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被淡忘的安顺养蚕业 2022年第10期(总728期)


被淡忘的安顺养蚕业


石林元

养蚕业在安顺悠久、漫长的历史上,如昙花一现。但是,终究是出现过的一种行业,它能代表这一段历史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虽然这个行业在今天的安顺已消声灭迹,作为安顺文史资料,值得一记,让人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养蚕历史。
安顺养蚕的桑树分刺桑和奶桑两种,刺桑是本地土产,在辖区内的大多数乡镇都有,笔者少年时期养蚕就是用这种。由于安顺养蚕受亚热带湿润气候与高原气候混合影响,养蚕均用家养,不能山养。如果是清晨摘的桑叶要晾干露水,否则蚕吃了会爆肚。摘桑叶都要等露水干了以后才能上山去摘,这是笔者童年时养蚕母亲多次叮咛教诲的。我母亲在民国期间大量养蚕,用簸箕养,分层摆布。奶桑是江浙移植的,古时多在城区栽种,乡村很少。

桑叶 图片来源网络

我所知道的养蚕大体是这样的:每年清明前后,把上年的蚕卵(俗称蚕蛋)拿出来,用人工孵化(装在贴身的衣袋里),大约四五天,幼蚕就出了,用筛子装上,摘蚕叶(刺桑)喂养,幼蚕是土黑色的,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蜕皮变为白色的小蚕,到此时,养蚕地方拥挤,需要用簸箕来分开喂养。二十天后,蚕还要蜕一次皮,大概一个月多一点,蚕有小指一样大,就要开始吐丝了,到吐丝时的蚕会通体透明,这是辨认的方法。就用门板来给它们吐丝,如果蚕少,就用小一点的木板。如果不及时发现蚕吐丝,给它提供地方,它就会找个地方随便吐丝,做成茧(俗称蚕包),成语“作茧自缚”此意。当然,大批量养蚕的就是要让它“作茧自缚”,这样,统一通过一道工序——煮丝,来分解蚕丝。而少量养蚕的人们,只是把蚕放在一块木板(或门板)上吐丝,不通过加工就可以用。在我们这里,把这种蚕丝叫“生丝”。许多蚕把丝布在木板上面,取下来和绸缎一样,小块的用来做鞋,大块的用来做衣裳。蚕吐完丝后,会变成蛹(俗称没头虫),半个月后,蛹蜕化为蛾,我们把蛾放在质量好的白纸上,它们雌雄交配、产卵,最后把蚕卵收藏好,等待来年用。这就是解放后私家养蚕的工序,一年只养一次春蚕。

蚕生长的各个阶段图片 图片源网络

提到安顺的养蚕业,首先必须熟悉一个人,他就是安顺清道光末年咸丰初年的知府常恩,此公与安顺的养蚕业密切相关。常恩,字沛霖,长白人,属满洲镶白旗。道光年间在京城做笔帖式,是专门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资料的小官。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冬,由吏部选授到贵州安顺任知府(从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到任,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到黎平任代理知府,次年(公元1849年)又回任安顺知府。在安顺任职期间,勤于为治,培修公署,改建考棚,重建钟鼓楼等等,主要是主修《安顺府志》,并亲任总纂。该志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完成。安顺知府中,常恩名望虽不及他的前任知府胡林翼,但在任期间政绩显著,他在黎平一年里,就有《黎阳舆颂》十九篇赞颂他。如“黎阳舆颂颂常公,类皆风人歌乐只。有客谓我素耽唫,拈韵盍将德政纪”等等,进士胡长新的《黎阳舆颂》还提到常恩在黎平提倡养蚕的诗句:“肯教榛莽群戎伏,仍惜杉茶旧业荒。大害欲除兴大利,槲蚕成熟胜柔桑”。也就是说常恩无论是在黎平,还是后来在安顺都提倡养蚕发展经济。他是安顺养蚕业的首先倡导者和创建者、支持者。

据清修《安顺府志》载:贵州养蚕始于遵义,而遵义的蚕种是来自山东的遵义知府陈玉壁,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从山东购种而来的。道光乙巳、丙午年(公元1845、1846年)遵义养蚕正值盛行大面积放养。常恩在黎平任知府时,也是遵义养蚕业效益最好的时候,因此,“从遵义买种试放,秋蚕即获有收,且成种皆属红蛹,绿黎平荒山新辟,林茂叶肥,养蚕更易成熟”。试养成功,增加了发展养蚕业的信心。

被蚕丝包裹的蚕茧  图片来源网络

于是,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常恩回任安顺知府,带来蚕种,提倡种桑养蚕,在当时盛行一时,这就是安顺养蚕业新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安顺养蚕业的第一次高潮。清人程恩泽、吴荣光、宋如林、张经田、刘祖光等五人以养蚕为题,从种桑树到丝上机和利润情况,用同一题分别作了《橡种十咏》,这十咏是:“种橡、窖茧、春放蚕、秋放蚕、敺蠹、移枝、煮茧、上机、利无笇、永不税”。详细地描写了养蚕的方法等等。如:宋如林的《秋放蚕》篇写道:

习习秋风来,大田收百谷。
东作至西成,辛勤恐育鞠。
放蚕易为力,功成在信宿。
谈笑语三农,我蚕亦两熟。

描写了种庄稼(稻谷)辛苦,一年只是一熟,而养蚕很轻松,一年还是两熟的好处。又如:张经田的《永不税》写道:

天子仁圣,多赈少征。岂以区区,追呼扰民?丝多尔富,丝少尔贫。贫富之分,由尔惰勤。尔如不信,视彼播人。

也就是说:养蚕有政府优惠,多补助少征税,养蚕多了你就富,反之就穷。穷和富的区别,就是看你勤劳还是懒惰,如果大家不信,请你们看看人家播州(遵义)人吧,利用事实来启发人们养蚕。特别是刘祖先,还详细地介绍了从种橡、养蚕、煮丝到织茧,分四十一个步骤,分别用诗的形式描述出来,还专门作有《橡茧图说》,介绍养蚕知识,当时被人们刻成教科书,散发在民间。常恩写了《放蚕者说》,劝导和指导人们养蚕,全文从“播种到蚕神”共分二十四个部分,耐心细致、透彻地讲解养蚕之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对养蚕业的重视和民间养蚕业的发展和兴旺。

虽然如此,后来安顺由于“咸同之乱”,祸及整个安顺,养蚕业就随之消失了。直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潘霨抚黔,派人到江浙运购来大批桑树苗,安顺知府文海申请分发几万株到安顺府植,从此,安顺的养蚕业又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当时,知府指派县里的绅士周则钟、王文英、邸光甲、肖梦九等主管从事,在城里崇真寺设置课桑局,为了煮茧缫丝方便养蚕户,还在西门箭道、常平仓废址、崇真寺、吉祥寺、东岳庙等地设官家桑园,推广种植桑树,以供人们养蚕。还专门派人到农村去指导,前往羊武一带辅导那里的人们种桑养蚕。后来受种鸦片的影响,养蚕业又在光绪末年开始淡化了。当年种的桑树已有两三丈高,树的胸围有一尺左右大。

啃食桑叶的蚕幼虫 图片来源网络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知府瞿鸿锡为了再次兴起养蚕业,创办了养蚕初级小学堂,专门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并且用日本的新发缫丝,生产的丝洁白光润,可以和江浙的产品媲美。

中华民国初年,由于当时新政府初建,厉行禁烟。因此,以前靠种鸦片为生的人们,经济就受到了影响,种桑养蚕又有复苏之势。到了民国四、五年(公元1915、1916年),禁烟更是严格、普及,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收入。当时的新民国政府十分重视实业,发展经济,在省城贵阳成立了蚕桑总局,各县成立分局,发展桑树种植区,指导人们种桑养蚕,作为当时发展经济的主要源泉之一。安顺县于民国五年十二月成立分局,并划出北教场和欢喜岭二百二十亩土地作为种植桑树专区,有专人负责桑区管理。还在城中教场前的公共区域以及北城垣提署、箭道、右营废署等处都种上了桑树,前后有四五年的时间,用款达七八千元,栽种四万八千多棵桑树,育苗五十多万株,分到各区栽种。还有许多私人自觉种植的没有记载。各区纳入记录的有:南乡羊武一带很普遍,仅关口梁姓就有一万多棵,羊武周姓有一千多棵,南乡蔡官有二千多棵,其他西乡幺铺、荡上铺、后铺,北乡八角洞小洞口等地皆是上百棵,这就是安顺养蚕业的第三次高潮,也是最后一次。

古代采桑养蚕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贵州军阀混战,烟禁大开,人们又开始种鸦片,不再养蚕了。原来的桑树大多数都被人们乱砍伐了,如:城北教场及提署、箭道的被驻军全部砍光,把地填平作为练兵场所,有的枯死所剩无几。

新中国成立,曾经在安顺发展养蚕业,建立蚕种场,现在地名还在。之后,只有农村的少年当作娱乐养蚕,只家养春蚕。丝拿来泡墨汁之用,蚕丝泡的墨汁,很浓,写在白纸上不浸。这样,养蚕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八〇年以后出生的人,已经没有见过养蚕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岁月的流逝,在人们记忆中的养蚕业,可能会更加模糊。因此,胡乱记之,供后人阅读。

· 作者简介

石林元:安顺屯堡人。贵州省屯堡协会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安顺市作家协会会员、西秀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黔中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词多篇,现在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及古诗词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动的彩虹37 | 谍影重重
玉林雪主《养蚕》
桑 | 蚕吃桑叶我吃果
中草药:桑树看到桑树上结着的桑椹果就回忆...
【望安山文学】唐锦禄||桑葚红了(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