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记忆丨大中、育德、二十二中的骄傲

具有25年历史的大中,经过短短3年“育德”阶段,就进入了22中的全新历史时期。从大中到22中,直到目前,这漫长的70年中,值得肯定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那种崇尚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置身于大中的那种革命精神。如果那种传统和那种革命精神在今天能得以保持和发扬,也就是为22中编写校史的根本目的所在。

大中——育德——22中

1924年在北京骑河楼蒙福禄馆5号(今福禄巷10号),由北大的校友蓝端禄和邹德高等人创办了一所中学,取名为大中公学。所以叫“大中”,是创办者锐意光大中山主义的缘故。当时任大中公学校长的是蔡元培先生。蔡先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又是北京大学校长。

1926年10月,学校迁到交道口东大街39号(现111号,东城区文化馆),开办高、初中及高等补习部。

1927年,大中公学学生在校内还创办平民学校,由于“学生所用书籍及应用文具均系该校发给”,所以“前往就学者颇为踊跃”,当时开设6个班,学生约200余人。

1930年1月16日,更名为北平市私立大中中学校。当时高中收学费12元,初中收10元。面向全市招收学生。

大中的东边是高等警官学校,该校于1934年迁往南京。1935年东北流亡学生进驻警官学校,临时成立东北中山学校。

1937年6月,大中价购了高等警官学校的产权即交东大街22号(现在的22中)的校址。学生发展到364人。男生迁入新址。

1949年10月1日,大中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私立育德中学。高、初中近20个班、学生1000余人。

1952年9月,经北京市政府决定改名为北京市立第22中学。

从1924年至今,这所学校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多半个世纪中,该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其中有许多人成了社会的中坚,有许多人成了社会名流。这70年间,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也有很多值得提及的校长和值得称颂的老师。这一切绝不是过眼的烟云,应该记载下来留做历史的借鉴。

鲁迅先生在大中讲学

蔡元培先生任大中校长时,李石曾先生任大中的董事长。李先生也曾任过北大校长,又是北大的教授。当时的大中十分重视教学质量,据当时在校就读的学生傅耕野先生(1939届高中毕业生。现为农工东方书画社著名书画家)说:“初中全市会考,大中成绩最优,为此名噪全市。”傅先生所说的事,是指1931年的会考。据1931年3月12日《世界日报》刊载“马氏(指大中校董马叙伦——作者)在会上讲:'本人在南京时,得见北平市政府之报告,对于大中列为第一,甚为欣慰’”。

鲁迅先生是在1925年暑假之后到大中讲授“高中新文艺学科”的。翻开《鲁迅日记》十四,从1925年9月18日开始就记载着“上午往大中公学讲”的字样。一直到1925年11月27日为止,其间八次记载或到大中讲学,或到大中领薪水的事。据周海婴同志说:“父亲到大中讲学是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才去的。”鲁迅先生多在大学讲课,有时兼几所大学的课程,在中学讲课的情况不多。这显然是受蔡元培先生之托才来任教的。这当然也和大中注重教学质量分不开的。鲁迅在大中任教期间,正是女师大进步学生在宗帽胡同租赁校舍,坚持复课而鲁迅义务为女师大授课的时期。

谢冰莹女士在大中任教

谢冰莹女士生于1906年,是大革命时期蜚声中外文坛的女作家。又是“左联”发起人之一。她曾就读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来参加了北伐。半个多世纪中她写了近70部作品,总字数达1000万之多。她发表的《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曾轰动一时,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据《女兵自传》记载,1929年下半年,谢冰莹女士还在北平女师大读书时就在大中中学任教。当时,“他们(指谢的两个朋友——作者)见我穷得可怜,于是自己让出功课来给我教。我还记得安徽中学是每小时1元,大中中学只有7角5分。”教书的生活不仅清苦而且艰辛,她除去学习、写作之外,“每星期担任12小时的国文,改作文簿95本”。那时她“穷得连坐电车的钱也没有”,“一个下雪的早晨,我由石驸马大街步行到北新桥的大中中学”,手指被冻僵,“简直不能拿粉笔,学生看我那副冻得可怜的模样,他们都喊着:'老师,你去把手烤热了再来上课吧!’”

谢冰莹女士在大中任教最少是持续到1930年的暑假,因为自传中写着:“暑假来临的日子,我在大中中学开教务会议……”后来因为生活贫困,无法继续在女师大读书,就去武昌,不久又回到了长沙。现在,谢冰莹女士侨居美国旧金山市。

“一二·九”运动时的大中

在东北流亡学生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大中的同学冲破了法西斯的统治和封锁,勇敢地和广大进步学生一道参加了震撼世界的“一二·九”运动。

进驻高等警官学校的东北流亡学生,迅速恢复了东北中山中学。在中共北平市委和东北特委的领导下,立即成立了中山中学学生会和学生纠察队,并且有组织地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学生游行活动。当时中山中学的同学不仅在东城,就是在全市也十分活跃,是北平学运中的一支有影响的骨干队伍。充满着国恨家仇强烈感情的中山中学的同学们,点燃了各种形式的抗日烈火。据大中的许多目击者说:在中山的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革命口号、演说和进步歌曲此起彼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了校园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青年学生们反对“广田三原则”;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枪口对外”;要求“收复东北,打回老家去”。

中山的同学经常上街游行,或者搞“飞行集会”。尽管大中学校当局封闭校园,封锁消息,但是,不断传来的信息还是使大中的同学沸腾起来。特别是中山的同学将“冷血动物园”的大标语贴在大中的校门口之后,大中的同学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抗日激情,纷纷要求打开校门,允许学生参加游行。当中山中学的游行队伍经过大中,集体喊话招呼大中的同学时,许多大中的同学爬上南房,不少人跳了出去,汇入游行的行列,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大中的学校当局已经完全控制不住局势,大中的同学分两批冲出校园,汇入了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之中。遗憾的是队伍走到宽街就被29军士兵(后来29军对学生的态度转变了,并且积极抗日)和警察驱散。据傅耕野先生说,大中的同学有的被军警刺刀扎伤。有的被棍棒打伤。大中的同学回校后,立即在校园里贴满了大字报和大标语,一直到“一二·一六”以后才渐渐减少。

“一二·一六”那天,中山、大中还有求实等校再一次联合游行。这次游行,29军的士兵没有干涉,在同学的劝说下,警察也全部撤离,游行大军直奔景山后街,继而南下向前门集中。当全市学生汇合起来之后,群情激奋,许多同学禁不住地哭了起来。

北平当局为了削弱学生运动的发展势头,于1935年12月23日紧急通知各个学校提前放假。

1936年3月开始上课之后,学运再次兴起。3月31日,北平学生为了追悼惨死在狱中的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高二丙班的学生郭清,举行了抬棺游行。不久,很多同学又南下组成宣传团,这些重大的活动都有大中同学参加。据说,这些活动是由北平学联和“民先”组织的。

据在大中图书馆工作的地下党成员薛成业(后因给同学看进步书籍被学校当局胁迫辞职)同志说:“一二·九”运动中领导大中学运的学生领袖叫王××,后来随王震去了新疆,听说还作了师长。

历届校长、副校长和党支部书记

1924年蔡元培任大中公学校长。林森和李石曾任校董事长。

1926年金嘉斐代理校长。

1930年宋振榘兼大中中学校长。

1933年宋振榘任校长。

1936年梁骧代理校长。

1937年梁骧任校长。

1937年8月翟作民代理校长。

1938年翟作民任校长。

1944年张雩代理校长。

1945年郭登敖任校长。

1948年周三丙代理校长。

1949年张迅如代理校长。11月29日党支部公开,张迅如任书记。

1951年郝仲青任育德中学校长。胡夏青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54年古奇踪任22中副校长。

1957年黄自强任22中副校长。

1958年黄自强任党支部书记。

1960年张著贤任副校长。丁景敏任党支部书记。

1961年张著贤任校长。王子和任副校长。

1962年张著贤任党支部书记。

1966年张如九任党支部书记。

1973年侯正娥任党支部书记。

1978年姜宪明任校长。成希春任副校长。

1980年常玉任副校长。俞昌喆任校办厂厂长。

1986年李勃栋任党支部书记。俞昌喆任副校长。

1987年李勃栋代理校长。

1988年成希春任校长。梁淑琴任副校长。

1992年成希春任党总支书记。周焕奇任副校长。

校长被捕激起了大中师生的愤慨

1937年8月接替宋振榘(代理校长,国民党市党部委员,北平一中校长)和梁骧做校长的是翟作民。翟作民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派来的人。1942年曾开除进步同学王育华,逼走思想进步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薛成业。当时大中的学生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严酷镇压学运的行为早就深恶痛绝,听说翟作民是国民党市党部派来的人,自然没有好感。

1942年前后,梁骧、郭登敖到四川后方又办了一所大中中学(据曾在该校任教的王子和说),1943年底翟作民护送四名学生入川。返回北平后不久,于1944年3月26日以“抗日”罪被北平日本宪兵队逮捕而死于狱中。

尽管翟作民有着国民党党员的身份,但他是护送学生进入大后方,又因“抗日”的罪名被日本人囚禁折磨而死的,因此得到全校师生的同情。这件事在校内影响极大,全校师生更加痛恨日本帝国主义。据当时在校就读的李林英同志(1945年经黎光同志介绍到华北局城工部工作,现离休。)说:“翟校长被捕,对全校震动很大,学生们更加仇恨日本帝国主义。”这件事发生之后,不少同学再也不能在北平安心读书,纷纷逃往大后方继续求学。有的同学经过东北流亡学生的动员,和他们一道参加了“战地服务团”。少数同学辗转去了解放区参加了抗日战争。

活跃在大中的中共地下党

从任大中董事长的林森(曾任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任国民政府主席)到先后任大中校长的宋振榘、梁骧、翟作民和郭登敖(后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多是国民党的要员。他们对大中的控制一向森严,对师生采取高压政策,打击进步势力。大中曾有两名同学比较接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薛成业同志,读了一些鲁迅、巴金的作品,看了几本苏联的小说和进步书籍,被校方发现,受到了开除学籍的处分,而薛成业也被迫离开了大中。

尽管如此,大中从30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地下活动一直也没有间断过。

当时活跃在大中的地下党员有:

李尔重: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中共海南党委书记、省长、市长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8部,总计500余万字。

李哲生:曾在中联部任职。中国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副所长。

黎光:又名张志权。1944届大中初中毕业生。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栾可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林阳: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

郭启卜:中原局秘书长、宣传部长。

李英林:曾在华北局城工部工作,后转入军队。

薛成业: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学院院长。

此外还有程芳、季鸿等人都是当时的地下党员。

从30年代起,地下党在大中做的主要工作是:

团结进步同学,发展地下党员以及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如“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中国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青”);

组织学运,如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

反对郭登敖校长(伪国大代表)的斗争,旨在揭露国大选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组织学生学习革命文件和进步书刊,传唱革命歌曲;

组织护校斗争、迎接解放军入城。

据何斌祥(1947届大中初中、1950届育德高中毕业生。现为天津公安医院主治医)提供的材料表明:1946年,北平的学生运动蓬勃兴起,不少进步学生和地下党、民先、民青有联系。当时在大中曾成立了“曙光社”。这是大中第一个学运的社团,它也是民青领导下的第一个社团。社团的负责人就是在大中正念初二的何斌祥。曙光社巧妙地介绍和宣传进步的文章,也向同学灌输某些政治上的主张。该社曾搞过宣传阵地——“风雪壁报”。在“风雪壁报”上批判校内反动学生办的杂志——“太平洋杂志”上刊登的宣扬假民主的反动观点。

1948年解放军兵临城下,傅作义退守城中。大中改做兵营。住校学生迁到了国子监内暂住。何斌祥曾领导学生,组织开展护校斗争,这时何斌祥已是民青成员。1948年底何斌祥任迎接解放委员会中的宣传组组长。不久就做了学生自治会主席。

据贾苓希同志(中国武汉地质大学)提供的材料表明:早期地下党开展斗争多是单线联系,斗争方式极为隐蔽,且注重策略和得失。这种地下斗争一直延续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

解放前夕的大中,地下党的活动由黎光同志领导(1944届大中初中毕业生),黎光同志离开后,由徐淑敏(又名何光源,1948届大中高中毕业生。曾任河南南阳地委组织部长)同志领导。徐淑敏是在大中加入民青的,后来又被吸收为中共的地下党。她曾组织部分同学去清华看话剧《白毛女》,组织同学去中法大学学唱进步歌曲《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等。曾带贾苓希(大中,1949届初中毕业生)同志去刘丰同志处学唱《黄河颂》;还组织同学到北大参加平津地区大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营火晚会。

后来徐淑敏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调到张家口地区工作。大中的地下党活动就由王俊意同志(1949届大中高中毕业生。解放后在酒仙桥无线电厂工作,现已离休)接替。

贾苓希同志也是在大中先加入“民青”,后加入地下党的。1949年初,大中有个地下党和民青的联合支部。成员有商国桢(1948届大中初中毕业生)、祝军(祝学敞。1949届大中高中毕业生)、张景兰(1949届大中初中、1952届育德高中毕业生)和郭学仁(1949届大中高中毕业生)。

郭学仁同志解放后曾任北京消防总队的政委。他是常玉同志(东城区政协常委、民盟东城工委主任委员)在国子监发展加入“民先”的。当时常玉是朝阳大学的地下党成员。

临近解放时,中共东四区区委杜平同志曾召见过商国桢、祝学敞和贾苓希谈话。后来市、区的地下党、团负责人冯文彬、张大中、沈毅和方幼玲等同志都十分关注大中的地下工作,曾多次指示和给予过具体帮助。1949年初,张大中指示,为保卫大北平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公安局的工作,不少同学响应号召走上了公安战线。

1949年5月以后,地下党和“民青”先后从地下转入公开。祝学敞任大中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当时大中的团支部由董广正任书记。1950年,董广正和李勃栋(22中党支部书记,现离休)还代表育德的团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一届代表大会。

德高望重的郝仲青校长

从大中到22中先后做校长、副校长及代理校长的不下20位。他们的政治态度不同,办学的目标也各异,当然管理学校的方法更是大相径庭。其中郝仲青先生在一生中任校长年限最长,他的声望极高,是一位值得推崇的教育家。

郝仲青先生生于1879年。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1917年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是一位有影响的政治家。

郝仲青先生1907年后就决心献身于教育事业。1908年同陈幼云创办保定私立育德中学,任育德中学的校长。当时保定育德中学驰名中外。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杰出的科技人才都曾就读于育德,如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赵鹏飞、王斐然等。为了表彰郝仲青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功绩,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1949年9月30日起,大中中学改名为育德中学,并让郝仲青先生主持育德中学的工作。为了给郝老创造条件,还于1950年1月8日成立19人的董事会,其中有李锡九(董事长)、吴玉章、李维汉、刘仙洲、赵鹏飞、王斐然、张迅如、胡夏青等人。在代理校长张迅如同志的主持下,开始对育德进行整顿。很快学校的工作便步入正轨。1951年3月23日,张迅如离任,郝仲青接任。

郝仲青先生在北京育德中学(后改22中)担任校长仅有6年时间,1957年9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78岁。追悼会在厂桥嘉兴寺举行,由刘仙洲致悼词,死后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并留有墓碑。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和众多的师生参加了葬礼。

耕耘大中,功不可没

多半个世纪以来,在这所学校里任教的老师数以百计,其中影响较大的教师不胜枚举,他们是:

东城区政协委员,从教50年的王子和老师;

做过三届市人大代表的董洁民老师;

研究道教、有教授学衔的王沐老师;

教学水平出众的赵树楷老师;

教育界的老前辈沈佩珉和周化南老师;

治学严谨、表述精确的刘元善老师;

豁达开朗、热情豪放的刘学仁老师;

精通日语、堪称汉语语法专家的陈谟老师;

被誉为“大魔术师”,教化学的赵达老师;

业务精湛、知识渊博的贾桂芳老师;

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国家级裁判刘培同老师;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邹法瑜老师;

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的田鸣凤老师。

此外,还有许多在大中、育德和22中默默耕耘,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教师,他们不仅受到学生的推崇,也受到教育界同行们的赞许以及党和政府的认定,他们的功业永不可没。

22中是人才辈出的基地

解放前的大中的确培养出不少社会名流;解放后的育德和22中更是人才辈出。尽管这些人成为栋梁之才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造就的结果,但他们毕竟是从22中这块传播知识的基地上起飞的。他们的成就和事业是学校老师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过的。

在22中大批的优秀毕业生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有:优秀运动员、特级教师庄则栋,他是1959年高中毕业生;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是1960年高中毕业生。他现在还是两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不少毕业生已成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中共十四大中央委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晖,是1960年高中毕业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的吴溪淳,是1951年初中毕业生;现任辽宁省纺织工业厅厅长的张自栖,是1961年高中毕业生;现任民航局副局长的沈元康,是1957年高中毕业生。曾任东城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林挺,是1947年大中的高中毕业生。现任东城区区委副书记的席文启,是1967年初中毕业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局级干部,他们是潘永桢、姜永贤、张殿璞、李恩浩、潘岳和张义哲等。

在科技和教育战线上,也有不少22中的校友,他们都成了佼佼者。如,1946年大中的高中毕业生齐宗唐教授;1946年大中的初中毕业生唐宗庆教授;1949年大中的高中毕业生张汝伟研究员;1950年高中毕业的王树安副研究员。此外还有温炳玉、范德鑫、何锡源等同志都是教授。1955年高中毕业生霍云生还获“航天事业创业者”称号;1966年高中毕业的徐玮,获“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获得了“全市十佳教师”提名奖及“五一”劳动奖章。

更有一大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的校友。他们是:祝学敞、马燕龙、王兆馨、曾昭琪、罗秉征、陈庆延、郭维钧、刘伯琴及周幼马等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任高级职务的有:1961年高中毕业的包正一,任总参的正师级大校;1960年高中毕业的卢学公,是军内艺术学院的大校;1959年初中毕业的女同学马永红,是某部作战处处长,军衔是大校。

从事文学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是1967年初中毕业的王振清,他是北京市中级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北大法律系客座教授、中国作协会员。近年来,创作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约百篇(部)。总字数达150万。他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其中《来自庄严法庭的报告》获蓝盾文学一等奖。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著名企业家李晓华、赵勇和潘壮三位先生。

李晓华先生是1967年初中毕业生,现任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实业家。亚运会期间,捐资百万,被誉为商界捐资者中的一匹“黑马”。南方受灾,捐资百万;希望工程,捐资百万;平谷建校、崇文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长春修建体育馆他都捐资数百万。1994年7月李晓华先生为母校捐资200万元。他先后在各地建立了8个合资企业,总计投资为1000万元。李晓华虽是富豪从不骄奢,他执着于事业,淡泊于自己,这对于富豪来说是难能而可贵的。

1978年高中毕业的赵勇先生,在校就读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是田径运动方面的尖子。后来考取清华,继而出国留学。

赵勇先生现任香港国际富华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长安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热心于东城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并为市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年内落成的长安俱乐部(北京饭店对面)就是赵勇先生投资4000万美元兴建的,总面积达24360平米。仅1994年以来,赵勇先生为东城政协、北京一中就捐资十数万元。

潘壮先生是1971年初中毕业生。现任海南石化总公司经理。他为母校兴建二期工程(面积8200平米,含室内体育馆)做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从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真可谓七秩扬芬遍天下,这不仅是祖国的骄傲,也是大中、育德、22中的骄傲。

(原题目《七秩扬芬话大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毕业典礼】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5月29日国际部2015级高中
难忘的盛中岁月
稻田中学:我校举行2017届高三年级毕业典礼
古堰中学83级毕业生举行“风雨三十年”师生聚会
【衡中人】2015届毕业生程陶然:为什么我不愿意说我来自衡中
阳新高中史上最严作息时间表出炉,堪比衡中、毛坦厂“牛校”,一位毕业生写给母校的信更是美呆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