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生作:从单篇课文开始“大概念教学”

我的“大概念”学习笔记3

陆生作

【一】

“如果教育无用,又如何称其为教育呢?”

学以致用。现在学什么,以后还能致用?

学习必须借助具体的内容,但内容是靠不住了,因为科技带来的变革太大了,唯有内容背后的“大概念”,保质期还更长久些。

这个“用”,经世致用,为创新而用,活学活用;哪怕自娱自乐、娱心养志也是用,无用是大用么。

眼下在推的“单元整组教学”“单元统整教学”,如若不提“大概念”,那么还是换汤不换药。

先有“大概念”,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才有“大单元”“单元整组”“单元统整”。对“单元”的理解,不能局限在课本的单元,它不是“内容”的单元,而是指向素养的单元。

至于“大概念”是什么,各有各的说法,但方向一定是为深度理解而教,为跨界迁移而教。

【二】

如果“大单元”设计很难,能不能从单篇课文开始大概念呢?

应该也是可以的。

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实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就从单篇课文开始,从熟悉的模式开始,在单篇教学中体现大概念精髓。

比如以《雷雨》为例(这里只是举例,并不一定以二年级学生为对象)。

1讲观察,五官调用,抓住事物特征。

2讲因果关系,事物的特征因为雷雨而有种种表现。

3讲时间的切分前中后,事物在时间里的变化。

4讲空间的变化。

5讲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力。

归纳起来可以提取一些大概念,比如:观察是调用感官与经验抓取事物特征的方法;因果关系;时间是对过程的划分;言之有序(结构。人脑偏爱线性);言之有物;源于生活,言之有出处(人讲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知识”与“大概念”,自然要举出更多的例子,毕竟孤证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那么,《观潮》《珍珠鸟》《桥》《月光曲》《颐和园》《秋天》等很多课文都是可以组织进来的。

于是,从单篇课文出发,以“大概念”为高位指导,“围绕中心选材(大概念中心性)”,把不同的课文组出了一个新的单元,即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来组织的,但这里的单元是指围绕素养达成而组织的“集合”。

所以,不必觉得“单元整组教学”很难。可以从我们熟悉的地方出发,新知总是在旧知上长出来的,它们是贯通的,这叫自然知识,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知识。

这样的操作,其实我们都熟悉,比如“群文阅读”,比如“1+X”。只是,在以往,我们更习惯从内容上去组织,而非从“大概念”上去组织(或说没有从“可迁移”上去组织)。如果把《雷雨》做群文阅读,我们可能会找很多个写雷雨的文本。我们更习惯呈现、告知,而非迁移、深度理解。

【三】

大概念虽各有说法,但还是有一定共识的,比如:大概念具有1中心性,2持久性(生长性),3思维性,4可迁移性。

“王荣生认为,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说法,方便理解。

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把每位“盲人”的说法组合起来,可能就看到了比较真实的“大象”。

【四】

在我的上一篇大概念学习笔记中,提到了对“知识”的界定。因为对概念的学习,需要对概念下定义。不然的话,很容易鸡同鸭讲,看似同名,其实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比如,《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指出:“我们把一门学科的内容称为知识。”

《应用学习科学》作者梅耶说:“我使用的'知识’这个术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事实、程序、概念、策略以及信念。”

也有人说:“知识,即我们知道的东西。”

那么,在你的认知里,“知识”是什么?什么是“知识”?

“知识”这个词太平常,太熟悉,但它到底指什么?“知识”也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涵义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好像不清不楚、模模糊糊。

我们习惯从经验(日常概念)出发,但它有时是那么靠不住。很多杠精,就是因为概念不清。

概念清晰很重要,但是,难啊。

概念是抽象的,它从具体中来,所以,对“大概念”这个概念,不必非得搞得清清楚楚了再去操作,在操作中,实践出真知,就慢慢清晰起来了。孔子不也到了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么。

【五】

怎么把“知识”进行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把知识分成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这两个看起来不同,但我相信一定相通。比如“策略性知识”里有没有包括了“元认知知识”呢?在“创意阅读策略”中,其中有一个策略不就是“监控”么?

专家对知识的分类,一定比较严谨。

我们需要的是“专家思维”,有专家思维不一定有专家水平,所以,我们可以先粗浅地对知识有一个分类。比如:我把知识分成四类——

1是什么的知识

2是怎么的知识

3是为什么的知识

4是反思监控的知识

举个例子:

1这是鱼,这是蚯蚓,这是鱼钩。这是什么的知识。

2把蚯蚓穿在鱼钩上,放到有鱼的池塘里,能把鱼钓上来。这是怎么的知识。

3为什么能把鱼钓上来?因为鱼要吃东西,吃蚯蚓,一来吃,鱼钩就扎进它的肉里,挣脱不了,就被钓上来了。这是为什么的知识。

4我在钓鱼过程中,要监控自己的操作是否合适。我去钓鱼,可没钓上来,怎么回事?我更要反思监控我的操作,是不是像《小猫钓鱼》那样?是不是“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不是这蚯蚓过期了,鱼不爱吃了?……

我想这四类知识,都可以提取出概念或大概念,并用来迁移。

1比如,我只见过河里的鱼,池塘里的鱼,有一天去了海边,看到沙滩上一个死了的动物,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动物,但是它有鳞片,有各种鳍,根据特征,我做出判断,这是一条鱼。我们不需要认识所有的鱼才知道什么是鱼,我们只要抓住“鱼”的概念,鱼之所以为鱼的地方,就能认识没见过的鱼(好像这上升到哲学了???)。

2从怎么钓鱼中,我把操作流程迁移到捕鸟上,“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shāi)来,下面撒些秕(bǐ)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3为什么能把鱼钓上来?食物的引诱,如《金色的鱼钩》把缝衣针做成钩;再深一步,投其所好,设个圈套。在这为什么的层面,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的。如李群玉的诗: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4监控也是一个操作系统:如果你理解了一个过程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只记住整个过程,你就能更有效地控制这个过程,而一旦出现问题,你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解决,并且可以更好地调整整个过程的部分环节,以使这个“配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除此之外,在面临极端情况(如缺少配料、器具损坏……)的时候,你也能应对得更加游刃有余。

这四类知识的迁移,哪是近迁移,哪是远迁移?

【六】

强调“大概念”,是因为它有“有极大的迁移价值”,是为了“生活价值”。

理解了,才能迁移。

那么,怎么才能理解?

是要学生理解,老师辅助学生理解。就像写作文一样,对作者来讲,在动笔之前他都已经知道了,读者是在作者的线性引导下慢慢知道的。作者就是老师,读者就是学生。

所以,可以借一个写作中的概念——陌生化——追求理解的设计和教学的挑战是(要求设计者和教师)又一次像孩子一样来看待大概念。

所以,老师“要对抗教师根深蒂固的本能,教师总是将理解作为事实来教。(威金斯、麦克泰)”

所以,教“大概念”是告知,还是揭示,就很清楚了。

要“从学生那里得到这一概括”。

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在“基本问题”导向下对“大概念”的持续探究过程,威金斯和麦克泰称之为“揭示式教学”。

【七】

对“大概念”的“理解”就是对“基本问题”探究的结果。

什么是基本问题?

为“揭示”而提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基本问题(也称本质问题)。

【八】

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时,不仅要学习到学科的“使用技巧”,更需要理解学科的“认知视角”,明白学科在本质上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学科在本质上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这句话有意思。比如“数学学科本质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万物皆数。

但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这一根筋也是不行的。

要弹性。要丰富。

“在这个非线性世界里,我们的大脑对线性发展更偏爱,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逻辑训练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

要在教育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都追问“是否有生活价值”。

“所谓生活价值,是指对学生的未来有价值和有意义,不仅包括柴米油盐,还包括理想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5位老师辣评“大单元大概念”,一线声音,真实犀利(争议汇总)
大单元,是不是单指一册教材的一个单元?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冷思考”┃大单元教学┃​2023年6月10日
一篇文章讲清何谓“大概念”
读文小记:大单元、大概念、单篇教学——语文教学热点三人谈(张彬福、程翔、汪锋)
2023年第69篇:读文有思∣学习任务群与大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