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海子史话 | 南海子的桥

上一期

小亦为大家介绍了

南海子史话——角门儿

今天我们精彩继续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

一起来了解南海子的桥

南海子的桥

历史上的南海子泽渚川汇,河湖众多,为了方便皇帝狩猎,修有许多的桥梁。南海子的建筑,应该就是从建桥开始的。

史料记载,元代这里就建有七十二桥。到了明代,南海子正式成为皇家苑囿后,除了对海子里的原有桥梁进行不间断地维修,又新建了不少的桥梁。史料记载,明宣宗就曾于宣德三年(1428),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等调动军队修治南海子“周垣桥道”,修建了北大红门外的“大红桥”和南红门外的“圣石桥”。

“大红桥”,即北大红门桥,是横跨凉水河的重要桥梁。因为北红门是皇帝出入南海子必过之门,所以,北红门桥也就成了皇帝必经之桥。史料记载,此桥建于明永乐设南海子苑囿时期,因永定河屡屡泛洪被冲毁,曾经过明宣宗、明英宗先后六次重修。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皇帝又敕命对大红门桥(时已更名“永胜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由于工程大、难度强、标准高,建桥整个工期竟用了十五年之久。(“自大清康熙三十三年起造,至大清康熙四十八年竣工”《永胜桥记》)。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除石栏部分坏损外,桥身基本完好。史料记载,北大红门桥(永胜桥)是一座五孔连拱石桥,全长约44米,其中桥身约33米,桥面宽约10米;桥上两侧各有18根望柱,17块护栏板。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对凉水河截弯取直和道路拓宽,决定拆除石桥。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跨河公路桥。到2009年,为了适应新的交通发展,又对北大红门桥进行了扩修重建,直到现在。

“圣石桥”即南大红门桥,是横跨凤河的重要桥梁,也是历代皇帝南巡出入南海子的重要桥梁。史料记载,圣石桥始建时仅为单孔石桥,长约四丈,宽约一丈二尺,跨径约为三丈。最初就为皇家通过马匹车辇,直到清末,南海子通行后,才允许百姓通过。民国时期,由于年久失修成了一座危桥,不久即被拆除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方便百姓通行,人民政府曾在原桥址上建起一座长十五米,宽六米的三洞木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木桥拆除,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圣石桥的名字也已被南大红门桥取而代之。

在明英宗时期,这位治国不咋地,游玩有一套的明英宗,对南海子非常感兴趣,频繁到此游幸。为了方便通行,在海子里修建了许多的桥。史料记载,仅天顺三年(1458),就修建“大桥一,小桥七十五”座。特别是天顺七年(1463),明英宗在东海子墙外修建的一座横跨凉水河的九孔石桥——宏仁桥,成为凉水河上最著名的桥梁,被誉为京南第一桥,曾与朝宗桥、卢沟桥、六里桥并称京都四大古桥。为了旌表功绩,由阁臣名相李贤撰写了《敕建宏仁桥碑记》。到了清乾隆年间,宏仁桥终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毁。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把重建宏仁桥作为了大规模治理凉水河的一项重要工程。将原来的九孔石桥改建为七孔石桥,以便流水更为通畅。由于“宏仁桥”的“宏”字与“弘历”(乾隆皇帝名)的“弘”字相忌讳,因此将“宏仁桥”更名为“马驹桥”。乾隆皇帝还御笔撰写了《御制重修马驹桥碑记》。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为了治理凉水河,将马驹桥拆掉了。在原桥址上,新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闸两用公路桥,部分原桥的石料又用在了桥基上,一直沿用到现在。

据说明万历年间,在凉水河入南海子三里许曾建有一座石桥,因石桥两头各置有一对石虎,因此被称为石虎桥。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偷走了一只。南海子衙门官吏怕承担责任,就编造了一个故事,谎称两对石虎到夜深人静时就变成真虎,在一起追逐戏耍,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跑了一只,所以只剩下三只石虎了。从此以后,人们也就改称石虎桥为“三虎桥”了。因“三虎”与“珊瑚”的发音接近,后人以讹传讹,渐渐地又把“三虎桥”叫成“珊瑚桥”了。

凉水河上确有一座“珊瑚桥”,是乾隆皇帝大规模治理凉水河时在原桥址上修建的。据说,桥的石栏上还镶嵌有乾隆皇帝御制“珊瑚桥”三字的石板。对于这座桥,当地还有一个震耳的名字“杀官桥”。据当地老人说,当年乾隆皇帝大规模治理凉水河,每隔一段就修建一座石桥,对此,乾隆皇帝非常重视,要求建造的标准也相当高。传下旨意,若出现建造质量问题定严惩不怠。结果,负责督造珊瑚桥的官员真的撞在枪口上,他因贪酒误事,翻错桥墩尺寸,造成桥面过高,致皇家辇车难以上下,为此,乾隆皇帝大怒,即斩了这位渎职官员。为了惩前毖后,乾隆皇帝又令将其葬在了珊瑚桥头。从此,当地百姓又将珊瑚桥称为“杀官桥”了。史料记载,珊瑚桥为花岗石砌筑七孔闸桥,长约十丈,宽约二丈。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新修建珊瑚桥代替了旧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旧桥影响泄洪才被拆除。

在凉水河流至东海墙出口处,还曾建有一座别具一格的五孔石桥,乾隆皇帝称之“五空桥”,而当地百姓却俗称它为“半边桥”。实际上,这座桥是乾隆皇帝把海子墙由土墙改砌砖墙时的一项海子墙跨凉水河工程。设计者把桥和墙巧妙地连为一体。桥外侧设计与海墙齐高的石栏杆与河两岸海墙连接。而桥内侧是海子内不设桥栏。这样就形成了半边有桥栏杆,半边无桥栏杆。目的是防止海子里的动物外逃。因此,当地百姓才给它起了个“半边桥”的名字。据当地老人回忆,“半边桥”长约三十五米,宽约四米,桥面平直,半边桥栏杆从河底到桥上总高约八米。上世纪五十年代治理凉水河时,因截弯取直,河道绕开了“半边桥”,也就失去桥的作用而被废弃,不久就被拆除了。

粗算起来,南海子历史上包括闸桥在内共有大、小石桥逾百座。如果加上海子墙四周壕沟上的石桥,南海子当年的石桥恐怕就难以数得清了。

END

文字:张友才

编辑:王弈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亩泉与小龙河
老北京的礼仪桥和御苑桥
凉水河畔觅古迹
凉水河史话
亦城史话 | 北大红门
无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