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 画说安顺 沈福馨“画说安顺”(四) 2022年第5期(总723期)


沈福馨“画说安顺”(四)


沈福馨

43 东门桥

这是一幅完成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是白天勾了稿子,晚上回家完成的画,留下的,是51年前安顺东门桥的影子。恰巧洪福远老师也在这个位置画过一幅写生,他画的时间应该比我稍早,位置则比我靠前一些。

东门桥其实是老东门桥和新东大桥的统称。老东门桥在东门坡落魂台段,新东大桥在东马路下面与东街交汇的地方。最早的东门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初叫通灵桥,清·雍正九年(1731)安顺发大水,通灵桥被冲垮,重建后改称东安桥,又经咸丰年间的一次修葺后,才改名东门桥。早年的东门桥是圆拱桥。清·嘉庆二十年(1815),新任安顺知府张经田觉得东门入城街道自东门坡顶直冲钟鼓楼,有伤文运,且安顺当时还没有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遂在东门坡顶建文昌宫,改原先从东门坡顶入城之路为弓型路,从文昌宫后面回环至新建的东大桥与东街交汇。新建的东大桥为方形石柱支撑桥墩,两座桥并列在一起,成了方圆结合的桥孔(这在洪福远老师的画上看得很清楚)。好在两桥之间还有一点空隙,如天窗一般空出些许河段,两桥倒也相安。有爱较真的老安顺人会把圆拱桥叫东门桥,把方孔桥称东大桥,以示区分,但大多数安顺人都以东门桥统称这两座桥。尽管民国年间周西成修贵西公路的时候曾经想改回东安桥的称呼,但习惯并不认可,安顺人还是一直叫它东门桥。

东门桥下是碧漾湾转折最大的一处河湾,也是两岸人口最密集的河段。东门桥附近有安顺较早的川剧园,经常会演出一些四川人喜爱的剧目像《十五贯》等。川剧园是由原先的寿佛寺改建而成的,场地不大,门厅两边门进去即为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坐席是长条凳子加方桌,虽然能容纳的观众不算多,但当时外地剧场所有的一切这里都有,如长嘴壶沏茶,飞毛巾擦脸等,葵花瓜子自不消说,冬天还有炭盆伺候。剧园外面沿河的这条小路在散场的时候是疏散通道,靠近戏台的观众一般都从这里走。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进川剧园看戏的机会极少,细算起来不过一两次。进京剧团(在西街上)看戏的机会多一些,因为姑妈家跟京剧团有关系,可以得到赠票。京剧团爱演武侠戏,川剧团爱演断案戏,而他们都爱演连台本戏,一演就是好多天,以拉住观众。在当年电影院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看戏是安顺人的一种高档享受。连白天不演戏的时候能溜进剧场去看看,也感到莫名的惊奇。

44 东岳庙

东岳庙是安顺三大庙宇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历朝扩建修葺,形成依山势层层而上,高低错落,各殿两边均配有厢与廊,形成一门三院三殿之格局。东岳庙早先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后更名为东林寺后,改为供奉三尊大佛。与其它庙宇不同的是,它还建有一个戏台,这个戏台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太和街、曹家街的民众集资,又作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因此可以看出,东岳庙除了宗教的本旨外,成教化、助人伦的意义非常明显。

东岳庙有一副著名的对联,系安顺清末硕儒郭石农的曾祖父、著名书法家郭德馨所书,上联是:“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下联是:“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横联为:“天鉴在兹。”作为安顺人,知道这副对联的不在少数。

抗战期间,东岳庙曾经是陆军军医学校的实习医院和门诊部。解放初期,這里还曾是安顺专区医唍的前身——安顺卫生院。我在安顺生活的年代,它也一直是安顺卫校的教室,正如蒋旭英先生所拍到的照片那样,大门的左右门洞是用砖砌堵上的,只留有中间大门供进出。1980年卫校撤出之后,恢复了庙宇功能,改称东林寺,从此游客和香客络绎不绝,如今已成为安顺旅游的打卡地。



45 南门口

塔山是安顺的地标,有人叫它“文笔塔”,有人喊它“望城塔”,也有人说它是安顺的城徽。这座塔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原为砖塔,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记有:“西秀山在卫城内西,山形蹲踞如虎,林木葱郁,上有浮屠石塔七级,屹然为卫之壮观焉。”可见至迟在明弘治时,此塔已由砖塔改成石塔。后历经多次修葺拆建,今天的石塔,是清·咸丰元年(1851)普定(今安顺)县知县邵鸿儒主持重修的,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西秀山石塔是“前贤建以培护风水”的建筑,历代文人则喻之为笔峰,旧时安顺郡域八景之一的“笔峰耸翠”就是这里。
山下的圆通寺,也是安顺元代三大建筑之一,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距今已有670年历史,算得上贵州始建年代最早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安顺建城之初,新城的第一任地方长官是顾成,他在洪武十八年(1385)就主持修缮过园通寺。寺中三尊身高五米的大佛,为西平侯沐英献供。圆通寺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几兴几废,渐次走来,留下过许多故事,也频频出现于安顺典籍。
我小时候,西秀山石塔和圆通寺都是被沿街的民房包围着的,要从住家户借路才能偶尔去光顾一下。南关厢相当于一个瓮城,它的城墙是早就拆了的,南门城楼也先拆了,但城墙和城门洞还在。它的拆除时间比北门城门洞稍早。那时候,逢年过节,尤其是端午和春节,大人要带我们去华严洞玩,就一定会从南门城门洞穿过,然后再从南关厢坐马车前往。当时的南门口显得相当繁忙。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过美好的印象。


46 武庙

位于安顺老大十字东北角的武庙,是安顺建城时所建的第一批庙宇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安陆侯吴复在打造安顺城的同时开建,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清·康熙五年(1666)改建的时候直称武庙,清楚的阐明了这座庙宇当初的立庙宗旨。武庙主要供奉关羽,民国八年曾增加供奉岳飞,因而改称关岳庙,推崇的仍然是勇武忠义精神。武庙彰显的尚武精神与文庙的崇文主旨相对应,这同明代初期,大明王朝为统一西南而实行的“调北征南”大规模行动相吻合。

我家住大箭道的时候,从窗户望出去,最显眼的是在一片灰色的小青瓦中间高高拔起的武庙观音阁。只不过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武庙,只是觉得这一定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地方。偶尔去大十字的专区医院门诊部,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不像普通的民房,心里也不禁犯嘀咕。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庙,它们同我家窗口望见的高阁是连在一起的。当时的武庙除观音阁和门楼之外,还有一根根巨型石柱支撑着的大殿及两厢都还存在,安顺卫生院从东岳庙撤出之后,有一部分搬到这里,一部分搬到东门外,组建了早期的安顺专区医院,武庙的门楼和过道做了专区医院的门诊部,大殿和厢房则安放了住院病床。这倒好,武庙被有意无意的派了个大用场,躲过了文革的打砸,也就有意无意的被保护下来了。

经过文物部门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逐年的修复,安顺武庙现在已经恢复原貌了,20133月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重新对市民开放。不过,我画的是安顺老风景,并不是现在修复后的武庙,而是我当初见到的样子。那时候,武庙门楼和廊房还是安顺专区医院的门诊部,还有少部分是安顺新华书店的库房。



47 四官桥

四官桥,又名奋武桥,在北街,即现在的若飞北路中段。为什么叫四官桥,传说是因为有四位曾在安顺做官的长者共同发起在此附近建立庙宇,原因是当地有一块天生地就的“莲石”,为佛祖点化的圣地。当地百姓即以此石为基座,塑观世音菩萨坐像以祀。后又建后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庙宇建立之后郡人称其为“四官庙”,当然在此处架设的石桥顺理成章的就被叫做“四官桥”了。后四官不断被衍化为掌管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故四官庙香火日盛。(事见邓克贤《安顺古迹灵泉寺》)

其实在我看来,四官桥最令人亲近而又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名字是“大河桥”,它是以在李家花园汇合的贯城河两条支流即“东水”和“西水”的大小来命名的。东水上的桥即抄纸桥,被叫做“小河桥”,西水上的四官桥则被称为“大河桥”,它们承载了安顺人对生活环境的相知相守和浓浓的情义。

当年徐霞客来安顺是从北门走进来的,“南半里,有桥。”(《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他所走过的这座桥就是四官桥,四官桥曾经留下过徐霞客的脚印,它十分荣幸的被记录在徐弘祖那本著名的游记中。



48 大龙井

安顺号称对城三里三,有九十九座庙,九十九眼井,八十八道牌坊。而这九十九眼井中,大龙井是公认的位列第一的水井。被称为“安顺城中第一泉”,有“城中泉品,此为第一”之美誉。从建城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有自来水之前,安顺半座城的饮用水都是从大龙井汲取的。就是在有了自来水之后,许多人还是愿意饮用大龙井的井水。时至今日,如果遇到停水,大龙井仍然义不容辞的承担着应急解难的作用。

按安顺民间的传说,大龙井的水来自离城30里的蒋义寨,那里有一个大大的堰塘叫阿保塘。阿保塘水阔百余丈,清澈甘洌、寒气逼人、浩瀚深邃、永不枯竭。关于阿保塘还有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这无疑给大龙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远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武举倪北雄就倡导修石栏设门,保护大龙井。我小时候随父亲到过大龙井,看到此井与安顺的其他水井显然不同,大龙井是用门和围墙保护起来的。进门第一感受是震撼:四个方形的井池里,泉水汩汩流淌。来自四方的挑夫在井台上打满水后迅速挑走,一派繁忙景象。井台的后面是一堵石墙,上面长满绿色的植被。石台较高,于宽敞处建有龙王庙,此庙系洪武年间由都督顾成所建。龙王庙供奉四海龙王、龙母娘娘、日月星君、风神雨伯,以祈愿风调雨顺、井水甘醇。庙前立有“井养不穷” 牌坊,是安顺八十八座牌坊之一,“井养不穷”为胡寿松先生手书,其间包含了大龙井和其他泉水供养生民的几多哲理,令吾辈慎思久长。

旧时,有郡人曾将大龙井泉水与西湖龙井媲美,留下“抛得杭州未能去,桔肠恬触井眉名”的佳句。诚哉!

49  二桥头

二桥头离大龙井不远,转个弯即是。

二桥是相对入城西水上的另一座桥——大桥而命名的,安顺人把那里叫大桥头,就把这里叫二桥头。因为二即为双,也有人把二桥叫双桥的。在我的孩提年代,二桥头的住户并不算多,大桥头本已靠近西水关,城墙和水关拆掉以后,这里本来就没有几户人家,无个遮拦,就几乎像是平畴沃野的荒郊了,同今天这一带车水马龙的盛况相比,真是两种世界。

二桥头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在桥中间的河边上建有一座焚烧纸烛的化宝炉。这种营造方式在安顺的建桥实践中不算少见。祭祀水井、桥梁和道路,是那个时代普通市民的经常性活动,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信仰。家里有大和小事,常常会想到去祭桥祭井祭路,可以说,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安顺地戏的开场仪式中,也包含了这个环节,其精神取向都是一致的。他们所敬奉的,不是宗教神,也不是历史人物神,而是自然之神。用今天的观念来看,这种仪式除去对神灵的崇敬之外,应该说,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就是对自然、对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对养育我们的一切,都怀有万分景仰、感激、甚至敬畏的心理。

50 熙春公园

民国初年,在乡贤顾吉人的倡议下,安顺修建了最早的公园——熙春公园。

顾吉人字履坦,号圣泉,别字竹石,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安顺西郊龙井山人。学长杜应国先生称顾吉人为安顺的“商山四皓”之一。顾吉人幼年勤奋读书,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和造就了端正的人格品行。后曾任贵州兴义府学教谕、训导、兼兴义府文案。在任贵筑、大定府考差期间,能秉公拔识人才,因而清誉四起。有部院大员专折奏保顾吉人,得授浙江桐庐县知县。民国二年,安顺县参议会成立,顾吉人获选为议长。晚年无心公事,凭其德高望重,热心桑梓公益,做了许多于家乡有利的事情。如偕李石卿创立经费局、扩建冬济堂、培修文庙、修葺西秀山石塔宝顶、加固城垣、疏浚贯城河、与安顺乡贤联名致函,敦请庚款在安顺创办黔江中学、修建熙春公园等等(见杜应国《安顺的“商山四皓”》)。

熙春公园是顾吉老所留下的目前唯一能见到的善绩。

熙春公园紧邻西水关和城垣,初建时有观音阁、石塔、落虹楼等建筑。观音阁为二层阁楼,石塔六角九级,落虹楼为临河水榭,加上回廊、石径和硕大的白石头,组成了一幅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和谐画面。熙春公园造景幽雅,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是安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场所。解放后熙春公园划归部队使用,曾经是最早的军马养殖场,公园的功能部分保留,有一段时间还陈列过一架退役的直升飞机。只可惜今天熙春公园早期的建筑已大部分不复存在了。所幸还留下一座修整过的石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供今人发思古之幽情。

51 华严古洞

安顺南郊的华严洞,是安顺最值得一游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洞,有摩崖石刻,还有讲不完的故事。

华严洞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崇仁里”,现在叫华严洞村。华严洞所在的山,清代大儒洪亮吉曾赋以它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读书山”。位于读书山半腰的华严洞,因南明永历年间真兴和尚在洞中诵《华严经》而得名。华严洞洞口由整块巨石覆盖,如广厦大厅,气势轩敞。洞内幽深莫测,一径相通,逶迤数里。洞壁上遍布钟乳,形态各异,洞中则冬暖夏凉。后洞出口处还聚有一潭清水,清亮宜人。早在明·崇祯之前,华严洞就建有庙宇,供奉如来、观音和十八罗汉。我所见到的华严洞,洞口曾是大雄宝殿,正殿前面有关圣、韦驮殿,整个庙宇建筑宏阔庄严,规模堪称完整。山间还有黑瓦红椽的“诗寮”和从清代开始就是义学、现在是华严小学的校舍。说明华严洞真是一处十分清雅而颇赋文气的地方。

游览华严洞,从山脚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宣统元年(1909)贵州提督徐印川款的正楷擘窠大字“飞岩”,像是在说华严洞口由整块巨石盖顶,状如大鹏展翅雄飞。观此书法,笔力扛鼎,气壮山河。此处上行可登诗寮,左转可进华严洞石坊门。石坊门上“华严洞”三字为曾任民国安顺行署专员兼安顺县长的张履和所题写。进到华严洞口,头顶最显眼的地方有民国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写的“天地妙蕴”四字,隶味十足。视线往左,于藤蔓隐蔽之间,还藏有“幽邃”两个行楷大字,何人所书,已模糊难辨,但字形饱满,颇近颜体书风,沉雄而大气。

(我画到这里的时候,由于多年未到华严洞,已记不起这块摩崖的位置,打电话问安顺文联的朋友郭堂贵,他马上请文管部门的同志来作答。但因没有具体图像,我心中还是不踏实,又微信《文化安顺》编辑部洪惊涛。惊涛则表示:“我们帮你找照片,如果找不到,马上去拍。”果然很快就传来照片,这让我十分感动,觉得不认真画好这幅画就对不起他们。)

安顺华严洞最值得大书一笔的,还不仅仅是它的景观和石刻,还在于它与故宫珍贵文物之间那十分难得的将近6年的缘分。这件事,著名学者杜应国先生在他的《战时故宫:安顺华严洞》一文中,曾作过详细的记载:

抗战爆发前夕,故宫博物院就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免遭到战火损毁。1938年,故宫博物院实施了这一计划,将文物分批转移到我国南部、西部进行隐藏,其中有80箱共计1022件国宝,在经历了多处转移之后,于1939122日转移至安顺华严洞,在洞中造屋庋藏,直到1944125日,因“黔南事变”而转出到四川巴县,在安顺华严洞一共保藏了5年零10个月13天。来到安顺华严洞的这批珍贵国宝,大多是1935年赴英国伦敦展出之后返回的那批精品,件件价值连城。

绘画方面有郭熙《早春图》、李成《群峰霁雪》、范宽《雪山萧寺》、李唐《雪江图》、李公麟《春山瑞松》、宋徽宗《腊梅山禽》《峪山秋色》、米友仁《雪山得意》、马远《踏歌图》、夏珪《山居留客》、巨然《秋山问道》、梁楷《泼墨仙人》、徐熙《玉堂富贵》、卢鸿章《草堂十志图》、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吴镇《溪流归艇》《双松图》、杨维祯《岁寒图》、倪瓒《修竹图》《松林亭子》、王蒙《东山草堂》、赵孟頫《鹊华秋色》、黄公望《雨岩仙观》、王冕《梅竹双清卷》、沈周《庐山高》、文徵明《山水》《兰竹》、仇英《竹下听泉》、陈洪绶《倚杖闲吟》、杨文骢《木竹兰石》、文嘉《石湖秋色》、徐渭《榴实图》、王原祁《华山秋色》、王鉴《仿王蒙秋山图》、王翚《仿李咸熙群峰霁雪》、蓝英《秋老梧桐》,还有王时敏、龚贤、项圣谟、恽寿平、唐寅的山水等等。

书法方面有王羲之三帖(《平安帖》《奉橘帖》《何如帖》)、唐玄宗《鹡鴒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苏轼《书札》、蔡襄《书札》、米芾《书札》、黄庭坚《松风阁诗》、宋高宗《赐岳飞手勅》、王守仁《五言古诗》、宋克书《公燕诗》等等。

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安顺华严洞在抗战时期,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名迹,曾立下过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我们今天还能够欣赏到这些国宝,不能不感激安顺华严洞和它的守护者们为此作出的巨大贡献。

更可贵的是,这些藏品有一部分曾于194310月在安顺民教馆展出过,并在陈恒安先生的努力下,于次年4月在贵阳举办过规模更大的展览,让地处边陲的贵阳和安顺居民有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亲眼目睹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这无疑是华严洞带给贵州的福分。只可惜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无缘那次机会。但后来(1993年)我去到台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看到了其中的大部分珍品。没有安顺华严洞的庇护,我不知道这批传世杰作的命运将会如何。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可能是从事古玩收藏的,他认为这么多文物在战乱时期,经过多次的转运,在南方小城安顺藏护近6年,不出现丢失“不合常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华严洞藏宝的不易,也反衬出护宝人的公心与严谨。

华严古洞,古意盎然。密藏国宝,泽被千秋!

52 华严村头白鹭洲

华严洞村附近有许多古迹和有趣的地方,白鹭洲算其中之一。一股清流从张指挥屯山后流来,穿过读书山浑厚的山体,在白鹭洲头流出,灌溉华严洞村前的广袤大地,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喜悦。大家习惯称这个地方叫“响水洞”,我则根据化宝炉上的题刻,给它改回“白鹭洲”。华严洞的村民世代仰赖这股水,他们在洞口立庙祭祀。这个只有一间小青瓦房的寺庙,却建有一座我见到过的最大的化宝炉,还是用石材砌成的,百年不废。这个特大号的石砌“化宝炉”,早年可能就是一个供奉四海龙王的水晶宫。而在它周围加盖的小青瓦房,只不过是让它更像一座庙宇。

白鹭洲处在华严洞村的中部,洞口左右和上方簇拥着它的,就是老崇仁里的农舍。这些农舍或四列三间独栋,或三间以上合围成院子。房子多就地取材,石头垒砌再加木框架小青瓦,黑白相映,宜居美观。其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院子,那就是安顺富商帅灿章的别墅“憩园”。憩园规模比一般的四合院大,二层房间,以走廊相连,很适合休闲居住、会客办公。但他自己倒不常来,他的别墅发挥的最大作用,恐怕就是在抗战期间曾借给戴安澜将军暂住,让戴将军在开赴缅甸之前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的部队陆军第五军200师在开赴缅甸前线之前,就驻扎在安顺南关厢至幺铺一带,其中司令部设在华严洞帅灿章的憩园,军士则分散住在老百姓家。华严洞白鹭洲附近这些较大的院落,当年大都接纳过戴将军的队伍。戴将军治军严谨,他知道华严洞藏有故宫的宝籍,曾关照他的士兵不许靠近,他自己也在整个驻扎期间,从未靠近华严洞口一步。为人雄者,处处非比寻常。

抗战时期,安顺有钱人家多选择到华严洞来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表哥戴明贤家几姊妹和他的祖母、外婆也曾由母亲带着来华严洞躲过一段时间,就住在离白鹭洲不远的农家。不过安顺始终没有受到过飞机的轰炸,那时还是小孩子的他,在“再访桃源无觅处,此中幽隐不须还”(郭石农诗句)的山明水秀中,竟产生“渔人误入桃花源”之感。可见人家说安顺是块福地,一点不假。华严洞是福中福,白鹭洲就是见证。

53 颜旗大庙

今天同时发两张画,一张是51年前画的写生,一张是最近完成的作品。

51年前,颜旗是属于小屯公社的一个村庄。“旗”是当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在安顺建立的屯、堡、旗、关、哨中的一种编制。1970314日傍晚我经过这里时,看到满山的樱桃花正在盛开,加上夕照下的颜旗大庙,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的田园诗画。时间仓促,赶紧钩得构图,回到家中,等感觉沉淀之后,才将它补充完成。当时曾问旁边放牛的小孩这里叫什么地名,他回答我说“叫爷鸡屯。”

19708月,我被分配到航空工业部011基地144厂工作,我们的工厂其实就隐藏在离颜旗不远的疙瘩山里(现在解密了才敢说),我业余时间会四处乱跑收集画画的素材,多次走到这个村子里,也多次爬上颜旗大庙,但直到若干年后我为考察安顺地戏专门来到这个村子,同戏友们近距离接触,才搞清楚这个村子叫“颜旗”,可以写作“颜旗屯”,村民则习惯叫它“颜家屯”。当初放牛小孩告诉我的,也正是这个名字,没想到我记下的名字会和他相去如此之远。

山上的大庙过去曾经供奉过五显华光大帝,文革后就什么菩萨也没有了。只是作为风景,还吸引着附近的游人,包括像我一样喜欢猎奇的厂里的年轻人。这座五显庙的格局,就如同蒋旭英先生所拍的安顺城中青龙山上的汪公庙。颜旗大庙至今犹存,如果将来安顺老城要恢复汪公庙,这里就是最好的蓝本。

54 大屯狮子山

大屯狮子山坐落于滇黔古驿道上的大屯关附近,因山形酷似雄狮而得名。据《续修安顺府志辑稿》所载,狮子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

我的画友刘涛志兄对大屯、杨家桥一带的庙宇相当熟悉,从他那里我知道很多关于这一带古庙的知识。狮子山庙本名佛兴寺,但当地老百姓多习惯称狮子山庙。从山脚到山顶共三层三殿,一层大殿供弥勒佛,用了这副常见的对联:“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原联我多处见过,这里又稍显不同。二层供观音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很直白的写下偈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顶层供三尊大佛,庄严肃穆,为整座庙宇的精华。狮子山庙按山形巧思奇构,凿石而建,在二层还设有香堂与僧寮,依山就势,布局相对合理。

关于狮子山大庙有一些流传甚广的传说,使这座孤独的小山显得更加神奇和幽远。一说山上有一双大脚印,是神仙留下的足迹。一说山边有一块凹型的石头,是狮子巨型的嘴巴。又一说山上早先的菩萨像均来自一位善男的捐赠,善男长期供养一位住在庙里的老丐,老丐为报答他的恩泽,幻化出一石缸银子送他,他将银子全部用于塑造菩萨像。神像三年乃成,庙中至今尚留有石缸云云。

我的这幅用广告色完成的写生画,因当时已近傍晚,没有留下具体写生时间,现在用其他写生稿对照,参考时间应为1975年前后。那段时间我在144厂搞宣传,广告色取用比较方便,所以写生稿多为水粉画。后面这幅用国画方式完成的《大屯狮子山》,是最近才整理出来的作品。

40多年过去了,狮子山变化很大,原先山前遍种桃花,如今山前建了许多房子,虽然有点挡风景,但也给狮子山增添了人气,只要不妨碍进山的交通就好。当年几近荒废的庙宇建筑,如今已进行维护修整,面貌焕然一新。还补铸大钟悬挂寺中,给大庙增添了传统元素。顶层大殿之后新开凿的石级可通山顶平台,平台上置石桌石凳,可供游客和香客休憩远眺,纵览山色美景。还新开出一条从后山下山的石路,可以省去重复走回头路之累,游客多的时候还方便分散人流。看来狮子山已经作好了迎接游客的准备,休息的时候,你不妨去玩玩?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沈福馨:1948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首届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贵州省美协第四、五届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桥上有庙,庙前有桥——1669年《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中的皇恩桥
安顺武庙
潘是华:百年古镇再谱芳华
祖国风光(293)安顺武庙
贵州安顺:武庙
贵州的古代庙宇(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