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岁男孩内白独白“我杀了我妈妈”,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每个人,都恨过自己的妈妈......


最近,生育的话题再度甚嚣尘上。



惹得我不禁好奇,忍不住打开了这部热播剧。

《亲爱的小孩》改编自王小帅2007年的电影《左右》。

大致情节是,秦昊和任素汐扮演的夫妻,面对一系列无法调和的家庭矛盾,最终分道扬镳。离婚后各自重组家庭,生活趋于平静。

未料想,二人的女儿却患上白血病。

在化疗无效的情况下,医生从医学角度出发,建议二人再生一个孩子,用这个孩子的脐带血来拯救女儿的生命……



情节的确狗血。

但是,这部剧拍得并不疏离。

从导演、编剧到演员,都没有抱着“糊弄观众”的心态,完完全全把普通人的许多生活细节真切地投射在了电视荧幕上。

尤其是将一个女人的生育过程“工笔”般地刻画出来。

剧中的第一幕击中了我。

任素汐扮演的方一诺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精致的妆容。

几个卸妆镜头之后,肤色黯淡无光,尽显疲态。


紧接着,她褪去外衣,下身突兀地露了一个巨大的孕肚,与她纤细的四肢极不相符。

孕肚两边是大片大片的紫红色妊娠纹。

一条深黑的线,像是刀痕一样剌过肚皮。



一诺抚摸着身体,哽咽着难过……



随后,浮肿的手脚,小便失禁的无力感,激素促使下焦躁崩溃的情绪,丧偶式育儿的痛苦……逐一暴露。

尤其是产后一诺的一次落泪,让我瞬间就能体会到她的心碎:

半夜,一诺喂奶后,特别口渴,浑身疲惫,无力动弹。

她虚弱地喊,“老公,倒杯水吧,嗓子不行了”。



身边的丈夫肖路睡得像死猪一样,毫无回应。

这时,是月嫂进来,递给她了一杯水。

一诺突然就哭了出来……



未体验过哺乳期艰难的人,怕是无法理解一诺此时感动又委屈的心情的。

可见,剧组主创为了让故事不跳脱,不悬浮,是费了一番心力的。

由此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孕妈的状态。

很有意思的是,也正因如此,这部剧被媒体盖章是贩卖“生育焦虑”。



一番言论让许多妈妈们现身说法,指出真正的生育往往更残酷。


01

小时候,看电视剧里演的,觉得生个孩子特别容易。

伴着女演员对着镜头的几次干呕,全家人欢天喜地。

孕妇享受着种种优待和特权,嬉笑着扶着孕肚,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然后,嗖得一下,几个镜头过去,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以前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成为母亲,需要面对哪些改变,要做怎样的心理建设。

事实上,母爱之所以被赞誉“伟大”,正是因为女性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养育与亲子关系中,从身体到心理,“必须”要承担某些极致的痛苦,做出某些牺牲。

讲述母亲生育不易的文章,我们写了很多,也看了很多。

今天,我们把视角推向另一层面。

事实上,比起单纯的歌颂伟大,更现实的情况是,母爱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让人愉悦。

这是一种酸咸甘苦,五味杂糅的感情。

比如,下面这段独白,我相信在每个少年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



这则桥段出现在电影——《我杀了我妈妈》



听名字,挺故弄玄虚的。

实际上,是妥妥的“标题党”。

电影只是针对16岁的单亲少年于贝尔与母亲间的稀松平常的故事。

如果要说有什么“可怕”的,那就是它和《亲爱的小孩》一样,真实得可怕。

02

在美少年于贝尔(泽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 饰)很小的时候,

父亲由于厌倦婚姻生活,就跟母亲香黛儿(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离了婚。

从此,于贝尔的世界里,就只有妈妈。

他与妈妈一起玩耍,一起玩笑,无话不谈。

甚至,哪怕静静看着妈妈,也很安心。



可是,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见了。

十几岁时,青春期如期而至,于贝尔突然变得抗拒有关母亲的一切。

看着妈妈的嘴上沾满了奶油,还不停地吸吮。

这幅不雅的吃相,能让于贝尔立马翻出无数个白眼。


在少年的眼里,妈妈是个无药可救的女人。

“当我想到世界上最差劲儿的母亲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总是你。”


妈妈的“罪行”,于贝尔能列举出一大堆:

比如,在公众场合对他大呼小叫,让他无地自容。

老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作比较。



无时无刻不在宣扬自己为他这个儿子的付出:

“你去问问,他们有谁是这样,有人接送上下学的?”



面对自己有理有据的要求,就以不给零花钱来威胁他。

穿着满身褶皱、颜色艳俗的衣服却自恃品位好。

一边开车,一边化妆,闯红灯还死不承认。

明明前些日子说难听得要死的广播,现在偏要听。

当他认真的和她聊天时,她要么心不在焉。

一句话能重复一万多遍,就像老年痴呆。



要么就是阴阳怪气,以为儿子别有用心。

上午答应了的事情,下午就出尔反尔。



还爱替他做决定,从不理会他的感受。

哪怕一到晚饭时间,他果断拒绝同学的邀约,赶回家里和妈妈共进晚餐,事情都没有向美妙的地步发展:

妈妈永远一如既往地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这么没营养的对话他听了十几年。

于贝尔的不耐烦让妈妈很莫名其妙:

“难道现在的小孩,都是像你这样跟妈妈说话的吗?”



于贝尔也不甘示弱:

“难道现在的妈妈,都是像你这样教育小孩的吗?”


从开始进门,到坐下来吃饭。

母子俩唇枪舌剑几番,动辄就叽哩哇啦乱叫,总之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几句话。

儿子一天到晚对她不满,妈妈也很不爽:

“你不愿意的话,就去跟你爸爸住啊!我说得够清楚了吗?啊?!”



这无解争吵,时刻提醒着于贝尔,自己是妈妈的负担。

妈妈看见自己就烦,无非是因为她当初其实根本不想要小孩。

结婚生子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她这么做,例行公事而已。



不然,有哪个妈妈会在儿子上课的时候闯进教室,对着儿子大吼大叫?



不然,有哪个妈妈从不耐心听自己的儿子说话和辩解?

他抓狂、暴躁、愤怒,脑海里幻想过无数次离开母亲。

但也只是想想。

怂,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没成年,没能力养活自己,不得不日复一日忍受着“不可理喻”的母亲。

而要承认这个穿衣花哨,举止粗俗又固执己见的中年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绝无可能。

渐渐地,于贝尔开始幻想妈妈死了。

学校进行家庭背景调查时,于贝尔告诉老师:

“我母亲已经去世了。”



作文课上,于贝尔的论文题目是:《我杀了我妈妈》

和母亲吵得最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甚至幻想过具体的场景。

比如,参加妈妈的葬礼。



那时,妈妈安静地躺在摆满鲜花的棺冢,世界可算是清净自由了……

所以,他羡慕男友安东尼和母亲的关系,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打闹,玩笑。

安东尼的妈妈永远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儿子。

其实,于贝尔小时候和妈妈也是如此啊。

他跑回家偷偷翻出相册,看着年幼时和妈妈的合照,竟然不自觉地笑了……



他决定对妈妈好一点,也许这样就可以回到以前的样子。

隔天,母子俩史无前例地一起买菜、打扫屋子,做了一桌精致可口的饭菜。


于贝尔还史无前例地关心起了妈妈上班的情况。

儿子这样懂事,让妈妈大感意外。

只是这种意外持续了不到一天。

香黛儿跟朋友在闲聊时,碰到了安东尼的妈妈。

安东尼的妈妈高兴地跟香黛儿说:

“我们的儿子啊,他们在一起两个月了!”



香黛儿懵了——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儿子在她面前只字未提?

这位倔强又坚强的母亲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到难以言状的无奈和难过。

不是因为儿子是同性恋,而是因为她与儿子竟然到了如今需要外人来告知秘密的程度。

“他小时候很爱粘着我我。他总是问这问那,一刻不停。而如今,就好像,这一切都消失了……”



她甚至无法质问儿子为什么不告诉她。

因为只要她一开口,儿子就会认定作为母亲的她不信任自己。

香黛儿想要重塑母子关系,修复这些细小但深刻的裂缝。

晚上,她主动提出满足儿子的兴趣要求,带着于贝尔去唱片店买碟片。

然而,儿子沉溺于挑选唱片。

在门口等了15分钟的香黛儿“老毛病”就犯了。

和上次冲进教室一样,直接冲进唱片店,当着其他人的面对儿子咆哮。



于贝尔彻底失控,他对着母亲说出了自己幻想过无数次的话:

“我恨你!我受不了你了!”



随后,任性的少年上演了离家出走的老戏码。

当然,妈妈不可能任由儿子上蹿下跳。

既然家里你不愿意待,那就滚去寄宿学校吧。

送儿子去车站的路上,香黛儿和儿子告别。

可这个毛头小伙子满脑子都是恨意。

母亲的做法无疑加重了儿子一直以来的想法:她巴不得早点甩掉我这个包袱。

站在大街上,他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妈妈。

宣布这场母子大战进入高潮部分。



这是我最不愿意直面的镜头。

因为不得不承认,于贝尔那幅歇斯底里、荷尔蒙失调的模样,真是和曾经青春期的我一模一样。

妈妈听着儿子这些伤人尖刻的词语,没有一句反驳。

她看着发疯的儿子,欲言又止后只能默默走开。



一通发泄之后,于贝尔绝望地、声嘶力竭地喊道:

“如果我今天死了,你会怎么办?”



你看,说到最后,在这个少年的心底,他还是担心妈妈不爱他了。

而妈妈则伤感地看着那个叛逆的背影,低声喃喃:

“那明天我也会死……”

声音很小,已经跑远的儿子并没有听到……



与母亲相依为命,同性恋的身份,在寄宿学校被欺凌,这些都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兼主演,泽维尔·多兰的真实经历。

他将母子间焦灼的日常,青少年随时暴躁发狂的内心世界,几乎是强迫性地推到每个人的眼前。

他要观众看清,这就是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爱和尴尬。

母亲与孩子是相爱的,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相处。

厌烦彼此,互看不爽,恨不得让对方立刻消失。

所以,多兰把片名命名为“我杀了我妈妈”。

当然,少年于贝尔并没有真的杀了妈妈。

于贝尔说:“我确信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都恨过自己的妈妈。”

但他又说:“奇怪的是,当别人伤害她的时候,我会有杀了那个人的冲动。”



纵使你满身缺点,甚至看似无情般地刺伤过我,我还是舍不得失去你。

于是,在学校被欺凌后的某天晚上,于贝尔喝醉酒,第一时间想到的人,还是自己的母亲。

他从寄宿学校踉踉跄跄跑回了家,摇醒了睡梦里的妈妈:

“妈妈!我现在知道什么叫爱了,妈妈!”



如同幼时一样依偎在妈妈怀里……

身处局中人,儿子很难看到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这15年间的辛苦和眼泪。

有一次,于贝尔从寄宿学校逃跑。

校长打电话告诉香黛儿,并暗示是她没有好好教育孩子。



香黛儿一阵委屈。

她的妈妈很早就得了精神病,因而幼年时,她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

结婚后丈夫又抛弃了她。

她一面叱咤职场,一面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

单亲母亲的辛酸,谁能体谅啊?

而学校害怕学生逃跑名声不好,就把责任都推到她的头上。



她一股脑对着电话那头的老师大吼一通后,立刻动身去找她操心了半生的那个“造孽”的孩子。

她知道儿子在哪。

于贝尔跑回了儿时与妈妈同住的那栋老房子,坐在石碓上。

在电影的最后,母子二人并肩坐在一起,紧握着彼此的手,什么都没说。

曾经的互相伤害,仿佛从未发生过……


03

泽维尔·多兰,16岁写下这部电影的剧本,17岁筹备拍摄,20岁自编自导自演。

很神奇,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剧情。

却在第6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后,艳惊四座,一举夺得了三项大奖。



多兰对情感的处理和拿捏,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老道。

他尤其喜欢运用慢镜头和隐喻的方式传递情感。

比如,男主角和母亲吵架时,多兰用了一个男主角摔碎餐具的慢镜头;



与父亲理论时,又用了一个橱窗玻璃破碎的慢镜头。



既象征少年内心爆发的愤怒,又隐喻亲子关系的破裂。

而且,即便多兰是站在自己少年的视角拍摄,电影却并没有在情感上偏袒哪一方。

两代人相处得磕磕绊绊,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说清楚是谁对谁错。

香黛儿是一位伟大又可爱的普通母亲。

她对儿子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大部分家长。

他们自认为自己有一套沟通逻辑,让自己代入孩子的“朋友”的角色,使对话变得更顺畅。

但偏偏事与愿违,总是莫名陷入自说自话的表达状态。

片中,无论是儿子也好,妈妈也好,都曾试着和对方心平气和地聊天。

不过,每次都毁于一旦,沟通演变成争执,最后不自觉地放狠话刺伤彼此。

母亲只能又坐回到了“家长”的位置,用居高临下的口吻结束对话。

又“莫名其妙”地招致了孩子的“恨意”。

我突然想起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全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说: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妈妈期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希冀长大。

孩子却期盼独立,极力想要挣脱母爱的牵绊和束缚。

因而,亲子间,彼此都以爱之名,尝试抹掉对方身上自己不喜欢的部分。

矛盾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恨过自己的母亲。



可是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

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和漩涡,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

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



恨意之外,你又不知不觉地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清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作者:青榄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豆瓣8.3,我杀了我妈妈
泽维尔•多兰,一个在电影里恣意宣泄自己的孩子
一个的母亲身上的“七宗罪”,让孩子接近疯狂!
六部电影,六个绝望的母亲
光片名就让我头皮发麻,20岁天才导演处女作,太惊艳了!!
周末电影馆 | 情一往而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