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邦四首谐谑曲通解
userphoto

2022.08.25 加拿大

关注

原标题:肖邦四首谐谑曲通解

2004年李云迪演奏肖邦四首谐谑曲与李斯特《钟》

浅析肖邦四首谐谑曲

导读:谐谑本是一文学用语,具有开玩笑、幽默、讽刺之意,谐谑作为喜剧表现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及民间多种艺术形式中早有体现,而“谐谑曲”(scherzo)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应用于世俗音乐作品,作为当时不计其数的描述芭蕾舞剧中声乐演唱的一种情歌。在巴洛克时期,“谐谑曲” 可以是指声乐作品,也可以是器乐作品,其特性是轻松愉快的,通常为三拍子。1650年之后,器乐谐谑曲开始增多。到了18世纪初,谐谑曲是指一个套曲或其他多乐章作品中的一个乐章,这种类型的谐谑曲最常用2/4拍子。从18世纪晚期以来,带有三声中部的谐谑曲几乎总是快三拍子,通常用作多乐章套曲中的第三乐章,并逐步代替了原先的小步舞曲乐章,其性格范围从原来轻松、有趣的扩大到险恶、恐怖的,谐谑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来,谐谑曲从奏鸣曲或交响曲的框架中独立出来,变得更具有活力。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演奏肖邦钢琴谐谑曲

肖邦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钢琴音乐创作和表演上,谐谑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个侧面,通过考察谐谑曲的风格特征可以更为完整地理解肖邦音乐语言的总体风格特征。他创作的谐谑曲虽然只有四首,但这四首谐谑曲充分地表现了肖邦内心丰富而又矛盾重重的情感世界,乐曲以长大而具有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如歌的旋律音调、细腻而巧妙的和声织体、饱含的波兰民族情感、独特的演奏手法等,不仅展现了肖邦的丰富情感,而且使谐谑曲这一器乐体裁在他的手上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肖邦的创作阶段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华沙时期(1810-1830),另一个是巴黎时期(1831-1849)。这四首谐谑曲就是他在巴黎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们跨越了他整个创作的成熟时期,形象地展现了肖邦从青涩走向完全成熟的创作历程。

Boris Berman teaches Chopin- Scherzo No. 1

  • 第一首谐谑曲(b小调,Op.20)  

出版于1835年2月,献给T・阿尔布莱希先生。这一作品在表现类别上,常与c小调练习曲(op.10 no.12)和d小调前奏曲(op.28 no.24)相提并论,它充分体现了肖邦对于自己所生活时代的历史局面的态度,对祖国沦亡的悲愤和焦虑不安的心情,以及对祖国的思念。在当时,“谐谑曲”这个标题很常见,但是肖邦在这部作品中重新定义了它们,这也是他第一首卓越的浪漫主义作品,为自己创作大型作品建立了模型,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谐谑曲的引子是两个不协和弦,好象一声悲壮激昂的仰天长啸和愤怒的询问。第一部分从第9小节开始,用一个向上冲击的音调作为主题核心。从69小节开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过渡性的转调段落,他把前面主题的部分做充分的发展,然后导向主题的反复。肖邦运用主题的多次反复来表现环绕在自己心头的一缕思绪,即对祖国悲惨命运的忧虑。谐谑曲的中部与第一部分激昂忧虑、

滚雷般的轰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明朗、宁静的旋律,是从一首波兰民歌《圣诞祝歌》发展而来的。谐谑曲的再现部从389小节开始,收缩再现第一部分。尾声是谐谑曲的悲愤高潮,它集中凝练地体现了内心的不安、愤慨和傲岸的反抗。570小节,肖邦注明为果断并始终兴奋急速的文字,强调音乐刚毅果断的气概和愈加增长的速度。在594小节一个不协和弦,用尖锐强烈的特强力度连续反复了8次,使激昂愤慨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在一泻千里和半音气势磅礴的奔腾中结束了全曲。

  • 第二首谐谑曲(降b小调,Op.31)

出版于1837年12月,献给弗斯登斯坦公爵夫人。它虽然没有第一首的悲剧性冲突,却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是一首热情奔放、富于浪漫气息的音诗。这两首作品除了曲式结构不同外,最主要的差别是感情张力的类别不同。在这首谐谑曲中,表面的炫技因素多于深刻内容的表达。第二谐谑曲开始给人内心不安的音调,然后用响亮的和弦给以威严的回答。主部主题经过反复后,连接部突然从很强的高音开始,一倾而泻,经过一次重复引出副部主题。谐谑曲从265小节开始由三部曲式的插部加展开插部组成,插部有三个对比的音乐形象。其一是平稳、柔和的和弦,严谨沉思的旋律转换为牧笛的吹奏。其二是一首二重唱,上声部一支带有圆舞曲风格的朴素歌调与较快的、略为不安的衬腔声部相对答。其三是愉快的、闪闪发光的银铃般的音调,由轻盈、飘逸的情绪渐变成雄壮豪迈、波澜壮阔的。展开插部先展开第三主题,右手连续起伏的八分音符,带着闪闪发光、银铃般的华彩,一浪高过一浪。紧接着展开插部第二主题,是一种咄咄逼人、激昂愤慨的情绪。接着是展开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这是在中间段落里首次运用呈示部中的材料进行展开,采用频繁的调性转换、半音化的旋律线条等手法,进一步使人如临深渊。紧接着展开插部第二主题使音乐从激荡的、火热的戏剧性冲突中逐渐挣脱出来,音乐渐渐平息。谐谑曲从584小节开始进入再现部,肖邦在重复呈示部的时候,把旋律稍加变化,副部的调性并没有遵照古典传统加以改变,而是重复了呈示部的调性。谐谑曲从716小节开始进入尾声,肖邦用果断、刚毅、势不可挡的气势结束了全曲。

展开全文
  • 第三首谐谑曲小调(升c小调op.39)

出版于1840年10月,献给他的好友兼学生阿道夫・古特曼。这是4首谐谑曲中材料用得最节省也是最短的一首,主题素材精练、结构简明,它戏剧化的表达,就好像凝聚了更多的暴风雨一般。虽然缺乏第二首谐谑曲中所表现出的内心自由,却更加清醒、冷静,也更具自制力。第三谐谑曲采用混合曲式结构,混合有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乐曲开始由24小节威风凛凛的号角声,引出了主部主题雄壮有力的齐奏旋律。从156小节副部主题进入,肖邦对这一主题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多次进行变奏,意图展现给人们千姿百态、奇幻无穷的意境。肖邦对副部主题特别偏爱,主部主题在展开部中没有出现及展开。谐谑曲从367小节进入再现部,肖邦把副部主题的调性移到E大调,是主部升c小调的平行大调上,而在呈示部里副部是降D大调,这样肖邦在呈示部里运用的是再现部典型的调性,而在再现部里运用的是呈示部典型的调性,副部主题在再现部中进行了两次变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肖邦在结构和调性的处理上是比较自由的。谐谑曲从573小节进入尾声,一直保持火热的激情结束。

  • 第四首谐谑曲大调(E大调,Op.54)

出版于1843年12月,献给德・仁拉曼小姐。整首作品单纯、明朗,不及以上三首那样华彩而富于幻想性,整首曲子是一连串飞掠疾驰的形象。这是一系列不同的、用语言难以说明的情绪在相互更替,它们总的情调是明朗的,但抹上了一层“回忆”的忧郁。肖邦在前三首作品的暴风雨之后,最终让自己回归到这种体裁标题的原始含义上来。它的曲调轻盈流畅,似乎每个小节中都阳光普照。整部作品尽管有不少反复,但仍然是非常的完美统一,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它所具有的巨大的感情张力。这首作品的音乐是异常细腻的,藉此把听众带进声音的画卷、甚至图像的氛围之中。肖邦在这首作品中采用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式混合的原则,没有遵照古典规范,主部和副部调性并未统一,再现部保留了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的调性。展开部除对副部进行一连串飞掠疾弛的发展外,还插入了一个新的主题,音乐表现出愉快美好的回忆。谐谑曲从889小节进入尾声,肖邦在这里运用了同前三首相同的处理手法,使音乐层层达到高潮,在辉煌中结束全曲。

这四首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1.旋律喜用波兰民间歌曲曲调,极富艺术个性。2.和声复杂变化多端,善用非常规和声进行与和弦外音,用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3.开拓了钢琴织体的旋律写作技法。通过对钢琴各音区不同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编配,丰富了音色的对比,体现了主题动机的对比表达。4.曲式更加复杂独特。即在古典奏鸣曲的框架结构基础上,渗入回旋性和变奏性,再现部调性也不象规范奏鸣曲式那样回归统一。5.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创作的基调。虽然没有标题,但他的音乐却能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他想向我们倾诉的内容。

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以谐谑曲体裁前所未有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最先奠定了谐谑曲作为独立的器乐曲体裁的地位。直到今天,肖邦的谐谑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以及西方音乐中都还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谐谑曲值得我们不断的、更深入的去探索它巨大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邦《第二钢琴谐谑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
解读肖邦谐谑曲及其演奏丨以《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为例
冷火焚心:肖邦四首《谐谑曲》
聆听赵成珍神奇闪亮的手指丨肖邦专辑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一个不懂舒伯特的人,是很难快乐起来的丨浅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Op.120)的艺术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