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詹贵祥:婺源的追思

婺源的追思

作者:詹贵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很早以就读过小学课文《詹天佑》,课文里的印象:京张铁路、“人”字形、居庸关、青龙桥站、塑像……还保留至今;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也镌刻于心。还因为是同姓同宗的缘故,在少年时代,我就对这位先辈肃然起敬,并为之骄傲。
今年5月与妻子一同出行去江西婺源,是为参加一次恳亲会。会后,我们还顺道游了篁岭、西递和徽州古城等处,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徽州文化的深厚,而此行中的恳亲活动与名人寻访,则难以忘怀——
提前两天出行,是出于旅游线路的安排。5月16日早上,从贵阳北站乘坐高铁去上饶。到站后即利用下午的时间,坐公交去了位于城边的上饶集中营参观。之前,我们曾去过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集中营,每一次,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事迹,都使我们深受感染……次日,游览三清山,在浓雾中爬石级、走栈道,欣赏了神奇的景观,如梦如幻。下山后,赶乘当天的高铁到了婺源。
婺源站紧邻县城,颜值很高,极具特色。走出站房,在明媚的阳光下,宏大的站前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詹天佑的雕像。这是一尊高大的立像:詹天佑身穿西装,右手拿着遮阳的帽子,轻迈步子、风衣的下摆飘动,仿佛勘察途中走在崇山峻岭,极富动态感。他目光炯炯、神色睿智,投射出沉着、坚毅、英武的气概。怀着敬佩的心情,我在这位敬仰已久的先辈的塑像前留了影。当晚自行安排,住婺源县城。
“弘扬詹天佑精神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界詹姓恳亲大会”是这次活动的主题。18日一早,我们就去婺源大酒店报到。素有“中国最美乡村”称誉的婺源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人辈出,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故里。史上全县有552名进士,文人学士著作有172部被列入《四库全书》。婺源是江南詹氏的发源地,詹天佑的故里。活动在这里举办,有着特别的意义。
酒店的大厅里,穿汉服、配绶带的迎宾女微笑有礼,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从早上到傍晚,共有一千多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外籍的宗亲,陆续赶来这里集中报道。大厅内外,人来人往,相互问候攀谈,弥漫着浓烈的情味。除了会务指南和会刊,我们拿到的纪念品,是一枚詹天佑头像的胸章和一盒文房用品:歙砚、徽墨和毛笔,均是古徽州的特色产品。古代婺源属于歙州地区,所以那里的砚台取名为歙砚。砚台上方刻有族徽和一列正呼啸而出,奔驰在山岭间的火车。由此可见组织者的用心。
今年,是詹天佑逝世100周年,也是由詹天佑主持、中国人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通车110周年。当天下午,在另一个酒店举行了弘扬詹天佑精神研讨会。我没在邀请人员之列,也没去参与。晚上,我们省参加研讨会的负责介绍了会议的情况:与会的主题演讲者、有关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优秀的詹氏后裔代表,就詹天佑的精神和中国工程师在国家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认为詹天佑是中国工程的开创者,不愧为“中国铁路之父”。大家表示要学习他勇于创新、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的爱国情怀。他说自己听后很受教益,特别是其中一个大学的年轻女博士的演讲,使他感动得几度流泪。我为自己没有主动去参与旁听,感到有些遗憾。
当天晚上,在婺源国际大酒店举办欢迎晚会《天佑婺源》,分住在三处酒店的宗亲都来这里观看。会场外,有着装的鼓队和表演欢迎:擂鼓、放纸花、扭秧歌,未进入场内,便使人感到温馨备至。晚会的气氛很浓烈,有高大上的格调。族人组织者特别邀请了名家前来献艺。登台表演的有著名歌唱家幺红、相声艺术家刘云伟;有梅派传人史依弘;有春晚表演者,也有当地的歌曲、舞蹈……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相继亮相,全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为这台晚会的取名点赞!“天佑”是詹天佑的名,它不仅是对一位故里名人的敬仰;也表达出婺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而自古以来,这不也是天下黎民百姓呼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虔诚祈愿?婺源人民一直引詹天佑为傲,对这位开启中国走向现代化门槛的伟人,他们的感情是深厚的。当地多次举办詹天佑纪念活动;婺源高铁站前有一条大道就命名为”詹天佑大道”;县城里主要的街道、大桥、学校以“天佑”取名,其他以天佑命名的市政设施亦随处可见,这充分体现了婺源人民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与缅怀之情。
祭祀大典,是恳亲会活动的重要议程,定于5月19日在县城40公里外的浙源乡庐坑村中华詹氏大宗祠举行。由于前一天晚上看完晚会之后又参加开会才睡,我们早上起来吃完早餐时,大会统一安排的大巴车都已经走了。还好,酒店门前停有一辆的黑色轿车,车主刚要发动起步时,见我们穿着本省的参会马甲在张望,便停下来打招呼,叫我们上车。车主告知我们,他是宗亲,叫詹爱华,就在浙源乡的医院上班,参与这次会务的组织活动。
车疾驰在平整而弯曲的路上,在雨水中穿行。窗外清流潺潺,山峦青翠,云雾缭绕,快到庐坑村的时候,乌云密布,雨更大了。车子从村里堵到了村外,我们的车只能缓缓地移动。詹爱华递给我一把伞,照着他指的一条坡路,我们踩着泥水往下走,进了村子。大宗祠前早已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这是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组织有序、热情充沛的盛典。是日,海内外和婺源当地的詹氏族亲共2300余人齐聚一堂,缅怀先祖。人们穿着不同色彩的马甲、队服,举着标牌站立在大宗祠的内外,唱着“我们詹家人,走过了多少风雨……”但见国旗挥舞、族旗林立、群情激荡。庐坑村也是知名的侨乡,全村400多户就有侨胞侨眷220多人。第一届世界詹姓宗亲恳亲大会,是去年在台北举办的。组办者热情地接待了大陆代表团的宗亲,一起追根寻脉、畅叙亲情。在台北阳明山的詹氏大宗祠,500多人参与的祭祖大典气氛肃穆、庄重有序。这次来婺源参会的台湾的代表团有130多人,阵容不小。他们不仅远道而来寻根问祖,更有资助者慷慨解囊,甘于奉献。同在华夏大地,同为炎黄子孙,台湾和大陆的詹氏宗亲,共同抒写着“同根同源,两岸一家”的血脉情缘。
中华詹氏大宗祠背靠青山,视野开阔,前方一湾小溪缓缓流淌。詹氏宗族自周宣王封支子为詹侯始,迄今二千八百余年。公元588年,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避战乱迁居庐坑,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村子里的路边,有四棵树龄在1000多年以上的珍贵楠木,相传是庐坑詹氏一世祖黄隐公(詹初)亲手栽种。中华詹氏大宗祠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白墙黛瓦,雄伟典雅,前后分为三进,徽派建筑风格,是海内外詹氏宗亲悦色解囊,出钱出力,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历时数年修建而成的。他的方位朝向、格制尺幅乃至石级步数,石狮华表,都有着传统文化中风水地理的依据和特定的象征寓意。祠内木枋上的雕刻不单有反映忠、孝、礼、义、信的画面,还有14幅木雕画全方位地反映了詹氏发展历程中千载传颂的杰出人物,更有一幅“盛世善举”的雕刻体现了当代詹氏宗亲血浓于水的大爱之情。其匾额联语,族颂家训、功德善举、名人史迹……无不体现出中华詹氏望族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内涵深厚的宗族文化根脉。婺源詹氏以“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为家训,“行仁义事,存忠孝风”为家风,培育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历史上,宋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詹骙以其策对开首便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而深得孝宗赞赏,夺得状元功名,大魁天下;而在历代科考的300多个詹姓进士中有近百人的祖居地在此。作家周伟说: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我信然。
上午10 时18分,祭祀大典正式开始。鸣炮、击鼓、撞钟!奏唱族颂!随后,祭祀流程有序进行:齐奏乐、上果品、献少牢、拜天地、宣读祭文,向先祖进香、瞻仰列祖列宗神像……
12时许,在大宗祠内安排午餐。或许是詹氏后裔的祭祖热情感天动地,开席不久,大雨如注,露天的桌席已无法用餐。很快,宗亲们得到了有序疏散和安顿。其间,现场没有出现抱怨、争吵,更多的是彼此谦让、互相关照,这情景让人着实感动。此前,看到中华詹氏宗亲的“族长”参加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举行的公祭大典的视频,为之肃然。
祭如在。祭祀大典,承载着海内外三百多万詹氏后裔的希望和梦想,凝聚着爱国爱家的浓厚亲情。
雨忽大忽小,一直不停地下,趁着典礼举办的空隙,我进入紧邻大宗祠、兼作餐厅的詹天佑祖居纪念馆内。詹天佑的纪念馆全国有4处,这是其中一处。另外3处分别在北京、武汉和广州。这个纪念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展厅,被确立为江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室内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的方式全面展示了詹天佑爱国奋进的一生。我逐一认真地观看,默默地回味,对这位先辈伟人的成长足迹、思想品格和杰出贡献有了清晰的了解:他少年留洋,发奋求学;风餐露宿、吃苦耐劳;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廉洁奉公、甘于清贫;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他注重做人的操守“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因小忿而萌倾轧之念。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皆我青年工学家所必守之道德也。”当他获得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致函美国耶鲁大学,表示“一切荣誉应归于母校。”而使我深受感动并受到极大触动的,是他身上耿耿炽热的爱国情怀和磊落坦荡的凛然正气。他求学,是为中华之崛起:“各尽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他善于引进和使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又极力维护国家在铁路方面的主权。
实际上,詹天佑从父辈开始已离开婺源,外出经商,詹天佑本人也是在广州南海出生,长大,并未踏足过婺源。庐坑村和祖屋的景色模样,或许他只是听过讲述,自己并未见识,但他还是接受了家风古训的熏陶,继承了徽州人读书重教的书乡传统。在婺源,当地人以出了詹天佑为荣;在美国,耶鲁大学以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为荣。詹天佑是中国早期工业革命的开拓者,他奠定了中国铁路稳固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优秀的工程师,自此,中国的铁路建筑史上,不再是外国工程师独霸的局面。詹天佑的影响,超越国界,穿越时空。周恩来曾高度评价詹天佑“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基辛格曾由衷的夸赞道:“我认识你们的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詹天佑。” 
詹天佑在去世前,曾抱病登上长城,望着自己修建的那条铁路,感叹道:“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我想:如果先辈詹天佑能看到今天我国的高铁如此发达,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路网,并已走向世界,他一定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走出纪念馆,仰望着中华詹氏大宗祠前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詹氏族旗,不禁释然:据考证,1923年,孙中山先生曾应辛亥革命先驱、同仁詹大悲之邀,为湖北蕲春县田家桥詹氏族谱作序。序中有言:“余曰:夫天下一家,则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世之极治也,抑自治非臻于是亦不足以言其至也。”这篇散失的序文,同样体现了他的大同理想和唤起民众的思想升华。“余稽詹氏先代,时有人为天下之人尽瘁。”这是对历代詹氏族中贤才英烈的赞扬。
 在婺源,我增强了对自身根脉的认同感,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宗族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詹贵祥,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织金县文联原副主席、作协主席。有文学评论、散文及歌词发表于不同级别的报刊并有获奖。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规·文化地理】醉美婺源 秀丽庐坑
婺源詹氏家族简介
《百年凝眸》:20年代上饶影像
广州这个大大大名人,竟然还有这么一段秘闻…
留学不是为了回国当高官拿厚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风家教
【徽州名族家风】纯良家风涵育英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