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晏乐斌笔下的家乡人物

晏乐斌先生是湖南岳阳人,《炎黄春秋》的老作者,他在《炎黄春秋》发表过多篇沉甸甸的大作。其实,他投给编辑部的文章更多。由于版面拥挤,一文章没有能够及时安排比如,他写的《我知道的“公私合营”、对“不良分子的改造”》,就是一篇反思当代史的好文章,谈到家乡公私合营中的一些个案,非常耐人寻味。不妨把文中的一段转述如下:

方凤廓,我就读过的岳阳县一心乡中心小学教师,因在该校教书多年,积累了一些钱财,1947年到岳阳县城梅溪桥街以1300多枚银元开办了“华强杂货店”,有两个雇工,铺面30平方米,经营油盐酱醋、豆豉、烟丝、碗筷等杂货。1956年公私合营时,方凤廓定为“资本家”,其资金、商品、店铺、房屋全部“合营”了。公方代表怀疑他转移了财产、资金,在组织其他合营商店职工斗争他的大会上,主持会议的公方代表,令他交出转移的财产、资金,他交不出来,当场受到侮辱、谩骂和毒打,他忍受不了,上吊自杀,被人救起,又说他“抗拒公私合营”,被定为“反动资本家”,留在店内当杂工,月工资19元。其合营的资本以“定息”名义,年“定息金”124元,这个“定息金”还被称为“剥削”,“文革”一开始,这个“定息金”取消了,又遭受揪斗,生活无着落,加之年迈多病,后投靠他在武汉市工作的儿子维生。

谢贺循,是我们岳阳县公田镇长安村人,从小当商店学徒,抗日时期,在岳阳、临湘两县交界的白羊田镇开了一家小杂货店,1945年日寇投降后,到岳阳县城竹荫街与周桂福等4人各集资400银元,开设了“同福和杂货店”,铺面30多平米与仓库、职工住宿房共90多平方米,有两个学徒,一个厨师是我们村的晏碧全,1956年公私合营时,其资金、商品、财产、店铺全部“合营”了,他留在店里当职工,月工资27元,他与周福桂等4人,每人拿年“定息金”13元。公私合营时,公方代表也追他转移了资金、财产,组织人追查、批斗他,查无实据,认为他“人还老实”,不了了之,他的政治待遇比上述方凤廓好得多,没有把他当敌人对待。他有一套在县城西邓家湾三间72平方米的住房,1958年大跃进年代被街道没收了,他一直保存着1946年向一位姓楚的老太太购买这几间房屋时写的房契和纳税票。1984年9月,他从老家来北京看望我们,同我们住在一起,我为他写了一份申诉信,拿着房契,我与他一同去找了国家建设部信访部门。该部信访室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见我是公安部的干部,经我们申诉情况后,当即交给他一封该部写给湖南省建设厅的函件,要该厅查实后,为其落实房产。后他去长沙找了湖南省建设厅,该厅责成岳阳市建设局查实。结果岳阳市建设局的房管部门,说是按照湖南省的政策,他原住房3间只能退给2间42平方米的房,还差30平方米。老人说,只要能退回一部分,也就心满意足,不再追究了。多么善良、与世无争的老人啊!

方景伯,是我堂弟晏双阳的岳父,其家原在岳阳县熊市乡经营一家小杂货店,1945年日寇投降后,全家搬到岳阳县城,在县城梅溪桥街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经营油盐酱醋、烟丝、碗筷、纸张等杂货,由他和其第二子方荃寿经营。日寇沦陷岳阳七年,农村田地荒芜,城乡经济萧条、凋敝,货源缺乏,方景伯父子惨淡经营,艰苦奋斗,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他们父子的艰难创业,于1948年与四人合资,在县城先锋路口正式挂牌为“东方杂货店”,资金约有当时的法币几万元,雇有二个学徒,一个做饭的厨师,其中的一个学徒就是我的堂弟晏双阳,时年十多岁,家庭贫穷,无房住,全家人住在我们晏冲村的一座破庙里栖身,靠父兄为人补锅维生。晏双阳上过几年私塾,为人好学、精明、机灵,本村晏畅明先生于1948年介绍到方景伯先生的店铺当学徒,深得方先生父子的赏识。

方先生等人的“东方杂货店”是四家集资的股份制,一直经营到1956年新政权开展对“资产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便将这家“东方杂货店”的资金、货物、店铺房屋财产全部没收充公了,每月给方家等四家每家“定息”6元,还称这个“定息”是“剥削”。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元“定息”也取消了。

我小学同学赵美夫的家在岳阳县甘田乡的赵家村,他的父亲和三个哥哥,是祖传中医、中药世家,1945年日寇投降后,赵美夫的父亲、三个哥哥到岳阳县城南正街开设中医诊所和“华福中药房”,为人治病,出售中药,在当时西医、西药十分缺少的情况下,经营得当,他家中药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当地和周围县、乡的患者纷纷向他家来求医问药,远近闻名,影响湘北地区和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沿岸各县市,“华福中药房”成了这些地方采购中药的集散地。

赵家药房雇有四个雇工,二个学徒,业务逐渐扩大,1956年“公私合营”后,因赵美夫的父亲土改时定为地主,逐出医药房,遣回老家甘田乡赵家村,这个老中医救死扶伤,为人治了一辈子的病的郎中,于1960年冬饿死在老家;三个哥哥定为“资本家”,安排在药房当杂工,每月给他们家“定息”24元。公方代表接管“华福中药房”后,成为经理,药房房屋、药材、资金等财产全部充公,公方经理和招收的员工不懂中药知识与药理,经营不善,西医、西药兴起,到了1960年代初,享誉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长江沿岸的这家大药房就此倒闭歇业。赵美夫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中药知识、药理,就葬送在这些人手里。

在一化三改造的狂飚席卷神州大地的年代,他们只是几个小人物。他们的遭遇,不会激起一丝涟漪。晏乐斌先生是有心人,以简洁的笔触把他们的命运记录下来,以此反思历史的教训。当时《炎黄春秋》如能够发表,他们的名字或许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可惜未能如愿。

今天,中国民营经济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民营企业的命运再次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重新翻出这些陈年旧事,或许不无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说说古县的来历
商晚期鱼纹罍,1982年9月岳阳县荣湾公社农科二队出土,现藏岳阳
“不老的风景”----续讲“县委大院的故事”。
山西这个县曾三次名叫岳阳县,相如故里,霍山之南是古县
【三湘文艺】方罗平/难忘县一中
走进岳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