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0年代“美学热”为何兴起?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


李泽厚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以《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著作闻名学界。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李泽厚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总之,我们不是玩赏知识,也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创新而学知识。青年恰恰是创新欲望和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要错过啊。 希望我辈青年,不断努力,不负所望。

201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先生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这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最佳文本,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论”等的重构建设,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202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新说》。
本书为李泽厚四部伦理学论著之合集,系统地阐述其“伦理学新说”。


2022年,《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分享的文章是叶克飞的《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在这篇文章中,叶克飞解释了曾经席卷浪潮的“美学热”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伦理学等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


文 | 叶克飞

美国科罗拉多时间2021年11月3日早上7时,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周岁。

1930年生于湖南宁乡的李泽厚,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风靡一时,被那一代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有人说,当时每间大学宿舍里都能找出一本《美的历程》。易中天也曾回忆,认为“《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

当时,李泽厚的办公室常常挤满了全国各地的拜访者,连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挤不进去。也正因此,这位哲学大家的辞世,亦被视为“上世纪80年代逐渐谢幕”的一个注脚。今人或许很难想象,哲学与美学这种看起来过于“高大上”又显得沉闷的领域,曾是那个年代的青年最为热衷的话题。李泽厚的去世让人感伤,却也成为集体记忆被唤醒的契机。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泽厚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1945年秋,他初中毕业,考上了当时湖南最著名的省立一中。但因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省立第一师范。贫困这个烙印,在他的青春时代始终伴随,却从未让他沉沦。

1950年,李泽厚考入北大哲学系,拼命苦读,简直视藏书丰富的北大图书馆为家。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潜心于学问,一直等到美学热的到来。

在李泽厚看来,“美学热”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理想见证,也是社会自身的呼唤。他曾这样诠释美学热:“那时候(指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一个工厂女工也要买美学书?因为美学热符合了社会的思潮,也是促进这个社会苏醒的符号,之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被压抑住了。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对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发生了兴趣。”

但仅仅是这种“时势造英雄”式的推论,无法解释当年李泽厚的红极一时,他对美学的阐释才是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成为其美学思想的引领。他认为美根源于“自然人化”,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

晚年的李泽厚又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三卷本著作中以人“如何活”、“为什么活”和“活得怎样”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和存在论。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6月)

有人曾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消散后,李泽厚就过时了。

但如果在李泽厚的作品中深入探寻,就会发现他并非已经过时,而是仍未被充分认识。正如同他在2022年新版《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中的前记讲的,“由巫到礼归仁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虽学界寂然,但问题至要”。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4月)

并且,他曾在2017年说过,“我七十岁以后写的书,比如《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伦理学新说述要》等,可能更加重要,更有价值,只是当代人不会理解。我希望能抓住和承继中国文化的'神’,吸收西方,走进世界。”

他在《伦理学新说》一书中说到,“我的伦理学,比我的美学可能更简明清晰。伦理学的现实性更强,对社会直接影响大。自由意志是伦理学的核心。”

李泽厚:《伦理学新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李泽厚的最大启示,便是让美学不再悬于空中,而是真正走入生活,将衣食住行都化作美学乃至哲学的一部分。也正因此,许多人认为当年的美学热,不仅仅是对美的迫切需求,也是对生活改善的迫切需求,而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

李泽厚本人也是其美学的坚定实践者,若以为他只是一个困于书斋的传统知识分子,那便大错特错。即使在他面临人生极其困难的时期,也仍然可以依靠稿费积蓄维持生活。李泽厚的作品在学界和市场上都通过了检验,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十分罕见。当然,在不为经济问题发愁的同时,李泽厚也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哪怕因此被误解。从年轻时代开始,他便习惯按自己意愿生活,只为了争取做学问的时间。即使在动荡岁月中,他仍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争取了最多的自由时间”。他坚持不开会、不演讲、不上电视,习惯孤傲面对这个世界。

有人曾说,李泽厚一辈子都未通晓人情世故。可这个看法难免浅薄,能在一生中为自己争取最安稳的生活与最多的自由时间,李泽厚不是不通人情世故,而是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

李泽厚的思想,不止在美学,在伦理学、人类文化的走向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悠远的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中国哲学,李泽厚始终走着“自己的路”
时空错配下的李泽厚
【新刊】费轩|超越“启蒙主体性”——论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当代中国思想境况
“天地国亲师”之师,大师是也——为李泽厚先生90岁生日而作
李 磊:思想启蒙的力量——纪念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我的认识论的几个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