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舆评丨信息“传播失真”后,该如何解题

信息的“传播失真”常常容易干扰公众对热点问题的真实判断,造成严重误导,甚至诱使舆情讨论陷入一波又一波的“信息反转”和“情绪对抗”,成为许多舆情处置中的一大应对难题。

“弱化不利信息,强化利己信息”是公众传播的一大隐性心理。以网民发帖反映遭遇警察执法问题举例,网帖内容往往会大量渲染控诉涉事警察如何有错,而对自己在其中可能也存在过错方面则会加以无形规避或有意淡化,导致网上传播信源的部分失真,给后续网上围观性讨论留下误判隐患。

另外,舆情的信息传播和评论传播也常常存在情感单向不断累积和强化的“多米诺骨牌叠加效应”。以火灾等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为例,当公众传递火灾情况信息时,传播者一旦遭遇“真的假的?”“不会吧?”这类质疑性反馈时,常常会为了增加自己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而不自觉地加重“严重性”等语气描述,随着传播范围逐步扩大,这种严重性的单向权重也随之不断叠加,直至形成“社会恐慌”,对线下的社会行为造成无形干扰。

我认为,这两种传播心理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要在具体案例处置过程中实时加以修正,否则很容易被带入无谓的话题争论,无助于社会达成舆论共识。

当一个热点因“网帖”“网曝”引爆,网上舆情的呈现势必会不同程度存在信息的“失真”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涉事部门首先要做的应是通过“官方发布”的方式对已经出现失真的信息进行矫正,适时配以恰当的科普和解读,来化解公众因读取网上失真信息而造成误读和误判的负面情绪。个人跟踪梳理多起类似案例后发现,我们不少部门仍习惯性地把处置首选放在了“能不发就不发”“能不说就不说”“能删就删”上,这种惯性思维需要摒弃,因为当前网络呈现出的开放性可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还有部门会把主要精力花在谴责公众因信息的“传播失真”而形成误判上,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怀揣恶意的挑刺网民借机捣乱,这其实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应对策略,而且常常容易适得其反,反而让本可避免的网上讨论陷入无休止的“情绪对抗”之中,不利于舆论达成共识和促进线下问题的解决。

当然,这里面不可避免地会有些恶意炒作的碰瓷言论及怀揣各种不良目的的灰黑账号趁机裹挟炒作,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言论情况及观点呈现出的心理表现,加以仔细甑别。

还有一个应对误区也需要提醒。网上情况纷繁复杂,网上人群利益多元,在处置舆情时,千万不能持有“公众应当理解”“社会应当明白”这类舆论应当如何如何的想法,舆论工作牵涉各方利益,网上有确实被误导,有借机宣泄情绪的,有故意诱导带节奏的,还有网络水军制造舆论假象的,甚至还能频繁发现境外敌对势力的,总之诉求多种多样、背景纷繁复杂、利益交错难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掌握舆论引导权、话语主动权,需要我们用更加思辨、更加开放、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激扬浊清、清朗空间。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网络舆情信息指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的公众舆论情绪和言论。这些信息一般通过各
头疼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记住这5点!
龙 钰 | 数字舆情的传播趋势、演化机理、治理进路
涉疫网络负面舆情有哪些特征?|涉疫|网络谣言
一个舆情分析师的自我修养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