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唐代的茶宴什么样

东亭茶宴

[唐]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前一段时间,到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先生家去串门,闲谈中聊起了旧时的文人雅集。珩翁大作《旧人旧事》中,就收录有《文人雅集的最后一瞥》一文,我很早就认真拜读过。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次听老先生细聊一番,我对于旧时的文人雅集更是心向往之了。

雅集,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一种聚会方式。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代雅集仍然很多。例如,汉代的梁园雅集、西晋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的兰亭雅集、宋代的西园雅集等。按珩翁的总结,举办雅集的首要条件便是商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换言之,雅集不同于一般的遥宴会饮,总要有一个因由,大体而言,逃不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个字。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旧时的雅集,今日生活中仍留有些影子。丹青切磋,可称为笔聚;棋友手谈,可称为棋局;饮茶啜茗,可称为茶会。说起“茶会”二字,其实是比较晚近的说法。唐代很少称“茶会”,而大多是叫“茶宴”。这是一个规范的叫法,专指以茶为主题而举办的雅集活动。

唐代茶诗中,有数首以“茶宴”为题,其中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颇有一些难得之处。总结起来,一是作者难得,二是内容难得,三是立意难得,所以这首茶诗,也成为了解唐代茶事雅集的重要材料。

鲍君徽,字文姬,为鲍征君之女。唐代女诗人,并没有开宗立派的名流,也没有独领风骚的大家,甚至这些女诗人的诗作,也罕见流传千古的绝唱、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作为唐代诗歌百花圃中的一簇奇葩,却以其独特的芳馨令人神往心驰。

鲍君徽画像

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中,女诗人的诗作有近七百首。《全唐诗》所录的二千多名诗人中,有姓名、事迹可考的女诗人即达一百二十余人。女诗人当中,有深居皇宫的皇后、公主、嫔妃、宫娥,也有待字闺中的名媛、独守空房的思妇,还有远离尘世的尼姑、道士,甚至于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歌伎。除此之外,唐代宫廷中还有一批专职写作的女诗人,她们在宫廷中随皇帝游宴赋诗,奉制唱和,留下了不少诗坛佳话。《东亭茶宴》的作者鲍君徽,就是一名宫廷女诗人。

唐代茶诗虽多,但由女性书写者极少,这便是本诗第一难得之处了。

《全唐诗》鲍君徽小传中记载:

鲍君徽,字文姬。鲍征君女。善诗,与尚宫五宋齐名。德宗尝召入宫,与侍臣赓和,赏赍甚厚。

这里讲的“五宋”,是当时以诗闻名的宋氏五姐妹。贝州宋庭芬,是大诗人宋之问的后裔。他生有五女,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与若荀,《旧唐书·后妃传下》中说她们“皆聪惠,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也就是说,宋氏五姐妹都是极其聪明又受到良好教育的才女。五人当中若华、若昭“文尤高”,若华作《女论语》十篇,若昭为之注释,名声大振。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将宋氏五姐妹推荐给皇帝。德宗亲试五姐妹之才,“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宋氏五姐妹对答如流,唐德宗不由得“深加赏叹”。自此,宋氏五人被留在宫中,加入宫廷日常诗会中,世人合称“五宋”。《全唐诗》中所讲“与尚宫五宋齐名”,是对于鲍君徽诗歌水平的极大肯定。

《全唐诗》

鲍君徽因才华入宫,可谓一步登天,但她却不是爱慕虚荣的女性,对于宫廷生活也不留恋。她在入宫仅一百多日后,便以奉养老母为名上疏要求归家。从《全唐文》收录其《乞归疏》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这位女诗人的家庭情况与个人操守。

鲍君徽先说“幼鲜昆季,长失椿庭,室无鸡黍之餐,堂有垂白之母”。昆季,就是兄弟。椿庭,代指父亲。由此可知鲍君徽家境贫苦,她本人缺少兄弟相护,父亲死后家中只剩下老母亲一人。虽然“幸遇圣明,诏臣吟咏,一人御庭,百有余日,弄文舞字,上既以洽明圣之欢心,搦管挥毫,下既以倡诸臣之赓和”,但这眼前的繁华荣耀并没有使她沉迷。鲍君徽接着说:“惟是茕然老母,置若不闻,岂为子女者恝然若是耶!臣一思维,寸肠百结……得赐归家,以供甘旨。”她不像尚宫五宋那样决心“以学名家”,而是一心要归家养母。

最后鲍君徽补充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即“则老母一日之余生,即陛下一日之恩赐也”。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德宗只好放鲍君徽归家养母。在这一点上,鲍君徽比宋氏五姐妹明智许多。她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富贵荣华名望只是浮云。女子处于深宫,受宠便是招忌的开始。“尚宫五宋”留在宫中,但难以得到善终。作为一位平民才女,鲍君徽比“尚宫五宋”看得更加深远。

鲍君徽的《乞归疏》,也可作为解读《东亭茶宴》一诗的重要参考资料。首先,既然鲍家贫穷到“室无鸡黍之餐”的程度,那么自然不可能再有余力去参加或举办茶宴。换言之,鲍君徽茶诗中的内容,记录的一定是宫廷茶宴的场景。这便是本首茶诗内容上的难得之处。

唐代诗歌中的茶宴,大部分都是文人的雅集活动。例如唐代大历年间的诗人钱起,曾写有一首七言绝句《与赵莒茶宴》,堪称是茶诗中的经典之作,抄录原文如下: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嘉祐,曾写有《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中有“幸有茶香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两句。由此可见,在唐代文人送行也可以办成茶宴。

[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故宫博物院藏

除去诗,还有文。唐代诗人吕温,比钱起生活的年代稍晚,他是唐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提到: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禊饮,是农历三月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本是饮酒,但这次大家提议“茶酌而代”。由此可见,茶宴,也可以是对于酒宴的改良。茶与酒不同,虽“不令人醉”,但却能“微觉清思”。那种饮茶后带来的精神愉悦感,诗人感觉是“五云仙浆”也比不了。

《全唐文》

钱起、吕温等人,都是科举考试出身,我们虽未赶上过科举,可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算赶上了不少吧。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哪位在备考期间敢天天喝得烂醉如泥?抑或是满身酒气地闯进考场?

自然不会。

反之,挑灯夜战时我们经常会泡上一杯香茶,既缓解疲劳,又提神醒脑。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选择咖啡甚至香烟。但要知道,在唐代不管是咖啡还是烟草还都未传进中国,最受学子欢迎的饮料,非茶莫属。科举制度,让知识阶层更倾向于选择有约束力的饮品——茶。唐代文人活动中,开始有了茶宴的身影,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钱起等人的诗文,让我们对于唐代文人茶宴有了较多的了解。倒是内廷宫闱,殿宇重重,禁忌森严,个中秘闻绝非常人可知。唐代宫廷茶宴,到底如何举办,又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都要从这首《东亭茶宴》中找寻了。

第一部分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讲的是时间和地点。

闲朝,可理解为一个悠闲的早晨。向晓,则是朝着晨曦的方向。由此可见,唐代的这一次宫廷茶宴,举办于一个平静而闲暇的清晨。女诗人走出帘栊幔帐,来到东亭中。

上古本无亭,到了秦汉间才以十里为一亭,又置亭以为邮驿之所,像现在庭院里筑一个亭子,是六朝时才开始的事情。如东晋建康城里的新亭、王羲之雅集的兰亭等,都不可视作旧时的邮亭了。

兰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园林中凡是安放亭子的地方,一定是风景最好的位置。例如茶宴举办的地点东亭,就是视野开阔可以远眺赏景的所在。其实亭子这种建筑的责任,就是默默地告诉游览者:停下来吧,不要走了,这里的风景很好,请欣赏一下。步伐太快了,看不见园中的风景,节奏太快了,也看不见生活的风景,这就是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第二部分,“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讲的是视觉与听觉。

东亭的视野很好,可以极目远眺城池山色。因此,这一场茶宴的享受便是开始于视觉而非味觉。现如今我们喝到的好茶,远比古人要多得多,但是视觉上的享受,却逊色了太多。我住在北京的南郊,是一栋高层的塔楼,在选择户型时,我特意挑了一套高楼层视野开阔的房子。客厅的窗户朝向西北,正好可以望见北京的西山。虽然不能如东亭那样四望皆通,但总算保留了一处可以让自己远眺的窗口,不知不觉中欣赏了四季山色的微妙变化。我喝茶时也有了“远眺城池山色里”的奢侈享受,这恐怕是郊区人的特别福利吧?

茶宴上,不仅有视觉的美景,同时也有听觉的享受。亭子很小,自然不可能装下那么多人。于是,主办者便把乐手们安排在远处弹奏。悠扬的乐曲,隔着水面传入东亭,又为茶宴增色三分。先是远处的景色,再是亭边的乐声,作者像是一位纪录片的导演,用由远及近的长镜头为我们展现着这次茶会的场景。

第三部分,“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讲的是奇花异草。

幽篁,即是幽深的竹林。唐代王维《竹里馆》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句。芳槿,即是香花。元代关汉卿有“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的名言。这两者的描述,暗示了东亭周边环境的优雅。唐代茶宴上最好的装饰,不是金银摆件,不是绫罗绸缎,不是珍玩古董,而是自然的花花草草。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与大自然有很多的对话。我想所谓的生活美学的重点,真的不一定要去收藏昂贵的艺术品或去观看高深的艺术表演。艺术品,不一定等于美。艺术表演,也不一定等于美。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美。有机会多去楼下的公园转转,也是一种对于自然的亲近。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让我们心情放松,找回自己。

周末的清晨,用保温杯闷一壶熟普洱,带上两只天地杯直奔公园。在小亭子里的石头桌上摆好品茗杯,赏着景色徐斟慢饮,茶汤的滋味肯定会加分。

第四部分,“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讲的是意犹未尽。

兴,这里读音同幸,解释为兴致或兴趣。虽然茶宴时间不短,但是女诗人鲍君徽却毫无厌倦之意,反而引起了无限的兴致。团扇在手,送来徐徐清风,整场茶宴的镜头定格于此,给予读者无限遐想。

为什么一场茶宴,会让人有“坐久此中无限兴”的美好感受呢?因为这场茶宴照顾了人的五感:远眺城池,是视觉的享受;俯聆弦管,是听觉的享受;奇花异草,是嗅觉的享受;香甜茶汤,是味觉的享受;团扇清风,是触觉的享受。鲍君徽笔下的东亭茶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性雅集。

别看是一场宫廷茶宴,却看不到丝毫奢靡之风。茶诗全文没有透露茶器的奢华,也没有彰显茶叶的珍贵,而是重点描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山色也好,幽篁也罢,都不需要花费钱财,只要有一份发现美好事物的心态,就可以享受其中之趣。全场茶宴,践行了陆羽“精行俭德”的茶学审美观念。这便是这一首茶诗立意上的难得之处了。

(本文选自《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标题为编者所拟)

《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杨多杰 著
32开 精装
978-7-101-15430-6
58.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茶的品格,就藏在历代茶诗当中。

唐代文人创作了很多茶诗,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本书在赏析唐代茶诗的同时,详尽地讲解相关的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的加持,让一杯茶汤有了别样的韵味。

作者简介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茶文化社团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出版作品:《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中国茶诗新解》《唐茶诗钞》《凤凰单丛》(合著)、《北京深处》《北京秘境》。


吃茶写心超值套盒+《茶的味道》(签名钤印本)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文人鲍君《东亭茶宴》茶诗欣赏
鲍君徽《东亭茶宴》:水边吹笙,竹边饮茶,古人茶道中的小清新
潮 汕 工 夫 茶(354)—— 茶 道
诗词
唐朝女诗人鲍君徽
茶礼史记:茶会的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