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竟然有这么多“国家级”,长见识了!(上)

云南

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

26个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洋芋君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下,都有哪些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

玉溪花灯

玉溪花灯

玉溪新花灯 图源:红塔文旅

玉溪花灯戏是花灯大家族中一朵独特的奇葩,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地方剧种。分为老灯和新灯。新灯驰名全云南,主要把乡间的团场歌舞推向舞台的戏剧化。

其突出特征是

手不离扇 帕 

载歌载舞

唱与跳紧密结合

其流行于市内红塔区和澄江、华宁、易门、通海等县,以红塔区最为兴盛。

傣剧

傣剧

傣剧 图源:德宏广播电视台

图源:德宏团结报

傣剧起源于古代傣族祭祀时的“傩戏”,形成于清朝中叶的盈江,后流传到德宏、保山、临沧、缅甸掸邦等傣族居住的广大地区。是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之一。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

及佛经讲唱

后吸收滇剧 皮影戏的艺术营养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图源:德宏团结报

其表演还融入了傣族民间舞蹈与葫芦丝、二胡、象脚鼓等伴奏乐器。

佤族木鼓舞

佤族木鼓舞

图源:今日临沧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

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也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

图源:今日临沧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场。

如今沧源县还保留着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只,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

图源:官方魅力石屏新浪官方微博

烟盒舞,顾名思义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这里的“烟盒”指的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

它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由原始的“踏歌”演变而来。

烟盒舞 图源:建水旅游新浪官方微博

跳舞时需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

烟盒

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

又是舞蹈的伴奏

其音色悦耳

有强烈的节奏感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

图源:掌上瑞丽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芒市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

其中以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称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傣族徒手孔雀舞 图源:掌上瑞丽

1000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因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自此舞蹈流入民间,世代相传演变为孔雀舞。

架子孔雀舞 图源:掌上瑞丽

传统的孔雀舞自古即有

“传男不传女”的说法

由男子头戴金盔 假面

身着有支撑架子的孔雀羽翼进行表演装束

称为架子孔雀舞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不仅可以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伴光"中。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 图源:爱在怒江

“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

这句谚语

是傈僳族人对自己民歌的喜爱最好的表达

傈僳族的民歌种类名目繁多,但可以用“三大调”来囊括,即木刮、摆时、优叶。句式固定,韵律严格是傈僳民歌的一大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傈僳族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被业内专家誉为“天籁之音”。

傈僳族唱“木刮” 图源:爱在怒江

如傈僳族“木刮”,意为“古歌”,又名“木刮基”,有民歌之根”的意思。属民歌类中较为庄重的部分,通常在较为严肃隆重的场合演唱。

“木刮”可分为两大类,记载历史大事纪的“木刮”有固定的旋律和大致固定唱词;借景生情、即兴创作的“木刮”有固定的旋律,但没有固定的唱词。

演唱者大都围火塘而坐,一人领唱众人合(女性一般不参与演唱),演唱时饮酒助兴,边饮边唱、通宵达旦。

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和福贡县大部分地区,代表曲目有《创世纪》、《生产调》、《盖房调》、《婚礼歌》等。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

图源:云南网

《四季生产调》是勤劳勇敢的哈尼人将自己对梯田农耕生产的经验及以梯田为核心开展的生活习俗,以古歌古谣的形式编成的歌曲,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代代传唱。

《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版本多种多样,但主要内容却是相似的。

哈尼梯田 图源:中新网

目前收集到的歌谣约有1670行,分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五个部分。

哈尼族的《四季生产调》是一部完整记录哈尼族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阿诗玛》剧照 图源:云南发布

  十二崖子上 站着一个好姑娘

她是天空一朵花 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从此以后 阿诗玛变成了回声

你怎样喊她 她就怎样回应

——民间故事《阿诗玛》

石林阿诗玛石像 图源:昆明范儿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

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来反映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下一期,洋芋君将接着为大家介绍手工艺和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拾云南
作者:十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南最美的民族服饰都在这!你喜欢哪一款?
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
独龙族的“夏热阿”
邮票上的中国民间舞蹈
除了傣族孔雀舞,你还知道哪些模仿动物的民族舞?
建国后云南省区划变更一览(1949—1999),各地市变动很大,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