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个半截胡同 感受两位思想家救国图存的热血力量

位于菜市口大街西侧,有两个半截胡同:南半截胡同与北半截胡同。两个普通的半截胡同内恰巧有两位不寻常的思想家,一个是“狂人”鲁迅,另一个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两位爱国志士在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半截胡同位于西城区南部,牛街地区东侧,其成名于明代,称半截胡同。清时始分南北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亦称裤腿胡同。

南半截胡同南至南横西街,北与莲花胡同相接,东侧与天景胡同相连,东西分别与菜市口大街和烂缦胡同相邻,长385米、宽4.2米。北半截胡同今已不存,于2002年初危房改造中全部拆除,只剩一个谭嗣同故居,即浏阳会馆在内。

对于南北半截胡同的划分,有不同的说法:

一是南半截胡同与北半截胡同的划分,没有特别意义,仅根据中部的地形而定,因南、北半截中有一个“s”形折弯,南北各分一半而得名。

二是:早在明崇祯年间,南北半截统称绊脚胡同是因与原菜市口一带曾作为杀人刑场有关而得名。所谓绊脚胡同是对死刑犯的忌讳而言,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绊脚胡同中间各分两半,因而称南北半截胡同至今。

三是:菜市口是刑场。为防止抢劫刑场,从地形上部署防卫的军事力量,在南横西街大兵横贯,有即使你截了刑场,进了北半截,进不了南半截,过不了南横西街之说。

居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狂人” 于压抑中变身呐喊的战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绍兴会馆内创作的,绍兴会馆位于南半截胡同7号。

绍兴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之一。会馆内的建筑有“仰级堂”、“涣文萃福之轩”、“藤花别馆”、“绿竹舫”、“嘉阴堂”、“补树书屋”、“贤阁”、“怀旭斋”、“一枝巢”等。

鲁迅先生1912年5月第一次来京就住在“藤花别馆”,住房的东边有藤花池。1916年5月又迁入了“补树书屋”居住。在“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

当时他在民国政府的教育部挂着闲职,终日生活于苦闷与彷徨之中,靠抄写残碑拓片消磨时光,他还经常去广和居夜饮。正是由于绍兴会馆的寂寞与压抑,才打造出了一位未来的呐喊的战士。

1916年10月,鲁迅的姨表兄弟阮久孙自山西逃到北京,投奔住在绍兴会馆的他,说是被人追杀,并且写了遗书。学过医的鲁迅知道这位惶恐癫妄的亲戚患了“迫害狂”类精神病,他通过一个人的遭遇而窥察到一个时代的病情,于是创作了《狂人日记》——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写出《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绍兴会馆是鲁迅早期作品的摇篮,它也最清晰地目睹了这一代文豪从抑郁、沉沦到觉醒的过程。可以说,鲁迅是到了绍兴会馆之后,才成为鲁迅的,在此之前他仅仅是文学青年周树人。

鲁迅是于1919年11月21日搬离绍兴会馆的。他在北京共居住了1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绍兴会馆度过的。他一生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韧的战斗”,其实从绍兴会馆时期就开始了。

鲁迅跟绍兴会馆挺有缘分的:他30年前降生于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府邸,祖父周福清点翰林,恰巧在京中的这家会馆待考候补。

山会邑馆即绍兴县馆的原称。原先,浙江绍兴建制为府,辖有山阴、会稽两县。清道光年间以章学诚为首的两县在京官员,为方便同乡进京应试或官员到京候补,出资建起这座会馆。清末,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这座会馆也就随之改称为绍兴县馆了。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旧影

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魏龙常题写的木匾,上书“绍兴会馆”四字。绍兴县馆虽门面不大,但其中规模不小,大小房屋有84间。会馆前厅称仰蕺堂,供奉着绍兴人引以为自豪的先贤牌位;后厅称晞贤阁,供奉着文昌魁星。另外,馆内还有嘉荫堂、修禊堂、藤花馆、补树书屋等厅轩。这些名称大都与绍兴掌故或院中景色有关。

绍兴县馆(绍兴会馆)大门匾额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今日的绍兴会馆已和昔日漂亮的绍兴县馆大不相同,现在会馆已是个居民大杂院,到访的时候是大门紧闭,无缘进去一睹它如今的面貌。

北半截胡同内的维新志士 因变法而流血者

提到维新变法,不得不提“戊戌六君子”,其中一位谭嗣同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对于当时的维新运动和中国近代思想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曾住在北半截胡同内的浏阳会馆,即北半截胡同41号。

按照《北京四合院志》记载,这是一座三进院落,带南跨院。大门原本位于院落东北隅,是常见的广亮大门形式,后来被封堵为房间。一进院正房五间,清水脊、合瓦屋面,谭嗣同就住在其中。

该房由谭嗣同自题室名“莽苍苍斋”,还写过一幅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一定的进步性。

由于疫情的原因,门口贴上了“疫情期间,谢绝参观”的标识,只能在门口大致参观一下。

面对落后的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积极探索救国之路,让中国从危难中走出来,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如今的岁月静好,是有和他们一样的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应该珍惜当下。

参考文章:

【1】京华物语丨绍兴会馆:《狂人日记》的诞生地,新京报

【2】读西城故事|谭嗣同在浏阳会馆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36天,畅游西城

关于南半截胡同和北半截胡同,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谭嗣同故居
寻访绍兴会馆
知堂回想录 第三卷 一〇四 ~ 一一〇
见证沧桑事变的胡同——莲花胡同
牛街美食古迹游
法源寺社区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