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燕京造纸厂(下)

(接上文)

早在上世纪30至90年代,因考古界不断发现西汉麻纸,就已引发了一场是西汉时期发明纸还是东汉蔡伦发明纸的激烈争议。

鲜为人知的是,甘肃多次发现西汉麻纸残片———西汉时期放马滩纸、肩水金关纸、马圈湾纸(敦煌残页)、金关纸、敦煌纸,都是“蔡侯纸”之前的遗物,以确凿的证据推翻了蔡伦造纸说。特别是天水放马滩纸为西汉初期遗物,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了近300年,为研究我国造纸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如今,敦煌“残页”和遗留在我省各地的西汉麻纸交相辉映,以无可雄辩的事实,改写了中国造纸的历史,同时也以丰厚的物藏,成为见证中国造纸业发展历史的“自然博物馆”。敦煌有汉字的“西汉麻纸”,一经有关部门认定,立即引起了所有关注中国造纸业历史年代者的关注。

西汉麻纸,其实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西汉初年,因对传播工具的需求,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牗公元前12年牍。《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这应该是最早在纸上书写的历史记录,但随着甘肃多处西汉麻纸的发现以及敦煌西汉“残页”的面世,不仅证明了《史记》的真实,而且把中国造纸的历史推向更早的年代!

老北京时期,要论起来最大的造纸厂就要属燕京造纸厂了,不过这家厂子神秘的地方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家厂子的老板是谁,具体是何时建立的,这家工厂又究竟凭着什么一直屹立在京城之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随着韦承兴老的回忆去一窥究竟吧。

燕京造纸厂是解放前北京生产纸张的一家颇有名气的大厂,原厂址在西四北武王侯(即今西四北七条胡同),于1934年建成投产。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和解放前北京很多工厂、商店一样,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它的经历也是曲曲折折的。笔者在这个工厂工作多年,爰就所见所闻,略志其事如下。

燕京造纸厂的老板是谁?过去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该厂时才暴露了真相。原来是东北军的张少帅——张学良投资兴办的。我接管人员经过核实后,在《接收燕京造纸厂概况汇报提纲》中曾这样写道:“……本厂于民国二十二年由张学良出资、杜荣时等出面创立……”接管工作组组长胡体昭在向上级的报告中亦称:“……燕京造纸厂实为张学良委托杜荣时开办。最初只有老式造纸机两台,房屋数十间,地基十四亩多……”其实,此事在北平解放前一年已见于报端。《世界日报》于1948年3月11日在报道燕京造纸厂工潮时曾称。“……去岁有杜荣时代表张学良要求发还该厂自营。”(见《世界日报》1948年3月11日第三版)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在北京兴办造纸厂,其经过又是怎样呢?说来话长。原来张少帅早在东三省接替张作霖以后,就有志兴办造纸厂,以实现他的“实业救国”之理想。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一九三一年春,张学良请专家筹办一大规模之纸厂,设立东北造纸厂筹备处于沈阳大北门外。择定厂址在吉林松花江上游桦甸县毗洲地方,拟集资五百万元,建设新式水电站以供电力,……已向英国订购机器……” (见《中国经济年鉴》第二册1934年5月版)云云。

不料九一八事变突起,这一计划遂告破灭。张学良将军驻关内以后,决心在北平创办燕京造纸厂。

据当时燕京造纸厂经理汪博夫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自沈阳来平,鉴于国家之积弱,实因实业不发达,文化不进步。而文化之进步,关乎造纸工业非浅。又鉴于北平为华北大埠,而造纸工业仅有初期造纸厂一家。”(见《职业月刊》1934年1月10日文章(燕京造纸厂参观志略)为此,张将军于1933年出资,委托其亲信汪博夫、杜荣时等人为代理人出面筹建燕京造纸厂。唯进关后资金缺乏,仅拿出七万余元,规模比在东北的计划就小多了。

1934年纸厂建成正式投产以后,全厂职工只一百余人,包括少数男女童工。工人除供膳宿外,每月工资十至二十余元不等;男童工在学徒期间,享受膳宿,不发工资;女童工都是工厂附近贫苦人家的女儿,专司选料,日发工资1角5分,不供膳宿。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来自本市的废旧纸,经过人工挑选、汽蒸、洗涤、打浆、碾料等简易加工手续,即供抄纸。初期主要产品为片艳纸(有光纸)、书皮纸、虎皮宣、包装纸等约五十多个花色品种,日产能力约一吨半,主要销售于本市,为缓和故都纸荒起到一定作用,每月营业额约八九千元,营业还算兴旺。

以上就是燕京造纸厂开办、投产到七七抗战前数年间的基本状况。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北平,小小的燕京造纸厂也成为被掠夺的对象。当时该厂经理杜荣时因经营困难,曾停工三个多月。后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之下,杜擅自做主将该厂出卖给日商山冈武义和井上等人。据称:“售价为一百四十条黄金,并准杜某担任一股。”(见《呈报敌伪产业接收清查团》1948年8月燕京造纸厂档案材料)

日本人侵占燕京造纸厂以后,为垄断北平的造纸业,攫取更大的利润,对该厂陆续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将附近的地基收买,扩大了十余亩基地,建造房屋一百余间;在设备方面,废弃了原有的两台小型造纸机,安装大型圆网造纸机3台、锅炉3座、小蒸球1台,其他设备亦都进行了更新。此外还扩建工厂内部,设有原料、叩解、造纸、完成、打包、电工、木工、铁工、锅炉等九个车间。造纸能力增大到日产300令(约六吨),为原来生产能力的四倍。从技术装备和生产规模来说,该厂是解放前北平市规模最大的纸厂。

“八一五”以后,走了日本人,来了蒋家帮。燕京造纸厂也饱受“劫收”的灾难。先是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公用局捷足先登,不久,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劫收”大员接踵而来,经过一番争夺,终于被经济部“劫收”过去;后来经济部在北平“劫收”业务结束,便将燕京造纸厂转交给河北省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事业单位监理委员会监管。在抗战胜利后一年多的时间内,燕京造纸厂竟三易其主,你争我夺,混乱异常。这时,张学良将军的原代理人之一杜荣时出来,自称是燕京造纸厂的原业主,具呈向敌伪产业处理局请求发还,并用四亿元法币进行贿赂,说是“赎买”。处理局于1947年2月批示:“暂令发还经营保管。”(见《北方日报》1948年3月11日)

杜荣时接过厂子以后,他拿不出资金。从当年五月进厂,只靠卖掉库存纸张勉强维持。经营三个月,亏累殆尽。工人要求调整工资,杜竟以停产相威胁。不久,杜果然向北平市社会局呈报歇业。工人一致反对,要求杜如无钱经营,就仍由处理局收为公营,杜又坚决不肯。其实,杜进行贿赂要回这个厂子,并无意办厂,而是浑水摸鱼,骗取产权,蓄意将工厂变卖,大捞一笔。该厂职工会曾据理驳斥,并到社会局揭露了杜的这一阴谋,自是该厂遂陷于停顿。后有宋文军其人愿以法币十三亿元入股,杜又拉来了一个叫王策勋的人,于是在1947年11月,燕京造纸厂的“三驾马车”班子成立(由王任总经理,杜任董事长,宋任厂长,三人合伙经营,订立合同,以厂为价,杜将产权1/3让给朱,自已占1/3产权),又勉强开业。但终因资本太少,加之物价飞涨,生产不正常,亏损累累,到1948年1月,又告停业。

工厂停业,发不出工资。工人要求解决生活问题,资方避而不见;把他们找来了,他们互相推诿,再也没有什么办法。工人到国民党市参议会请愿,没有结果;给国民党市党部、社会局、总工会写呈文申诉,也没有用;三番五次向敌伪产业处理局请求收归公营,也没有下文。总之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上面讲的过程,就是国民党统治时期(1947年中到1948年)燕京造纸厂发生的那次震动京华的所谓工潮。工潮是在纸荒中发生的。由于燕京造纸厂是当时北平生产纸张的最大的工厂,它的停产更增加了纸荒的严重性。上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当时北平许多纸店都无纸可卖,学生、公务员以及市民都不易买到所需要的纸张。土纸、洋纸俱付阙如。纸荒和工潮的情况,北平各家报纸都连篇累牍地做了报道,它成为当时报刊上的重要新闻。

燕京造纸厂的工潮,前前后后延续了一年多。北平解放前夕,工人们在拿不到工资、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昼夜巡逻护厂。杜荣时曾几次想盗卖厂里的器材,都被护厂的工人发现、制止。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了,工人们在一片欢庆中迎来了燕京造纸厂的复工和新生。

1949年2月8日,北平市军管会和物资接收委员会派工作组进驻燕京造纸厂,成立了复工委员会(后改为工厂管理委员会,大部分被迫走散的工人纷纷回厂。在领导和职工的努力下,只经过半个月的整顿,1949年2月25日,全厂的机器即发出了振奋人心的轰鸣声。

解放后,职工在政治生活和物质生活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大家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复工才三个月,即做出很大成绩,当时的《人民日报》曾发出这样的报道:“燕京造纸厂五月上旬平均每天出纸二百四十八令,超过原计划二百令的百分之二十四,造出的纸厚薄均匀,没有沙眼等纸病。十天中原料股工人每天自动加班三小时,工作到晚上九点钟还不愿回去,保证原料足用,检料仔细;完成股的工人提出:出多少纸裁多少纸,保证数目正确;铁工股工人天天检修机器,保证不出毛病;工务股将造纸用的毛巾、铜网等准备双套,以备急需;由于大家配合加油干,因此取得了增产的光辉成绩。”日本统治时期,该厂日产纸200令,国民党统治时期日产仅75—80令,解放后复工三个月即达到了200令的数字。

燕京造纸厂复工后的新气象层出不穷。如《大众日报》在1949年5月连续报道说:“燕京造纸厂打算做到原料自给”,“燕京造纸厂展开竞赛,工人各显身手”,“燕京造纸厂一面恢复,一面改进”,“燕京造纸厂工人不让机器停车,原料机件接不上,工人自动加班。”

燕京造纸厂解放后收归国营以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改为燕京造纸总厂,将东直门外的大兴造纸厂、国华造纸厂和西郊的义和造纸厂等并入,统一经营管理,初步形成了北京市造纸工业的新体系。迨至1958年“大跃进”时期,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纸厂下放到区里领导,东直门外的新燕京纸厂,改名为燕京造纸一厂,下放到东城区;西四北的老燕京厂下放到西城区,改名为燕京造纸二厂。60年代初,又都收归市工业局领导。1966年前在东直门外香河园成立北京造纸总厂,而老燕京造纸厂直到今天仍是北京造纸总厂所属十几家分厂中的一个重点企业。

建国三十五年来,燕京造纸厂在各级领导关怀和扶持下,充分发挥老企业的优势,培养和输送出一大批造纸专业人才,为发展首都新式造纸工业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并通过技术改造,对原有30年代的陈旧设备和厂房都进行了更新改造,使具有五十年历史的老企业旧貌换新颜。现在它拥有三台生产能力为日产二十吨的新型圆网造纸机,一台挤压涂布加工纸机及其他配套设备。

1983年它生产各种纸张六千吨,比解放前增长10倍,工业总产值为900万元,增长18倍;上缴利税99万5千元。全厂职工现有52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7300元,高于总厂平均劳动生产率10%。在品种和质量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不断创新。该厂现生产传统产品有油封纸、有光纸等薄型纸类。所产双燕牌油封纸、有光纸质量优良,

早在60年代初期,就成为外贸部门收购出口的热门货,为本市造纸工业最早打开了出口的大门。年出口最多时约一千吨,给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该厂目前主要产品还有塑料底层纸、强韧牛皮纸、复合涂布加工纸、气相防锈纸、铝器包装纸等工业技术纸类十数种;前几年还曾生产过香烟滤嘴纸、蜂窝纸板、感光防护纸等特殊品种。所出口的有光纸、塑料底层纸等产品历年均被评为部优和市优产品。

为充分挖掘老企业的潜力,以发展首都造纸工业,经北京造纸总厂研究,市里批准在1982年将北京造纸工业研究所与燕京造纸厂合并,实现了厂所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目前正初步建成北京造纸工业科研基地,为使燕京造纸厂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谈白纸坊:102年前,老北京第一家机器造纸厂“初起”于此 | 静思斋
燕京造纸厂的投资人是张学良——北京西城西四北八条手机速写下
太行纸厂在苏峪前前后后
一组八十年代吉林市九站造纸厂的旧影
「康平老故事」康平县国营造纸厂
菏泽造纸厂污水处理设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