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帝王陵墓(八):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其主体建筑基本在东陵乡境内,距北京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东陵沿燕山余脉而建,北以昌瑞山为后靠,南以金星山为照山,西侧以黄花山为右弼,东侧以鹰飞倒仰山为左辅,西侧西大河与东边马兰河东西夹流,拥护着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到1935年最后一位墓主落葬,前后历两个半世纪的时空。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其建筑恢宏,壮观而精美。在占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共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2位公主,3位阿哥,共计161人。清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最神秘的风水

清顺治年间,年轻的顺治皇帝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样,早早地给自己选择陵址。顺治6年,尚可喜46岁,被封平南王,奉命攻广东,临行前夕,顺治帝问尚王大清的“万年吉壤”,尚王指点尊化子兰关昌瑞山脚下那块地是风水宝地。

顺治8年,顺治帝以围猎为名来到尊化马兰峪,来到丰台岭下,被那里的秀美的山川吸住了,他不由自主勒住马,仰望凤台山苍松翠柏,岗峦起伏,昌瑞山蔚然深秀,明丽喜人,层峦叠嶂的山峰,若起若伏,又有石壁峭立,俨如门户,其势可纵可合,顿感“王气葱郁”有“龙蟠凤翥”之慨。

顺治骑在马上流连忘返,为此地的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前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弘的清东陵。按风水讲此地龙脉来自太行,连接燕山,东西走向,势如巨波,山如五魁站班,指峰佛手。

所依的昌瑞山,前有金星峰,似朱雀翔午,后有分水岭,若玄武垂头,左有鲇鱼关,青龙蜿蜒,右有黄花山,白虎麒祥,左右两水,分流夹绕,天地邂逅,龙虎交牙,烟炖,天台二山对峙,形成天然关隘,称为兴隆口(龙门口),这叫四出之山,生八方之龙,如万马自天而下,更增加皇陵园的神秘色彩和皇权神秘的气氛,与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园保持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可称得上清陵中的风水宝地。后来许多精于堪舆之术的风水家看了顺治帝的陵穴之后,非常吃惊地说:就是让我们踏遍海内的山山水水,我们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地方。

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共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

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

穿过石牌坊,过大红门,便是通往陵区的孝陵神道,这是清东陵的中轴线,全长6公里,神道两旁依次分布着神功圣德牌亭、石象生、龙凤门、七孔拱桥、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气势宏伟,层次分明,极为壮观。一直向北,长长的神道仿佛一幅长长的画卷,整个清王朝的种种盛衰突然跃入眼前,不由让人慨叹数百年前叱咤风云、号令神州的帝王们,如今只能在这片天水之间冥冥绝唱。

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清东陵地宫内随葬了清朝260多年统治所积聚的无数奇珍异宝。清朝灭亡后,清东陵的所有陵寝几乎都被盗贼光顾过,连那些王爷、公主、保姆的墓都无一幸免。而令人不解的是,清东陵的主陵,顺治帝的孝陵却奇迹般逃过了魔掌,如有神佑。

其实孝陵之所以成为清东陵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寝,倒是应该感谢民间传说,就是前面提到的顺治并没有葬入地宫的传说。既然是空的,自然没有什么珍宝,这就使大部分盗贼对它失去了兴趣。另外,皇家随葬物品,一般为金银制品、珠宝玉器之类,是用来填补棺缝儿的。

而孝陵的地宫里根本就没有棺椁,只不过就是三个骨灰坛子,坛子是不需要填缝儿的,哪里来的珍宝?而且,孝陵的功德碑上的的确确写着“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不管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些真真假假的传闻,的确起到了保护孝陵的作用。

当然,仍有盗贼几次偷挖孝陵,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幸好当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后,东陵各村的民兵都加强了戒备,盗匪没能得手,只留下一个不足两米深的大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更是奢华之极,招来盗墓贼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是世祖的生母,圣祖的祖母,她先后辅佐了两代幼主,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身为皇太后18年、太皇太后26年,备受其后世子孙的敬重,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到孝庄文皇后去世,她在慈宁宫度过了34年的时光。这个寂寥的院落,对外界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孝庄去世后,据说这里便频频发生灵异现象,比如到了晚上会听见奏乐声,还有人看见墙上有宫女太监排队走过的影子。传说越传越玄,以至于后来的太后、太妃们都不敢住在这里了。

她们向皇帝进言,孝庄皇太后的功绩太大,后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始终无法与这座宫殿匹配。皇帝无奈,只好为她们另辟它所。从此,慈宁宫再无人居住,而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这里渐渐无人维护,慢慢走向了寂静与衰落。孝庄文皇后病殁后,此后的太后、太妃们都觉得自己的身份有点“压”不住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宫,所以这里就再没住过人了。慈宁宫成为专供举行典礼的场所,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

昭西陵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入葬地宫。按照清朝陵寝制度规定,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要等皇帝驾崩与之合葬,而死在皇帝之后,则要在皇帝陵旁另建皇后陵。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75岁时去世,康熙悲痛欲绝,将棺椁停放于慈宁宫,并想就此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停灵的享殿,只是被众多大臣劝阻,认为没有这样的规制,最终只好作罢。后来,孝庄文皇后被安葬在河北清东陵的昭西陵。

昭西陵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陵寝门(三座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前东侧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厨库。

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颇有特色。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而其他后陵均为歇山顶。二是有内外二道围墙,其他后陵只有一道。三是陵寝门建在隆恩殿两旁,三座门建在三殿之前,而其他后陵则把三座门作为陵寝门建在隆恩殿的后面。四是昭西陵首开皇后陵建神道碑亭的先例。

清代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重檐之别,唯独昭西陵大殿是庑殿顶的。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高级的形式,从这里也体现了墓主人的地位。清代所有陵寝的周围只建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有内外两道围墙,成为清陵中的孤例。昭西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昭西陵的地宫,历史上几经被盗。隆恩殿、东西配殿等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从气势恢宏的明楼和隆恩殿残留的台基遗址仍可见证昔日的辉煌。

康熙皇帝的陵寝——景陵

康熙是顺治第三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8岁即位,在位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在位最长的一位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他有两个明显的性格特征:仁慈(雍正为他拟谥号为圣祖仁皇帝);孝顺(最孝顺的事是为祖先建陵)。他打造永陵(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是努尔哈赤上世四祖。这四个人没做过皇帝,努尔哈赤仿造明朝做法追尊兴建了陵墓,当时就是一个贵族墓地。陵墓规制很简单。康熙即位后,决心把永陵打造成真正的帝王陵墓。派驻公务人员进行管理,并在康熙十六年把永陵所有的瓦都更换为黄色琉璃瓦。

康熙给自己建造的陵墓则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寒酸。他的选址就不是特别完美,这个地方地势低洼。有很多水(类似沼泽地)。将来地宫一定渗水。而且景陵的建筑是应急工程,因为修建的时候康熙皇帝面临着三藩叛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而且建陵的时候中宫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血崩而死。而且没有钱,为了犒赏三军,孝庄文皇后都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常年的战争耗尽了国库的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怎么建陵呢?他当初曾给赫舍里许诺在国家安定下来后翻修陵寝。

后来进入盛世时期,康熙皇帝也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在营建景陵的时候规制仍然很简约。首先拆了石牌坊。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康熙皇帝给裁掉了。

其次,缩短了长长的神道。孝陵神道气势恢宏,但是康熙的景陵神道只有1330米,不足孝陵的四分之一。第三,裁掉了石象生。石象生人人都喜欢,镇墓之用非常气派。康熙给了三点理由:1)出于孝顺:我要比我的父皇陵寝规模要小。2)出于节俭:采料要在北京的房山等地,费时间而且还要运输雕刻。这些事肯定是费银子的麻烦事情。3)有碍风水:建筑要配合山川形势,石象生适合在笔直的神道上,可是景陵这个地段是弯曲的神道。在弯曲的路上建石象生就有可能出现向背参差之感。

后来的子孙为景陵锦上添花,雍正觉得父皇的陵寝太简单了,他在建筑上对景陵进行了完善。

1)建立双碑:康熙皇帝的景陵肯定得建大碑楼,歌功颂德。但是雍正皇帝建大碑楼的时候遇到难题。文章字数太多,再怎么删减还是四千三百字。(孝陵的碑楼才一千八百字)毕竟在位的时间长(光武治就很多)更不用说文治了。

而且还要满汉合璧。这么多的门子放在一个石碑上放不下。而且这个大碑还不能超过顺治的碑。思来想去,猛然间想了一个办法——建两个石碑。景陵就产生了双碑之制。一个汉文、一个满文,后来的皇帝也纷纷效仿。

2)亲自书写碑匾:之前的帝陵都是书法家来写的,这次雍正决定自己亲自出马。雍正很自信,但是他不好意思提出这件事。他于是展开了书法比赛,看谁写得好用谁的。还组织了一些评委。大臣们都极为乖巧,都说皇帝的书法最好,于是雍正皇帝理所应当中选了。

3)废除了民族歧视的做法:之前的孝陵包括关外的福陵、昭陵碑匾的文字都有民族歧视的做法。满文明显大于蒙古文和汉文。雍正皇帝这次书写碑匾把三种文字大小调为一致。

4)签章赤尊:盖章才能标记所属,给皇帝的碑匾写文字谁敢盖章啊?雍正要盖章,说不是为了炫耀书法好,而是为了表达孝心。盖章的内容就叫雍正尊亲之宝。

雍正皇帝在管理上也提高了景陵的管理规格,他想用宗室守陵。之前都是百官,这次雍正决定要派宗室这才能表现虔诚恭敬。

乾隆皇帝的陵寝——裕陵

过龙凤门后,我们拐向西北神道直奔了乾隆皇帝的陵寝——裕陵,这是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如果说,清东陵得集明、清皇陵之大成,那么,乾隆皇帝的裕陵堪称清东陵之冠。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走过裕陵圣德神功碑亭、五孔神道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层层屏障后,可见隆恩殿后、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的玉带桥,单孔拱券,三桥并排,桥型优美,雕刻精细,使沉闷肃穆的气氛加进了一丝灵气,让人耳目一新。据说这种规制的石桥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穿过陵寝门后,还有一道二柱门,这道门隔绝着“天国与尘世”,使尘世的纷扰与喧嚣远离仙逝的帝后们所居住的“天堂”——地宫。走进高大神秘的裕陵地宫,地宫九券四门的所有平水墙、月光石、券顶都布满了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二十四佛、狮驮宝瓶、八宝、法轮、宝珠、佛塔、盆花、执壶等佛雕以及30111字的藏文、梵文经咒,图案复杂,内容繁多,手法细腻,工精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精美的“五欲供”: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五种器物,栩栩如生,构思机智,暗喻人类对“色、声、嗅、味、触”的五种欲望,告诫人们破除五欲,才能斩断尘根进入极乐世界而修成正果。

然而,自诩为菩萨转世的乾隆大帝,生前曾多次下江南尽揽风月,并未破除五欲,尤其这旷世绝伦的“地下佛堂”,无不让人为他笃信佛教的意志而感动和震撼,可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的入驻,又无法淡化地宫的凡尘之情,令人匪夷所思。走出裕陵地宫,站在石五供处回望裕陵,方城明楼的威严一览无余,令人“景行景止,高山仰止”,无不彰显着“乾隆盛世”的繁华。

慈禧的陵寝——定东陵

脚踩斑驳的青砖地面,我们走出裕陵,向西去了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两陵并排,表面看来规模、形制完全相同。与帝陵相比较,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像生,建筑布局相仿,规模也较小。

两座定东陵于1873年同时开工兴建,1879年同时完工,用时6年,耗银各超过200万两。两座陵寝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足。东太后慈安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她于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

慈禧,十七岁入选秀女进宫,先后被册封为兰贵人、懿嫔、懿贵妃、慈禧皇太后,后被不断加衔,尊号为“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死后又被冠以“孝钦”二字,因入宫后与皇帝的第一夫人慈安皇后分居东西两宫,还被人称为西太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东陵:书写两百年清史的文化遗产
雍正陵寝——清西陵,揭露出为何雍正不和父亲康熙葬在一起的原因
漫步清朝帝陵(二)清东陵之布局及昭西陵
明清皇家陵寝
清代陵寝制度入门——《清东陵史话》和《清西陵史话》
参观游览清东陵(8)——津冀短途自驾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