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素萍|勤劳俭朴宽厚善良的母亲

      屈指算来,母亲离我们而去已有十五载。虽然这么多年了,但失去母亲的灼痛至今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还时常出现在我的心田。许多个夜晚,她每每来到我的梦中,梦中的母亲还是那么勤劳、那么慈祥、那么善良。

    母亲叫张秀英,生于1926年,她养育了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和我。她为我们姊妹五人,受了不少罪,吃了很多苦。母亲年长我三十七岁,中等身材,面容慈祥,和蔼可亲。她勤劳俭朴、宽厚善良,善于理料家务。看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她长得很美,但或许是长期劳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给我留下的是有些苍老的印象。

母亲的一生,勤劳辛苦

     1943,十七岁的母亲嫁给父亲,童年时贫寒的家境造就了她勤劳俭朴的品格,挑水、洗衣、做饭、推磨等各种粗活都干,并且每日辛苦纺线织布,拿到市集上去卖,以维持生计。婚后的1946年,父亲就参军入伍离开了家。家中当时有几亩土地非常贫瘠,每年田里的粮食收成寥寥无几,很难满足一家人生活的需要,如遇荒年生活会更加困难。有一年的高粱米捂了发霉,口粮不够了,一日三餐就吃菜团子,据说爷爷看到母亲和三婶毫无怨言地吃菜团子还挺高兴,认为这两房儿媳能吃苦能受罪。

    母亲一天到晚,田间劳作,纺线织布,推磨拉碾,围绕锅碗灶台、洗洗涮涮等付出了她的一生劳苦,为全家撑起了半边天。那时候,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年到头忙里忙外,春夏秋冬都有忙不完的活计,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做针线活,一家人换季的衣服和鞋袜都是在灯下做出来的。我常常在夜静更深时醒来,睡眼朦胧中看到母亲还在忙碌着,或是在纳鞋底、搓麻线、上鞋帮儿,或是在絮棉袄、缝补衣裤。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八九岁时,早上我一觉醒来,听到开门声,我睁眼一看,天还不亮,屋里黑乎乎的,母亲用簸箕端着磨好的面粉走进屋里,才知母亲在凌晨就去推磨磨面了。这时,我清楚的看到她的头发上,衣服上落上了一层灰白色的粉尘。此时,母亲顺手拿起扫炕的苕帚,到院子里把身上粉尘清扫干净。紧接着又往锅里添上水,开始为我们做早饭。

我的父亲母亲。

在那些生活困苦的年代,从我们穿的衣服、鞋袜,到盖的被褥所用的布料,都是母亲自己动手纺织的。严寒的冬季,母亲就与他人在地窖里织布,织出布后,除去换钱外就给家人增添些衣物。冬去春来,母亲盘腿坐在炕上,手摇纺车嗡嗡嗡地纺棉,晚上在昏暗的豆油灯下一直到深夜。夏天来了,母亲又忙着给我们翻拆脏了的衣物和被褥,把这些旧衣物一一洗涤干净。秋天来临,母亲又给拆洗好的衣物,增添些棉絮,然后再认真地缝制起来。

   在那缺穿少盖的年月,听说村里有的人家在数九寒天,一条棉被全家盖,到了来年初夏,身上的棉衣仍换不下来。母亲却靠她勤劳的双手,基本上使我们做到:冬穿棉,夏穿单,春秋夹衣能更换。每当逢年过节或换季,穿上母亲做的新鞋、新衣服,那个温暖舒适、美滋滋的感觉不言而喻。直到今天,这种感觉犹在;灯下母亲的慈爱身影犹在。
    母亲留在我家中一副老花镜,睹物思人,在我眼里,它就是母亲的象征,有它在,母亲的勤劳品格就在。每看到它时,就不胜凯风寒泉之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但看似柔弱的母亲,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她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担杖、土筐与水桶,而母亲的腰板却一直挺着。
    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在地里挑水栽秧。那时候种玉米、种棉花、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母亲挽起裤子赤着脚,在湿滑的小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大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到挑水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挑水时,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小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摔倒。母亲说,那时候她一天要挑几十担水,膝关节肿痛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至今我每次回老家,远远看到曾经有土堰和水渠的地方,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1989年10月,我生孩子后暂住在二姐刚分配还未居住的新家中,母亲来伺候“月子”,帮我照看孩子,给宝宝喂奶、换洗尿布、洗澡等,这一切母亲都帮我做了,而且做得无怨无悔,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我也读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母亲就像一个旋转不止的陀螺,从来不知停下休息。过完月子我搬家到学校的两间平房里,母亲就买来菜种和秧苗,把平房的小院种满了蔬菜,用喂鸡攒下的鸡糞来施肥,播种、浇水、施肥、锄草,全是由母亲一人管理。特别是母亲拿出精心收藏的扁豆种子种在院墙边,不仅枝叶旺盛,而且扁豆荚饱满红润,不高的墙头上喧闹着一丛丛紫红的花朵和果实,引人羡慕。周边的住户不但都吃过母亲种的红扁豆,而且都要了扁豆种,各自在院墙边种上了红扁豆,一嘟噜一嘟噜的紫红扁豆,在阳光下红亮着美丽的形象,成为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母亲的一生,俭朴贤惠

我的少年时期,我们家算是一个大家庭,家中上有祖母,下有我们五个孩子,八口人。父亲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即1962年,因身体有恙从部队退职回家休养,几乎干不了重活。那时候,农村生产力极低下,农业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很差。虽有父亲的工资,家里人多劳力少,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收入也少的可怜,核算下来做一个工也就合一毛钱左右,辛辛苦苦一年挣不了几十块钱,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在那些缺吃少穿的年月,母亲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那时,家中只有过年、待客、患病时才能舍得用细粮做顿饭吃。平日里只能用粗粮补充些瓜果蔬菜来填饱肚子。母亲过日子非常节约,她对剩饭剩菜从来舍不得倒掉,总是放到下一顿接着吃。我们穿的衣服鞋袜破了,她细心地用针线缝了又缝,用碎布补了又补。有一年,母亲保存着十来斤白面粉,想用于应急,舍不得做顿好饭吃。因夏天面粉吸潮发了霉,变了色,母亲发现后十分惋惜,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母亲心灵手巧,会量体裁衣,会绣花做鞋。她针线活好是公认的,她剪裁缝制的衣服,不论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穿上都很合身,尤其是棉衣棉裤,样式新颖,绵软保温,人人喜爱,穿的都很得体舒适。缝制的棉手套戴在手上暖在心里。
    做鞋子是母亲的拿手活,一双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工序繁琐,从打袼褙、裁样、纳底、剪帮,到绱鞋、楦鞋等工序,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母亲纳底绱鞋,一针一线,精细别致,纳的鞋底针距密密匝匝、排列有序。鞋子样式新颖,花色可不少,单鞋,棉鞋,娃娃虎头鞋等,母亲做的鞋子穿起来柔软舒适、周整合脚。

逐渐长大的我耳濡目染母亲的勤劳俭朴、贤惠能干的风范,便学着主动替母亲担起一些家务。比如早起叠被子,打扫院子,擦拭家具和窗台卫生。十二三岁时就自己洗衣,下午放学后就到田间地头拔草喂猪。偶尔衣服破了喊母亲要针线笸箩,学着自己缝补,只是针脚大些。母亲见了便微笑着夺过针线重新缝补,纤细的针脚甚是贴顺耐看。

    在那些年月里,母亲俭朴的厨艺也深受家人的喜爱。脸盆大的金色发面烙饼扁扁的,略有焦色,虽颗粒粗砺,但带着热气香味扑鼻;端起母亲切上蔓菁做的“面古扎”,就觉得心头那么暖;现在的佳肴美味虽然好,但想起母亲切上地瓜块做的玉米粥,就感觉特别香甜。母亲在过年时做的白馒头,热气腾腾,又软又甜,有的上面有红枣呈寿桃状,有的盘丝成卷呈花朵状,有的捏成鲤鱼、小刺猬、小白兔等小动物头模样,既好看也好吃。母亲蒸的糖三角,烙的葱油饼,炸的长油条都很地道、很好吃。冬天吃的最多的就是母亲包的菜包子,圆形或带有麦穗形的褶儿,馅大皮厚,面发的暄软有弹性。母亲的厨艺饱含着乡土气息,也蕴藏着美食艺术。
    小时候,母亲在冬天烤的窝窝头片香脆可口,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用来取暖的设备就是烧煤的火炉,那炉子上常常坐着热水壶。母亲在火炉上烤的窝窝头片黄金色,硬中带着韧劲,偶尔也烤馒头片,酥酥爽爽,越嚼越香。这时候若是举着烤馒头出门遇到了别家的小伙伴,那必是要被羡慕的。这么多年了,一片烤窝窝头还是心里面无法忘怀的白月光。
    母亲在生活中质朴而有韵味的手艺也很多,比如晒豆酱、腌咸菜、做米酒等。她腌制的咸菜多种多样,青椒、白菜、萝卜、芥菜疙瘩、芥菜樱子,还有黄瓜、豆腐……鸡蛋、鸭蛋每年都腌一大坛子。自制的臭豆腐比买的好吃多了。

我记得那时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说:“过穷苦日子真可不容易呀,只有精打细算,才能做到细水常流。”“日子多的像树叶,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吃了不疼瞎了疼。”这些富有哲理倡导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话,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有这样俭朴、“会过日子”的母亲,使我们受益终生。但悔恨自己在母亲针线笸箩旁边学到的针线活少,也没有把母亲的这些生活技艺传承下来,真是悔之晚矣!

母亲的一生,宽容厚道
    在那生活物质极为匮乏的年月,如有一点可口的东西,母亲总是舍不得放进自己的嘴里,不是给这个留着,就是给那个存着。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买的“兰花根”点心,母亲为留着给孩子们,挂在西屋墙上的篮子里,当想起来时已经过去三个月了,拿出来一看,早已变质不能吃了。

    母亲教会我如何感恩,善待他人。母亲告诫我,遇事多往好处想,多感念别人的恩德。母亲的唠叨记忆犹新,“有好东西自己吃填坑,给别人吃留名”。她做的好东西,经常分享给大家品尝。母亲常说:“吃亏人常在,吃亏就是赚便宜”。母亲没读过书,没有文化,但母亲的话包含哲理,虽然朴素,但中听,也实用。母亲用她的身体力行,使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乃是立身之本。
    母亲对儿女们从来都没有过要求,更没有半句抱怨的言语。她十分疼爱孙女和外甥们,大家也十分怀念她老人家。记得那年农历六月六要去给母亲上坟,我的孩子读高中,为了不耽误学业,不让他跟着去,孩子却流着泪说,好想姥姥,好几年没有去给姥姥上坟了,这次非去不可!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那么宽容厚道,她与三婶、四婶、二姑等相处融洽,像亲姐妹一样,在妯娌、姑嫂、姐妹间很“吃屈”。与邻里乡亲也相处和睦,来往频繁,互帮互爱,有着亲人般的温暖,备受邻里称赞和好评。

    我家后邻的“瘸大爷”,因腿脚不便,媳妇又聋哑,孩子小,家庭比较困难,父母常常接济他。他家缺啥东西,父母就会毫不吝惜,倾囊相助,把吃的、穿的、用的送到他家里。

    亲戚、朋友,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人,母亲帮助过的也很多。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过年,舅舅家没钱置办东西,母亲就给她家送去了五块钱。不要以为钱少,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五块钱,与今天的五块钱相比可不是一个“级别”。

   我小时候,每每遇到上门乞讨的,家中无论吃啥母亲都会给乞讨者一部分。有一次,家门口来了个乞丐,六十多岁,拄着棍子。年少不懂事的我不让他进门,母亲在屋里听闻后赶忙出来,一边把老人请进门,一边教育我:饭碗底下有功德,一粥一饭,胜过几辈修行。那会儿我家已经吃过午饭,母亲就让老人到屋里坐下,拿上饼子,端上开水,并关切的询问。老人说,他是广饶人,在老家做工受伤成了残废,无奈出来乞讨。老人边吃饭边流泪:“你们这样的好人家还没见过啊!”
     迈入老年的母亲仍不停地耕耘着宽容厚道的沃土,四邻八舍的大娘、婶子们都愿意与母亲在一起边做针线活边拉呱儿,好不亲热。母亲经常询问他人的生活情况,当听到有人遇上一点困难或麻烦事,就催促着我们去看一看、问一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炕席底下有个小本,我小时候经常翻看,上面全是村里人借钱的记录,满满的一本,有一元、两元的,也有五元、十元的。这都是因为当时父亲有点工资,家里开支节俭,有点余钱,因此来家借钱的比较多,借出的钱不论时间长短,父母从来没有催问要账。对有些老账,母亲说老亲不走,陈账不要,送去的都让他们拿回去了。庄里庄乡都说母亲是菩萨一样的人,仁慈,宽厚,温和,善良。
    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已经病逝多年,外甥、孙女都长大了,那时候母亲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我们姊妹就萌生了要把母亲接到城里住的想法,觉得她辛苦了一辈子,就让她好好享点清福吧。可母亲就是不愿意,她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你们都忙着上班,自己一个人闷得慌,家里有老姊妹们可以拉呱。她本该过着幸福悠闲的晚年生活,不用像以前那么操劳了,但就是闲不下来,没有活干了,就给自己找事做。她到村东头的崖头开垦菜园,种了辣椒、黄瓜、萝卜、白菜等。只有到了每年最热和最冷的日子,母亲才会在我们的劝说下,到城里住上二三个月。那时,我们姊妹几个经常同母亲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这时的母亲感到特别满足,特别开心和幸福。可惜那段时光太短了。


母亲的一生,善良仁慈

善良,是母亲性格中的一大特点。孟子说“人性本善”,母亲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母亲的善良,体现在言行中,就是心心念念为他人着想,见人困难即伸手相助。她一直保持着她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她像一朵莲花,不仅从未受世俗的丝毫污染,反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心性愈来愈光明,愈来愈美丽。

    母亲性格中另一特点是待人特别温和、仁慈。很多人跟我说起母亲时,都这样说她:“你娘,不笑不开口!”是的,母亲与人说话总是春风满面。

母亲在孝老敬亲方面也为我们儿女树立了榜样。母亲对奶奶精心照料,无微不至,数年如一日,无半点怨言。奶奶牙口不好,母亲每次做菜时都要把菜剁得很碎,煮得很烂。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这些晚辈对母亲都很孝顺。

    为什么要“孝敬老人”?母亲的道理是,“孝”就是对老人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老人给我们生命,所以要善待老人;老人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后辈吃饱穿暖,所以要照顾好老人;幼童在大人怀抱有三年时间不能自立,完全依赖大人而生存,所以老人亡故我们要守孝三年。这些“大道理”我都是从母亲口中听说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身患腰痛病,当时限于医疗条件无法治疗,需从部队回家休养。据母亲回忆,当消息传来之时,她不知道父亲这棵顶梁柱倒了,这个家怎么办?但她知道,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她自己都不能倒下。她擦干眼泪,打起精神,毅然挑起家中的重担。她不但要为父亲按摩腰椎,还鼓励父亲不要被病痛吓倒。好在父亲的病痛还不算严重,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父亲基本康复了。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母亲都会感慨万千,感谢上天!

    坎坷的命运上天眷顾!母亲经常对我们讲:“别忘了帮助过我们的人,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别忘了你的三大爷,咱们从胶南回来时,全家人到潍坊下了火车,你三大爷赶着马车到火车站把咱们接回了家”。

母亲有着一个宽阔而又温暖的背。记得我十五岁的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吓得母亲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儿时,母亲的背是我们姊妹最温暖的家。多少次,压弯了母亲的腰,她却舍不得把背上的儿女放在劳作的地头上,她担心蚂蚁、虫子爬上孩子的脸。多少次,熟睡中尿湿了母亲的背,她顾不上擦一擦,却急忙看看孩子的衣裤是否湿了不舒服。多少个雨雪天,爬下母亲的背钻进她的怀,她用单薄的身体为我们遮风避雨……

   母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为了让我们姊妹几个懂事理,她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时常在我们耳边唠叨:人穷不能志短,做人要厚道,不能小心眼,要有同情心等。孩提时代不懂事,总嫌母亲絮叨。后来长大了也为人父为人母,才体会到她老人家的一片苦心。

也许我在姊妹中比较小,母亲特别疼爱我,我也特别依赖母亲,我的原工作单位离家十来里地,我都是下班后返回家中与母亲住在一起而不愿在单位住宿。记得初冬的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到家,一进大门就听到母亲的咳嗽声。我一进屋看见母亲一边用左手摇着蒲扇唿哒着,一边用右手握着火棍伸入灶堂挑柴。被炊烟呛得咳嗽不止,睁不开眼。我目睹母亲那时困窘的样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鼻子一酸,不禁潸然泪下。

    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母亲却一天天在变老。岁月的沧桑加上病痛的折磨,母亲日渐衰老,身体越来越差,腰酸腿疼,弯腰驼背。尽管如此,每次我回到老家都能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母亲总是乐呵呵的,亲自下厨给我做好吃的,忙里忙外,劝都劝不住。告别时,母亲总要送上一程,把我们送到路口,直到看不见我们的身影,才慢慢离去。
    1984年,母亲积劳成疾患了重病,到青州的中心医院治疗。我看到已迈入老年的母亲头发开始变成花白,慈祥而又憔悴的脸上已布上不少的皱纹,感觉天要塌下来,心痛得天天流泪。病后十多年,年逾古稀的母亲身体大不如前,先是下肢浮肿,后又腰部疼痛。可是她从不对人说,从不叫苦。冬天来临看到母亲常常背靠在暖气片上坐着,问之有什么不舒服,她都是说没事。当知道母亲烙腰是病疼,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如果我们一提出去医院检查诊治,她总是婉言拒绝,病情再重也从不主动让我们给她看病治疗,总是坚强地支撑着、忍受着。


母亲的一生,平凡伟大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吃过什么山珍海味,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衫。她把自己的精力都倾注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把爱洒在我们身上。她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说她平凡,是因为她从小家境贫寒,没有念过一天书、几乎目不识丁,因而也就没有过高的奢望,只想尽职尽责地做过好媳妇、好母亲、好女人。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善良、忠贞、坚强、忍耐、体贴、本分。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和父亲一辈子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用勤劳的双手哺育了我们五个孩子;是她和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供养我们读书学习,并时刻给我们鼓励,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为我们奠定了人生的较好基础。

    母亲一辈子历经新、旧两个社会,饱尝了人间艰辛和冷暖。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曾到地里挖草根充饥昏倒在坡里,而我们却享受着“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生活;母亲曾为多交公粮、多挣工分,累倒在车上,而我们却能够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以说,正是母爱给了我们幸福平安的生活,正是母爱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正是母爱给了我们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品行。
    
    子欲养而亲不待,1987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至今使我们这些子女遗憾不已。2003年,母亲突然旧病复发,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母亲最后的时光是被三姐接到她家中照看的,面对骨瘦嶙峋的母亲,我看一次哭一次,我知道母亲油尽灯枯就要走了。临终前我还在上班,没有陪在母亲身边,我后悔、愧疚自己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没有陪母亲睡一宿,没有帮老人家暖暖被子、暖暖脚。

    200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初七日),母亲心力衰竭,闭上了那慈爱的双眼,离开了我们。这一年,母亲七十八周岁。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家风。面对母亲的遗像,我泪流满面,亲爱的母亲!您对亲人的真挚感情,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着信念,将与天地永恒,与松柏长青!
    古稀慈母驾鹤去,勤俭淳风泽后来!

    母亲离开我们十五年了,母亲带大的七个外甥和孙女都已成家立业,还有了下一代,各家的小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我想,母亲若在天有灵,定会含笑九泉吧!
世上有一人,你或许不懂她,但她最懂你。或许你是个孝子,但关于爱,她永远都比你多得不止一点两点。此生只欠一人,她是母亲。每每回想起母亲,内心常常愧疚和忏悔,那种无限的思念附带着太多的遗憾!人说“百善孝为先”,我以为“百善爱为先”。母亲,是第一个爱我们的人,也是第一个我们最爱的人。母亲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人,一辈子都爱不够的人,一辈子都会思念的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万物生长,葳蕤茂盛,则是对于娘亲的最好回报。我爱我的母亲!

二〇二〇年元月四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生要缝多少颗纽扣?
沈渭清:【母亲的针线笸箩】
《七十年的经历与变迁》连载​之五:我的父亲和母亲
【征文14】母亲的针线 || 作者 章之乐
轱辘子——文/商登贵
张 娜丨母亲的针线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