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丨清代北京私家名园万柳堂考述(下)

雅集游乐

无论城内的府宅之园还是城外的郊野田园、山林别业,历代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幽居之所,但清代北京的这座万柳堂却仅仅用于雅集游乐和育婴会事务,仅设有厨房以备酒食,不设卧房等起居设施,冯溥及其家人、友朋也从来不在此歇宿,显得非常特别。

如前文所述,亦园之建,首先是为了给育婴会提供一个聚会议事的场所。随着景致日渐完备,冯溥也经常邀请一些同僚、朋友来园中宴饮游乐,如其《集亦园复次前韵》所咏:“城南韦曲地,尺五宴凉天。凭眺山河壮,登临杖履贤。曲夸郎顾后,花绽雨声前。坐见银河泻,真堪乐岁年。”其秋日宴集诗云:“曲溪疏柳带晴光,上客遥过野径长。旋拨虬枝临废井,闲观鱼跃出方塘。平分风月能无句,领略云山好命觞。丝竹自惭非谢傅,还期休沐莫相忘。”值得一提的是,冯溥每次游园都会作诗,在一首诗的序言中声称:“予每游万柳堂皆有诗,聊以适夫性情,非云计乎工拙。腊月八日、正月八日同人复起育婴堂,两至其地,以岁事匆冗,不及作,暇日补之,以纪一时之事云尔。

李渔《万柳堂歌呈冯易斋相国》长诗咏道:“堂开万柳胡为者?不似裴公营绿野。绿野当年只自娱,求田问舍恒情也。益都相国真名臣,但知谋国不谋身。自谓治民如艺圃,一夫抱瓮徒艰辛。人植数株分力灌,易成芳树垂清阴。所以惜财如惜宝,树人早暮筹甘霖。只今世平田野治,伊谁之力三公致。公曰非予有圣明,下则卿僚百执事。共扇和风致太平,辅臣得助匡勷志。国多乔木流清芬,郁然现出唐虞世。此时不乐需何年,一丘一壑随心置。皇畿之内有荒园,废而不耕犹石田。公出俸米数百斛,构成别业供流连。有时闭门读《论语》,有时开阁延宾贤。朝回每踏沙堤月,车过长随御鼎烟。……自辟荒园成乐土,藩篱不设门无扃。自云此地非吾掌,俸钱出自皇家帑。君恩理合公诸民,敢云独乐成私攘。”诗中将万柳堂与唐代裴度的绿野堂作了比较,认为当时正值太平盛世,冯溥舍己俸禄营造此园,并非像裴度那样仅为置产自娱,而是与民众同乐,并且善于调动众人积极参与,经营园圃如统领百僚治理天下,手段高明。

康熙朝前期,朝堂之上满汉大臣对立,矛盾重重,不断发生冲突。冯溥年事渐高,身处政治漩涡,颇感厌倦,从康熙九年(1670)起就多次上疏乞骸,却被康熙帝屡次挽留。居京期间,事务繁杂,惟有在亦园中才能稍得逸趣。对此秦松龄《亦园记》载:“公以老成名,德居政府,系海内重轻,顾常萧然尘外,有高世之志。园甫成,而乞休之书凡六七上。人问其所以成是园者,曰:'偶然耳,吾去,则将舍之,以遗之后之人。’值天子方倚重,不遂其请,于是论思之暇,则肩舆曳杖,从容而往游焉。

康熙十七年(1678),传闻冯溥即将致仕归乡,京官文士纷纷写诗作文相赠。储方庆《万柳堂记》载:“相国冯先生之在政府也,购都城东偏之隙地为园,而名之曰万柳堂。岁戊午,先生年七十矣,将致政归,天子强留之不可。盖其视弃相国如敝屣也,而独惓惓于万柳堂。一时待诏阙廷者争为诗文,传述其事,至百有余家。先生顾之色喜,曰:吾挈是以归,一展卷而堂在焉,吾又何恋乎?先生之意以为堂藉诗文而传也。”但实际上冯溥又一次被皇帝挽留,并未离京。

清廷入关三十余年间,陆续消灭各地反叛势力,平定三藩之乱,国势渐趋稳定。就在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康熙帝决定开博学鸿词科(又名“博学鸿儒科”),谕旨声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延揽有声望、有学识的人才为朝廷效力,同时也算是对明代遗民的一种安抚。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博学鸿词科考试正式在紫禁城体仁阁举行,一百四十三人应试,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尤侗等名士赫然在列,人物鼎盛,称誉一时。冯溥积极参与此事的筹划与实施,推荐人选,并担任主考官。在此之前,冯溥也曾经担任过会试主考,但这次博学鸿词科意义更大。按照中国古代科考惯例,所取之士均为“冯氏门生”,冯溥由此成为文坛领袖,地位尊崇。

考试结束后,冯溥在万柳堂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雅集,邀请应召来京的多位名士赴宴,并请各人当场分别作《万柳堂赋》,毛奇龄的作品被评为第一,对此毛氏《制科杂录》称:“时益都师开宴万柳堂,延四方至者,命即席作《万柳堂赋》,蒙奖予第一。”《日下旧闻考》引《京城古迹考》:“万柳堂在广渠门内,为国朝大学士益都冯溥别业。康熙间开博学鸿词科,待诏者尝雅集于此,检讨毛奇龄曾制《万柳堂赋》。

徐釚《万柳堂赋》描写当时园中游乐盛况:“于是驿驻郑庄,屐回谢傅,驰金犊而尘飞,响钿车而烟惊。陈王饰玛瑙之鞭,卫尉碎珊瑚之树。掩翠黛以翱翔,浮素波而容与。乃出南塘而走马,爰入槐里以斗鸡。绾芙蓉之绣带,被蒲桃之赐衣。温皋草浅,小苑烟霏,送珠丸于文羽,照绿帻于春枝。回修廊,步曲池,弹铁拨,响冰丝,凤笙缥缈,龙笛参差。激清商于帘幙,杂宾朋之履綦。斯诚游观之胜事,抑亦行乐之遗规。而乃沼锁鸳鸯,楼非鳷鹊。短垣低槛,不假雕琢。疏泉架壑,宛似幽居;缚槿编篱,依然村落。春水半篙,澄波一勺。萧疏异午桥之庄,浅淡映蓝田之郭。真齐物我于同观,庶等先忧而后乐。矧夫槎蘖怒茁,毛羽恬熙,仁全蜾蠃,泽满鲲鲵。芒屩葛巾,庭无主客;田夫野叟,路指东西。俯茅檐于碧涧,凌绝巘以丹梯。羌有情于露井,岂无言于李蹊。乃歌曰:飘忽兮层楼,窅冥兮方瀛。千株万株兮,鸟鸣鸧鹒;一丘一壑兮,聊以娱情。惟我相国兮,佐理升平;弹棋赌墅兮,乐彼苍生。

毛奇龄又记:“自发榜后二日,尚未授职,益都师复修禊于万柳堂,蒙召者一十六人。酒再巡,司斟者呼'解托’。师曰:'解托有出乎?’……”当年四月二日发榜,四日冯溥再次在万柳堂举行雅集,邀请汪琬、毛奇龄、施闰章、徐嘉炎等十六位榜上有名者赴会,酒席间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气氛融洽。

自此之后,万柳堂雅集的次数更为频繁,规模更大,参与者多为饱学之士,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冯溥为核心的汉人文官集团。诸人在园中吟风唱月,评诗论文,看似超脱,实则蕴含一定的政治意义,有助于清廷笼络天下英才,实施文治。

汪懋麟《万柳堂记》称:“每月之八日,公必携宾客游于斯。”从冯溥诗题来看,他组织雅集的时间确实大多选择在每月的初八日,如《三月八日集万柳堂》:“市尘尽处径通樵,覆水桃花度石桥。鸥鹭闲情皆世外,羲皇高话永今朝。登临老手犹堪赋,祓禊良朋正见招。试问东山丝竹事,谢公墩下草萧萧。”徐釚《二月八日偶过万柳堂和益都公韵》:“缭白萦青逼禁烟,同搀醉步草堂前。新来乳燕偏多态,未放夭桃剧可怜。好景难逢寻别墅,春风每惜到华巅。破除岁月聊乘舆,挥尘休谈柏子禅。”韩菼《万柳堂记》载:“公憩于斯,常赋诗,其吟风弄月之趣,可以想见,有非文敏文章士之所及者。客来游,或和诗,公甚乐之。推公之心,盖欲与众同其所好,无有彼此之分者,其广大如是也。尚书吴兴公雅与公协趣,常以月之八日携宾朋觞于斯堂。

除了每月初八之外,三月初三上巳节以及清明节、浴佛节、重阳节前后也会举行雅集。其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初三仿兰亭修禊旧制,在万柳堂集三十余人,与会者多为博学鸿词科出身的翰林,冯溥亲作五律、七律各二首,众人各作七律二首步韵唱和,之后结集编为《万柳堂修禊诗》。陈维崧《万柳堂修禊倡和诗序》载:“盖闻岁纪上除,诗咏秉兰于洧涘;春惟元已,史标躤柳于华林。都下盛洛滨之戏,千瑞安期;山阴流曲水之觞,兴公逸少。颜特进骋华文于刘宋,花在毫端;王宁朔腾玉藻于萧齐,春生楮里。三月三日,水面丽人;一咏一觞,林边名士。亦云在昔,以迄于今,则有韦曲名庄,平泉别业。黄扉上相,欣逢戒浴之辰;绿野元公,喜届祈蚕之序。莺迁郛外,高阁仍开;蝶舞花间,小车远到。裙屐簇谢庭之子弟,辎軿溢马帐之生徒。时则上阳宫外,积霭初晴;宣曲观前,游氛乍敛。天装卵色,皴成双阙之红;岫抹云蓝,滴作万家之翠。绵羽既蹁跹乎绮陌,新荑亦溶漾夫铜沟。鞭丝帽影,争窥白傅之池台;松韵泉鸣,竞和东山之丝竹。兰肴载䔩,桂醸新篘。”朱彝尊诗云:“小径升堂步屧偕,堤沙遥筑避尘霾。歌翻骤雨新荷好,地比崇山峻岭佳。露井有华滋药甲,春衣无桁挂松钗。永和会后斯游最,禊饮蓬池未许侪。”徐釚诗云:“野云遗构不知年,重集林塘此地偏。雁齿桥分沙路狭,鼠须笔倚石阑传。肯判乳燕声同涩,未许衰桃色独妍。犹幸题诗乘上巳,莫教辜负草如烟。”“小白蔫红喜共偕,暖烟迟日少阴霾。已饶曲水回波乐,况有青州从事佳。柳为遣春颦似黛,蒲因新涨短于钗。谢公屐齿偏能健,多恐群贤不易侪。

至于其他节日的雅集,陈维崧有《清明万柳堂修禊二首》:“青沙白石林塘幽,短衫细马行相求。况逢三月正三日,乍可一年来一游。羃䍥花须粉欲湿,参差柳眼青还留。矶边鸥鸟故拍拍,曷不飞去凌沧洲。”“禊节频过泛羽觞,几年光景去堂堂。思乡最怕凭高阁,吟兴偏期托野塘。但使有光逢杜曲,尽拼无梦到濠梁。新添一雨佳无限,染得春流似碧湘。”《藤阴杂记》引陈廷敬《重阳䜩集》:“晓随丞相凤池头,晚接花茵想胜游。万里捷书频送喜,一时佳节倍销忧。松风有梦怀温树,鱼水多情羡野鸥。不尽谢公丝竹兴,边机樽俎在前筹。”“胜迹王孙万柳赊,相公清兴渺云霞。黄尘漠漠双蓬鬓,艳蕊凄凄旧菊花。见说登临犹昨日,笑怜岁月属官家。何时蜡屐陪欢䜩,也比参军落帽纱。”曹广端《春日同诸子游万柳堂》云:“春色多佳兴,花开随意间。和气吹北林,青嶂叠西山。人歌绿水上,塔倚白云间。胜游杂士隐,仙图别荆关。万柳□夕阳,群鸟倦飞还。何当移寓此,长啸步潺湲。

邵长蘅认为冯溥既能在朝堂上辅佐天子,又能在园林中寄情山林,可谓两全其美:“公归忠孚于主,道行于时,故功成而人不惊,而公因以其休暇得寓其乐于此。入则谟谋庙堂,出则徜徉林麓,古人所愿慕而不能得者而公得兼有之。噫!何其美与!

冯溥筑此园,不以私产视之,不设看守,不置门锁。除了文臣雅集之外,万柳堂也对其他社会阶层开放,无论士绅还是普通民众均可随意入游,颇有现代公园之风,一时游者云集,毛奇龄《万柳堂赋》曾记:“岁时假沐于其中,自王公卿士下逮编户马医佣隶,并得游居处,不禁不拒,一若义堂之公人者。”秦松龄《亦园记》亦载:“戒主者,无扃鐍,花晨月夕,四时之佳胜。车马阗辏,提壶挈榼而来者,相与觞咏而酣适,兴尽而返,不知其谁主者。盖公履道之久,其视己之勋业文章与世之轩冕缨组之盛,若云烟之去来于无有。于一园之有无,宜其不足以芥蒂于胸中者。

冯溥本人将此园视为自己与同僚、百姓共享清乐的场所,物我两忘,境界很高,正如王嗣槐《万柳堂记》所称:“公居城南而园在城东。入其门,则无人门焉者,上其堂,则无人堂焉者。都人士女游饮焉勿禁,池鱼薪木毁伤焉勿戒,若不知为谁氏之园亭者,其旷达又何如也。……公以为士大夫居朝宁间,修事考职,虽有余闲而无以引其志,……间尝披辋川之图画,蓝田之歌咏,非不想像而慕之,而意在明吾之所适。渠不可以不穿,树不可以不种,竭吾力而有所不惜。堂舍足以避寒暑,亭台足以延风月,而必与某园某墅较工拙焉,勿为也。凡吾之为此以自乐而已。而士大夫之来游者,岁时休暇,未尝不与吾同趣焉。因推而念之,人日居阛阓,嚣埃湫隘,一旦游于山林幽静之乡,未有不爽然自失者。长安朝市之所在,名利之所争趋,自士君子以及羁旅贩负之徒,苟入吾园一休息之,未有不陶然以乐者也。吾知人之乐必不殊于吾之乐,又安能以吾之乐不公乎人以为乐?是'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之旨也。以为忘物我、齐得失,于吾何有哉?

邵长蘅《万柳堂记》也对冯溥的气度大加夸赞:“又闻公于园西偏辟屋储饩,收弃子,设义塾,掩骼胔,细至昆虫飞走,皆被其泽。而园之中游者杂遝,饮者叫呶,以及贩夫野老肩摩袂接于履席间。然则推公之意,殆将忘势位、齐物我,欲物各得其所,不仅与平泉、履道争奇,一树一石夸都人之美观已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冯溥正式退休,离京前同僚、门生、友人在万柳堂置酒相送,最后一次举行盛大集会。席间冯溥作《致仕将归诸同人置酒万柳堂话别漫题二律》《别万柳堂》,其诗云:“草堂万柳忆初栽,手抚新枝日几回。点黛遥从空际落,衔杯还喜故人来。不堪多病垂垂老,且使行旌缓缓催。他日烟霞逢客至,能无重问旧条枚。

送行诸人均有赠诗,如朱彝尊诗云:“十里沙堤万树杨,秋荣犹未点新霜。小车稷下将归日,上巳城东旧醉乡。坐立部歌听总好,田园乐事话方长。千秋祖帐赢疏传,录别樽前有和章。”“白头许赐冶源闲,青史难将谏录删。此去耕渔寻旧侣,且凭丝竹解离颜。开颜浴鸟阶前水,过雨斜阳槛外山。他日从游期莫定,强留嘶骑玉河湾。”潘耒诗云:“十围官树抚垂杨,且喜婆娑鬓未霜。载酒每寻红叶墅,抽簪真到白云乡。时平补兖心还切,身健明农兴转长。最是主恩堪眷念,平泉草木丽天章。”尤侗诗云:“老臣归去宴长杨,拂拭安车带晓霜。遥指青山皆故里,回看绿野即他乡。流连丝竹襟怀远,倾倒杯盘笑语长。弟子骊歌且罢唱,君王亲自洒诗章。”秦松龄诗云:“相公别墅种垂杨,点染秋容耐旱霜。休沐近依丹凤阙,忘机久作白鸥乡。忽思田里归心遂,却忘林泉别意长。祖饯仍当觞咏处,壁间吟遍旧诗章。

康熙年间万柳堂雅集诗赋多出自著名的文人官僚之手,连篇累章,是当时主流诗风的典型代表,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给这座名园增添了更多的文气雅韵。

后续沿革

图5 青州偶园佳山堂

图6 青州偶园假山

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是冯溥故乡,明代城中有一座衡王府,其东部辟为奇松园。康熙九年(1670)前后,奇松园为冯溥购得,以此为基础修造了一座新园,用作归乡养老之所。园名定为“偶园”,与“亦园”相对;正堂名“佳山堂”,与“万柳堂”相对(图5)。堂南沿墙设置一组假山,下引溪流,宛如山水长卷,平中见奇,很有张氏叠山的神韵(图6)。

偶园由此成为北京万柳堂的延续,冯溥终日在园中徜徉吟咏,如《初归游佳山堂园》:“园行策杖更扶孙,笑指松筠旧植存。老去云山欣再睹,醉来俯仰竟忘言。漫愁薄殖田无获,且喜闲居道自尊。回首尘劳筋力尽,谁知养拙是君恩。”《春日饮佳山堂》:“花树参差莺燕娇,闲云浮动欲遮桥。高峰隐约含朝雨,小阁低回听晚箫。酿就酴醵迟杖屦,翻将书传纪渔樵。东山丝竹资陶写,泉石于今足药苗。”依稀可见昔日万柳堂的风采。康熙三十年(1691)冯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文毅,宅园由其子孙继承,又称冯家花园,其南半部园景至今尚存。

北京万柳堂转归仓场侍郎石文桂。《藤阴杂记》载:“康熙中,冯氏将堂归石文桂。”当时文人仍经常前来游赏,开放一如往昔,但景致逐渐荒凉,外垣颓坏。众人纷纷作诗回忆昔日雅集盛况,如潘耒《重游万柳堂》:“万柳堂前杨柳枝,枝枝拂槛复临陂。开尊最忆陪游地,系马频来儤直时。天下怜才唯少傅,人间行乐只南池。而今东阁荒凉甚,独把长条有所思。”朱彝尊诗云:“乱水秋无路,箯舆入坏垣。粉销题壁字,苔浸插篱门。虫网捎衣桁,鱼床吃树根。频来曾不厌,觞咏旧游存。”吴暻诗云:“水部爱诗兼爱客,为怜春去只须臾。尚迟芍药连天赏,已见樱桃扫地无。金谷好风犹小住,平原遗迹未全芜。烦君堂背浓荫下,醉写城东序饮图。”自注:“堂为故冯相国别墅,今归石氏。”“是日宾主皆以射饮为乐。”鲍鉁诗云:“野云旧迹已消沈,故相遗墟尚可寻。曲水当年修禊事,荒池今日照禅心。空传骤雨新荷调,剩有山禽楚雀音。怪底春阴偏酿雪,手寒无那强凭襟。

后来有权贵欲得此园,康熙四十一年(1702)石文桂在园中建造殿阁,改为佛寺,康熙帝御笔题为“拈花寺”。对此《京师坊巷志稿》引朱筠《笥河诗集》记载:“康熙中,堂归石氏,时邸贵欲得之,石召工建大悲阁,一夕成,以家祠谢贵人,乃已。自此遂为拈花寺。”《日下旧闻考》载:“(万柳堂)后归仓场侍郎石文桂。……康熙四十一年,石氏建大悲阁、大殿、关帝殿、弥勒殿,舍僧住持,圣祖御书'拈花寺’额赐僧德元,今恭悬大悲阁上。”之后此园的性质由私家园林变为佛寺园林。

石文桂后来又在寺中东部修建了一座御书楼,以供奉康熙帝御赐书迹,对此《日下旧闻考》有载:“(园中)有御书楼,恭悬圣祖御书额曰'简廉堂’,联曰:'隔岸数间斗室,临河一叶扁舟’,又有御书石刻数方嵌于壁间。”《燕都丛考》引中华民国张江裁《燕京访古录》载此楼详情:“楼三楹,结构虽小,颇有幽致。壁上悬康熙御笔,颜曰御书。楼正中颜曰'简廉堂’,有小联副之,均刻之青石。……两旁皆以石勒康熙御笔书唐人诗句,末附以跋云:康熙三十二年五月,皇上幸天津阅视河堤,蒙御书《桂树赋》。三十八年,皇上又赐御书九幅。四十二年三月南巡,又蒙赐御制诗一副,录唐诗一副。叠荷宠荣,感激无地,方将垂法万年,岂容为家宝,敬汇勒贞珉,就拈花寺之东辟三楹,贮石四壁,俾游观士庶皆得仰圣恩云。末署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石文桂恭记。由是观之,非旧万柳堂矣。

康熙五十五年(1716),汤右曾重游万柳堂旧地,作诗描绘其景,并怀念几十年前的盛况:“小红桥上立移时,四十年来再到迟。一片苍葭迷野水,几行疏柳带荒祠。笙歌不记回灯舫,鱼鸟谁能认鬓丝。剩有怀人惆怅意,春明旧梦省郎诗。

雍正至乾隆时期,万柳堂园景进一步颓败,桥梁塌毁,柳树陆续被砍伐殆尽,仅剩少量亭榭、土山、水池。刘大櫆《游万柳堂记》载:“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城,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日下旧闻考》引《京城古迹考》:“今其基周围一顷余,内有小土山,即昔莲塘花屿也。

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载:“崇文门外有旧园址,相传国初益都文定公种柳千株,筑凉堂暖阁,月榭风廊,颇华丽;常聚巨公朝士文人墨客,极一时之盛。今柳尽髡,惟一亭存,亦属拈花寺矣。”《藤阴杂记》载:“近则柳枯水涸,桥断亭倾,石氏石刻尚嵌壁上,无复知为益都别墅矣。壁黏履郡王七古覃字韵诗,极为盛衰感慨。

俞蛟《万柳堂》记载自己与友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日游万柳堂旧址:“本朝文华殿大学士益都冯公取而整葺之为别业,每当休沐之暇,辄与翰苑诸名士赋诗饮酒,以含咏太平之盛。今相距已百有余年,而公之后人无宦达于京国,莫有起而整之葺之者。榛莽接径,瓦砾塞渠,惟依依之杨柳犹摇曳于颓垣断础间,令人不禁抚今追昔而忆张绪当年也。戊戌之春,偕章子次山、郑子少白载酒而往,各赋诗纪游。”又追忆乾隆十七年(1752)三月初三著名文士李锴(号廌青山人)在此举办雅集,宁郡王弘晈也来参加:“乾隆壬申上巳,李廌青招诸名士修禊于万柳堂,宁郡王闻之,携琴酒而往,为助雅游。王以下二十二人,乡人乐君汇川与焉,因绘图以纪其盛,一时娴于篇什者争相题咏。

嘉庆十五年(1810)夏日,名臣阮元(号云台)于雨后首次游万柳堂,作诗四首,其序称:“京师崇文门外东南隅万柳堂,相传为元廉希宪野云右丞别业,即国初冯益都亦园也。一时鸿博名流皆有题咏,后归仓场侍郎石公文桂,改为拈花寺。今池馆虽废,寺尚在。”其一诗云:“火城阑不住,付与佛拈花。今日伽蓝地,当年宰相家。风流虽歇绝,水木总清华。陈迹且休论,但催僧者茶。

阮元于嘉庆四年(1799)和道光十三年(1833)两次出任会试副主考,道光十五年(1835)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地位与当年冯溥相仿。在阮元的倡导下,万柳堂再次吸引在京文人官僚的关注,重新成为雅集胜地。阮元本人经常独游万柳堂,或在园中举行雅集,有宴集诗云:“藉田上巳待躬耕,回向林塘曙影横。夜雨泼开春水色,暖风吹散晓禽声。客来南郭心皆远,屋对西山眼更明。记取道人载柳意,送行怀古不胜情。

嘉庆十六年(1811)立春日,阮元召集蔡之定、宋湘、朱鹤年(字野云)等人在万柳堂设宴,为退休官员秦瀛送行,一位朝鲜使臣也在座。秦瀛作诗四首,其四曰:“阮公真好事,招集到吾侪。作赋词俱妙(座客为蔡学士生甫、宋编修芷湾),为图画更佳(朱野云工画山水)。若教传外国,亦足想高怀(高丽使者喜谈理学,不期而至)。我欲西神隐,何人碧社偕。

嘉庆年间任内阁中书的麟庆有《游万柳堂》诗,其注曰:“堂为冯文毅相国山庄,时阮云台中丞重修,朱野云布衣种柳五百,堂空人去。”诗云:“几番风雨落花愁,幸有中丞着意修。台榭尽栽新草木,光阴全换旧春秋。伫看浓翠生千树,且聚遥青入一楼。试问呢喃双燕子,依稀王谢昔时不。”可见当时阮元曾经对此园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整,朱鹤年补种了五百株柳树。

法式善(号时帆)、翁方纲等其他著名文人纷纷来此园造访,吟诗作记,朱鹤年后来还绘有一幅《万柳堂图》。礼亲王昭梿也曾经同游,作《同法时帆游万柳堂》诗:“东山修沐地,万柳护堤栽。宸翰中天辟,僧寮四座开。”又有《游万柳堂和吴春麓祠部壁上韵》:“南苑归多暇,晴郊事远游。文星新筑园,宸翰久名楼。

嘉庆十七年(1812)胡承珙与友人游拈花寺,作骈文《游万柳堂记》:“万柳堂者,故益都相国别业,康熙间尝招鸿博诸君子觞咏于此者也。……今者寺尚拈花,人思补柳(时朱野云处士补种柳五百株)。草色迷旧,烟痕逗新。遂以壬申二月晦日,偕同人游焉。至则女墙覆云,僧房闭日,古佛欲卧,面余网尘。哑钟不悬,腹饱苔绣。其东则御书楼也,奎章炳若,灵光岿然。相与缘桄而登,凭槛而望。户外修竹,翩随袖翻;城头好山,忽与眉接。于时野气勃发,林芳转清。山桃小红,沙荻短翠。新植之柳,含青濛濛;就残之花,缀白点点。乃复越断涧,蓦层坡,藉草成茵,荫柏作盖。胜概追古,遥情抒今,求所谓桥横并马、矶矗打鱼者,已难得其仿佛。……危楼再升,疏酌更举。观东皋之春事,延西崦之夕阳。蔬香半亩,阑入酒尊;农歌数声,妍胜菱唱。曲水浅浅,风来自波;高柯亭亭,烟脱忽暝。然后旋轸弭辔,云散而归,将以此导褉饮之先路,蹑裙屐之后尘焉。”其时寺中建筑较为破败,但尚有花木可观。

道光十八年(1838)阮元致仕,离京前应拈花寺僧人觉性之请,为故园题“元万柳堂”之匾,悬于御书楼上。清末震均《天咫偶闻》载:“今寺中尚存御书楼,阮文达榜曰'元万柳堂’,以神谶体书之。

阮元回到扬州江都县,也自筑一园,仿效北京万柳堂种植万株柳树,定名为“南万柳堂”,南北遥相呼应,成为园林史上的佳话。梁章钜《归田琐记》曾载:“邵伯湖之北数十里,有仪征师别墅,在水中央,四围种柳数万株,每岁长夏必于此避暑,自题为南万柳堂,以别于京师之万柳堂也。”梁氏另作咏南万柳堂诗:“南北平分万杨柳,主宾晤对几桑榆。

道光间钱泳《履园丛话》记录北京万柳堂遗址景象:“万柳堂在京师广渠门外,今为拈花寺,余尝往游数次。……然昔之所谓莲塘花屿者,即今日之瓦砾苍台也。”并引成亲王永瑆诗云:“居人犹自说冯家,指点荒亭带残堵。

清末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中有同治十年(1871)四月十四日游万柳堂遗址的记载:“至万柳堂,廉野云别业也。子昂有图,今无,吕才补之,阮元记之,存壁间。康熙中冯溥得其地,募人种柳五株,即为地主,傍城堤上,柳阴浓绿,今无一存矣。堂左有楼,石廷桂摹刻仁皇御书于上,盖后归石氏也,今为拈花寺,无可观者。

《燕都丛考》引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其清末景象:“伯寅招集夕照寺,为万柳堂补柳,索赋长歌……(寺)墙外环以杨柳,野景萧寥,女墙掩映,南望荒亭一二,踌躇榆槐,即冯益都万柳堂也。……傍晚游万柳堂,已为佛寺,门垣俱圮,仅存御书楼三楹尚完好,阮文达题'元万柳堂’四字八分书。楼上中间有石刻'简廉堂’三字,为圣祖御书。两旁壁间皆嵌石刻诗,楼外有阑,眺望甚美,春夏之间,应弥佳耳。楼西为大悲阁,尚藏绢屏一扇,为朱鹤年野云所画《万柳堂图》,阮文达书赵文敏所赋《廉园》诗于上。

李慈铭另作长诗记录了此园的盛衰沿革:“仁皇御宇滇海平,词科大举罗群英。相公翘材启东阁,城东驿骑纷将迎。竹坨词赋西河舌,迦陵乐府湛园笔。吐茵唾地千万言,虞赵有知应失色。庭前万树堆绿烟,柳花乱扑春酒船。几辈朱衣引驺唱,两行红烛斗新篇。平津老去珠履散,佛火钟鱼一朝换。幸逃马厩坏朱闳,留得书楼映宸翰。仪征太傅重停车,山人补柳传画图。亭台倾尽寺田鬻,东风一一摇纤株。侍郎退食命俦侣,载酒招提共延伫。疏畦便插千万枝,顷刻浓阴满庭户。俯仰何胜兴废哀,眼前无数菜花开。荒池水碧犹依旧,更补新荷听雨来。

《天咫偶闻》载:“京师园亭,自国初至今未废者,其万柳堂乎?然正藉拈花寺而存耳。……今寺中尚存御书楼。……朱野云为之补柳作图。今寺僧颇知修葺,补栽花木甚盛。然园地多碱,实不宜柳。野云所补,既无存。潘文勤又种百株,亦成枯枿。惟池水清泠,苇花萧瑟。土山上有松六株,尚是旧物。

《古今联语汇选》记载:“京都万柳堂,系元廉希宪别业,后属冯益都相国,为士民游赏之地。中有联云:钦相公燮理余闲,过此寻春,指点野云别墅;缅名士宴游高致,曾经消夏,听歌骤雨风荷。”这副对联将廉氏万柳堂与冯氏万柳堂混为一谈,所述内容兼含元清两代雅集典故,应为清代后期所题。

图7 上海“小万柳堂”图

图8 孙兰荪绘《沪滨百景·小万柳堂》

清末无锡名士廉泉(1868—1931)字惠卿,号南湖、岫云,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在北京参与“公车上书”,后担任户部郎中,光绪三十年(1904)冬辞官南归,移居上海,在曹家渡建园居住,题曰“小万柳堂”,并自号“小万柳居士”,其妻吴芝瑛号“万柳夫人”。又于杭州西湖岸边建造别墅,也题为“小万柳堂”,即今蒋庄之前身。无锡廉氏奉孔子弟子廉洁为初始祖,以廉希宪为二始祖,这两座小万柳堂主要延续了元代廉氏万柳堂的主题,都种植了不少柳树,与清代冯氏万柳堂也有间接的亲缘关系。从历史图像和照片来看,上海小万柳堂为西式洋楼花园(图7,图8),而杭州小万柳堂则保持中国传统园林风貌(图9)。

图9 徐一达摄“西湖蒋庄即廉南湖之小万柳堂”

至中华民国时期,北京万柳堂故园风景更加荒废,御书楼尚存。张江裁《燕京访古录》载:“左安门内拈花寺者,其东侧有小楼三楹,清初益都相国冯公之别业也。……自石氏改建佛寺之后,一片荒芜,人迹罕至,不复昔年雅集之乐矣。余居拜袁堂,与万柳堂相距百步耳,故时时往游焉。万柳堂上悬一额,颜曰'元万柳堂’,下款'戊戌阮元留题’,字体俗鄙,寺僧云旧额已毁,此乃他人仿书者。堂壁悬《万柳堂赋》,检讨毛奇龄作也。……余扪碑庄诵,抚景兴怀,不胜惆怅。时寺僧在余侧,愀然似有感伤者,曰:'吾髫岁即来此守寺,今已六十年矣,香火盛衰,历历如睹。当光绪十六年,洪水为灾,此楼倾欹,几欲堕水。曩道光初年,朱野云处士补种垂柳百株,其存者可十围,为水冲去,千条万缕,今无一存,岂不可悲耶。’言已涔涔泪下,呜呼。……人世富贵之荣光,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矣。

新中国成立后,万柳堂旧址完全湮没,已经无迹可寻。

结 语

自唐代以来,北方私家造园一直存在豪门园林和文人园林两大分支,前者追求富丽恢宏,后者偏重朴素雅致。

清初北京的王熙怡园是前一种风格的代表,以层台飞楼、金碧辉煌著称,充满富贵气息;而万柳堂则是后一种风格的典范,以简洁的山池柳色取胜,表现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万柳堂的造景手法非常疏朗大气,尤其是造园大师张然所掇假山以及植柳万株的景象,意境深远,与18世纪之后中国园林偏于繁琐堆砌的模式迥异。此园同时兼有公园的性质,完全向外界开放,在讲究园林私密性的古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园中举行的各种雅集活动和相关诗文在清代园林史、政治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样值得珍视。现在万柳堂虽已不存,但留下大量的文献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理应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认知,以铭记前贤,启迪后世。

作者简介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外建筑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本文发表于《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3、4期。

《建筑史学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帝王之圣祖康熙玄烨(二)
卷二十八
康熙、乾隆诗赞灵岩山
声律启蒙第40讲:下属牢骚留美誉 名师墨竹见真知
蒲松龄与王士禛(渔洋)的交往和友情
诗话总龟(宋)阮阅 卷二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