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从文琴到黔剧 2021年第48期(总645期)

从文琴到黔剧

李焰然

解放前,文琴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又称为“贵州弹词”,是贵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流传时间上讲,至少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就流传的地区来说,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省各地都有。但过去演唱它的多是一些街头民间艺人,他们背着扬琴沿街卖艺,终日难得一饱,因而文琴虽来自民间,深得群众喜爱,却始终缺乏发展的机会。

贵州弹词汇编

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常以“室内清唱”的形式把它搬到有闲阶层的客厅,使它变成了他们的欣赏品。经过艺术加工,文琴的曲调有所丰富和发展,结构唱词也较前严密顺畅,但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格,逐渐脱离了群众。

清末民初,文琴在安顺盛行,是一大风景。陶和生老先生喜爱文琴,家中儿女媳妇都会,弹、唱俱全,人称“合家乐”。常用乐器有扬琴、三弦、二胡、碰铃、琵琶等。另外黄玉书老先生也会弹唱。这是安顺早期喜爱文琴的两位老先生。继之有李兰亭老先生,也喜爱文琴,他在同知巷(现大同路)开设茶社,请地方上爱好者坐唱文琴,吸引顾客。后来,据我所知,先后在东街有“永生祥”绸布店(帅伯昆家)、“义兴堂”药店(杨少邦家)、图书路金鱼茶社(吴日宣家),都常在夜间关店后约请爱好文琴的老艺人如朱锦文、姚少山、姜寿安、范紫高、邓伯昭等,于店前或店内搭座弹琴,围着欣赏者肃立街前,常至深夜不肯离去。演唱的节目,由于时代的局限,都是一些民间流传唱本,如“单刀赴会”“琵琶记”“将相和”“搬窑”“梁祝遗恨”“黛玉葬花”“经堂杀妻”等。由于当时的政府对人民文化生活不重视,此种文娱活动,纯系爱好者的自发凑成。待到解放前夕,文琴这种艺术形式,实已奄奄一息,若有若无了。

金鱼茶社吴日宣先生 博雅相馆 提供

据朱锦文老先生说,文琴始于清康熙年间,兴仁县张相卿老先生谈过,当时他的曾祖、祖父就会唱弹词。后来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也有唱弹词的,唱文琴调的。清末民初“贵州弹词”盛行于贵阳、安顺、黔西、独山、织金、遵义、毕节、贞丰、兴仁、兴义、盘县等地,不少艺人在街头或茶馆中卖唱。这些民间艺人由于受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影响,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经常处于饥饿死亡的边缘。到解放前,已不易听到他们的歌声。解放后,由于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文琴得到复生,有了极大发展。安顺地、市、县党委高度重视,责成安顺文化馆积极抢救这枝将近枯萎的文艺之花。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邀集地方爱好者筹组文琴剧团。1953年,由安顺城关镇劳动者协会以业余性质组成,定名“劳群业余剧团”,聘请朱锦文、姜寿安、姚少山、范紫高几位老艺人教唱,吸收一些中、青年爱好者参加。该团具体工作由劳协会张奇荣同志负责,经常在县文化馆排练。他们创新改进,把原来的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由文琴词发展为文琴戏,并吸收京剧的长处,增添大量的打击乐器,如水叉、文锣、堂鼓、小鼓等。1956年10月,剧团参加安顺县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汇演。这是文琴戏搬上舞台后第一次向群众公开演出,很得群众好评。后来还到盘县、兴义一带演出,进行交流,以吸取外地精华,充实自己。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演唱艺术,有一段时间还逐日安排节目在文化宫对外公演。

1959年《贵州日报》对文琴剧的报道  博雅相馆 提供

解放初期,我省各地如贵阳、黔西、安顺、织金、盘县、兴义、遵义等,都先后成立了文琴剧团。其中,黔西、安顺较早,在1953年就已组成。贵州省委、省文化部门领导也极为重视,从1956年到1960年,在贵阳共举办了三次全省性的工农艺术汇演,剧目有贵阳的《卓文君》《借亲配》,安顺的《红旗女子商店》《陈杏元》,黔西的《西厢记》,织金的《埋香记》等传统节目和现代节目,都获得了赞扬和鼓励。
多年来,文琴都是口传,没有剧本传世,对未来的推广发展很不便,因此,汇演后,相关部门又组织各地老艺人唱了些传统剧目,将其记录下来,如贵阳的罗绍梅、李光乾先生唱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杜十娘》《将相和》,黔西县的封炳坤、海少章、邓少宗老先生唱了《潇湘夜雨》《伯牙抚琴》《琵琶记》《辞母带箭》《经堂杀妻》,织金县黄华轩老先生唱了《松林赠带》,遵义县冉玉昆老先生唱了《梁祝遗恨》,镇宁县张少安老先生唱了《桑园会》,安顺县朱锦文老先生唱了《搬窖》《碧莲教子》《吊潇湘》,铜仁县罗显庭老先生唱了《单刀赴会》,独山县孟安平老先生唱了《谢家封王》,等等。现在这些先生大都已作古,纵有个别健在者,亦已八九十高龄。他们唱的这些剧目的内容,由于时代的局限,往往糟粕多、精华少,但经过认真的审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以教练后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黔剧剧照  博雅相馆 提供

文琴传统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扬调”“二簧”“二流”“苦禀”等,还有“半边月”“平板”“欢扬调”等小调作轴助唱,通过汇演交流,在音乐、唱腔、曲牌、伴奏上都有了改进和发展。后来贵阳市文化部门将贵州梆子和文琴戏加以融合,取名“黔剧”,并于1960年成立“贵州省黔剧团”,留安顺老艺人朱锦文,黔西老艺人封炳坤、海少章、邓少宗等在团任教,唱腔推陈出新。剧目方面,除了继承一些优秀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了很多现代剧目,在贵阳市河滨剧场对外公演,先后演出了《秦良美》《卖鸡蛋》《拷红娘》《奢香夫人》等优秀剧目,《秦良美》一戏还拍了彩色电影。黔剧团还组织了侗族民间故事剧目《秦良美》剧组到北京汇报演出,得到中央首长的鼓励,周恩来总理在1960年5月3日为他们题词:“你们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的旗帜,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发扬黔剧自己的风格,吸收其它剧种的优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为创造新黔剧而奋斗。”演出人员受到无比鼓舞,回省后更积极改进黔剧。在省委的关怀下,为了培养新秀,贵州省艺木学校还在京剧班、川剧班之外増设黔剧班,朱锦文老先生仍被聘担任唱腔教师。“文化大革命”前,全省共有二十余个专业和业余的文琴剧团,“四人帮”横行时,纷纷遭到摧残。打倒“四人帮”后,奄奄一息的黔剧又恢复了它的舞台生命。1981年,黔剧《奢香夫人》被评选到北京汇报演出,这个剧本突出民族团结的主题,古为今用,富有现实教育意义,深得兄弟剧团的赞誉。

李焰然先生 曾蓉安 提供

文琴戏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地方代表剧“黔剧”,主要靠的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确的文艺方针的指导,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各级地方文化部门的积极领导和扶持,当然,各地老先生们对该剧种的汇演、忆述和整理所付出的心血,也起了一定作用。今后,将在党的阳光普照、雨露滋养下,在全面大建精神文明中,相信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中,黔剧这朵新花,必将同其他剧种一起得到茁壮成长,在苗岭高原上结出壮实的果实。

说明:

本文承84岁高龄、瘫痪在床的贵州省艺术学校黔剧班退休老教师朱锦文老先生提供部份史料,谨以致谢。

1983年8月20日


· 作者简介

李焰然已故。民革党员,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少时在商号学徒,后从军,为国军宪兵队军官。49年随部队起义,后安排在贵州大学就职,不久自己要求回乡,就职于安顺一小,从事教学及教务工作至退休。

2021年6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黔剧
你不知道的贵州 | 出乎意料!由曲艺发展出来的地方戏——黔剧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黔剧)
黔 剧
一分钟告诉我!贵州安顺应该怎么玩?
【百年上海滩】《年青的一代》2版电影 越、沪、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