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佛教史33——大乘思想的社会背景;本体论,认识论

(基本内容:大乘思想的社会背景;本体论,认识论)

继续讲大乘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一个,其他宗教发展的压力。在部派佛教的中后期,婆罗门正统六派逐渐的发展壮大,什么数论派与瑜伽派这些。婆罗门教在印度的主流地位开始慢慢确立,佛教就感觉到生存受到了威胁。但是当时佛教内部严重分裂,部派之间互相掐,窝里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佛教很快就要灭亡了。为了生存,佛教必须要走向统一。怎么统一有两个思路,一个是部派之间不要再掐了,要抱成一团,搁置争议,共同发展。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各部因循守旧,是不大讲通融的,执着于法相,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其他人就是错的。真理是不容玷污的,我不能跟错的人结盟。第二个思路就是在部派佛教之上,采各家之长,新创造一个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这么一个宗派。于是便有了大乘佛教,超然于各部之上,吸取诸部之长,组织新学说、适应新形势。


第二、失去统治阶级的支持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北方是贵霜王朝,南方是案达罗王朝,贵霜王朝对佛教还是很支持的,但是南方案达罗王朝她是崇奉婆罗门教的,对佛教等教派不是很热心,当然也并没有说将婆罗门确定为唯一允许信仰的宗教,说佛教多么受排斥也没有,但也不怎么受支持了,这就迫使佛教向下层群众发展。

先看一下案达罗,他的地理位置,大概位于印度的南部,也就是德干高原附近,这个地方的人呢,据说主要是印度本土的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的混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就开始往南跑,最终就在德干高原附近扎了根,那么这里,也就成了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对峙和交融的前线,两拨人一方面有对抗,另一方面也在血缘上、文化上、经济上相互的融合,因此所谓的案达罗人,其实是这两拨人混血的部族。这个部族的实力很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南印度的霸主,后来中印度崛起了孔雀王朝,特别是在横勇无敌的阿育王面前,案达罗人觉得自己的这点斤两,还没法跟人家掰手腕,于是认怂称臣,被划进了孔雀王朝的版图,但是他们一直保留着相当的独立性。

据文献记载,案达罗部拥有三十多个都市,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公元前232年,一代雄主阿育王死后,案达罗马上就扯旗造反,宣布独立。而阿育王的那些不争气的后代子孙们,惹不起案达罗,只能任其发展。几十年后,巽加王朝取代了孔雀王朝,并且发动了中印法难,一大批僧人跑到了南方,这就进入了案达罗王朝的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案达罗王朝其实是佛教的接盘侠,谁知道就是这么个接盘侠,最终竟然成了后世一千多年佛教发生巨大转变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关于向下层群众发展这点,大众部和正量部都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南方大众部、案达派是向劳动群众宣传的,正量部也就是犊子部,在西部沿海一带吸收了很多富有的商人。大乘就是在这些已有的群众基础上兴起的。所以在学说中重视在家人。怎么重视在家人呢?
举两个例子,比如以前成佛要出家,现在不用了,再加菩萨也能成佛,而且修行的方法也不像原来那么复杂了,什么四圣谛、各种禅定技术,各种复杂的法像,全都先放到次要位置,主要提倡布施、忍辱、持啊这些,这样在家信众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拉拢底层群众和富有商人。

案达罗王朝对于佛教而言,主要是做了几件事。1.保护僧团,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佛教的弘法对象和形式。我们说案达罗王朝,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最尊奉的还是婆罗门教,但是他对佛教,没有巽加王朝那么极端,对佛教还是采取了包容和保护的态度。这就让僧人们获得了喘息之机,不用再一路逃跑了,也有了再度弘法的政策性基础。但是有一点,保护归保护,佛教在案达罗王朝,还是要面临跟婆罗门教的竞争,而在王室支持婆罗门教的前提下,佛教就只能下沉,转而向社会的中层和底层民众中进行推广。这个时候,佛教的主要弘法对象,开始转向商人阶层、手工业者阶层以及更低种姓的民众,这虽然让佛教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了,但是却极大的扩展了佛教信众的数量,夯实了佛教在中下层民众中的影响力,毕竟婆罗门教更多的是保护高种姓阶层的利益,而佛教深入大众的弘法行为,则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找到了心灵的依托,由于弘法对象变了,那么弘法的方式也就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保持原本的弘法手段之外,佛教开始运用一些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进行弘法。2.佛造像的出现。案达罗这个地方,由于有大量的达罗毗荼人,所以就保留不少印度的原始风俗,当地人存在一种为各种自然神灵塑像的习惯。既然老百姓喜欢,那佛教也就开始以形象化的方式,塑造佛教内容的塑像,当然,这种塑像还是很早期的、原始的版本,跟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成熟的佛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3佛教为了争取民众,还开始了一个重要的举措,这个举措对后世的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把你的神变成我的神”。佛教开始把当地的一些原始神灵,纳入佛教的体系,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样的做法,有两大好处,第一,拉近亲近感。让当地人觉得我们俩是一家人,容易获得当地人的好感。第二,降低了弘法的难度。我们知道,佛经本身是非常难深奥的,学习佛经需要很好的知识储备。而那个时代中下层民众的学识素养一般来说不高,对于本土的一些知识和学问还好说,毕竟从小耳濡目染,还有些基础,而对于相对陌生且深奥的佛经来说,底层群众学习起来就会有难度,因此把当地具有文化和思想代表性的人物或者神灵纳入佛教的体系,就能够更方便的让大众更快的了解和接纳佛教,同时表达了佛教对于当地原有文明和思想体系的尊重和包容。

菩萨思想萌芽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就说这么多,继续讲初期大乘经。
随着大乘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乘的信众们就开始结集大乘经典,时间是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这个时候距离世尊去世已经五百多年了,所以有人就提出大乘非佛说。就是你们大乘结集出来的这些经典不是佛说的,是你们自己编的。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如果大乘经典是佛说的,为什么前五百年没人提这个事儿?相信大乘非佛说的人为自己辩护说,在过去部派佛教时期,因为机缘尚未成熟,众生无法接受大乘的东西。因此大乘佛法秘而不传五百年。这是两方意见,还有和稀泥的。说不应该太在意这个佛经是否是佛亲口宣说,而应该强调是不是佛法。这个佛经是不是出自世尊本人之口,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符不符合世尊的精神。
比如咱们讲过小乘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pan寂静,就看这些经典是否符合三法印。符合三法印精神的就应当接受,就可以视同佛说,这就是佛教依法不依人的理念。至于三种说法哪个对,大家自己判断。
初期大剩时期出了好多经,咱们一个一个看。


般若经,一般认为初期大乘经里最早出现的就是般若经。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小聪明,而是大彻大悟的大智慧。初期大乘佛教谈般若,主要指的就是能正确认识诸法性空幻有,也叫缘起性空。般若经的核心主题就是讲缘起性空。什么是缘起性空呢?讲缘起性空之前,先介绍两个哲学概念。哲学主要是思考宇宙、人生的这么一门学问,他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和咱们缘起性空相关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认识论。先说本体论,本体论顾名思义它就是研究本体的,所谓本体就是自性,咱们之前讲的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就属于一个本体论方面的问题,本体与现象,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世间万物它是流动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总在变,这个变化的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现象。本体就是现象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整个宇宙都在变化,只有宇宙自身是不变的,因为它始终是一个宇宙,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的本性是不变的。本体论它是研究本体与现象这些问题的,比如本体到底有没有?本体现象到底是什么关系?就这类问题。
然后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的是人的认识。脑子里的这些东西,浅层的信息摄取他们叫感性认识,深层的思维推理他们叫理性认识。认识论就是研究感性和理性哪个更靠谱?这个感性和理性究竟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有什么是理性所无法认识的?这些都是认识论的问题。这是补充这么两个哲学概念。
然后咱们开始讲缘起性空。咱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来理解缘起性空。先说本体论角度。缘起性空可以拆成两部分,一个是缘起有,一个是自性空。什么是缘起有呢?诸法,就是一切的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意思就是一切法皆是待缘而起,缘起则生,缘散则灭。就像人由肉和骨头组成,这些东西一散掉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了。缘起,就说现象是存在的,并且现象是由因缘、条件组合而成。
性空就是自性空,自性空的意思就是虽然现象是有的,但是因为是众缘和合而成,所以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没有一个自性。自性这个东西,只是理论上存在,现实中是没有的。


缘起性空就是有现象、无本体,苹果这个现象存在就是那么一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但你非要找苹果本身究竟是什么,这个是找不到的。不仅是苹果这种外在的物质是自性空,人的精神就是心法、心理现象也是自性空的,一堆肉组成身体,组成大脑,大脑活动,才有了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有了这些缘才升起,缘散了就没有了。
佛教的这个心法无自性这个观念非常的独特,很多文化,尤其是宗教,他们都认为人的精神是有自性的,甚至认为人的精神就是人的自性本身,肉体是假的,精神是永存的。比如中国的鬼hun观念,西方基督教也是si后上天堂、linghun永生,都是认为人的精神是实存的。只有佛教讲这个心法是无自性的,这个是很独特的。
这就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讲缘起性空,其实很简单,就是现象有本体没有就这么简单。
下一章节继续讲缘起性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不困的佛教历史47 I 《南国的法脉》(一)
不明白佛学的“本体论”,不足以谈修佛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
《刘禹锡评传》二、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中论·观因缘品》与哲学本体论的沉思
紫竹:读高亮之先生《中西智慧的交融:中西哲学综合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