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山间的吉安城(文/贺小林)

古城吉安底蕴厚重,坐落于赣江河岸的神岗山和螺子山就是她闪耀星辉的标识,两山间的赣江绕城而过,洋溢一片花红柳绿的春色,呈现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在一片滴翠的香樟林里,神岗山掩隐于浩瀚的墨绿中。有空蒙云雾婀娜,有林间鸟儿戏闹,有三江汇流胜景,有望阁檐角灵动,一一缀饰为山的柔情,爱的音符。时常在不经然间,为矗立的这座山岭倍添几许生机,尽显她的娇柔百媚和悠然神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岗山有仙,仙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庐陵太守刘竺,因他心怀百姓,百姓因而尊他为仙。当地百姓曾在山上修建刘竺祠,以铭记刘竺太守的恩德。如今,刘竺祠已经无从觅寻,巍然屹立的望阁成了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向往,见证着吉安城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站在望阁上眺望,只见禾河水像一匹绿色的绸缎在脚下缓缓地滑动,对岸村落里鸡犬之声隐约在耳。不远处的京九线上,疾驰的火车不时在眼前飞驰而过。映入眼帘的还有千年流淌的清清河水,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云烟缭绕的华能电厂,窑火不熄的陶艺小镇,风姿卓越的蜿蜒后河,檀香氤氲的青原山……此情此景,恍若穿越时空隧道,使人遐思如缕,感慨万千。

与神岗山隔河相望的青原山是享有盛誉的江南禅宗弘法佛堂,是弥漫厚重庐陵文化的荟萃胜地。漫步青原山,自然的灵气扑面而来,一种静谧舒心而又惬意。都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青原山山水一体,蕴藉山的沉静又逸着水的灵动,二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绝妙的景致,是智者最爱也是仁者乐处。就如青原山青石铺成的路上遗留留岁月的痕迹,都以爱的名义永久地留在心灵深处。

留在心灵深处的还有净居寺的禅味。在净居寺读禅,能读出林中鸟鸣、山溪水声、缭绕佛音,也能读出云隐的日出和心间的风月。追溯历史,这禅味一路洋溢。行思是青原山净居寺的开基祖,他出生于安福严田刘氏家族,十一岁出家,长途跋涉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拜六祖惠能为师。由于天资聪慧,勤修好悟,惠能大师对他格外器重,曾一度让他担任寺内僧众的首座。后来受六祖之命,于唐代开元二年,行思从南华寺来到青原山开辟佛堂,宣扬佛法。一时间,这里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佛教圣地。行思禅师在净居寺弘法28年,使名不见经传的青原山成为佛教圣地。许多僧众先后来到青原山参禅学佛,弘法一方,使禅宗得到迅速传播。五宗七家禅宗中属于行思禅师开创的青原派系就有三家,在传统佛教禅宗文化中独放异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厚重的文化底蕴依然是青原山引以为荣的骄傲,千百年来,大批显官儒士、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地来到青原山讲学授徒、读书砺志、探奇访古、览胜题咏。有史料记载,唐德宗时,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遇海风由广东返回扬州,特地带他的弟子前往青原山,瞻仰七祖真身。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下榻青原山净居寺,并用汉满两种文字为净居寺题写匾额。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祖关”石碑、文天祥手书的“青原山”石匾以及黄庭坚、李纲写的“诗碑”,真实的记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在青原山的气息,是一张张浓墨重彩的文化名片。与净居寺齐名的阳明书院,一度是全国著名的理学讲坛。

书院推崇“良知之学”的王学讲会,吸引着大江南北的王门弟子不远千里云集青原山,青原山成了王学研讨的中心,吉安也因而被誉为“理学之邦”。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书院曾经热烈的讨论声早已堙没在风尘,连同王守仁、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等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留在记忆。得益于当地领导对传承庐陵文化的重视,如今,在原来残存的遗址上,经过维修的阳明书院如枯木逢春再次焕发昔日的风采。传心堂、五贤祠、魁星阁依次排开,川流不息的人影似乎从历史里走来,又在眼前一一闪现。

神岗山下的古南塔倒影在赣江水波中如蛟龙在云中腾舞,活灵活现。如此美景自然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诗人前来作诗吟诵。黄庭坚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来到古南塔,当他与僧人、好友围坐在火炉边煮酒品茶时,黄庭坚把酒临风,睹物生情,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爐烟茗盏暂来同,寒日鸦啼柿叶风。万事尽归杯酒里,百年都在大槐中”。黄庭坚对着古南塔吟咏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写自己浮浮沉沉的历程。苏轼是在阳春三月的清明时节来到古南塔,听着附近寺院的晨钟暮鼓,他似乎感觉到了被春风梳理下来的花朵在地面上呢喃的声音,看到了柿树、槐杨的绿叶在杏花的影衬下扶疏、摇曳的情景。这些声音,这般情景让苏轼文思泉涌,诗句“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障尘。总是檻空堂上客,谁为寂照镜中人。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林雨洗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为邻”一气呵成,成为后人频频耸指的美谈。明代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陈嘉谟对古南塔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他的诗句“塔出万家烟,迢迢俯大川。江光低应鸟,磴道上盘天。竹暗读书处,山明落照前。堪憐苍藓合,犹记赤乌年”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南塔龙云气势恢宏的山水图。

赣江河畔,人们熟悉的还有中山码头旁的那棵古榕树。300多年来,这棵古榕树长得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成为赣江河岸一大景观,为人乐道。矗立在眼前的这棵古榕树,很难用太多的词汇去描述它的雄奇与壮伟,过往行人也时常被它的苍然与青翠所感动。一抹清新的嫩叶,几束长垂的根须,无数盘旋的虬枝,亦或是目光下隐约的树影,都令人油然而生出无尽的感慨与莫名的赞叹。古榕婆娑的声音,那是有别于都市的声响,是一曲遗落人间的天籁。用心去倾听,让人获得一种豁达,一种释怀。

随水而下,古青原台与白鹭洲风月楼依江而峙。拾级而上,登临古青原台远眺,青原群峰、赣江白帆、吉安城郭,尽收眼底。历代名流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题咏,庐陵状元刘绎题写了“古青原台”勒石匾额,宋代诗人饶节这样赞美古青原台:“五马胸中足丘壑,驻车决遣有馀乐。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江阁”。千百年来,古青原台历经数十次修葺,特别是最近的一次改造,再现了“不减滕王旧江阁”的绰约风姿。

风月楼立于白鹭洲头,隐于绿树丛中,是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的主体建筑。白鹭洲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白鹭洲书院造就了大批人才,著名学者施闰章有诗赞道:“曲槛层栏白昼阴,凭高望远百年心。压江城郭山光碧,破浪帆樯云气深。旧蚀残碑犹卧藓,新栽佳树渐成林。鹅湖鹿洞寻常事,不信风流限古今。”风月楼前悬挂的对联 “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就是白鹭州书院千百年来辉煌历史的真实写照。

汇入赣江的螺湖湾,上接真君山森林公园,下连庐陵文化生态园内的庐陵湖,形成古城吉安魅力的“城市之门”。螺湖湾”一湾挑两园,一水润半城”,是诗情洋溢的城市绿廊,是水韵弥漫的琼浆玉带。放眼望去,那目不暇接的绿色,恍若一段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交响乐。近岸嫩嫩的青苔、迎风摇曳的杨柳、水中轻漾的水草就是这段交响乐的序曲,平实恬美,葳蕤无限生机。抬头远眺,绿水环绕,青山簇拥,一片烟雨朦胧。那一片绿树蔽掩着的庐陵民居,缭绕氤氲炊烟,悠远、隽永,回味绵长。弯曲柔美的螺湖湾有着赣江水的润泽,让人切切实实感受真正的亲水生活,体验别样的水岸情怀。徜徉在这样的绿色长廊,品味山水,细读园林,每一个人都会沉醉其间,心生感慨。沉醉的是这里旖旎的风景,感慨的是当地领导高瞻远瞩的气魄和心系民生的公仆情怀,还有建设者聪慧的设计理念,精雕细琢的制作工艺。这里的文化气息与庐陵文化生态园、真君山公园有机衔接,融为一体,厚重的庐陵文化底蕴遗留在这里的每一块石上,毎一棵树里,每一朵花间。

吉安古城有着太多的山水人文,螺峰霞照绘就的就是关于螺子山的霞光胜景。历史渐行渐远,这番盛景依然可在文字里触及它的诗情。白鹭洲书院第一位山长欧阳守道曾经撰文描绘螺子山:“掘地不盈尺,辄得金螺无数。今随手掘之,皆验。南有文山祠。祠前有螺纹石、川纹石。山势孤立,南临大江,俨然郡城砥柱。每当初日,霞彩灿烂,返照时,余霞尤丽。金螺红浪,倒影成纹。故早晚观霞最为奇胜。”明代翰林学士金幼孜赞美螺子山:“螺阜苍苍紫翠浮,夕阳倒影映河流。白云半壁峰前暮,黄叶孤树雨后秋。渐听樵歌归谷远,恍闻僧声出岩幽。昔时行处今成梦,回首令人忆旧游。”诗人心中的爱恋都洋溢在字里行间。

诗句中的“僧声”发自螺子山下的灵泉寺。诗中的灵泉寺几经摧毁,有文字:“螺山历代为吉安郡城人文渊薮,与青原山隔江遥峙。晋代,山之东麓有灵泉院。庐山高僧慧远游庐陵,登螺山,在此宣教讲法。郡人纪念慧远大师,改名灵泉寺。寺前有两奇石分立左右,一石像螺字,一石像川字,为螺山奇观”可探寻它的过去。

曾与灵泉寺对峙的是文丞相忠义祠,以彰显文天祥“慷慨成仁,从容就义,立千古臣道之纲维,垂万祺不朽之伟烈”的事迹。当时的螺川文丞相忠义祠供奉的人物除文天祥外,还设立了忠义主百座,以祭祀文天祥的忠烈部属。这是一个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忠义群体,他们为了民族的大义而英勇献身,大写着庐陵文化文节俱高的篇章。

螺子山有诗句起韵,有梵语氤氲,也有故事添彩。传说螺子山附近原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连一片歇气乘凉的绿阴也没有。螺子山附近的螺湖村里有个被乡亲们拉扯大的孤儿叫山伢,闲时爱到螺湖湾附近的滩涂、小溪、水渠打鱼捞螺,十分勤快。山伢生性忠厚善良,打定主意要在这里挖洞栽树,种一片树木葱荣、绿树成荫的林地送给乡亲,以报答乡亲们的抚育之恩。十里八乡的村民很是喜欢这个乐于助人的小伙,经常被乡亲留在自家吃饭。因孤身一人,山伢也经常接受乡亲的好意,在心里却十分的渴望有位贤惠的妻子操持家务。一天,山伢在螺子山上种树收工回家,一进家门,便闻到扑鼻的饭菜香味,一位漂亮姑娘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原来,姑娘是螺湖湾成仙的田螺姑娘。起初,田螺姑娘只是为了帮助山伢送茶做饭,浆洗缝补。日久生情,田螺姑娘决定嫁给这位纯朴、善良而又勤劳的青年。为纪念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铭记这个传承千年的爱情故事,人们把这座山唤为“螺子山”。

如今,灵泉寺和文丞相忠义祠都已恢复重建,为螺子山增添了新的内涵。配合城市的建设,螺子山顶兴建了文星塔,螺子山下的滩涂地也已蓄水成湖,焕发出新的生机。

登上文星塔,可从悬挂的牌坊题咏和主题版画领略吉安先贤的高风亮节,触摸庐陵文化的厚重底蕴,也可让时间回转,感受庐陵大地曾经的荣光。上世纪80年代,新干大洋洲距今3200年商墓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乃至南方历史和整个商代文明的认识。公元1256年的科举考试,40位庐陵学子考中进士,就读于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高中状元。明建文二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吉安人。明永乐二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吉安囊括了前7名。这是涌现3000进士、19位宰辅、17位状元的庐陵大地几个极为朴实的数字,也是“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人文盛况最真的表述。

站在螺子山顶,有习习清风迎面而来,耳间有鸟儿与树叶的和鸣。映入眼帘的是望阁巍峨、赣江蜿蜒、古塔耸立、鹭洲滴翠、螺湖潋滟……在这浩瀚林海中,文星塔隐于云间用睿智的双眼穿越岁月的烟尘,见证古城吉安山水画卷的浑然天成。

崛起的城市没有声音,从神岗山到螺子山,南北纵向延伸的吉安城区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弥漫现代都市的气息。这幅美丽的锦绣,如吉安之羽翼,振翅成高飞的雄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文)吉州螺川颂
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裁纸)
湘赣八日行之十六
赣江风雅
朗朗书声八百年
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