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仅是“艺术家”:青年媒体艺术家为自己创建的多元“身份”
近几年,在当代艺术机构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形式运用起技术媒介,明显变化是,影像、装置等形式席卷,并被认可。但 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自由联接”2020 OCAT x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现场
首先,青年艺术家们对艺术工作的理解发生变化,他们有些或不再讨论绘画技巧,而是转向更宽泛的社会认知领域。就像艺术家程新皓,他用身体作为媒介,去丈量身体与社会、地域、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创作形式,他并不认为是一场行为艺术,而是“行动”中的一个艺术项目。
其次,对于“艺术家”身份也有多元化认知。他们在作品中往往会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去介入,进而观察研究。
例如近日在OCAT上海馆举办的“自由联接”2020 OCAT x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中,这一变化格外明显。
“自由联接”2020 OCAT x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现场
展览策展人告诉YC艺术网,青年艺术家大部分的创作都来自他们对于社会的困惑,“我们看了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发现他们的困惑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例如唐潮可以归纳为本能灵感式创作,而郑源更倾向于严肃档案型的观察研究...艺术家们在自身身份、他们所创立的身份、所扮演的身份之间不停转换,非常有意思。”
| 林科:与电脑有关,与Photoshop有关 |
林科
自2010年起,林科将电脑作为他的艺术工作室,从互联网中提取素材,而自己也变成了创作中的实验对象。他的作品从电脑艺术到录频影像,创作受周遭环境影响,大多是在记录自己或身边朋友的生活。
而他选择新媒体创作方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适合”自己。
近些年,工作室从北京搬回上海后,林科又开始了水彩画创作,当时他正处于网络环境变化,创作该如何进行的迷茫期。因为这一绘画经验,也才有了后来与Photoshop相关,将绘画图像与计算机结合,扫描并划分图层的“天空绘画”系列。
OCAT上海馆林科作品现场
2019年,林科开始“天空绘画”系列并举办个展。当时林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Photoshop中的绘画图层,转移到现实材料上。因此他用紫外线在亚克力、铝和丝绸上打印数码水彩绘画,画面从圣母玛丽亚到道教仙人、金刚到艺术家本人形象。画面背景则是用来表示屏幕透明度的灰、白色的棋盘图样,通过参数的转化,在现实中转换出来的实体 Photoshop绘画,隐约可见的颜色勾勒出人物局部的轮廓。
OCAT上海馆林科作品现场
这次正在OCAT上海馆展出的最新委托作品也属于“天空绘画”系列,灵感来自于林科喜爱的绘画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作品。
一直以来,林科都有一个想法,为何大卫-霍克尼的绘画,这么具有当代性?林科说的当代性,其实是指视觉艺术往新方向上的进化,“就像Photoshop或者iPad 绘画,这些来自硅谷的技术,和大卫-霍克尼的绘画在视觉样貌上总是有着一种莫名而抽象的关联。”
当他在网络上看到大卫·霍克尼的访谈视频,在讲他和 Photoshop的故事,为林科的想象提供了历史必然性的联系。
“我在看这个访谈的时候,做了一个行为。因为我的英文不好,所以我一定要打开视频的字幕,一边看还一边念出来,对我来说,这是我和大卫·霍克尼在屏幕前的聊天,他和我一起说话。他年纪很大了,说话的时候,有一些卡顿,像是喝了酒,有点迟钝。我抓住了我所在的时空优势,经常提醒他,甚至更早地把他要说的话说出来。”
OCAT上海馆林科作品现场
当看到大卫·霍克尼的iPad绘画被打印出来的那些作品,其中最让林科感兴趣的是颜色的透明度。因为参数是绝对的,那些拥有绝对透明度数值的颜色被叠加在一起,这种绝对在之前的绘画历史中是做不到的。林科很喜欢这种“透明度”,也成为他投入Photoshop中的动力。
| 王拓:与生存经验有关、与建筑有关 |
王拓
王拓的创作形式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他通过预设情景,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的关系。
右一: 王拓《三位一体(上篇)》
例如王拓早期的行为艺术影像,《敬佛请上三炷香》、《三位一体(上篇)》,这两件作品是王拓在2012和2013年反应个人生活和生存状态而创作。
王拓 《敬佛请上三炷香》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从小剃发对王拓来说是一个噩梦,《敬佛请上三炷香》记录了王拓与父亲相互理发的行为,并将剩余头发运用到绘画中。作品其实是对父亲身份的存在,父亲身份缺失的讨论。这件作品原计划是对父亲的“复仇”,最终演变成巡回自身与父亲联结的尴尬仪式。
王拓《三位一体(上篇)》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第二年在美国,王拓一个人身穿皮毛大衣,自己给自己剃头,最终将皮草大衣毁坏的过程,也就是作品《三位一体(上篇)》,里面同样是延续了对父亲的检视。
近年,王拓开启了东北项目,这个项目是对整个社会经历和生存经历的反应。
王拓《烟火》, 2018, single channel HD video, 31'18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东北项目中的首部作品是2018年创作的《烟火》,主要线索是演绎对“张扣扣复仇案”的侧写及重新排演。内容从名东北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展开,王拓一边在电影的道具仓库里翻阅古代志异与民国传奇并即兴扮演,另一边又记录有关自己归乡的日常情景,在最终演变成一场等待已久的暴力仪式。
王拓 三频影像《扭曲词场》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继《烟火》之后,三频影像《扭曲词场》是王拓东北项目中的最新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展现深陷历史轮回泥沼之中的具体身体,进而提出关于“泛萨满化“观点。简而言之,是在暗示历史发展中,具体的身体已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的叙事媒介。
王拓《痴迷录》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空白空间
而在此前,王拓的《漩涡》也是有关于建筑。他虚构了一个宅男建筑师,通过医生的催眠进入到内心。观众进入作品的过程也是进入建筑师内心的过程。
| 程新皓:与地域有关,与云南有关 |
程新皓
程新皓的身份很特殊,求学期间他就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毕业后,他婉拒公司邀请,回到故乡云南,进行与田野调查有关的创作。
这么多年过去,用程新皓的话,“我的作品一直与云南有关。”
程新皓《对一条河流的命名》2014年
毕业次年(2014年),程新皓利用整整一年时间,沿着盘龙江源头顺流而下100公里内的风景,从原始的森林风貌到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从长虫山顶几千万年前的海洋经过地质变化演变出的沉积岩,到贝丘遗址上找到各种绝迹螺类,可以看到这条径流昆明最主要的河流沿岸的地景一直在变化,曾经的农田变为郊区,曾经的郊区变为城市。而他利用这些田野元素进行创作,以收集者的角度创作了《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在作品中,寒武纪生物化石、螺蛳以研究性的方式展示出来。
程新皓 装置《沉积岩》 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3年,程新皓的创作方式发生变化,他开始利用摄影、装置等方式。装置《沉积岩》就是在长虫山顶拍摄,影像中远处就是昆明城区。石头是构建建筑材料的原材料,但在时间变化里石头材料已经发生变化,不是原来的形态。而程新皓看来,唯一未变的只有江水本身。
程新皓《我想拍一部电影》录像 图片致谢艺术家
莽人是一个人数极少的族群,在两国边界形成之前便一直在此迁徙游耕。随着前现代的模糊疆域被逐步转変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明确的神圣边界,莽人的生活与身份认同也逐渐改变。录像《我想拍一部电影》就是讲述莽人小Z在山地丛林中的狩猎和窝棚的搭建,以及在此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拍摄者与出演自己的莽人之间因镜头的存在而发生的互动与对话。
在影片中,莽人在使用自己的实践策略,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废墟中重新分配意义,制造和言说着新的传统,使清晰的空间重归模糊。半墨写字www.68jiameng.com/special/bmxz/banmoxiezi.html
程新皓《致海洋》2019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9年,程新皓完成了一场关于滇越铁路的行动项目。滇越铁路是由法国殖民者在20世纪初修建的连接越南与云南省的窄轨铁路,也是当时云南的第一条现代道路,程新皓童年时就住在滇越铁路沿线。在他得知它的尽头是片大海之后,这条铁路就承载着其对海洋的想象。
其中作品《致海洋》中,程新皓从昆明开始,在19天内沿滇越铁路步行446千米,直到中国与越南的边境,每公里捡拾一块砟石背负在身上。
最终这个项目由一系列步行、写作与录像作品组成。它是关于两个东亚国家被殖民的历史,关于东南亚山区的现代化,同时也关于艺术家自己的童年记忆,地理想象,以及他和故乡、和这片地域的联系。
| 陶辉:与身份有关,与戏剧化想象有关 |
陶辉
陶辉 《观光客》 黑白照片 17.8x12.7cm 2013 004
在反应社会问题时,陶辉将自己的身份设置成“观光客”。2013年,在成都驻留期间遇到芦山地震。他在王贾桥小学里录了一段小学生在教室里念书、玩的声音素材,并带到了地震重灾区芦阳小学播放。其实学校因为地震已成废墟,他就在空荡废墟的环境里播放了声音。后来他又重新在废墟中录下声音带回成都,通过天线转播到了广播里。
陶辉 《观光客》
在OCAT上海馆现场虽不能实现广播播放,但呈现了艺术家采集时的摄影,并有FM的天线。
陶辉 《多余的》
2015年,陶辉将亲友女孩有6个手指的真实事件进行戏剧性重编,创作出《多余的》影像装置。其中讲述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左手多余的一根手指与家人产生矛盾的故事。最终这个多余的手指被女孩用厨刀剁掉,并将断指燃烧成灰烬。陶辉并没有过多交代背景,而是将画面背景去掉,只留下人物和交代环境的道具,强调了表演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陶辉《唯一具体的人》2018年Photo ? Andrea Rossetti
陶辉在作品中也会进行戏剧化想象和重构,《唯一具体的人》中,他虚构了两个人: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中国女人。她们喃喃自语的念白或者吟唱的词,均是陶辉所写,述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和生活琐事。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发现很多日租房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看病的病人、也有求学的学生,还有工作人士。陶辉在其中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叙事关系,将全片并未出现的远方情人对应在观众自身记忆中。
陶辉《南方戏剧史A幕》
另外,《南方戏剧史A幕》也是他完全虚构的一本书,涉及的作者、故事均不存在,内容是陶辉的个人经验和道听途说的记录。这个系列中,既有对书籍作者冷水花的采访,也还原了应该有的情景。
陶辉作品场景中的荒诞和夸张,也呈现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和危机。
| 郑源:与图像有关 |
郑源
2014年,还在美国上学的郑源有一个有趣的言论,他觉得在图像充斥的今天,似乎不再需要重新用摄像机去创作新的图像,此后对图像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
郑源《图像研究》 2014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没顶画廊
例如,2014年的电脑桌面录屏作品《图像研究》中,所有素材源自他网络教学的视频素材,例如卷烟教学、《花花公子》杂志封面拍摄教程,网络Photoshop教程等等。还有同年的《无事发生》,两个屏幕中,一边是空无一人的空旷街道,偶有车辆过;另一边是电脑实时的同一条街道模拟景象,而这条道其实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处于美学考虑,她选择不讲这场意外拍下来,保持画面的整洁干净。
郑源 《游戏》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没顶画廊
2017年,郑源希望在作品中反应,“世界是如何被图像所再现的?”。
于是在《游戏》中,他对不同图像媒介进行“呈现”与“观看”的解构,涉及非常多的影视图片素材,包括传统摄影到电脑生成图像(CGI)的比较,从体育赛事电视转播中摄影机位置的追踪,到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中对人眼的模仿等。郑源试图在问,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由图像构成,那图像构成的世界会不会改变我们的观看方式?
郑源《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2018年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没顶画廊
2018年,郑源的《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以特殊的纪录片形式,还原了一场真实事件。西北航空公司是1989年成立,仅仅存活了14年就破产了,郑源对西北航空公司做了考古式的调研,这个影像记录了航空公司破产后,所有飞机包括飞机零件,变卖流转到世界各地的情况。
《一次成功的投递:诗人了小朱》 2017年
《一次成功的投递:诗人了小朱》作品中,登门而入的外卖小哥是小朱,他接受郑源邀请采访,话题从青年时期的理想开始,无法挽回地滑入了职业的选择与琐碎的生活。随着聊天的进行内容也慢慢走向了形而上:诗歌,与写诗的环境。诗人,和诗人被放逐的历史,这些话题被一一带入了这场随机发生的对话中。
| 唐潮:灵感性创作 |
唐潮
唐潮被形容为灵感性创作,他会在不经意间想到一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并且作品总会在平铺的空间中释放出一些言外之意。
唐潮 《唐潮》图片致谢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
例如,还在中国美院读书时期,唐潮创作了一段影像日记《唐潮》。画面中,唐潮因登顶不得,在山上烧了一把椅子,并自己说着话。现在谈起这件作品时。唐潮表示:“创作这件作品是因为,觉得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心理状态。”
唐潮《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图片致谢艺术家
《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也是在外出中,看到两边一闪而逝的景色突发奇想创作的。鳞片通常比喻无足轻重食物,而在运行的过程中,参照物不停移动、消逝,只有流动本身才是禁止和坚固的。
唐潮《地方摄影》图片致谢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
自2016年,唐潮开启了《地方摄影》(Local photography),这件作品是与两个湖南地方刑警合作拍摄的项目。作品中的摄影既有刑警拍的,也有唐潮拍的,并没有区分,而是将两种照片混放在一起。艺术家试图说服刑警在拍摄“取证”照片之余来进行摄影“创作”,但取证有自己的方式,因此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并在试图互相纠正对方的方式方法。在作品中, “作为刑警取证的摄影”与“作为艺术作品的摄影”为观者提供了关于摄影的两个不同的思考面向。
唐潮《蝴蝶暗房》2019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9年,唐潮完成了3屏影像作品《蝴蝶暗房》,他把演员扮演的士兵安插在上世纪30-40年年代的图集中,尽量还原因环境所迫产生的自娱自乐。影像是唐潮自导自演完成,也是他比较成熟的作品。
|李爽:与电子风景有关,与全球性流通有关 |
李爽
李爽常年生活在国外,旅居在各地,所以本身就是一位跨媒介、跨地域的艺术家。她的作品置身各种全球性流通性系统中,组成当代电子风景。
李爽《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图片致谢艺术家
她早期(2015年)行为作品《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已经在严肃讨论对于移民问题、身份偏见的话题。她背着“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的标语,行走在美国时代广场上,来自各个国家形形色色的人与她互动,产生对话。作品由双屏组成,右边是网络、新闻媒体对她行为解读和观点。
李爽《T》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7-2018年,李爽围绕“性”的探索创作了作品《T》。在作品中,李爽创建了女袜淘宝店的虚拟女客服角色,其实客服背后是男生,但老板硬性要求以女性的身份去与用户沟通。这件作品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颠倒,男性要服务于女性。画面中一双脚一直在动,而李爽选择脚的意象不言而喻,因为脚从古至今是对女性身份缺失的物化符号,也展现出性别在社会和家庭结构中被赋予的刻板印象。
李爽《只想在你枕边长眠》
随后,李爽创作了《只想在你枕边长眠》。影像讲述的是一个在法国母亲和一位在义乌少年网恋的故事,但其实暗线是在讨论关于黄马甲事件,因为义乌制造的黄马甲背心,流通全球,被外贸进法国进行了一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运动。
在她的创作中,研究着不同形式的科技怎么将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她觉得,媒介与使用者,以及与媒介相互之间的互动,都占据重要的位置。
(部分图文鸣谢OCAT上海馆)
“自由联接”2020 OCAT x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
展期:2020年5月16日 - 2020年8月16日
地址:OCAT上海馆 |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丨你必须知道的15位中国80后新锐艺术家
我们共同怀念他——耿建翌
刘诗园、翟倞参加 OCAT 深圳馆展览“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第九届ART021,被关注的16位年轻艺术家
2023上海万圣节,绝对是最好的当代艺术现场
两开花的侃爷,是艺术家还是神经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