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都繁会图》密码:繁华背后的秦淮河水系,是如何形成的

昨晚逛书画地摊的时候,偶得一幅《南都繁会图》

据摊主说,这幅长图由明代画家仇英所绘,表现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盛景。

打开一看,果然方寸画纸之内大有文章:鸡鸭行、羊行、猪行,行行尽有;药店、茶庄、金银店,店店俱全,仔细一看,一条河流贯穿画卷缓缓流淌,街上店铺林立、河中船只穿梭,好不热闹。

我抬起头对摊主说:我要了。

摊主神秘一笑:好眼力!

这个笑仿佛暗藏玄机,我半是困惑半是满足的付钱回家。

当晚,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南都繁会图》

一、秦淮河姑娘

刚回到家关上门,一阵白光炫目,等我慢慢看清了周围的一切,猛见一轻纱罗裙的姑娘站在我面前。

我大惊:“你是谁?”

姑娘莞尔:“我是秦淮河呀。”

见我瞠目结舌的样子,姑娘抚掌大笑:“人们只知道北宋的汴京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却鲜少知道明代的南京市井图《南都繁会图》,这幅画中我可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画里109种店铺招幌、1000多个人物多是依靠我的能量而生。”

我已经惊讶的说不出话了,姑娘继续说下去:“我跳出来可不是为了吓你,你买下了这幅《南都繁会图》,我就当你是知己。今儿出来,是想和你聊聊我是怎么从几个大水坑,成长为明代遍布全城的秦淮河水系的。

秦淮河


(以下,为一条河流的自述)

二、秦淮河干流的雏形初具

新石器时期,我还是个宝宝,乳名“秦淮大湖”——自上游至下游由今赤山湖、百米圩、东山为中心的 3 个湖泊群构成,枯水位时各自为湖,高水位时连成一片。

湖泊群周围有适合耕种的肥沃平原,以及适合居住的丘陵高地,它们催生了湖熟文化的原始聚落,在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夏商周时期,古人开始围湖造田,“筑土御水,而耕其中”。

至周代末年,三大湖泊群共围成了占地近万亩的 300 多座圩区,形成 390 多千米的圩外河道,这便是我婀娜身姿的雏形。

而从秦朝的沰浚工程开始,我这秦淮河干流,才真正定型,

《景定建康志》中记载,秦始皇路过金陵时听风水先生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为压制其气、维护自己的统治, “乃凿方山,断长陇,渎入于江。故曰秦淮”。

围湖造田后的我迂回不畅,百米圩与东山湖泊群交界的方山与石硊山之间有一条高埂,影响了泄洪和引水。故事中的“凿方山,断长陇”,实际是一项拓浚工程。

工程完成后,我的河道基本成型穿通畅。汉代起,我被称为“淮水”,之后为了纪念秦始皇这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又在前边加了一个“秦”字,这便是本姑娘名称的来源。

秦淮河干流定型前后对比

三、都城营造中的水网重塑

随着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人们开始相互聚集、交换商品,加上东周末年诸侯割据,具有军事防御、商品互易功能的城邑逐渐兴起。

虎踞龙盘的南京成为历代建都优选之地,作为南京的母亲河,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都城营造愈加丰富,直到成长为明代的秦淮河水系。

  • 六朝始建:水网形态的最初格局

公元 3~6 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对峙、群雄并起,南方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相继以南京作为都城,并将城市建设在北部覆舟山与南部雨花台之间的平坦区域,这是南京营都史的开端,也形成了秦淮河水系的大体框架。

我在都城之外,作为南部的重要军事防线而存在,统治者以我为依托,开始了南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工程。从此,我从单一河道展开为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相互贯通的水系,奠定了此后水网形态的最初格局。

水系中的河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充分利用的天然河道,如秦淮河干流;第二类是经过改造的天然河道,如青溪;第三类是开凿的人工河道,有运渎、潮沟、城北渠。

  1. 运渎:城西的南北向人工河道,南接秦淮河,北抵仓城,承担转运漕粮及为京都运送物资的重任;
  2. 青溪:又名东渠,本是汇钟山之水于前湖的天然河流,为泄湖水及军事防卫,在城东开凿了一条南北向人工河道,北接潮沟,南入秦淮河,因溪流曲折称“九曲青溪”;
  3. 潮沟:城北的东西向人工河道,以其通后湖引江潮而得名,《景定建康志》中描述它与其他各水道的关系为“引江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运渎,北连后湖”,可以确保承担物资运输重任的运渎之水长流不衰;
  4. 城北渠:连接潮沟与宫城内部的人工河道,《建康实录》载:“又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激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穷极伎巧,功费万倍”,相比潮沟,城北渠主要用于营园造景,所入的“宫内”就是摄山理水的昭明宫。

进化为水系之后,我用秦淮干流、青溪、运渎和潮沟4条水道为城市提供军事防备;用秦淮干流、运读'将三吴地区的粮食物资运入城中发展经济;用潮沟进行防洪排涝、给水排水及水量调节;用城北渠实现景观营造,成为南京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六朝时秦淮河水系结构

  • 南唐中兴:水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隋灭陈后,建康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直到南唐统治时期,南京才迎来中兴。

这时期的都城较六朝时期南移,将我的干流纳入了城内,也让我的水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南的秦淮河干流入城为内秦淮,转化为景观河道;城墙外挖城壕为外秦淮,承担护城河与漕运功能,并且由于都城的建设,青溪开始分成内、外青溪两部分,一半在城外,一半在城内。

此外,这个时期的水系建设重点集中于护城河,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进行新凿与连通,形成了南唐护龙河、杨吴城壕两层护城河系统。

  • 南唐护龙河:环绕宫城的护城河,东段在青溪故道的基础上开凿,西段利用了运渎的一小段,北段引青溪水新凿,将青溪、运渎之水凿通作为其南段。
  • 杨吴城壕:为都城东垣北段及北垣重新开凿的城壕,引秦淮河、青溪、城北的城北堑和潮沟遗存诸水,环绕都城后与外秦淮河水一同汇入长江,同西、南两面的外秦淮河一同构成都城的护城河。

同东吴相比,南唐水系建设的重点不同:

东吴为南京建都之始,水道开凿的目的在于便利交通,使三吴地区运来的物资能够通畅而源源不断的输入宫城,因此着重于沟通宫城与秦淮河的南北向河道;

而南唐已有了都城水网格局的基础结构,并且宫城南移,更加靠近秦淮河要道,因此水道开凿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交通运输,而变成——利用已经存在的水系基础,加以改造和人工河道的重新开凿,建立起宫城、都城两道完整的护城河系统。

南唐时秦淮河水系结构

  • 明代鼎盛:水网形态的成熟完善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代,南京迎来了它城市建设的鼎盛时期,虽然是在金陵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然而范围远超六朝、南唐,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从内向外依次为宫城、皇城、都城和外郭城。

  1. 外郭:略呈圆形,“西北据山带江,东南阻山控野,辟十有六门”,将南唐都城外的北、东、南三面的幕府山、钟山、雨花台包入城中。
  2. 都城:突破方形传统,因地就势略呈葫芦状,“东尽钟山之南冈,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外,横缩屈曲,计周九十六里”,可见其屈曲多变的形态是依据城南的秦淮河、城北的玄武湖、城东的钟山、城西的清凉山的自然界限而确定的。
  3. 皇城:“皇城居极东偏……在宋元都城之外燕雀湖地”,朱元璋放弃了六朝、南唐的宫城区,将皇城置于都城最东侧。
  4. 宫城: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宫就是承其范式形制。明故宫以钟山南麓的支脉富贵山为中轴线基准点而向南展开,前有“左祖右社”格局的太庙、社稷坛。

配合城市的建设,明初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新开的主要河道有:东侧的都城护城河、皇城护壕、宫城护壕、明御河、都城东南的小运河,它们都成为我水系的一部分。

  1. 护城河:引钟山之水入壕,环绕都城东垣,向南行汇入秦淮河。
  2. 明御河:营建宫城时所凿东西向人工河道,东起自都城护城河,向西汇入杨吴城壕,是皇城护城河的一部分,同时也为了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3. 小运河:位于都城东南角,该处设有留守后仓,为便于运输,将后仓前的池塘改造成运河以通秦淮。
  4. 进香河:东吴所凿运渎北段的延伸段,明初拓宽河道便于官民到鸡笼山进香祭祀,故名进香河。

明代时秦淮河水系结构

四、结:一条河流的成长史

从新石器时期的“秦淮大湖”,到周代末年的圩外河道,再到秦朝“凿方山,断长陇”形成的“V”字型秦淮河干流,我雏形初具。

从六朝时期青溪、运渎、潮沟、城北渠的开凿疏浚,到南唐内秦淮河与外秦淮河的分化,再到都城护城河、皇城护壕、宫城护壕、明御河、都城东南的小运河的开凿,我日趋成熟。

在时间的轴线上,我也并非自顾自的向前流着,而是与城市和人民一同成长。

城市出现之前,我倾尽全力滋养万物,促进农业生产;

有了城市之后,我提供军事防御,将子民们护佑在背后;

随着城市发展,我昼夜无休的运送船只往来,为城市肌体输送新鲜血液;

城依水而生、因水而活,我便利的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市民的聚集。到了明代,内秦淮沿岸集居住、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已然成为整个南京最繁华的区域,这也是《南都繁会图》中盛世图景的密码。

《白下琐言》有载:“四面潆洄,形如玉带,故周围数十里间,闾阎万千,商贾云集,最为繁盛。“


“我的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原来你是这样的秦淮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在的南京城,保留了南唐格局,已有千年历史
南京城里的那些河……她的前世今生你啊晓得啊
中国河流大全
多好的名胜之地,可惜管理得很差?
一面之缘,值得一生铭记
夜游秦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