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历史」历代政治得失之秦汉篇(下)

关键词:服务皇家才能服务国家

上篇所说,丞相是皇家的主事人,九卿中有七卿都是具体负责皇家事务的经办人,并受丞相管理。说明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转型,仍然保留着明显的封建时代痕迹,并通过不断地延伸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行政构架。

譬如光禄勋,职责如同皇宫的物业,但是汉朝皇帝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先让青年才俊世家子弟入宫充郎官,服伺皇帝生活工作,再外放郡县任职。汉朝最高学府太学的毕业生分甲乙两等,甲等入宫为郎官,相当于中管干部,今后仕途起点是比较高的;乙等外放郡县作署吏,今后表现优秀通过考核,可以提拔为中低层官员,但整体上升空间不大,还有很大一部分署吏大概率一生都不可能提拔为官员。署吏只能称之为公务员,不是干部身份,政治待遇和经济收入与官员悬殊是比较大的。

而入宫的郎官,工作安排绩效考评都归光禄勋管理,这样一来,光禄勋不仅仅是要干好物业工作,最重要的是替皇帝培养好这批中管干部,这个职责可谓天大。光禄勋此时从一个门房又延伸到教育和储备官员考察领域,相当于教育部长和组织部长。

又譬如太仆,名义上是皇帝的车夫,皇帝富有四海,只要是皇帝能去的地方,交通道路都归他负责,他此时要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规划全国交通,并通过中央行政体系指挥全国郡县执行,这时候他的职权就从一个车夫延伸到全国交通部长了。

再譬如少府,管皇室的财经收入。汉朝的皇家,为了表示不与国家争利,或者考虑到要与国家切割并行,是不获取田赋税收的,而是以工商业税收,山林矿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在农业经济时代,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田赋,工商林矿业收入少得可怜,早期皇室规模不大尚还能够富余,然而随着皇族成员的不断增加,或者说还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皇室财政入不敷出,少府就要考虑搞创收了。如何盘活工商林矿,必然通过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引导各郡县执行,这时候的少府,也就不单纯只是一个皇宫财务总监,而是身兼工商部、经贸部、林业部和冶金工业部等等重要职能了。

中央政府以外,再看地方政府,封建时期君主是依靠诸侯治理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后,郡太守和县令都是政府官员。武帝时期全国分为一百多个郡,每郡管理九到十个县,郡太守年俸二千石,九卿年俸也是二千石。秦汉时期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官员品级,所以通常大家都以年俸论品级,九卿和太守都是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再上一个级别就是三公,其中丞相是政府首脑,正国级,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副国级。但是郡太守想要晋升三公,必须先平调为九卿,也就是说,就算你级别到了,没有替皇家服务的履历,是不符合晋升条件的。同样,九卿也不能直升三公,必须要外放郡太守一定时期,道理也很简单,虽然你替皇家服务了,但没有为国家服役,那也不行。

这一时期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是非常良性的,地方官员品级与中央对等,显然有利于主导地方施政而不过分受到官僚体系的羁绊和掣肘。而对于官员自身成长和发展来说,贵为九卿者,到底还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秘书,缺乏主政一方的经验,容易陷入华而不实的空谈,纸上谈兵容易,执政能力却是踏踏实实锤炼出来的;地方上的郡太守,要选拔为更高一级的官员,先要培养宏观视野,从务实的工作习惯中学习务虚的境界,再从地方一把手的决策位置,转变为议政辅助的身份,利于丰富自身业务水平;最后,自然是需要和皇帝走得更近,更加了解和参与到皇家的日常事务,而建立类似血缘的信任关系。

最后看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武帝以前,皇帝要求高级官员把自己的子孙送到内廷充当郎官,一方面是出于人才选拔干部储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皇帝要籍此与各级官员结成亲密的利益联盟。

武帝时期兴太学,其目的一是加强这些官员子弟的文化理论素养,二是筛选出甲乙等,进行更加精英化的教育,甲等入宫为郎官,名正言顺成为天子门生。随着武帝时期的开疆拓土以及郡县制的全面覆盖,官员的缺额非常严重,中央政府迫切需要一套稳定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文景时期,除郎官制度外,还有一种无定期选拔制度叫选贤良。常见于新皇改元登基,下诏全国举荐人才,开创新朝新气象。或者时逢水旱瘟疫,代表朝廷失德,天意惩戒,皇帝也会下诏希望地方有智之士能为国所用,这也表示顺应天意。贤良选拔上来后,由政府进行策问,也就是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来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外放郡县。但这种制度的缺陷也很明显,时间不确切,选拔数量不稳定。

基于选贤良存在的弊端,中央政府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定期定额的选拔制度,即举孝廉。孝指民间有名望之才,廉即各郡县下属机构中能干之署吏。孝廉是一种参政资格,而非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孝子和廉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论孝敬爹妈谁比谁强还真不好界定,而对于身为公务员的署吏来说,廉洁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是法律的底线,怎么可能拿来界定优秀者呢?所以中国古代的很多政治词汇并不能简单从字面上进行理解。

举孝廉为定例,每年选拔一次,按照各郡县户口数量分配名额,满二十万户得以察举孝廉一名,全国统一标准。这个就不像我们今天的高考招生制度,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不看你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照顾少数民族,全国一碗水端平。看似很公平,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地方察举孝廉的职责义务在郡太守。前面所述,孝廉的评定标准其实很模糊,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特点,即不论什么政策都习惯用模糊化的方式去呈现,从而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举孝廉的裁量权毫无疑问完全掌握在郡太守手里,这种情况之下,太守必然会选择举荐自己家族中人,又譬如很多太守是异地任用,他们会与同僚相互交换政治资源,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到最后汉王朝的孝廉资源已全部被官僚阶层垄断,普通人完全被排除在仕林圈子之外。当然这种现象也并非不能被当朝的皇帝所接受,因为早期的郎官制度就是皇帝拉拢官僚集团的一种赤裸裸的手段。并且从客观来说,这仍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有效的精英培育体系。

然而这种人才选拔体系稳定运行百年之后,汉朝政府的官职已完全被特定的几大家族所垄断,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门阀世族。这些官僚巨族拥有左右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他们一旦结成政治联盟,那么连皇帝也只能俯首听命。所以到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世族完全控制了整个国家,废立皇帝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家常便饭。而作为国家象征的皇权变得极为脆弱,皇帝不得不寻求世族的庇护来实现名义上的统治。

秦汉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开端,从世界范围来说,东西方政治体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并籍此而发展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学而优则仕”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浅谈汉代官制建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
2019年历史学考研重要名词解释、简答题大全!!第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