变凉了,贾母就拿了一件皮裘叫凫靥裘,送给了她最喜爱的宝琴。

香菱看了凫靥裘后说,“难怪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

湘云却说,“你不懂,哪里是孔雀毛,这明明就是野鸭子上面的毛做的。野鸭子毛做的,可见老太太疼你”。

也许很多读《红楼梦》的人都读不懂,怎么可能孔雀毛比不过野鸭子毛呢?

这就是小说里物质文化最精彩的一小段之一,仔细研究后发现,野鸭子的毛就是鸭子的脖子后面一块颜色比较鲜艳的地方,做凫靥裘的时候,就是把这一小块拿下来,并不是野鸭子毛比较贵重,而是可能要杀一两千只才能凑齐一件凫靥裘所用的鸭毛。从而映射了这件凫靥裘穿在贾家人身上,让贾家“富贵逼人”。

尽管富贵逼人,但“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在众人眼中,“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个”。

普通女性的境遇和命运,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英莲被公子薛蟠裹挟进京后,改名香菱,成为薛蟠的小妾。

因为薛蟠曾为她犯过命案,贾府的主子奴仆都对她指指点点,还说她有些像“东府蓉大奶奶”,也就是秦可卿。

这个评价着实不低,因为秦可卿又名“兼美”,兼有宝钗和黛玉之美的意思。

香菱生命中的高潮部分,是善良热心的林黛玉教她写诗。

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接下来,黛玉指导香菱认真研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的诗集,同时试着写一首吟诵月亮的诗。

真实的曹家同贾府一样,经历了一段“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期,作为天子近侍的曹寅与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结成了一个江南豪族集团。三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然而曹寅深知兴衰无常,他生前隐隐预感到曹家终归也将落得个“树倒猢狲散”。

1712年,曹寅突然患了疟疾。此时是曹雪芹出生三年前,疟疾在清代的中国几乎是绝症,但就在不久前,欧洲人刚刚在南美发现了治愈疟疾的特效药奎宁。

当时中国只有紫禁城中有奎宁是来自国外的贡品,康熙得知曹寅患了疟疾,立即命军情驿马星夜赶往江南,为曹寅送奎宁,并随药写下朱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

可惜,曹寅没有等到这一剂特效药,于1712年夏天病逝。

之后,康熙对曹家的关怀,并未因曹寅的去世而消散,他深知因自己南巡时多次驻跸曹家,曹家不免“淌海水似的”花银子,造成了江宁织造账面上的亏空。

因此康熙帝相继亲自指定了曹寅的两位后人承继江宁织造,并从皇家内库调拨三万两白银为曹家弥补亏空。

由此可见,康熙跟曹寅之间,应该有比较真诚的情感交流。

曹寅独子曹颙和嗣子曹頫先后小心翼翼地承继着江宁织造的重任,却完全没有了曹寅本人的聪明才干。

1716年秋天,曹頫在一份给康熙的请安折子里,奏报江南丰收,同时不经意地说起一位巡盐御史死在了任上。

导致龙颜大怒,康熙在折子上批道:“病故人写在请安折内甚属不合”。

曹寅死后第十年,也就是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

江宁织造署上空的祥云飘然隐去,曹家成为了新君的眼中钉。

群臣窥测上意,开始投石问路,两淮盐课御史葛尔泰在奏折中写道:“访得曹頫年少无才,人畏缩。织造事务俱交与管家料理,奴才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

这份奏折正好搔到了雍正的痒处,雍正批复道:“岂止平常,原不是一个东西”。

1728年初,也就是雍正五年的腊月,靴子终于落地了。曹頫以“骚扰驿站”的罪名被革职。腊月二十四,为防止曹家所谓“转移家产”。雍正敕令查抄江宁织造署,圣旨传到南京,曹家上下百余口人立即被圈禁起来。

此时正是雍正六年正月,不绝于耳的是远处的迎新爆竹,近前女人和孩童的哭喊,还有织造署一件件家具、器皿被差役砸烂的刺耳响声。

随后,刚刚到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特地上奏雍正,在曹家还搜出了一对镀金狮子,说这对狮子是康熙的皇九子胤禟让侍卫寄放在曹家的。

胤禟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之争中,曾与雍正剑拔弩张。因此,在曹家被查抄之前,胤禟即被治罪并死于狱中。

隋赫德状告曹家私藏了胤禟的一对镀金狮子,可谓阴毒之极。

在曹家上下一百多口人被羁押的大半年间,十三岁的曹雪芹俨然已经长大。

多年以后,曹雪芹和他的朋友敦诚、敦敏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写诗道:“扬州旧梦久已觉,秦淮风月忆繁华”。

就是说江南曹家的繁华兴盛及其衰落的生活,在曹雪芹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没有这些江南旧梦、秦淮风月,没有曹家的衰落,曹雪芹也写不出《红楼梦》。

鲁迅先生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曹雪芹更是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反转,往昔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贵公子,和他的家人们一起变成了真正的万人嫌。只有那几位戏班少年,会来看望这个曾经的玩伴。

在《红楼梦》中,香菱的命运也在逆转,香菱是薛蟠的小妾。在香菱之后,薛蟠娶了门当户对的大商人之女夏金桂,金桂过门不久便向香菱发难。

书中有个特写,就是夏金桂要改香菱的名字,理由就是菱角哪有什么香?菱花不香,改名秋菱。

改名事件之后,金桂又试图毒死香菱,好在阴差阳错,金桂反倒把自己毒死了,最终,香菱生育时难产,生下一子后,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香魂返故乡”,因为她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现的薄命的女子,她的出现对于《红楼梦》中所有的女性角色而言,都有一种暗示性的作用。

尽管曹雪芹对香菱充满了怜爱,但也无法改写她的命运,善良的香菱在那个时代,注定和她童年时“癞头和尚”预言的那样“有命无运”。

1728年秋,北雁南飞,曹家老小奉旨迁往北京,自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首次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曹家已在南京任职生活了六十多年。

回望这座虎踞龙盘的金陵城,一家人不免有“反认他乡是故乡”之感,在这三分之二个世纪中,在曹家三代织造的监管之下,无数匹最美丽的丝绸被送往北京,不仅装点了紫禁城里的皇室贵胄,还被赐予了有功之臣,甚至流入了欧洲的王宫。

而对曹家来说,却应了《好了歌》中的最后一句:“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3岁的曹雪芹也走在这支钦犯的队列中,家族的辉煌与苦难,正像是世间最宝贵的养料,浸润着这位天才少年。

同时命运将他抛出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他将有机会认识过去无缘相识的许多个“英莲”、“香菱”,进而对他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他所处的这个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作者介绍
《红楼梦》避而不谈的秘密:雍正帝为何要整治曹家?
雍正上位后,为何立刻就抄了曹雪芹的家?专家:你看曹家都做了啥
雍正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查抄曹雪芹家族?专家:你看他都做了啥
曹雪芹年幼时为何会被抄家?曹家到底得罪了什么人?
故宫发现300年前的康熙密旨,原来曹雪芹家这么牛X,藏得真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