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话 | 寻找那些“消失”的中学,总有一个是你再也回不去的母校

生长在北京的孩子们对于这座古城总有一种难舍的情怀。行走于街巷,偶尔路过母校,也要驻足摸摸门口的石墩和匾额,寻找儿时的生活印记。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一些承载着古老文化和特殊记忆的学校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本期,小编就带您寻找几所消失的中学,共同回忆一代代学生们的青葱岁月和旧日时光。

旧时“王谢”梁家园

☞ 西城区:梁家园中学、北京市第一四七中学

西城区梁家园位于南新华街南端西侧,骡马市大街近东端以北,红线胡同以东一带,现有梁家园东、西等四条胡同。梁家园因明朝所修建的一处水景宅园而得名,相传该园为兵部尚书梁梦龙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城南择地修建,也有人说早在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都人梁氏”就已经建园。

已经消失的梁家园中学和北京市第一四七中学是在梁家园小学的原校址上建起来的,而梁家园小学的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据资料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宛平县的绅士周之极东方先生在寿佛寺西边创设义学,专收附近“单寒之子”。期间多次更名,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北平市立梁家园小学,已经历一百三十六年。

新中国成立后,梁家园小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不仅一校四址,还保留了很多蕴含学校历史的文物和建筑,如在操场北面的第一进院落前,耸立着一块康熙年间的石碑,碑上所述大意为在康熙年间此处就已经作为附近学生的学堂了。

北京市第一四七中学于2000年被危改小区建设项目无偿占用,本应在建成后恢复教学,成为危改小区的配套教育建设项目,后因施工项目被其他开发商接手导致建设工程延期,至今未建成。而1998年在梁家园小学基础上组建的梁家园中学,当时是宣武区最年轻的一所普通中学,也是办学时间最短的学校。该校几年后就被合并,更名为北京43中学分校。

▌韶华不为少年留

☞ 海淀区: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清华园中学

曾经的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坐落在海淀区学院路上。据校友回忆,当年在这里上学的多半是海淀区八大学院以及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的子弟,可谓是知识分子、书香世家云集的学校。

查阅相关的北京教育史志资料,小编发现,能够证明并记录这所学校的文字材料寥寥。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于1956年建校,系全日制初级中学,校址为海淀区成府路2号。

建校初期,该学校只有1个年级4个班,40余名教职工和200余名学生。1973年,九十三中教育教学基本完善,规范成为完全中学,但在1980年,学校由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成为职普并存校。1986年,学校停办初中,成为以外语、电子专业为主的纯职业高中校。1990年该校曾一举发展成为具有6个专业18个班,近500名学生的远近闻名的职业学校,并且学校自编制图、电工实验等9种专业课教材。

资料显示,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后被撤销,部分改为北京市海淀区外语电子职业高中,但是否在原校址就不得而知了。据悉,曾任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的戴定一、中国矿业大学的教授武建勋、知名电影导演冯小宁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与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相比,清华园中学留下的史料更是少之又少,根据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市清华园中学1963年建校,当时为全日制中学,只有两个年级16个班,70多名教职员工和800余名学生,1974年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90年该校有6个年级18个教学班,还曾被评为1990年市教育工会先进教工之家。但自1990年后,该校已无校史资料可查,经多方查询后了解,北京市清华园中学已在上世纪90年代并入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原校址被清华大学扩建占用。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名家、校友齐感悟

在北京,除了一些彻底消失的小学、中学之外,大多数学校往往由于合并、改建等原因未保留原来的名字,让很多前来母校找寻回忆的校友们备感遗憾。如曾经的西城区四根柏小学合并入皇城根小学;始建于1960年的白纸坊中学,1969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三八中学,2005年更名为北京市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附属中学。

对于那些从已经消失的学校走出来的校友们来说,能够回访母校,追忆往昔已成为岁月的空白。因此,很多人在网络上建立了母校的回忆网站并上传校友聚会视频,也有人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同学或老师。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的一位校友曾经撰文深情的回忆起自己的蒙古族美术老师道尔基扎布,他在文中写道:

“他说话声音小,画风却粗犷。他从没有当面表扬过我,但经常在背后表扬。这位老师与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是朋友,经常把妥木斯的油画习作拿给我们学习,耐心的指导我们,从不大声批评人,让我印象极深。”

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也曾回忆自己在母校的生活,

“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她教我跳舞。”

回忆,总是人们心底感情最柔软的地方,找寻回忆、翻阅历史,人们大多是想留住那一份曾经的纯真岁月。在《城南旧事》的结尾,林海音写道,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文章:文/本报记者苏珊综合整理,部分资料由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图片:网络

编辑:现教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海淀小升初上地学区内小学、街道对应表
【简讯】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科学——科普进校园通州次渠家园小学继续!
厉害了!北京这 26 所中学上榜2017中国高中百强!看看有没有你母校!
我们是没有母校的毕业生——北京人失去的回忆
岁月如歌:我的母校——北京25中
消逝的北京四十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