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咬文嚼字【读者答疑】生活中语言文字应用的常见问题(24)

 


问:我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准备刊发的一篇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竖起了一座丰碑。”编辑部发生争执,有人认为“竖起”错了,应该用“树起”。到底应该怎样用?

——北京市丰台路 张奇峰   

答:推荐使用“树起”。

这个问题,其实本刊在2007年第4期回答过,但一直有人打“热线”咨询。在此,我们稍微调整分析角度,再次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竖,本义为立,即让躺着的东西直立起来,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起偃(卧伏)为竖”。如:毛发尽竖、把旗杆竖起来、一块金字大招牌竖在店门前、竖起大拇指等等。树,本义为木本植物的总称。引申指栽种、培养,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一步引申指建立。如:树雄心、树典型、树榜样等等。

“竖”与“树”的用法本来“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大约从汉代起,作动词用时,“树”和“竖”通用起来。如《汉书·王莽传》“自树立外堂上”,颜师古注:“树,竖也。”《说文·木部》:“树之言竖也。”也就是说,自汉代起,原本用“竖”的地方基本都可以写成“树”。这样一来,“竖”与“树”便纠缠在了一起。

现代汉语中,倾向让“竖” “树”分离,各归本位:表示“让躺着的东西直立起来”用“竖”;表示“建立”用“树”。两字其实很容易分辨。“竖”的意义很具体,与其搭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树”的意义较抽象,与其搭配的多是抽象对象。例如:是“墓前竖起一块碑”而不是“墓前树起一块碑”,是“庙前竖立着一根旗杆”而不是“庙前树立着一根旗杆”;是“树立先进形象”而不是“竖立先进形象”,是“树典型”而不是“竖典型”。还有一个特点也值得注意:“树”的意思是“建立”,凡是倾力“建立”的对象应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所以跟“树”搭配的大都是值得肯定的、值得推崇的对象,如“新风尚”“榜样”等。

那么,“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竖起了一座丰碑”中“竖起”到底用得对不对呢?

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丰碑”即高大的石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所以用“竖起”。另一种看法认为,“丰碑”虽然是具体对象,但这里用的比喻义,指的是不朽的功绩,意义其实是抽象的,所以使用“树起”。这两种看法其实都有道理,以致许多人把它们当异形词处理,认为两种用法都对。以前本刊也持这种观点。不过,现在倾向采纳后一种观点用“树起”,因为古代在表达类似意思的时候大都选择“树”字,如“树碑立传”。

另外,在和“旗帜”“大旗”“标杆”等等语词搭配时,跟这种情况完全相同。有些人认为,应该选择“竖”,如“竖起革命旗帜”“竖起环保大旗”“为青年人竖起了标杆”等等,因为“旗帜”“大旗”“标杆”等语词的语义是具体的。有人认为,应该选择“树”,因为类似说法用的都是这些语词的比喻义,语义是抽象的。过去,这两种用法并存。现在同样倾向用“树”,因为古代在表达类似意思的时候,大都选择“树”字,如“独树一帜”。




为何称“领袖”


问: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领袖”,这个词怎么来的?

——上海市大华路 王双木  

答:古汉语中有“领袖”一词,指衣服的领和袖。后来词义引申,“领袖”比喻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唐玄宗《〈孝经〉序》:“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北宋邢昺疏:“此指言韦王所学,在先儒袖也。”元代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有一个马孟起,他是个杀人的领袖。”

现在“领袖”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一般认为,这个“领袖”大约是19世纪后半叶从日文中引进的。如1875年王韬《瀛壖杂志》:“昆腔之在沪者,以鸿福为领袖。”秦牧《〈长河浪花集〉序》:“走在我们前头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们的璀璨光辉自然是不待多说了。”

说到底,是日文先从中文中引进“领袖”,增加新的含义后,中文又把它从日文中引回,有人把语词的这种“传播”路径戏称为“出口转内销”。其实,有类似“经历”的词不少,如革命、思想、心理、民主等等都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3)
9.7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4.6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六节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新北师大版
驻马听•重树丰碑[驻马听]
“倒霉”的由来
“倒楣”一词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