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诗正名 为文正义|不入“诗教”不为诗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继续连载徐健顺老师的“为诗正名,为文正义”的第十二节“诗教”。


徐健顺吟《诗经·小雅·采薇》 来自我爱斯文 04:44

 诗 教 

诗和文,都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合乎诗教。

诗教之名,源起于周朝时用《诗经》教育贵族子弟。《礼记·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在《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也总是与教化有关: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既然是贵族子弟的课本,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用这个课本的内容互相交流,也就是行话,有似于后世的意象系统。这在当时叫做“赋《诗》言志”,引用一段《诗经》,或诵读,或歌唱,或让乐队演唱,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如:

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  《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左传·定公四年》)


由教育贵族,再到贵族教化百姓,《诗经》就起到了教化整个社会的作用。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大序》)


为什么《诗经》可以教化社会?这要看看《诗经》的内容。

《诗经》三百零五篇,大部分是贵族士大夫的作品,包括贵族妇女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都体现着贵族们对德性的追求,对家国的忠诚,有后世所谓“济世安民”的胸怀。“大雅”和“颂”的部分多为宗庙祭祀之歌,体现着对民族祖先的敬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小雅”多是士大夫情怀,忧国忧民、思乡怀归,或是对君子的赞美和怀念。“国风”的情况的确要复杂一些,但是大部分跟“小雅”的情怀是一致的。只有“国风”中的少量作品,是妇女或者下层人民的作品,本是单纯的情歌,或者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如对压迫者的愤怒,对生活艰辛的感叹,以及劳役征战的痛苦等。这些作品,被用来作为体察民情,或者体味人生之用,称为“美刺”。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是“思无邪”,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诗经》总体的追求是温柔敦厚的人生态度。“温柔敦厚而不愚”,不是单纯地温柔,而是在“无邪”的基础上,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大道与德性,勇敢地坚持和斗争,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因此,学习《诗经》,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育,养成这样的人格。

在秦汉很长一段时间里,“诗”这个词就专指《诗经》。其他的诗歌只能称为辞、赋、歌、谣等。谁也不敢妄称自己作的叫“诗”。《诗经》是经典,是无法超越的。

有人说那是因为《诗经》是经典,并不是说《诗经》的水平是最高的。唐诗宋词,难道不比《诗经》的水平高吗?

这个还真不好说。至少没看到古人有这样的整体性评价。我吟诵《诗经》的体会,是《诗经》太绝了。五百年,选了三百首,个个是精品。只是我们现在,一来不懂上古音韵,二来不懂上古音乐,三来不懂周代文化,所以体会不到而已。若能穿过这三道门,就知道《诗经》有多好。我在吟诵教程里讲解并吟诵了《关雎》《木瓜》《子衿》《鹿鸣》《天保》《采薇》《丰年》等不多几首,以我浅薄的学识,已经对之五体投地,若能深入,更不知会带我至何等境界。

应该是在魏晋以后,“诗”这个词才被用开,泛指像《诗经》一样的诗歌,包括秦汉的作品。此后,“诗”即指文人诗。后世文人继承《诗经》传统,以儒家教化目的来创作诗歌、学习诗歌、使用诗歌、欣赏诗歌,教育自己,教育民众,故亦称为“诗”。

诗教传统,大概包括四个方面:儒家主题、经典意象、教化功能、美丽形式。

儒家主题,是指“诗”的主题一定是体现着儒家思想和儒士心态的。经典意象,是指“诗”的基本元素——意象,一定是来自儒家的经史子集。教化功能,是指“诗”的功能,一定是修养自己,教化他人。首先是用儒家思想修养自己,所以李白的诗抒发的并不是李白的真实完整的想法,而是李白在用儒家思想修养自己,教化自己。其次是文人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最后是“诗”的“美刺”功能,直接对社会产生教化作用。美丽形式,是指“诗”的形式一定是美丽的、中庸的、细腻的、深远的。“诗”是声音的作品,声音一定要美听,方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声音还要细腻,方能知人,方能润人。“诗”要有言外之意。诗的意象、结构、文气、意境,都要美丽而深远。所谓格律也者,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而摸索出来的捷径而已。

以上四条,并为“诗教”。有一条不合,即非“诗教”。不入“诗教”的诗歌,不能称之为“诗”,只能称之为词、曲、歌、谣等,或者用统称,叫“诗歌”,但最好不要称之为“诗”,这样,“诗”的特点才能彰显出来,才能发挥作用,这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附:本文是徐健顺老师即将出版的《吟诵——中华传统读书法》和《普通话吟诵教程》的后记部分节选,后续会继续连载于“我爱斯文”【斯文论坛】栏目。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我爱斯文

用中华文化精神

做教育


有学理 有传承 有体系 有效果

学术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

中国楹联学会国学教育促进会

中国语文现代学会吟诵分会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附:儒家经典和蒙学的吟诵教材——《经典吟诵》系列教材,已正式开始发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与“诗教”(3篇)
失落的诗教传统,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学者陈明:要确立儒家文化的主导性地位
诗始南阳 教化天下
温柔敦厚之诗教——《轻谈国学歌风雅》第四集
每日中华文化专词双译|温柔敦厚
再读《论语》(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