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响专栏 | 黑胶唱片其实是模拟录音载体中首个出局的

音响专栏

黑胶唱片其实是

模拟录音载体中首个出局的

撰文 / 孙中德


编者按 本公号9月27日发表了乐迪先生的文章《二手黑胶狂跌价,“复兴”之说现乌龙》,引发较大反响,共收到读者留言172条,留言中接近七成表示反对作者的观点,其中言辞激烈的“声讨”类留言有20多条。文章有争论说明切中焦点,今天我们继续发表音频界前辈孙中德先生的来稿,以延续这个讨论。我们也欢迎各种意见的来稿,将继续刊出。

一篇关于黑胶唱片的观察类文章能引起如此多的针锋相对辩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我国大众文化生活确实是多元化了,大潮之下细流纷繁,罗卜青菜各有所好。

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与黑胶唱片可谓终身相伴,不可谓不钟爱,但爱之有度、理性学习既是个人休闲取向,也是职业操守。

我上大学那阵是狂爱黑胶的,家父留给我的黑胶库存大约有八平米那么一间小房间里全部堆满,我至今数不出倒底有多少张。读书时没有什么钱,我经常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门前和卢湾区文化馆门前这两处“非法”音响制品调剂市场去交换,各种版本和内容的黑胶之间大致有个物物交换的规则。等到我自己挣钱了,尤其是90年代末期黑胶处于“被淘汰”的地位,从人家里廉价地成批买进二手黑胶,但热情反而是降低了。那时搞来的黑胶大部分至今也没听过,堆在那里,但在心里它们仍是宝贝。

我们的黑胶记忆,与206唱机同在

我是工科生,我把自己的这种激情变换称之为“黑胶变格”,从录音制品“变格”为文化遗存。

我基本同意乐迪先生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就是黑胶唱片不可能“复兴”,他的几个论点基本言之有理。我认为“复兴”是指潮流,只有一小拨人在激情,哪怕是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年度报告中说的,销量占几个百分点,也不能成为黑胶“复兴”为主流的力量,大江东去,我们不必与时代的前进去抗争。

反过来要看到的是,有一小部分人仍在激情,说明这个东西有价值,这种激情可贵,这就是黑胶在当下价值看涨的原因。哪天黑胶真要“复兴”了,人人家里还是一大堆,那就不值钱了,就和现在的CD唱片一样水淡了。所以,我要喝彩乐迪先生文章的地方是,他预测了黑胶不能复兴的趋势,等同于推高了黑胶的历史价值。远古的青铜器所以价值连城,是现在人人家里没有,而不是人人家里都有。万恶的资本家要抬高牛奶的价钱是把大量牛奶倒进大海,而不是呼吁人人多喝牛奶。这是一个对于潜在价值增长的基本判断,似乎有人没看明白。

坚持这样的复古玩法,是维护黑胶地位的希望

黑胶唱片无论会复兴还是不会复兴,根本原因都不在于它的音质,也不在于它还有什么使用上的优越性。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黑胶唱片在模拟录音领域是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甚至音质远逊于黑胶唱片的盒式录音带,作为家庭音乐“主流”形式存在的时限比黑胶还要长些许。黑胶出局的基础原因是技术进步,但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改变了。

在音频模拟记录领域,过去主要有三种技术方式:机械变量记录(如黑胶唱片)、磁变量记录(如钢丝录音机、磁带录音机)、光变量记录(如电影胶片的声带、前期LD唱片的音频部分)。这其中,使用1/4英寸磁带的2轨单向开盘录音机音质是最好的,如果单凭音质能复兴,这个东西应该早就复兴了,然而没有。最早以唱片这种形式受到数码技术挑战并被迅速取代的就是黑胶,而把黑胶“赶走”的主要推手正是全球主流音乐界,他们不太满意黑胶的很多弱点。

开盘录音机是模拟录音中音质最好的,可惜现在很少人玩

黑胶唱片(LP)有什么缺点?

第一,动态小,一般的黑胶是45dB,优质的60dB,声音的幅度被较多地压缩了,幅度太大了声槽容不下,会跳针。音乐家不满意了,交响乐队大声齐出和首席拉出e弦上细若游丝的气息,这中间是个什么动态幅度,黑胶给我掐头去尾了,音乐的感染力就降低了。把黑胶赶跑的CD数码唱片动态范围一般在100dB左右。

第二,信噪比较低,唱针摩擦机械载体是有介质噪声的,全新黑胶的信噪比就是60dB,后来的CD是大于100dB。

第三,立体声分离度低,也就是左声道里有右声道的声音,反之也是。这个原因是唱头结构的天然限制,工业标准就是25dB,而后来的CD是大于90dB的。立体声分离度低也是音乐家们很感冒的痛处,这会削弱音乐演奏回放的临场感。

第四,节目容量小,LP单面最多播放20分钟左右,稍大一点的古典音乐作品都是超过这个时间的,需要翻面继续播放。超过40分钟的作品,还需要多张黑胶来承载。喜欢音乐的爱乐者都有这种体会,如果听一部作品时,中间要暂停,并且还要劳动一下,这极其影响情绪。在研发CD唱片时,“音乐皇帝”卡拉扬坚持一张唱片必须能容纳一部完整的“贝九”,时长大约是65分钟。后来正式形成标准的CD唱片能容纳75分钟的音乐,精确地说是74分42秒,可以包容存世95%的古典音乐作品长度。

黑胶相比CD有优点吗?有!后面会说。

世界上第一张实验室数码激光唱片诞生于1976年春天,是日本索尼公司做成的,当时黑胶唱片还如日中天。这张激光唱片直径有30厘米,也即一张LP唱片那么大,能容纳13小时20分钟数字声音节目。

1976年是什么概念,当时全世界的家庭里基本没有任何完整的数字设备,但数字激光唱片的研发已经成功,这和强烈的要取代黑胶的需求有直接关系。

从1979年8月到1980年6月,荷兰飞利浦和日本索尼两家共同制订了现在通行的CD唱片标准,涉及到声音记录的两个关键数字是16bit、44.1kHz,它打响了攻占唱片阵营的“战争”。

1982年10月1日,索尼向日本市场推出了第一代CD播放机“CDP-101”。与此同时,CBS/SONY唱片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录有50首音乐的商品CD唱片,第一首是比利·乔尔的《纽约52街》。50首曲目以古典音乐为主,反映出当时索尼公司的判断,即古典音乐爱好者会更喜欢数码唱片。

1984年年底,CD唱片全年产量不及LP黑胶的1/10。然而两年后的1986年,CD唱片全球年产4500万张,超越了黑胶产量,两者地位的逆转发生在这一年,距今整整32年了。

世界上第一台商品CD机索尼“CDP-101”

1986年,除了黑胶唱片外,其他模拟录音方式还没有受到数码录音的真正威胁,开盘录音机仍是专业领域的主流,盒带录音机还是家庭音乐的主流载体,电影院还在用胶片声带,甚至发明了更新颖的模拟影音方式——LD唱片。90年代后期,它们的地位才开始真正动摇,但黑胶唱片此时早已出局。

1986年开始走过了30年,黑胶神奇地“复活”了,有人归结为是黑胶的技术指标优于CD唱片,这个结论是不存在的,翻任何一本技术白皮书,都不会有这个结果。但黑胶确确实实在某些指标上胜出CD唱片(情况仅限于飞利浦/索尼标准的第一代CD唱片),主要是多次谐波和高次谐波的失真度上,黑胶完胜,这个完胜能够吸引一部分听众,但似乎也挽救不了黑胶的命运,因为数码音频载体也在不断发展,只需在CD前加上两个字母,即现在的SACD,或者蓝光技术的高采样音频碟片,在技术指标上全面超出黑胶,而且超出不止一点点。有兴趣可以去听一下,一听就明白了。

卡拉扬是推进CD唱片发展的重要人物

黑胶的爱好者还有一个道理,认为黑胶是模拟录音,记录的是原声,而数码唱片是对声音采样编码,再还原已经走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形象说法,但黑胶记录的也不是原声,原声就是空气振动,黑胶记录的是固体物件的机械振动,哪里是原声?如果说成是同质振动的连续记录和不同质的点样还原差别就比较接近事件本原。由于当下的数码录音采样频率和量化率已经不是当年第一代CD格式能比,无限多的采样点,已经非常接近连续记录,这个缺陷正在被消除,然而黑胶技术已经基本不发展多年了。

对于音质的评价确实是要出发于原声并尊重原声,如果能经常到音乐厅现场聆听音乐会,再比较黑胶和高采样数码唱片的差别,很多疑虑和争论必能迎刃而解。

要知道什么是原声,得去音乐会听现场

所以我基本赞同乐迪先生的说法,推动黑胶在新世纪再起,不要去说音质,要说文化,文化就是习惯、感觉、爱好、时尚、认知,这些都是很主观的东西,黑胶能在这方面找到更多知音。这其实是个好主意,但从留言反映来看,多数人是没有读懂这里面的弯弯。

我要补充一点是,黑胶的总体远去,不完全在音质问题,而是数码录音技术的兴起,数码录音成为声频业界主流已经20年,在成本、可编辑性、可储存性等多方面具有模拟录音无可比拟的优势。本世纪初叶,全世界的录音室仿佛一夜之间全改数码了,当时我就是看得目瞪口呆,你现在要找到一台小谷24轨磁带录音机除了图片外还真很难,前期和母带全是数码的了,商品模拟载体还怎么存在?现在新出版的黑胶都是DDA的,就是数码录音、数码混音、模拟载体,这个倒转的程序怎么看都有点滑稽。

好在我们还有大量全模拟方式的旧黑胶,好好保存,留个念想也是感人的。

黑胶,玩的就是一个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我为“黑胶唱片复兴”泼冷水
黑胶的声音会比CD好吗?
CD会死亡吗
【聚焦】2019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的第二天报道
我的音乐:浪漫情,CD缘
刘汉盛 黑胶唱片有没有缺点?很多的缺点 但是只有一个优点,就是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