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些孩子更容易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2016-12-12

神经科学的成长启示+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 工作室出版物:《游戏力》,《游戏力2》,亲子图画书《天天游戏力》。

做为妈妈,从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天起,我就怀抱着欣喜与担忧相伴的心情。最大的担心就是:

她会不会被别人欺负?

以及,

怎么能让她不被人欺负?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父母最关注的问题。

我们的翻译小组最近完成的《妈妈,有人欺负我——解决孩子的社交问题》一书内容中,有一个话题就是探讨——

“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在与大家分享这个内容之前,还是再多啰嗦几句相关的背景信息。

关于书:

《妈妈,有人欺负我——解决孩子的社交问题》以案例分析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对孩子在社交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对“取外号、打架、小团体、被嘲弄、被恶意排挤、欺负别人”等等问具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作者:

● 书的主要作者迈克尔·汤姆森博士是一位以儿童和家庭问题为专业的咨询师和心理学家。

● 数十年来,汤姆森博士在美国各地超过700所学校承担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的工作,有与儿童和青少年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

● 汤姆森博士陆续出版过多本关于男孩养育、儿童社交和情绪问题的专著。

关于本文:

文章提出了一个可能十分令人恼怒的话题:有些孩子之所以成为受害者,可能源于自身存在社交问题。

为什么不去惩罚施虐者,而是要改变受害者?作者在文中说:“你可能觉得这不公平,但这个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公平,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友谊,获得集体归属感。”

看见一个被欺负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帮助,让他有能力成为集体中被接纳,有力量,受欢迎的一员。这才是解决校园霸凌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并没有就“如何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案。这又将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复杂话题。由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陆续与大家分享更多内容。

本文翻译: 云妈妈 “和孩子一起玩吧”公众号创始人  

编辑:钟煜

我儿子在学校受到同学残忍的欺负,这让他非常痛苦。但每当我向学校或者其他父母抱怨此事时,他们却认为,这是因为我儿子难以相处或者是与众不同。

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呀,这不能成为那些孩子如此刻薄残忍的借口。

我怎样才能让学校、让那些欺凌者及他的父母们为此事负责,不再如此对待我儿子,不再认为被欺负好像是我儿子自己的过错导致的?

答: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的确需要以更明确的立场,保护我们的孩子。没人应该被嘲弄,被欺凌,尤其不该因为外表、个性,或是学习风格与同伴有异而被孤立和虐待。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当学校或者其他父母在讨论此事时,他们谈论的焦点从你儿子被欺负转向你儿子的社交困难,你一定觉得他们是在“指责受害者”。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确实存在社交能力的欠缺(也就是说,你的孩子缺乏交朋友,维持友谊或融入群体的能力),那么,他的确需要有人教他这些技巧,否则他将一直跟不上同伴的步伐。

你没有谈到细节,不过我假定,如果每个人都跟你说,你儿子难以相处以及有一点古怪,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一部分是事实。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任何虐待行为的正当理由,不过,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原因。

让你儿子来承受压力,让你的儿子改变自己,以便不再被残忍刻薄地对待,这是不公平的,你这样想没错。安全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是值得的。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是很有用的,能够让他们被同伴接纳和喜爱。

换句话说,重视社交技能的提升并不是对欺凌受害者的指责,相反,我更愿意把社交技能训练看成是帮助孩子摘掉他们背上贴着的“踢我吧”的标签。

你是否也曾被人这样恶作剧过?就是有的孩子会悄悄地在某个同伴背上贴上一个写着“踢我吧”的标签。

这个“玩笑”的关键在于你得需要好长时间才能搞明白,为什有人会过来踢你、为什么大家都指着你,嘲笑你。

也许没有人做过针对这种恶作剧的科学研究,但即使没有科研数据,我想我们也能猜到结果。

我的估计是,当孩子们看到别人背上贴着“踢我吧”的标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真的去踢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他被踢时会在一边笑,剩下的绝大部分则什么也不做。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走过去,把那个孩子身上的标签撕下来,结束这个“游戏”。

这个想象中的实验为处理社交欺凌指出了一个方向:

我们需要走近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教导攻击者不可残忍,教给受害者更多智慧,鼓励旁观者要更多地参与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教每个人改变之前的行为模式,要更有同情心,更友善——这样才能帮别人从他背上撕下“踢我吧”的标签。

有些孩子似乎在以某种微妙的,或是其实比较明显的方式,“吸引”同伴虐待自己。

当然,第一步一定是阻止虐待,对那些残忍的,有攻击性孩子采取干预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走近被虐待的孩子,帮助他们具备“成为好朋友”的能力,帮助他们丰满羽翼,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就需要社交技能训练。

要让被孤立的孩子去学习如何不成为被欺负的目标,这可能显得不公平。但是,公平不是我们此时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友谊、拥有集体归属感,这需要能够理解自己为何被同伴嘲笑、排挤的原因。

有的孩子是随机的,在无意间成为被欺负的目标,有的是因为刚刚新到一个学校,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外形特征与众不同,比如肤色、体重或是个头。

但有些孩子成为被欺负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他们与同伴互动的方式。

这么说并不是要把欺凌正当化。这么说有可能听起来不公平,但这个思路一定能为我们解决欺凌问题提供一部分方案。

我们不能只是规劝孩子们不去欺负那个贴着“欺负我吧”的标签的孩子,我们也需要去帮助受害者把那个标签摘掉。

我最近遇到从一些四年级的学生家长那里听到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男孩子很难融入群体。他总是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学习很好,但是很难相处。他也有几个朋友,但经常被取笑,特别是被一些运动能力强的男孩子取笑。

事情的导火线是他课桌里的一张匿名留言条(实际上老师和一些家长能猜到是谁写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亲爱的混蛋,你最好不要再穿那些衣服了。”一之前就有一些男孩因为他穿的那些确实显得老式的衣服而嘲笑过他。

男孩的老师为此事召开了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男孩妈妈的问题是:她是否应该给他买一些新衣服?但这样做会不会就意味着向嘲笑者屈服?或者,就算是表示认输,她这样做至少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到欺负?

会议上的其他父母给了这位妈妈各种各样的建议。有些人说,他们也已注意到这个男孩子的衣服不合时宜,这让他在同伴中被孤立,他不应该再穿这些衣服了。

还有些父母则盘算着回家教训自己的孩子——这次嘲笑事件中的作恶嫌疑犯,将他们狠狠揍一顿。

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情形,不是吗?

我们不赞同“每个人都得是一样的”这种观点。但是我们又需要帮助那些不知道怎么在衣着、谈吐、行为上靠近群体标准的孩子。

当大孩子在明知可能引起的社交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故意违抗社交准则,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情况。而当一个年幼的孩子无法跟随这些标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拒绝时,这就需要成人来帮助他们融入群体。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保证不要武断地,别有用心地强制执行这些规则。

如果我们能马上从欺负者和受害者同时施以援手,我们将最大程度地改变教室里“你欺负我,我欺负你”的面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上演儿童“甄嬛传”?10岁女孩为了合群竟然这样做...
那个“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网络暴力终于对孩子下手了!
泉子 | 一首伟大的诗之深处的残忍
《少年的你》爆火:跟踪、围殴、拍裸照…是什么催生了“校园恶魔”
面对校园欺凌,老师、家长、学生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