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阳电影简史(中)①:政治风暴摧残下的电影凋零与毁灭

                 文革全面的否定

          和凋零的沈阳电影市场

                 1964-1977)

                    文字钟晓光    编辑张黎明

       “文革”时期,从全面“停映整顿”,到单纯为“政治需要”上映的几部影片,沈阳的电影市场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样板戏”、“批判式”和几部“保留式”等影片,却给予那个时代的人们难忘的“记忆”和永恒的“伤痕”。


                             (一)

       政治风暴摧残下的电影凋零与毁灭

       进入60年代中后期,电影艺术伴随着政治气候开始向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发展方向转变。1964年下半年开始,沈阳的各大影院陆续上映了几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箭杆河边》、《夺印》、《龙马精神》。而这几部影片无一例外都是以反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为内容的,与那个时代的整体环境应当说是紧紧相扣的,再加上当时的拍摄手法和艺术表现力都堪称较为完美。因此,这些电影确实使那个时代的人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迪”,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通过这些电影的“教育”,第一次了解到了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了对“好”和“坏”的认知标准,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分清了“敌、我、友”。因为,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由我们哪一个人所能预知和改变的,更不可能对那即将发生“大转变”时期能有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防范。现在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影片对于“文革”的到来在意识形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在这里无权对此发表评论,对在那场“惊天动地”的运动中电影的作用也没有更深刻的认识,还是留给评论家和我们的后代去研究吧。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各行各业几乎所有的人都疯狂热烈地投人到了这场所谓的“革命风暴”当中,在人们心中,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阶级斗争代替了所有的一切。而这风暴的风眼就在文学艺术当中,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和其相关的产业,自然而然地受到“文革”的影响。

       1966年8月24日,沈阳市的大部分电影院改变名称:东北电影院改为“红旗”、光陆电影院改为“东方红”、铁西电影院改为“红卫兵”、亚洲电影院改为“东风”、天光电影院改为“工农兵”、新光电影院改为“立新”、大东电影院改为“革命”、北陵电影院改为“红卫”、民族电影院改为“前进”、光明电影院改为“雷锋”、利群电影院改为“长征”、儿童电影院改为“红后代”、科教电影院改为“延安”。只有人民、群众、新闻、胜利四家电影院由于名称与当时的形势相符而没有更改,仍沿用原有的名称。虽然,沈阳的各个电影院名称的改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且时间并不长,仅仅三年多(1969年11月,大部分影院恢复了原有名称)。然而,正是在这三年时间里沈阳电影行业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场“革命风暴”的洗礼。

       从1966年的下半年,“文革”前生产的影片陆续分批被定为“毒草”,并开始进行所谓的“批判式”放映,直至全部影片被停映为止。1968年5月30日,沈阳市为了集中搞“大批判”,全市电影院全部停止放映。8月1日,辽宁省文艺界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省委党校开班。除少数人员外,所有电影从业人员都被集中起来参加“学习班”。直至1969年1月,又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下放到“五·七”干校,省、市电影公司人员全部编人盘锦辽宁省“五·七”干校第16大队(当时沈阳市部分人员被编为31连),继续进行“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和“解放干部”等。9月,辽宁省“五·七”干校16大队撤销,沈阳市有关人员由盘锦转移到辉山沈阳市“五·七”干校,继续“改造”。从1969年11月开始,根据“江西下放干部经验”,实行“五带”,即“带户口、粮食关系、工资、家属、党团员组织关系”,到偏远山区“插队落户”。沈阳市电影系统的大部分干部下放农村继续“走'五·七’道路”,部分工人(指有问题的人员)被下放农村或工厂进行“劳动改造”。

      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三年间,各个电影院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全市的各个放映单位仅仅上映新闻纪录片和几部允许上映的故事片。因此,电影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大幅度下降,其中 1966年至1968年三年的放映场次,分别比“文革”前的1965年下降了34.32%,85.08%,83.09%;观众人次分别比“文革”前的 1965年下降了 32.92%,85%,83.01%。


      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三年间,各个电影院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全市的各个放映单位仅仅上映新闻纪录片和几部允许上映的故事片。因此,电影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大幅度下降,其中1966年至1968年三年的放映场次,分别比“文革”前的1965年下降了34.32%,85.08%,83.09%;观众人次分别比“文革”前的1965年下降了 32.92%,85%,83.01%。

         1964年至1969年辽宁省及沈阳市电影

              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指标对比表

      1969年9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20周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发出上映节目安排意见的通知。《意见》说:“国庆节期间没有什么新节目……要在城乡再次隆重上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彩色长纪录片,要组织好、宣传好、放映好《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珍宝岛不容侵犯》等影片。”11月初,《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两部苏联影片开始在沈阳各大电影院放映,这是“文革”期间最早上映的外国影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2月底,《地雷战》被“解放”,开始在沈阳恢复上映。由于这些影片的重新上映,到1969年的最后几个月,沈阳的电影市场开始一点一点地出现“复苏”的迹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儿时的记忆——电影录音剪辑
电影,我想对你说
时光如水,记忆中的永安电影院
黎明拍沈阳之《怀念那些电影院(二)》
辽沈印象之三
号称东北第一城市的沈阳,在这一方面却远落后于其他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