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 画说安顺 沈福馨“画说安顺”(二) 2022年第3期(总721期)

沈福馨“画说安顺”(二)

沈福馨




13 儒学圣殿


安顺文庙面积最大的地方是二进的泮池到三进的棂星门之间这块坡地,中间是高耸于两米多高石基上的棂星门。除大成门是石木结构之外,其余全部为石砌。泮池为半圆水池,中有石桥通过,在古代,中秀才的学子可以在石桥上“游泮”,这是极高的荣誉。棂星门为一座三门四柱“冲天式”精美石坊,这石坊称为门,它表示我们跨过这道门就进入了另一进世界。棂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天镇星。石坊上雕刻的,除了国人所熟知的八仙之外,主要是孔子从诞生到成圣的精彩故事,表现孔夫子这位中国儒学创始人学高八斗、诲人不倦、堪与天府棂星相比的地位。石刻技法高超,艺品神逸,不仅显示出雕匠娴熟的技艺,还透露出其学养也极其深厚的功底。

文庙解放后一直作办学用,初为安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3年后改为八小。我的姐姐、大哥、二哥和小弟都在这里上过学,兄长们上学的时候这里还叫安师附小。姐姐上学比较晚,一开始,母亲不打算让她上学,因为家里缺人手,就让她留在家中帮着织小布。后来姑妈发现了,觉得不对,就劝母亲应该要让姐姐上学,因此姐姐虽然比大哥长两岁,他俩却同在一个班。大哥姐姐都属于学霸级的,他们的成绩总是名列全班第一、二名,所不同的是,今年是姐姐第一、大哥第二,明年可能换成是大哥第一、姐姐第二。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因此他们考学校基本上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大哥为了替父母节省学费,附小毕业后直接上了安顺师范学校(读师范不要钱),安师毕业以后又保送进了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的分配工作出奇的好,一下子就直接分配到了北京。到北京工作几年以后为了解决两地分居才调回六枝特区。他先后当过教师、行政人员,最后在六枝特区人大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下来。

二哥上学的道路不及哥姐平坦,他放学回到家里要帮助母亲织布,“打纬”(也叫“倒纬”,把织布用的棉线用手摇纺车缠绕在纬壳上)几乎全是他的活,加上带弟弟和繁重的家务劳动缠身,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为了帮助父母分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二哥在他刚成年可以参加工作的时候,就不得不放下书包,被送去当学徒,做建筑工人去了。我记得,二哥的拜师合同是在新桥边铜匠街和杀猪巷交叉口的一家餐馆签署的,父亲要了几个菜,请二哥的师傅吃饭,我被带上陪同。他们长辈简单的对合同作了一些交涉和修改,然后分别签字按手印。饭后二哥就跟着师傅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和父亲都不讲话,心里怅然若失。

二哥离开家以后,“打纬”的活路落到了我的头上,才体会到一直由二哥在干的活路有多难。一根细细的棉线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流动,靠手指控制位置将它缠上纬壳,要求松紧合适,先纬头后纬尾,以便上到梭里时拉出顺滑而不会“垮”。这就要求左右手配合要十分灵活,把控好转速和力度。但不管你转多慢,捏多松,只要达到一定的速度,你的手指就会从热到烫,然后被割开一条条的血口。二哥的手指和我的手指都缠过一层层的胶布,但胶布只能抵挡一阵子,很快又被割开,必须再裹一层。裹的层数多了,就失去了灵敏度,打纬的质量就要下降了,更何况,家里并没有那么多的胶布让你裹,因为胶布那时候还很贵。

很多年过去了,二哥后来在建筑行业干得很漂亮,学历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建筑上的施工图、设计图均难不倒他,预结算也清清楚楚。他很快当上了干部,领导过安顺许多建筑工程的实施。他后来也圆了大学梦,到哈尔滨建工大学学习,门门成绩都是优良。遗憾的是他在一次意外中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故乡安顺、对亲戚朋友、对我们弟兄姊妹的小家庭,都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我们的父母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由他在照顾,我上大学的时候除了人助金,就主要是他和二嫂给我生活费。从他的经历我体会到,学校中考试的成绩,并不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和贡献成正比。



14 文庙大成殿


安顺府文庙的第四进,是由大成门、正殿(大成殿)和两庑合围而成的一座四合院。这个组合是安顺府文庙的精华。大成殿前的两根石刻透雕龙柱,其雕刻工艺之精良,构思结构之奇美,整体效果之感人,堪称中国石雕艺术之珍品。龙柱由巨大的整块石料精雕细刻而成,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云龙缠绕石柱,在祥云之间翻飞起舞。底座雄狮足蹬绣球,雌狮怀哺幼崽,仰天长啸,灵动活泼。这两根龙柱集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精湛技艺于一体,即便在中原地区,恐怕也极为罕见。因为这两根龙柱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因此关于它的雕刻年代,作者姓名等就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当初选择雕匠是极严苛的,一位姓潘的师傅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因此造价相应也较高,是以一两石粉一两银子来支付的。它彰显出石刻雕工高超的技艺与自信,也彰显了安顺官民对艺术的尊崇和对艺人的敬重。这两根龙柱与大成门外的另两根石龙柱一起,合称为“文庙四大石雕瑰宝”。

大成殿“丹墀”(亦称“天子台”)上的两棵桂花树,一金一银,数人合抱。每到花开季节,香飘半城,遍地金银,是安顺人引以为傲并经常涉足的好地方。我在大箭道的家中,时常会有阵阵幽香飘来,禁不住要放下手上的事情去走走,从地上捧回浓浓的金银桂香。只可惜这两棵桂花树在这几十年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缺乏细心的呵护,银桂先死掉了,金桂则顽强的多陪伴了我们许多时光,但后来也枯败了。目前重新补栽了两棵桂花树,希望它们能很快接替前辈的职责。

金桂飘香,文脉所系,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永远。

15 总管庙


据说总管庙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为都督顾成所建。一说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另一说为崇祯时观凡和尚创建。不管怎么说,它应该是安顺号称九十九座庙宇中建得较早的一座。

总管庙山门高耸,殿宇轩昂。门前坝子上一株老槐树,气势巍峨,夏日浓荫,覆盖山门前一片空地。空地边上一块巨石,如蹲狮,似伏牛,像神龟。“庙中有腊梅一株,径尺许。每年冬季着花,异香喷鼻。骚人逸士观者络绎。庙赠以梅花窨丛茶饷客,尤别风味,饶韵事。”(见潘玉陶《总管庙的故事》)

我懂事的时候,总管庙早就已经变成八小的教师住房了,几家人住在里面,小孩子没有进去玩耍的可能。倒是庙门口那块硕大的石头,成了我们撒野的地方。它像一头伏地的老牛,任随我们爬在它的背上,我们高兴了就往下溜,或者咬着牙,径直往下跳。但每次跳下来都让稚嫩的脊柱经受巨大的冲击,要好长时间才能缓过劲来。直到最近我看了资料才知道,安顺人曾经把这块石头叫做“乌龟石”,《续修安顺府志》载:“总管庙,庙前有巨石似龟,故名乌龟石。”“奉之可祈福纳寿”。因此这块石头下香火不断。这才想起来,当初这石头下面是经常留有燃烧香烛的痕迹。而我们对它的不恭,它都宽宏大量的饶恕了,不仅没给我们这帮淘气的孩子半点损伤,还让我们经受了超常的磨练。

如今总管庙和它所在的位置已经列入即将恢复的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庙里支撑着梁桁的一根根石柱子依然直立,让古老的房屋架立于年复一年的风雨之中没有坍塌。”我希望恢复完成的总管庙早日能与安顺市民见面。

16 静修庵私塾


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结束之后,父母决定送我去上学。但当年上学的年龄是要满七周岁才行,我只有六岁半,公立学校不收,父母就只得把我送进离家不远的私塾,不为上学,只为有人管。

这家私塾开办在玄坛街静修庵。玄坛街一共有三座庙宇,玄坛庙最大,是三小的教室,很让我们羡慕的是三小有一个较大的院坝,课间同学们可以在院坝里跑着玩。西天寺也够大,做了幼儿园。静修庵则不大,进门窄窄的天井后即为大殿,这所私塾就放在大殿里,大殿上挤挤插插的摆放了一堆课桌,好像还是学生家长凑来的。我们挤在狭小幽暗的空间里听先生摇头晃脑的读那些听不懂的课文。我的发蒙就这样开始了。

我小时候爱显摆竟然显出了事。有一天,父亲从外地带回来一只罐头,那时的罐头是稀罕物,上学时我把空罐头盒带给同学们去看,回家的时候却忘了带回。第二天再到教室的时候,眼前的一幕令人目瞪口呆:课桌上东一堆西一坨的糊了许多从茅坑里捞起来的屎,又臭又恶心。先生拉长了脸,一个一个的追查,我是把工具带到学堂里来的,算是始作俑者,另外还有两个是具体犯事的,也被查出来了,一起被叫到先生的书房里,一番训斥之后,先生拿起一根有棱有角的小柴棍,叫我们挨个伸出手心,狠狠的每人抽了三柴棍。犯事的那个先挨,协同的那个紧随其后,我虽然是最后一个,但先生并没有稍事怜悯,仍然咬牙切齿的狠狠砸下。手心一阵火辣辣的疼痛之后,立即肿了起来,肿得像个小馒头。回家不敢跟大人说,手肿不方便吃饭,就把碗端到一边去吃。从此恨透了私塾和私塾先生。不敢再去上学了,就每天背着书包到北门城墙上逃学。

17 北门城门洞


安顺四门城门洞中,北门城门洞是最晚拆除的一座。

因为我们家每年去北山上上坟都要穿过北门城门洞,因此我对北门城门洞很是好奇。那时候北门镇夷楼的阁楼是已经拆掉了的,镇夷坊也不见踪影了,唯城墙和城门洞尚在。我小时候会自己跑去玩,在城门洞中跑出跑进寻找乐趣,在那略减光照的氛围中似乎有种捉摸不定的神秘。城门洞正对着北街,北街一整条街都是用方石条竖铺的,经久耐用。顺着城墙走的则是一条L形小路,叫水洞街,水洞街铺的是厚石板,显然下了一个档次,但也平整干净。安顺老城东、南、西均有水关,很大气,唯独北门水关因其小,被称为“水洞”,但洞口有铁栅防护,城门关闭时要进入城内也是很困难的。北水穿过城墙,流经水洞街之后,在抄纸桥之前的马卡子汇入贯城河,穿城而过。

如果说北门城门洞给我的幼年曾经带来过幻想,北门城墙则留给我更多的回忆,因为我曾经在城墙上晃荡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从静修庵私塾逃学出来的那段日子。

北门城墙上是北兵营的战士们练武打靶的地方。当时偶有土匪活动,实弹射击是他们必练的科目。一开始当官的不让我靠近,后来天天看到我总在周围,先是警惕,继而好奇,等问清楚我为什么逃学的时候,还多少有些同情。混熟了,偶尔还能让我摸摸枪。最友好的表示是把射击之后退下来的空弹壳送给我玩。当我把弹壳带回家的时候,引起了父母的注意,一顿棍子伺候,我终于说出了实情。这时候,他们才发现我的书包里,课本经过长期的磨蹭,已经褶皱成一团废纸。于是他们决定不让我再去私塾了,等到下半年开学时,我已经到了可以正式上公立学校的年龄,就在安顺一小给我报了名,我这才开始正式的学业。

上学以后因为走的方向不同,北门城门洞就淡出了我的视线,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拆除的。然而北门城墙上的那些往事,却深深地刻录在我的脑海里。

18 地藏寺古黄杨


离北门城门洞最近的一处寺庙是安顺名寺地藏寺,此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相传为行道僧道节在游历徽州,登临九华之后,逐愿而建。清·康熙、道光、雍正等时期均有修缮,安顺地方典籍对此寺多有记载,文人墨客的题咏也不少。

地藏寺大殿前有两株黄杨树,一株为明代古黄杨,树形如伞,遮阴蔽日,树龄已超过四百年(道节建寺以前为张氏种植,后随地卖与里人刘三模,道节建寺时,刘三模将地舍予,所以树比寺早)。另一株据说为清·乾隆、嘉庆时种植。

安顺巨儒郭石农曾有诗赞曰:

“地藏寺里黄杨树,顶圆于笠根如柱。

出土环生分六丫,婆娑满院浓荫护。

据传王若飞少时受其叔虐待,被赶出家门。当他到地藏寺寻找流落寺中的父亲时,见黄杨树虽无人精心护理仍盎然生机,心中不禁除却了许多烦恼,增强了自立的信心。(见刘涛志《安顺地藏寺》)

上世纪70年代,时值文革期间,我和几位同学相约来到地藏寺,当见到这两株黄杨树的时候,曾经惊叹不已。尤其是那株明代的黄杨树,仍然枝繁叶茂,虽然老态龙钟,却凸显仙风道骨,虬龙般地盘旋了一院。人立树下,顿觉神清气爽,气宏而神闲。只可惜这株明代黄杨树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缺乏管理,疏于照料,终于抗拒不住岁月的折磨而枯死了,真让人扼腕痛惜!值得庆幸的是那株清代种植的黄杨树至今仍然葳蕤生长。

我的这幅画是根据1970年的写生稿完成的,也算是立此存照吧。

19 老北街


这是1970年6月11日在安顺老北街画的写生,一晃51年过去了。

这几天朋友圈在评论我前面的几幅画时,多提到安顺北街当年的境况,几乎很少有机会去走它。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安顺的这个民谣:“东街一枝花,南街紧随它,西街都好过,北街鬼进家。”说的是北街历来人烟稀少,略显冷清。要不然,当年怎么可以在城墙上练习打靶呢?

北街在安顺老城区的确不算繁华的街道,更多的是慢节奏的市井生活,加上我写生的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安顺老北街留下的是沉寂与萧瑟。也正因为街上人少才好写生,否则人多围上一圈就无法画了。

20 一小分部


不知道为什么父母没有让我去设在文庙的安师附小上学,按说这里离我家最近。也没有送我去三小,可能是担心三小离我逃学的私塾太近,会有心理阴影吧。他们给我在安顺一小报了名,好在那个年代没有划片一说,我背上新书包,由大哥领着,又开始了我的上学之旅。

开学典礼是在一小的本部举行的,一小的前身是城南小学,本部在蒋衙街,这里原先叫大公馆,是任可澄先生的两所公馆之一,院坝很宽大,全校师生都能站下。上课的时候,我们低年级是在一小的分部,这里离本部也不远,但要转进一个叫“同知巷”的胡同。同知巷相传有某位同知曾居于此巷而得名。一小分部原是吉祥寺的旧址,但早在民国时期这个庙宇就已经改为学校了。学校很安静,除了我们学生下课时喧闹的声音,巷子里货郎叫卖的声音,隔着围墙基本传不进来。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老师不会像私塾先生那样打人,学习就显得轻松了。

在安顺一小,有件事对我意义很大,它决定了我一生的轨迹,那就是图画比赛获奖的事情。在一年级下学期,学校组织图画比赛,我报名参加了。画的题材是一座工厂,由老师用粉笔画在黑板上,我们十几位参赛的同学照着画在纸上。比赛的结果,我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一位比我大一岁多的女同学,她可能就像我姐一样,是被家庭耽误了才晚来上学的。我自信等我长到跟她同样大的年龄时,一定会画得比她好,因此下定了一辈子画画的决心。奖品是一盒块状的水彩,那要是放到现在,是我的小辈都瞧不上眼的颜料,我却视若珠玑,舍不得使用,一直保存了好多年才肯动用它。

在安顺一小,我有幸受到许多好老师的教育,校长罗学琴曾让我印象深刻,而最难忘的老师是范承梅老师,她教我们班的时间最长,她在我们这班顽童身上所花的精力也最多。那时候,范老师是属于那种“受控制使用的人”,具体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反正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丈夫。她自己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就住在学校给她安排的宿舍里,生活本身就够她受的了,但她从来没有耽误过我们一节课。不仅天天上课,还想方设法把课上好。我觉得听她的课一听就懂,做作业就如同现在的孩子们打游戏机,攻克一个个的难关之后会感到喜悦和享受。如果碰到她不是很熟悉的课程,如当时刚推行的汉语拼音,她就请懂得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课内的知识不够学,她还会给我们超前一点的孩子吃小灶,从教学参考资料上再布置一两道难度稍微高一点的题目让我们选做,因此我们的功课总是扎实而充盈的。

有一天,范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不迟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明天早上我看谁最先到学校,我就表扬谁。”我记住了她的这句话,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了床,背起书包往学校跑。母亲想叫住我,没来得及。我路过新桥的时候,扫马路的工人才开始上班,铜匠街空无一人,路灯昏暗,心里忐忑,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一股劲跑到学校,趴在范老师家窗户上叫她。范老师听到我的叫声,迅速起床,把我一把搂住,口里发出心疼的声音:“儿啊,你也太早了点!”当天范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但同时也宣布不再进行此竞赛。

那时候校舍经常拆建,班级多,在教室不够的情况下实行“二部制”,即一个班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另一个班分组在同学家自习。有一天我们小组在东街上的一位同学家自习,做完作业之后就开始捣乱了。有一个同学出去上厕所还没回来,我们就把门留下一条缝,在门头上放了扫把、铜盆、竹棍等物件,等他回来一推门就会吓他一跳。可是当我们静候在屋里等着看笑话的时候,等来的不是这位同学,而是范老师。她一推门,门头上的扫帚铜盆竹棍就咣啷啷掉了下来,正巧砸在她头上。我们以为大祸临头,都不敢吱声,等着挨训。可是范老师被吓一跳之后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来的时候屋子里静悄悄的,还以为你们都在用功学习呢,原来是在干傻事。把作业都拿来我检查,等检查完我再跟你们一起算总账……”我们乖乖的把作业交给范老师,看到我们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范老师露出了笑容:“饶过你们了,下面预习明天的课程,预习完之后放学回家,不许在路上淘气!”

就这样的“二部制”也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正赶上“教育革命”,学校就让我们几位范老师教的学生跳级,同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去考初中了。六年级的课程主要是乘除法,学校利用假期,请校里最有经验的老师给我们上了几节课,果真就让我们班的四、五位同学跳考成功了。

21 三元桥(新桥)


从大箭道家中去安顺一小上学,每次都会从新桥上走过。以新桥为界,北面是大箭道,南面叫铜匠街。

桥上的帐篷是卖油炸粑稀饭的餐点。安顺的油炸粑稀饭很讲究,糯米糍粑包咸豆沙,用猪油炸酥脆之后切成小块,放进用米面打成的糊状稀饭里,撒上冲茸的引子,再浇上一小勺滚烫的猪油,碗面冒着吱吱声响的时候端上桌来,香气扑鼻,食欲不禁大振。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去吃过一两次,却至今回味无穷。可见油炸粑稀饭成为安顺名小吃,自有其成名的道理。但今天的吃客恐怕很难知道,闻名遐迩的安顺小吃油炸粑稀饭,就是从这不起眼的桥头走向外界的。

贯城河不总是温顺的,每年涨端午水的时候,沿河两岸的人家都会特别关照小孩子不要到河边去玩。而我却希望涨水。涨水的时候,河水是黄色的,跟平时的黑色相比,还是黄色好。用纸折一条小船,从桥洞的这边丢下去,迅速跑到桥洞的另一边去看,若是它还在波浪中奋勇前进,便心情大好。若是不幸倒扣着在水面漂流,就目送它一程。若是什么也看不到,它在穿出桥洞之前就已经卷入水底,那心情就不免怅然。

有一年发洪水,我们全家被疏散到八小(府文庙)的教室里去过夜,每家只能留一个人守家,还约定,一但听到急促的敲锣声,就得赶紧逃离。这个留守的人自然是父亲。那一夜,他用白布条写了地址和姓名拴在家具上,希望如果被河水冲走了还可以找回来。好在河水虽然上了岸,但最终没有进家,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发生。等到中元节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平静的河面上,慢慢飘走的一盏盏漂亮的河灯。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靠河边的周太太家,用筛子从窗户放下来十几盏精美的河灯,当筛子入水,河灯浮出筛沿,顺着流水缓缓而下的时刻,引来了岸上观灯的街坊一片喝彩。

22 碧漾湾


在安顺,大家习惯把三元桥至太和桥的整个河段叫“碧漾湾”,也有人用它专指从东大桥到东岳庙前面的河段。总的来说,它是呈s形的河湾,美极了。

“碧漾湾”小时候总把它叫作“皮匠湾”,但却看不到一家做皮匠的铺面或作坊,问大人,大人也说不清楚。后来读到明贤哥的文章,才知道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真看到过皮匠铺和适合皮匠削皮、晒皮的沿河环境。我长大后,读文字资料,才清楚这里原来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碧漾湾”,而《贵州通志》中安顺八景之一的“带水潆澜”,《安顺府志》中的“曲波泻月”,都是对这一段河流风光的赞美。

河面上有座平桥叫做“古井桥”,它直通的小巷叫“古井巷”。这都源于桥墩平台边上那口井叫“古井”。这口井我倒是没在意,是我的同学建业兄前不久才给我证实的。我只知道,古井巷通往后面的蔡衙街上还有一口井,叫“五眼井”,一直用到近期才废弃。

“古井桥”没有栏杆,走在上面提心吊胆。但作为好奇心很重的小男孩,我们会相约前去斗胆,看谁会一鼓作气“冲”过去。或者自己一个人战战兢兢的慢走,以体味什么叫做胆颤心惊。

古井巷有一户人家,是安顺著名的医生陈知生先生家。陈先生医者仁心,除了治病救人,还广行善事,在安顺城口碑极好。他和姑爹性格投契,过从甚密,我们也因此受惠不小。当年我们家有人生病,先是吃点小药,再就是请徐姑太(也是姑妈的亲戚)来掐。从我祖母开始,到我们这一辈,有病在土法不克之后,就去请陈先生。陈先生总是有求必应,客客气气的上门诊治。陈先生是安顺第一个使用西药的医生,他的诊治往往很快凑效,因此我们都把陈先生看作我们家的守护神。等到我上高中(新四、新五)的时候,我和陈医生的孙女陈林楠成了同班同学,她不仅是我们的班长,在班上还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除了学习成绩领先,平时还会像她爷爷一样,处处关心同学。我们在校的时候,没有谁会去排辈。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她忽然在我们同学群里说,她应该称我和本良为叔叔。我开始感到很诧异,后来明白了,原来她是在贵阳见到了戴明贤,从那里排下来的。我们付之一笑。其实在我心里,她永远是我们的学姐和班长。但如果陈知生先生还活着的话,我倒是可以尊呼他为“爷爷”,他德高望重,一生为安顺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善事,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23 炮台街


炮台街是同大箭道垂直的一条小街,处于大箭道的中段,是大箭道通往北街的便捷通道。据说它西头正对着提督府,在街口曾经设有炮台,提督出府时要放礼炮。不过我的父辈那代人就没有看到过炮台了,倒是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炮台街大部分是民居,有一处寺庙叫吉祥寺,在我孩提时代,吉祥寺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洪福远老师家印象最为深刻。炮台街上的洪福远老师家是我的母亲愿意带我们小孩子去串门的人家。他的家在当时紧张的住房条件下显得十分拥挤,但在能干贤淑的师母打理下,蜡染工作和日常生活杂而不乱,井井有条。洪福远老师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他曾经饱含深情的画过一幅炮台街写生,并且郑重其事的写上《我家住这条街》。

洪福远只比我大8岁,却是我少年时代心仪的绘画老师,他是继王松年、刘世型、王宅明之后,安顺少有的几位画家之一。我第一次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写生画,就是洪福远老师的作品。那时候他为了谋生,在安顺东街邮电局门口摆了一个简易的美工摊,主要是接单画炭精人像,也挂了一幅黄果树写生画。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眼前忽然一亮,这幅画与我平时看到的黄果树照片不同,洪老师站的位置比较高,他除了画出黄果树一级大瀑布,还画出了大瀑布上面的二级叠水,十分新颖。此后一有机会,我就会跑去欣赏。我这一生之所以会走上画山水画的道路,和这些耳濡目染不是没有关系的。

后来洪老师把主要精力转向蜡染方面去了,他在蜡染的道路上得天独厚,发展得很好。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民间的传统图案,又有结合绘画的蜡染创新。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省、市博物馆收藏,由个人收藏的更是不计其数。我曾经带过一些外国朋友和台湾同胞去参观过他的作坊,这些朋友对他的蜡染都很喜欢,无不争相收藏,恨不得倾囊悉购。1999年,洪老师获得了由文化部授予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其他各种荣誉更是不少,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等,诚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

安顺成立的第一家蜡染厂,也诞生在炮台街上。看来炮台街与绘画有关,与蜡染有缘。

24 太平桥


离我家最近的桥除了新桥就是太平桥。太平桥位于炮台街中段,是一座典型的白石桥。它始建于明·弘治(一说宣德)年间,初名局门桥,从清·咸丰年间开始,才叫它太平桥。桥三孔,两圆一方,中孔较大,正上方装有照妖镜,桥洞中央装有斩龙剑,据说这都是为降妖逐魔、消除水患而设立的。(在古代安顺人的心目中,龙的图腾与今天龙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认为,龙有调风控雨,造福人间的神龙,也有兴风作浪,危害一方的孽龙。斩龙剑就专斩孽龙。)左右两孔一方一圆,随地形变化,够用省材。桥头与众不同的建筑是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贵州较早建立的清真寺,为穆斯林信众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场所。

我小时候经常跑到太平桥上趴着石拦杆看河水流动,那似乎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一看一下午。这种现象,现代人叫“发呆”“遐想,那时候会被讥为“走神”“傻愣。我看水流的线条,是瞬息万变的韵律,由你想象,神思遐迩。水流去的地方,是遥远而神秘的浩渺,有着捉摸不定的向往与踌躇。

而最让我铭记的一次经历,是在一年的冬天,天气极寒,水边结了“桐油绫”,残留在河边岩石凹处的水也封冻了。这时候母亲却命我拿一件破棉袄去河里洗。河深够不着,棉袄着水之后又沉,我只得用棒槌砸开冰盖,将棉袄放进岩石凹处的积水里去洗。水很冰,手碰到冰水就像针扎,并且像过电一样迅速传到肩关节,肩关节一阵刺痛。(从那时起我就留下了一种毛病,只要手一触到冰水,肩关节就会反射性疼痛。)我一边哭一边洗,母亲则拿着一根竹棍站在桥上督促。看到这情形,路过的一位中年男人呵斥母亲:“你是后妈呀?!”,母亲则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是在锻炼孩子,不关你事。”

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早已离开人世,现在回头去看这件事情,我从内心深深感谢母亲的良苦用心,她使我受到了磨练,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再也没有遇到过比这更艰难的事情了。(当然,母亲当时万万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否则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但由于自己有切肤之痛,我对我的晚辈则不敢采用如此严苛的教育方法。

不过,太平桥下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铭记。人这一生将成为一条什么样的“龙”,父母从小对你的要求非常重要。



25 李家花园


在安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咸丰年间,安顺曾有过一桩亲兄弟为争田产而发起的诉讼。案子持续了9年,历经两任知府都未能了断。兄弟俩散尽钱财,耗尽精力,闹得反目为仇。新上任的李知府接手这桩案子之后,威情并施,一堂了断。——他邀请地方父老名士参与审理,先是以官威震慑公堂,让兄弟俩一定要听命行事。然后让俩兄弟回忆父母健在时承欢膝下,兄弟情浓的情景。待兄弟俩思省良久之后,李知府便命弟弟先叫三声哥哥,哥哥必须应声答应弟弟,然后哥哥再叫三声弟弟,弟弟也必须答应哥哥。但才叫到两声时弟弟早已声泪俱下,哥哥也答应得热泪纵横,兄弟俩相拥而涕。此时李知府再判田产归属,兄弟俩都执意要给对方,甚至地方父老提议一家一半也不赞成。争议的结果是兄弟俩一致决定,将田产全部用作公益。

于是李知府便将这笔资产用作治理原本对冲的西水与东水,将原先的月牙形河堤改建为三角形河堤,使西、东两水“汇合而不冲,顺流而不为害”。李知府还亲书“合和河”三个擘窠大字,勒石镶嵌于渚头。

为纪念这位聪慧博学的李知府,安顺人给这里取了一个颇赋诗意的名字,叫做“李家花园”。李家花园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花园”,用今天的观念来看,它只能算是一块公共绿地。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绿地,李家花园所提振的,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每当人们走过这里,不免都要产生心理的震动,受到心灵的净化。

而对于少年时代的我来说,李家花园那里有三道带有几分惊险、不带护栏的平桥,正是让我惊喜、令我流连的地方。

26 李家花园附近的房子


李家花园附近的房子建在高高的河岸上,惊险、刺激而又独特。这是一幅我早期的纪实性绘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略带夸张的描写。不过当年沿河居民的住房状况的确是这样的。

27 抄纸桥


抄纸桥在大箭道北头,明·嘉靖年间建造的时候称为小河桥,它是相对于西门入城的大河而命名的。清咸丰年间改称崇文桥,它同三元桥、化鲤桥一起,成为环绕府文庙的三座桥梁,彰显着崇文重教的儒学精神,因此一直被沿用在书面文件中。然而安顺人习惯上总叫它抄纸桥,大概是早年河边曾经出现过造纸作坊的缘故?但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看到过有任何造纸的痕迹。问长辈,也说从未见过,说明至迟在民国晚期,这一带已经没有纸厂了。

抄纸桥一头连接大箭道北头的三台湾(三台是“落魂台”“望春台”“观星台”的合称,湾则是贯城河流经这里的曲状形态,与“台湾”没有关系。),一头连接李家花园和马卡子。据资料记载,大箭道靠抄纸桥一头的平地上原来竖有一块止马碑 清代武生跑马骑射,到此驻马,因而得名。“止马碑又称“梵碑”,碑上所刻文字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开初没有人能认识,后有高人得见,称其为梵文,系得胜和尚所刊,是劝人行善的内容。这块碑在我记事之前就没有了,但我的父母曾经提起过,在蒋旭英先生留下的照片中也还可以看到,说明这块碑被拆除的时间,当属民国晚期。我将它画进了画里,也算是对这块碑的追忆吧。

此篇脱稿的时候,我弟弟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关于大箭道、抄纸桥、止马碑和马卡子相关的传说。他认为,“抄纸桥”应该叫“操止桥”,他说:“我小时曾听赵二伯伯(赵幼泉)说起这个典故。很早以前,我们那一片还没有房子,是一片大坝子,当时这里是比武的地方,每到比武选将的时候,先由弓箭手射出一箭,以这一箭的距离画一个圈,比武就在圈内进行。败者逃命就往操止桥方向跑,过了桥就可安全下马,这时一个小卒过来将马牵去拴起,拴马的地方就叫马卡子。胜者追击追到桥边必须止步,不能过桥,故得此名。又因每次比武都要射箭,大箭道因此得名。”

赵二伯伯是我家楼下邻居,即赵庆玺的父亲,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学究,他讲的故事,必定也是安顺人常摆的门子,很有代表性,照录于此,以备一说。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沈福馨:1948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首届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贵州省美协第四、五届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和平里十四区记忆
襄阳古城——“华夏第一城池”
安顺七眼桥-21年12月本寨(上)
遂安西涧姓氏
靴城旧事24:我的母校,保定市厚福盈小学印象
呼和浩特的旧照片:乌兰恰特,牧民招待所,旧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