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营造》这台时光机,带我们回到600年前的北京

北京文物局单女士相赠《故宫营造》,作者单士元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位老故宫人、一代故宫专家代表人物、古建专家、明清史专家、档案专家……这一系列的名头,加之以营建学为核心内容的书名,让我与书初谋之时还有些犯怵,怀疑自己这个门外汉是否能够阅读下去。然而,流畅的文字表述、细致的描写以及今夕历史记述完全打消了我的担心,其中珍贵的故宫旧照,更唤起了我们对故宫历史的无限神往。

从元大都到紫禁城

全书汇聚了单士元先生论文30篇,从不同角度对故宫的初建、细节、参与者,以及故宫以外皇家建筑结构及文化元素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仿佛一台时光机,将我们带回到600年前的北京。

准确地说,这台时光机并没有生硬地以600年前,红墙金瓦的“长高”作为标志,而是在尊重历史及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将我们直接带到了元朝。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马可波罗以笔代目,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西方人眼中的“汗八里”,也就是元大都。

说明清故宫的历史,为何要从元大都说起?《元宫毁于何时》首先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元大都新城和皇宫是元世祖忽必烈从元至元三年(1266年)起在金亡后的中都营建的。至元九年(1272年)。提起元朝宫殿的位置,如今的人们并不陌生,以琼华岛上团城为中心。琼华岛东太液池东岸的一组宫殿叫大内,也就是宫城;西岸偏南修了隆福宫,偏北修了兴圣宫,供皇子、太后及宫室人员居住,这三组建筑形成了皇城。

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故宫与元皇城的关系了,也就是说元皇宫的很多建筑及思路为明故宫建设提供了诸多借鉴。时代更迭,建筑的命运也随波逐流。元皇宫同样如此,而对于它们拆除的时间各说不一。单士元先生通过调查论证得出结论,明皇宫的建设不但没有彻底对元朝建筑推倒重来,反而是边吸收、边改造、边利用。例如曾经的隆福宫便被朱棣改建为西宫。而结合中轴线来看,元大内宫殿就建在了琼华岛以东,恰恰是中轴线的位置,是元代的正朝,在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攻占大都时,元朝的建筑并非当时拆掉的,而是伴随着明朝江山的不断稳固,永乐四年后修建明紫禁城时,不断被拆除。

论文审查证

沉浮兴衰大北京

从另外一层意思上说,北京城及皇城的建设正如那城市地下不断累积的土层一样,相互基础、相互融合、相互叠加,才有了如今的样子。

在充分肯定元大都在北京重要建筑地位的基础上,单士元先生又通过《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为我们系统梳理出了明紫禁城的兴衰沉浮。明永乐时期首先吹起了开创的号角,结合营建都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南拓,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确定了整个皇宫的规模和坐落。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确定了紫禁城的完成。这一时期是明代开国后初步稳定和兴盛时期,这也直接反映到建筑上。各个城门、瓮城,天、地、日、月等坛相继完成。

当一个小伙子长为成人,伴随而来的必定是对于发展与扩张的冲动,明北京城的发展同样如此。嘉靖朝处于明朝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京城的商业、文化都展现出了蓬勃一面,人口随之扩张稠密,所以从居住与治安等方面都为统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浩大的城市改造工程随之而来,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东便门、西便门——“外七门”由此诞生。

时光更迭,万事轮回,万历朝开始,明朝迎来了它的日暮之时,建筑的生命仿佛也成为了一面镜子。万历七年,琼华岛广寒宫倒塌,明政府无力重建。西宫也逐渐被人们淡忘,殿堂倒塌一片荒芜。西宫的大光明殿、南内的延禧宫又遭受大火一蹶不振……

在单先生提议下收回的“样式雷”文物

活生生的一座城

当明朝将接力棒交付给清朝的时候,紫禁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架起了新的方舟,正如曾经的广寒宫旧址拥有了新的主人——一座高大圣洁的覆钵式白塔,北京建筑又迎来了枯木逢春的新生。对于清紫禁城的建筑发展及人文故事,在如今的影视剧作品及资料典籍中举不胜举,所以不用详说。而在单士元先生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却看到了一座活着的紫禁城。

盛世的伟荣,到长寿的基因;从诸多艺术作品的戏说,到那瓷器作品的高深;他更是一位多情多意的皇帝,答应、妃子,以至于民间情愫,风流中也显一片执着,潇洒里也有炽热。《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把我们带入这一紫禁城中少有的异域风格的建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的皇帝。

“室内满砌白釉琉璃砖,洁白无瑕,其后有水井,覆以小亭……其构造似是沐浴浴室,属于阿拉伯式建筑。”伴随着这一紫禁城独特建筑的介绍,单士元通过历史遗迹引入“主人”的考证,那或许也蕴含着一段真挚的爱情:一位回族佳丽,一位痴情皇帝,为了心爱之人不惜在红墙金瓦的建筑群中兴建阿拉伯式的浴室。然而,单士元笔下的故宫是既尊重历史的,又富有感情的,面对这位香妃的存在,通过对于宝月楼、回子营等京城印记的考证得以浮出水面,而浴德堂从历史角度的考证也非常严肃且直白:这座浴室圆顶极似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寺……作者又引用中国近代明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实》中的论述:永乐四年诏修宫殿时,在规划中这座浴室与东华门内文华殿大庖井相对称,正合古礼,因而保留。但该处已非浴室,而系按古礼“浴德澡身”而存在。

如此在历史与情感,客观与人性之间的穿插正如一路走来的历史考据,人们希望的并非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流淌又给予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工作中的单士元先生

一位老故宫人的情愫

活着的故宫、灵动的故宫、极具人情味的故宫……一路走来,这不单单是朝代的更迭,建筑的兴衰,更是无数人为之奉献经历、生命、情怀的过程。

“1995年建院70年前夕,有记者采访我,写出报导说——溥仪出宫,单老进宫。幽默之中,道出我在参加由皇宫缔造故宫博物院70年的工作经历。岁月蹉跎,光阴流逝,当年参与建院的师友,或过世、或离开,如今故宫博物院中参加建院工作的老故宫人中,只有我一人了。”单士元先生在回忆“我与初建故宫博物院及匾额轶事”的文章中的这段话,不禁让我从文字里感受到了历史的流动感,故宫从历史中走来,不单单是建筑、文化、艺术的历史,更是一部由无数故宫人书写的历史。

1950年,在单士元先生的建议下,中法大学所收藏的“样式雷”烫样及图案得以重新回到故宫。众所周知,“雷”是清代建筑专业世家,其实这门手艺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传承延续,500多年来一直保持世业,与明清两代王朝相依始终。而“样式雷”也是众多普普通通故宫建设者、故宫人的代表,没有这些营造工匠的智慧结晶与劳动成果,我们是不会看到今天这座充满无限魅力的宫殿的。更不会有那句“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谚语传说了。

或许是冥冥之中单士元与“样式雷”有着相隔时空的心心相印,这些故宫人身上拥有着共同的“匠人精神”。

“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修缮的负责人,单士元先生生前不仅走遍故宫的每个角落,而且每天都要前往'一线’。也是这个原因,使他养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习惯,只要没出差或被其他事情占住,都会在故宫走一走、看一看。退居二线后,依然如此,直至晚年——尽管随着年事增高,行走的距离实际已经比以前大大缩短,但内心的那份执着从未因此消减……”被称为“故宫画医”的单嘉玖老师这样回忆父亲单士元。

我想,北京正因为有了如此之多像单老一样爱它宠它的人,才让这里有了情,有了一份特殊的温度与魅力。正如单士元先生晚年自抒心迹的那句话:壮志仍未已,伏枥到黄泉。

文|京根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大家笔下的故宫建筑
没买到故宫门票? 你可以先看看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
没有他带领的第一代故宫人,我们就看不到今日的紫禁城!
高清纪录片【故宫】
我国历史上最宏大的皇宫,连故宫都模仿它建造,面积是故宫的6倍
单士元:与故宫沾边的,就是残砖断瓦,都不忍丢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