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外国老铁”是如何帮南明小朝廷续命的?

进入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开始踏足中原。除了传教外,他们还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到了明朝末期,传教士在华传教的活动,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地方官绅,均有入基督教者。

传教士基歇尔《中国图像》的卷首插画,汤若望(左)与利玛窦(右)拉着中国地图

清军入关后,西方传教士基本上分为两派:

  • 一派选择投靠新生政权,如汤若望等;
  • 一方选择继续效忠南明王朝,如毕方济、瞿纱微、卜弥格等。

鉴于弘光、隆武政权时间较短,西方传教士在南明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永历时期。

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被拥戴称帝,建立永历政权。

不过,三个星期后,清军便进逼肇庆,永历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迁往广西梧州,后来又退居桂林。1647年初,清朝李成栋部对桂林形成包围之势,永历皇帝与群臣又逃离桂林,退守武昌。

朱由榔(1623—1662),神宗朱翊钧之孙,南明末代皇帝

永历政权的建立,得到了许多西方传教士的支持,代表人物有毕方济、瞿纱微、卜弥格等人。

毕方济(1582—1649),意大利人,1603年加入耶稣会,1610 年抵澳门后进入内陆传教,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隆武、永历七朝。他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颇有建树,而且深谙中国的人情世故。

毕方济(1582—1649)

作为南明弘光和隆武“两朝”的重臣,受到宦官庞天寿极力推荐的毕方济,也颇受永历帝的器重。面对清朝大军的的围追堵截,永历皇帝曾授权毕方济出使澳门,借兵购械,以解困局。

实际上,出使澳门一事,对毕方济而言可谓“轻车熟路”。因为,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奉明朝之命赴澳求助了。

澳门是葡萄牙在远东地区的“最后根据地”

葡萄牙的澳门当局,对毕方济“借兵”之行十分重视。他们在很短时间内,便顺利征募了士兵300名,大炮数门,并以尼古拉·费雷拉为统帅,以耶稣会士瞿纱微为随军司铎(神父)。

南明军队通过耶稣会帮忙进口的西方大炮

永历元年(1647年)初,澳门援军抵达桂林,隶属留守的焦琏部,并受庞天寿节制。澳门的这次援助,看似数量有限,但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三月十一日,李成栋率领清兵攻打桂林,遭到明兵的顽强抵抗;
  • 五月二十五日,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又率清兵进犯桂林,又被溃退。

来自澳门的葡萄牙炮兵帮助南明守住了桂林

不过,鉴于毕方济长期居住广州,并未贴身追随永历。因此,他对永历政权的影响,远不如与葡萄牙军队随行的耶稣会士瞿纱微。

瞿纱微(1603—1651 年),又名瞿安德,奥地利人。1627年加入耶稣会,1646年到澳门,旋即被派随军支援永历政权,深得永历信任,被获准在宫中传习天主教教义。

位于安龙地区的永历皇太子和皇太后受洗的纪念碑

南明军队在桂林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一度成为了永历政权的转折点。原本已经降清的李成栋、金声桓等人,纷纷倒戈归顺永历政权。1647年9月,永历皇帝还驻肇庆,并恢复了对南方部分地区的控制。

永历皇帝:终于稳定下来了!

看到“形势一片大好”,皇太后萌发了赴澳举行弥撒,祈求平安之愿的想法。1647年10月,永历帝再次派遣庞天寿与毕方济出使澳门。

  • 17日,庞天寿一行到达澳门,澳门总督设宴招待,并在炮台鸣炮致敬;
  • 21日,在圣保禄大教堂举行盛大弥撒,由曾德昭神父主持,南明使臣献银香炉一对、银瓶两对、雕花银烛台两对。

实际上,永历政权派朝廷重臣出使澳门,除了向澳门耶稣会和葡萄牙当局致谢,并向天主祈祷平安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葡萄牙澳门当局,继续支持永历政权。

历史证明,葡萄牙澳门当局的观点是正确的

不过,葡萄牙澳门当局已经预感到了清朝的必胜趋势。因此,永历使团离澳时,葡萄牙澳门当局以海盗猖獗为由,仅“以火铳一百具赠天寿,附书言此乃备皇帝士卒之用”,没有给予更多的支持。

反倒是耶稣会士们,向永历政府赠送了丰厚的礼物。

太后“特使”赴澳归来后,便马上开始筹划遣使赴罗马进谒教宗。此次罗马之行,原打算由庞天寿完成,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恐难长途跋涉,再加上他是朝廷重臣,也不便离开。于是,朝廷便委派宫中耶稣会士卜弥格代表前往。

卜弥格(1612—1659 年),波兰人。1629年加入耶稣会,1647 年抵海南岛,1650 年抵达澳门,随即被曾德昭神父派往永历行在,协助瞿纱微神父。

卜弥格(1612—1659 年),波兰人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此次遣使赴欧洲,主要有两个目的:

  • 向教会国家表达南明(乃至明朝)对基督教的认同;
  • 争取到欧洲的武装(洋枪洋炮等)支援

实际的,尽管当时的永历政权控制住了广东地区,但清兵的强大攻势,令其处境相当困难。这次遣使出访罗马,可谓是为挽救危局做出的最后努力。

永历四年(1650年)11月,卜弥格偕两位中国基督教士自肇庆出发至澳门。不过,他的的出行并不顺利,受到了葡萄牙澳门当局的阻挠。

卜弥格的出访,可谓出师不利

原因很简单,南明永历政权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尽管南明小朝廷一度控制了南方各省,李成栋等人归顺了永历政权,但他们并不寄以太大的希望。相反,他们担心对南明的物质支持,对已控制了中国大部分版图的清朝政权的贸易,造成不良影响。

明末清初的澳门

因此,早在1647年,在清军占据了广东大部分地区后,葡萄牙澳门当局便与清军将领有了接触。1650年11月,伴随着清军二度攻陷广州,深感永历政权已回天乏术的澳门当局,最终于12月19日,正式向清军前山参将杨汝柏献“投诚状”。

为了安抚澳门当局,以便全力肃清南明残部,1651年1月31日,靖南王耿精忠代表清政府接受了澳门当局的归顺。

耿精忠(1644—1682),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造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凌迟处死

他不仅承诺保证澳门及市民的安全,并送去新总督的正式公文(官牌)以及他的一套官服和帽子,以示亲临。澳门当局对这些象征性物品十分重视,欢迎场面十分隆重,议事会还派代表带着贡品赴广州“谢恩”。

不过,尽管卜弥格之行一度受挫,但基督教会从自身立场出发,仍然支持卜弥格。1651年元旦,在清军还未正式接受澳门军政当局投诚之前,卜弥格一行已经成功从澳门顺利出发。

他们经琼州海峡,走东京(河内)和柬埔寨沿海一带,途经果阿、莫卧尔、波斯、亚美尼亚、麦那,于1652年11月底(或12月初)到达威尼斯,次年到达罗马。

不过,此时的欧洲基督教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对立

由于教廷派系纷争,卜弥格在罗马遭受了种种非难,曾被驱赶到洛雷托。但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努力去完成永历朝廷所赋予的使命,正如他写给罗马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所说的:

我想使我作为一个使者的事业成为公众的事业,只要看到你的第一个信号,我就马上到罗马来。我要回到中国的战场上去,即使付出我的名誉和健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1655年12月18日,新教宗亚历山大七世接见了卜弥格,并交给了《上大明中国睿智大皇帝书》。不过,这封信只对永历的处境表示同情,“为他们恢复过去的统一而祈祷”,并没有给予物质上的支持。

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最开明的教皇之一、宗教信仰方式的改革家和天主教本土化的先驱

拿到复书的卜弥格,于1656年3月30日启程返华。1657年,他的船绕到了印度的果阿港。在这里,卜弥格得到了不好的消息,永历政权已退守西南边陲。与此同时,澳门耶稣会会长写信告诉他,葡萄牙人已经与清朝建立了贸易关系,南明使臣不得在这块土地上登陆。

葡萄牙在印度的总部 果阿

1658年初,卜弥格到达暹罗(泰国),又收到澳门议事会的信,表示为了葡萄牙人的商贸利益,请卜弥格迟一点返回中国,或返回时不要走澳门。卜弥格无可奈何,被迫暂居越南。11月,他辗转到达广西边界,并获悉了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的事实。

卜弥格所著的《中国报告》,是当时欧洲畅销的著作

疲惫和忧虑,最终让他一病不起,1659年8月22日,卜弥格客死于越南。民国学者冯承钧盛赞其义行道:“计其东西来往之年,与玄奘游年等,其不幸又与无行同,而其犯冒险阻、仗义奉使,不特为明之忠臣,兼为教会之殉教者矣。”

纵观南明小朝廷,尤其是永历时期,朝中的重要人物,几乎都与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地说,这是中国政治与西方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南明朝廷跟西方宗教人士“走得这么近”?

首先,南明小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部清军虎视眈眈,内外交困,处境十分艰难。南明统治者们欲图中兴,只能寄希望于西方传教士身上——通过他们向澳门乃至西方寻求军事援助,拯救岌岌可危的政局。

南明的几个政权,都与耶稣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其次,在这些传教士看来,入关的清军“十分危险”。因为坊间一度传言,清军焚毁教堂,杀害教士,残酷迫害宗教人士。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扶助南明“中兴”,在让基督教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保证西方商人们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优惠。

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永历政权的后宫都开始改宗天主教

不过,清朝入关后,也在逐步修正自己的宗教政策,致力于争取到西方宗教人士的支持。在北京,他们礼遇汤若望,“新朝既悉其在前朝曾管钦天监事,礼待之,许其安居旧宅”,并委以重任。通过汤若望等人,清朝统治者们对传教士有了更深的认识。

1650年秋,清政府颁布一道命令(即所谓的“北京鞑靼”敕令),向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保证,他们仍将享有在明朝时期获得的所有特权和传教的自由。

《汤若望与星盘》,1668年手工上色版画,美国盖蒂中心收藏

因此,在得知永历派卜弥格赴罗马求援后,汤若望也在得到清政府的授权后,委派卫匡国带着“北京鞑靼敕令”远赴罗马,让教廷知晓中国将被清政府征服的事实。

卫匡国从北京出发,在福建出海,经菲律宾、巴达维亚,最终于1653年8月到达欧洲。在向欧洲人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局势的看法的同时,一再重申南明的抵抗已经无济于事,全中国都将在清朝的统治之下。

西方传教士所绘的汤若望与顺治帝

另外,卫匡国还收到了来自中国传教士的信函,称“鞑靼人比以前更优渥地对待神父,他们允许在全国传播天主教,不仅允许保留古老的教堂,还许可自由募捐新造教堂。蒙上帝恩典,那些毁坏了的教堂后来都修补了。”

正是卫匡国带去的这些信息,让亚历山大七世虽然十分同情卜弥格,但在回复永历朝的书札时,语气极其谨慎,可谓“滴水不漏”。

卜弥格绘制并出版的图书《中国植物志》插图

抛开南明小朝廷“好坏与否”不提,单说这些追随永历的西方传教士,是非常值得尊重的。瞿纱微为之战死沙场,卜弥格完成出使后客死越南。可以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表达了对这个苟延残喘的小朝廷的最后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何总有人要扯桂林之战中的葡萄牙佣兵不存在?
大明帝国最后的皇帝永历帝信仰天主教:致信罗马教皇发兵对抗满清
南明政权为什么要向罗马教皇求助
明朝人民的好朋友:南明王朝的欧洲使者卜弥格小传
明清之交中国的葡萄牙雇佣兵
四个南明政权内斗不断,三百葡萄牙军队助战抗清,中兴成一场梦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