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三国:浅析九品官人制度的产生和曹魏前期的“三曹”政治

曹操不做皇帝的原因:世家大族不愿意接受,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

在曹操还没有死的时候,曹操做皇帝的条件就已经成熟了。可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却不愿意背弃已经传承了四百多年的汉天子,而称臣于“阉宦之后”的曹氏,尤其是曹操对于世家大族很不友好,他们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曹操杀死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孔门之后孔融以后,又因为自己的重要谋士荀彧不同意自己“加九锡”,迫使荀彧自杀,当然也有说荀彧是忧愤而死。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不管采用那种手段,曹操采用这种雷霆手段,就是要告诉世家大族们,现在的天下是我曹孟德说了算,你们世家大族要想独善其身就必须表明立场,如果一味阳奉阴违,孔融和荀彧就是榜样。世家大族在这种高压形势下,只能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收敛其自己不屈从的心智,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等待时机,再图发展。

曹操自己不称帝也是处于无奈,因为称帝的前提是对于世族大家的妥协,曹操就是依靠打击世家大族和扶植豪门地主阶级才起家的,对于世家大族让步,这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基础,世家大族这群家伙一旦掌握了权力,后果不堪设想。

曹丕篡汉的代价:九品官人制度,是对世家大族做出妥协的无奈之举。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为取得世家大作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当时是世家大族地主代表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的予以通过,通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方案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国家统一时代,官僚的来源,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种途径。察举是由中央政府下诏规定政府所需要的人才的性质,如“贤良方正、直言进谏、武猛堪任将帅”之类的要求,要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内发现这种人才并推荐上来。至于各级官员选拔有才能的人做自己的幕僚,或者是中央政府直接从布衣和地方上卑微的官吏或做过高官的人才中挑选人才给他们大官做,那就叫做征辟。这两种制度共同的目的,就是强化中央集权。

东汉末年,随着流民问题的产生,大量小生产者破产,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地方的组织形式被破坏,整个官僚体系被破坏,因此通过“察举”和“征辟”这两种方式,来选拔人才已经行不通了。曹操手下的人无论是谋臣还是勇将,大多来自于军旅之中,但是要争霸天下,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来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曹操就必须有途径来获取更多的人才,这个时候他又不得不依靠身边的世家大族,如曹操早期的谋士戏志才就是颍川大族荀彧推荐的,后来从袁绍手下投靠到曹操手下的郭嘉,也同样是在荀彧的引荐下才得到了曹操机会。

九品中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实对于曹操而言,这是个权宜之计。核心内容是利用已经归附于自己,并得到认可的人作为其本州本郡邑的州都与大中正、中正,让他们负责搜索和推荐人才给吏部,以帮助中央具有选拔人才职能的吏部来甄选人才。这个时期选人用人的权力已经从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完全转归到吏部了。各州大中正、各郡中正,他们依据管辖区内人物的品行,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有权决定这些人等级的进退,吏部的选人用人,就是根据中正的“品状”来决定的。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九品中正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但是由于州郡的中正都出自世家大族,因此选拔人才的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他们的手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态,这对于实现君主专制是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为曹魏后期被世家大族代表司马氏颠覆埋下了伏笔。

曹魏前期的政治:曹操、曹丕、曹叡都牢牢掌控着权力,曹叡统治时期,曹魏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曹丕篡汉自立后,曾经雄心勃勃的想完成父亲曹操统一天下的霸业,于是他去问智囊贾诩,如果自己想一统天下,应该先伐吴还是伐蜀的问题。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贾诩借用曹操应对吴蜀的基本战略,给曹丕泼了一盆凉水,其潜台词是你还是清醒清醒吧!按照曹操的既定战略,先把自己内部的问题解决好。

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对于贾诩的建议,曹丕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自己刚刚登基,必须要建立功业,不然怎么能彰显自己的功绩呢?当然出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震慑内部的反对势力和世家大族,让他们都安分守己一点。但不久之后,曹操就为自己的任性而付出了代价,在讨伐东吴的江陵之战中,曹魏部队大量伤亡得不偿失。

曹丕面对滔滔江水,不仅感慨万千的说:“今天我才知道是这滔滔的江水,阻隔了南北!”实际上,曹丕已经意识到了灭吴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曹操生前所制定的针对吴蜀的战略防御方针是正确的。曹丕两次兴兵伐吴,都没有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起到的仅仅是一种军事上的威慑作用。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其子曹叡继位,曹叡在继位之前,不结交朝臣,也从来没有过问过政事,曹丕担心他担当不起国家重任来,所以指定了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个人受遗诏,作为辅政大臣。继位后不久,曹叡就把曹真调往关中,把司马懿调往南阳去坐镇,委托他们担任地方的重任,政由己出。又任命钟繇为太傅,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曹魏的太傅和三公,不亲自过问政事,都没有实际权力,但钟繇、王朗这些人,在当时世家大族中“皆一时之俊杰”,具有代表性。曹叡对这些人的安排,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妥当的。

曹叡继位的第二年,蜀国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孙权后来也配合诸葛亮几次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先后用曹真、司马懿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又用满宠镇守淮南,抵御江东孙权,坚决执行曹操以来制定的战略防御方针,让吴蜀联军进不能战,久而久之只能粮草耗尽不战而退,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针,曹叡执行的非常成功。

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称燕王,同时还联合鲜卑族单于,一起侵扰曹魏的北方边境。曹叡对于公孙渊没有姑息纵容,先后三次组织派兵讨伐公孙渊。最后一次讨伐由司马懿担任统帅,他带领四万大军,连战连胜,最后斩公孙渊父子,彻底解除了来自曹魏北方的威胁,将辽东的广大地区都并入了曹魏的版图。

曹叡统治时期,是为曹魏的全盛时期。尽管曹叡统治后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修建宫殿、网罗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和利用耕地作为圈养麋鹿之用上,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曹魏大权都牢牢控制在曹叡自己手里。

有人认为从曹丕统治,曹魏政权已经就开始走下坡路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尽管相对于曹操而言,曹丕在能力上确实有所不如,但是其在位期间,曹魏的大权还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没有大权旁落。到了曹叡统治时期,权力也没有旁落过,有人问司马懿是什么时候产生篡位想法的,可以说曹操、曹丕、曹叡三个人在位时,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这个想法,要是有这个想法,估计早就被收拾了。

和“三曹”相比,司马懿还有所不及,直到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才找到了机会,通过铲除拥有实权的宗室曹爽,才一步步实现了取而代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原因:曹操大力防范的事情,却被曹丕曹睿无视
权力博弈中,老狐狸想削弱敌人,往往先从掌控人事权开始|鬼谷道
皇帝的心病(5)曹操父子错位的人才观
曹操杀杨修,杨修却感叹死期来得晚?曹操:为了面子不能留他
从汉魏嬗代到魏晋嬗代,荀彧越来越少,王朗越来越多
曹操家族兴亡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