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有光和林才松

周有光生前出版了三种传记,两种口述自传,都没有重视他参与计算机汉字拼音输入方法的发明。我知道周老是最早用电脑写作的人文知识分子,日本公司研制的一台汉语电脑打字机赠送给他,他晚年一直在使用。但我不知道日本公司为何要送给他。周有光对赵诚说过,汉字文件很难进入电脑,拼音要把汉字和电脑接轨。拼音是一个桥梁,同时,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要沟通往来交流,要有一个桥梁,这桥梁主要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我做的这点工作小得不能再小,小儿科。但你不能没有它。文盲进入文化需要汉语拼音,外国人学习汉语,需要汉语拼音。没有多大价值。但你不能没有它。文盲进入汉语文化需要汉语拼音,外国人学习汉语文化,需要汉语拼音,你给人家一张名片,方块字人家看不懂,要有汉语拼音。这是一个桥梁,也可以说是润滑油,如此而已啊。

其实,周有光1950年代就重视国际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他到北京从事文字改革工作后即开始研究汉字的机器处理,搞出了一套汉字编码方案。1961年,他提出:“机器翻译是一门新的学问,它是语言学和电子学的奇妙结合,这里,汉语拼音占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机器翻译把外国拼音文字译成非拼音的文字,最好首先译成按词连写的汉语拼音。汉字和汉语拼音相互转写的机器翻译,是全部研究的一个环节。”“汉字和汉语拼音不可避免地将在一个长时期中分工并用,为了沟通二者,我们需要设计制造一种以词为单位的汉字和汉语拼音相互翻译的机器。” 这里已经浓缩着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人和计算机对话的媒介应是汉语拼音而不是汉字,这样,二十几个拉丁字母将取代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编码;二是输入单位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一组组的词,这就可以形成特定的“语言环境”。   

制约汉语拼音输入的关键环节是汉语同音字太多,电脑无法识别。突破这个瓶颈林才松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当时在华南工学院读书,无意中读到周有光的一本关于拼音的著作,就写了一封信向周有光讨教表示很想发明拼音输入法。周有光见大为高兴,立刻邀请林才松到北京来,在语委给腾出一间房子,提供一台电脑供他编程。那时一台电脑5元,对一般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一老一小的合作终于有了进展,即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并不停顿,同音字似乎自动归位被准确认知是哪个字?最后他们研究的结果是,如果在一个语言环境里,同音字就会被自动识别。譬如我说要去粮店买点花生油回来,绝对不会有人问是邮票的you吗?林才松编程的突破就是不停顿地往下敲字,一旦语言环境呈现,电脑立刻选择适应该环境的那个字。这是当时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最重要的突破。林才松在周有光指导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文语词处理机

李大同当时是《中国青年报》科学部负责人,他获知这一情况,携记者俞敏一个月时间采访写作,完成长篇报道《于无路处辟通途——记我国汉语拼音语词处理机研制成功》1984年8月2日发表。报道以林才松为主,写了不少周有光,特别是周在汉语拼音上的成就。 李大同认为,一个理工男是不可能搞出拼音输入法的,再天才也不行。周老是语言学家,但他的想法如何能变成电脑程序却无计可施。这一老一小,乃天作之合。文章发表后反响巨大,读者来信上千封。当代中国丛书很快打电话过来,告诉这篇报道将收入电脑卷中。 

李大同将报纸送到周府,周夫人张允和看哭了,说是第一次有对周有光这样详尽的报道。李大同仍记得东四附近的周府,狭小而整洁,坐在两张硬板凳上,面前一米就是周老,周老背后是一整面书柜的原文大英百科全书,光这一面书墙就让肃然起敬。那时连名片都没有,张允和女士将两张裁好的小方纸递上,让写明单位和电话。李大同当时不知道张家四姐妹的故事,只觉得张夫人儒雅大方,定是个知识女性。 

同一年举行了两种输入法的媒体演示会。拼音输入一大优势就是盲打,所听即所打,拿着一本杂志按广播速度读,拼音输入的屏幕上往往只见光标在移动却没有字出现,可当语言环境呈现时,瞬间空白处被填满,多时一下充满半屏文字,实在印象深刻。王永民五笔字型的发布会,盲打是死穴,因为眼中和脑中都是形状,不是声音,一般人极难做到盲打。可是王训练了几个演示小姐,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竟然也可以做到盲打,不知脑中是怎样转化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王永民推广的手法是免费提供给新华社用。新华社给所有媒体发稿,结果各新闻单位都得用五笔。林才松不像王永民有商业头脑。他天天把五寸软盘绑在腰上睡觉,生怕程序被盗版,最后还是被盗了。他的程序被女友悄悄复制了,卖给其他公司。种下树,没有收获果实。于是各种拼音输入法都出来了,原理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后来全部拼音输入都是走的语言环境下自动识别这条捷径。

周有光于2017114日逝世,他活了111周岁零一天。38天以后,林才松于2017222日在广东广宁去世,享年只有70岁。

周有光生前誉满天下。林才松却长期被遗忘。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领域取得过六项科研成果周有光给他的赠言:大众走向文化,中国走向世界,人类走向文明

周有光、林才松四年前接踵离去,但他们的成果,仍将泽被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汉语拼音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识字的
中国落后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汉字?幸亏他的出现,汉字才有了转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册)复习计划
五笔打字与拼音打字相比,哪个在输入方面更略胜一筹?
汉字差点完全字母化,汉语拼音的曲折发展
揭秘丨他是“汉语拼音之父” 我们自如地打字聊天全因为有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