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景山人转宣武

大栅栏地区的民间花会活动有个组织在整个京城都是很有名的。它有个很民间的名字叫五斗斋。传说当年有一和尚领了五斗米在这里施斋而得名“五斗斋”。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娱乐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的集中地。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来是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
老北京五斗斋的杂耍班子长期卖艺于北京天桥,表演高跷秧歌。这种高跷秧歌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高跷,演高跷的人脚底下踩着长2-3米的木棍子,边走边舞还会做出各种高难动作。他们常常和一种叫地蹦子的演员一起表演,地蹦子也是一种高跷,不过脚踩的木棍要短得多,不足一米,可是在表演中他们难度更高,甚至会做出翻筋斗、劈叉等动作。高跷和地蹦子演员常常和小车会的演员一起表演,很受欢迎。可是在解放后天桥逐渐没落,这个班子的领头人变卖家当后去了新缰,“五斗斋”高跷就此解散。
据说当年五斗斋的高跷秧歌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儿发”。五斗斋高跷秧歌从此名声大振。延至清末,由艺人宝三、项六、焦文汉为会头。参加过各种庙会活动。
市内活动最多的地区,当数坐落在今宣武区南横街东口的江南城隍庙庙会。及至军阀混战时期,花会活动处于低潮,至民国二十几年后又逐渐兴旺。建国初,该会会头李贵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头变卖一空,花会活动中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宣武区大栅栏街道杨梅竹斜街的龙华刻字铺、德胜轩茶馆、双顺永麻刀铺、忠信自行车铺等四家商号发起,请苏宝泉(1923年—2004年)、任丰瑞(1926年—1998年)等传授秧歌技艺,继承了原秧歌老会的传统,重新置办行头道具,成立起一档新会,会名为:“华德永信、合街公议、太平歌唱秧歌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活动。
1978年后,由会头任丰瑞、张全增、王敬贤等人组织恢复起秧歌会,取名为“宣武区职工业余高跷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无活动场地及后继无人等问题,五斗斋老会在京城濒临绝迹的危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的民间“花会”--王作楫 隋少甫
从“香会”到“花会”,这一路走过了数百年
妙峰山庙会即将开幕,五虎少林会、中幡会、高跷会、秧歌会、小车会、旱船会纷至沓来,带你穿越古今赏民俗!...
朝阳喀左秧歌
许振东 || 花会展新姿,喜庆过大年 ——春节前后各地民间花会及喜庆活动纵观
客家高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