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来西亚的前世今生:早期历史的马来西亚都受到哪些国家的影响?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着马来西亚。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

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国。

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马六甲苏丹王朝最后一位苏丹的儿子逃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民丹岛,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柔佛苏丹王朝。马六甲的统治消失后,马来群岛分裂为众多互相争战不停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亚齐、文莱、柔佛和霹雳。其它国家有万丹、日惹、吉打、雪兰莪、苏禄和登嘉楼等。

16世纪末,欧洲商人在马来亚北部发现了锡矿,透过锡的出口,霹雳变得富强起来。欧洲殖民势力继续在这个区域扩张。葡萄牙控制了对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的贸易。1571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

1607年,亚齐苏丹国兴起,成为马来群岛最强盛富裕的国家。在伊斯干达·穆达(Iskandar Muda)统治下,这个苏丹国控制的范围延伸到苏门达腊与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他征服马来半岛的锡矿产地彭亨,并将彭亨苏丹掳往亚齐。他所向披靡的舰队在1629年攻打马六甲的战役中瓦解,依据葡萄牙史书记载,当时葡萄牙与柔佛的联军设法摧毁他的所有船舰,杀掉19,000名战士。然而,亚齐的军力并未被摧毁,因为在同一年亚齐征服了吉打并把许多吉打人民迁到亚齐。这位苏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后来成为他的继承人。在Iskandar Thani统治期间,亚齐专注于巩固内部及宗教上的统一。

这段期间,马来亚各苏丹国的虚弱,为从其它地区人民移入这些马来故土创造了条件。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来的布吉人海盗经常袭击马来亚海岸地区。1699年他们刺杀了柔佛最后一位马六甲血统的苏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兰莪。从苏门达腊来的米南加保人也迁入马来亚,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森美兰。柔佛的覆灭在马来半岛上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暹罗的大城王国部分填补了这个空缺,将北部的五个马来国家——吉打、吉兰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楼——变成自己的属国。柔佛覆灭也让霹雳成为马来亚苏丹国之中的领导者。

18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经济重要性快速成长。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茶贸易,增加了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锡用在茶叶箱的内衬,具防潮作用。马来亚的胡椒在欧洲也享有盛誉,而且在吉兰丹和彭亨有金矿。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一批外来移民涌入马来人的世界,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华人定居在城镇并很快掌控了经济活动。这建立了往后200年的马来亚。

东南亚的几个岛屿国家,早期都是欧洲几个国家的殖民地,在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奔溃,这些殖民的国家开启了独立化浪潮。1945年,“新马”作为整体实现了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的和平转变,完成了国家机构、民主体制的初步构建。但是接下来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从脱离殖民管控到“新马”的分分合合,马来西亚实现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背后,那些本来属于殖民地独立的积极动力:譬如民族主义、身份认同乃至国家意识等等,接下来都成了“新马”分离的矛盾根源。所以看似是和平转变,实际上自我发展背后充满了困难和艰辛。

殖民统治时代的困境,遗留长久分裂弊病

早在16世纪末,英国人为了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寻找和建立贸易基地,就曾和葡萄牙争端不停,到了1786年,莱特率英军正式占领槟榔屿,才揭开英国入侵马来亚的序幕。但是马来亚的吉打苏丹为了取得援助以维护独立,答应出让槟榔屿,结果后来英国印度政府没有履行承诺,吉打苏丹非常生气,双方只得以武力说话。很显然马来亚赔了夫人又折兵,英国占据了槟榔屿后又迁移到新加坡,将整个马六甲纳入其殖民版图,建立起了“海峡殖民地”。由孟加拉总督管辖。也就是说马来半岛在1867年前属于次殖民地,之后才成为直接的殖民地。

为什么英国能够很顺利的统治海峡殖民地三个地区?

马来半岛上主要是这些地方都以移民居多,大多是来自亚洲南方的移民,当时并未形成政治组织和团体,而马来人又无法管理这些移民。也正是因为如此,英国对海峡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废除了传统的政治结构,设立了由总督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另有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的殖民地。

海峡殖民地的建立奠定了英国在远东的霸权,不过英国政府的霸权开始只对针对贸易,对马来半岛内陆各邦采取不干涉政策。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原料市场的需求增大,英国才由资源转移到干涉半岛内部的政策和事务。这一干涉不要紧,因为内部争斗的扩大化,马来半岛中部的4个州全部变成了英国的保护管辖地,成了名义上由世袭苏丹统治,实际上上却由英国外派官员总揽所以事务,其中包括外交以及国防。如此一来,便为接下来英国实施种族分离政策铺平了道路。

英国分政区统治,实际上是分离政策

英国人在取得“四州府”的统治权后,进而取得了“五州府”的统治权,也就是把权力扩大化,控制了整个马来半岛。为了进行因地制宜的管控,英国殖民政府将马来亚分成三个行政区统治:第一是海峡殖民地,属皇家殖民地,由英国殖民大臣指定的总督在行政、立法两个会议的协助下进行统治;二是马来联邦,即英国政府的保护国,设总驻扎官,向海峡殖民地总督负责。在初期,英国人在马来联邦各邦设立州务会议,讨论宗教和马来人风俗问题,苏丹的权力受到削弱。后来为了缓和与苏丹的矛盾,到了1909年,英国又设联邦会议,苏丹和英国驻扎官以及商人代表共同讨论财政立法等事宜,但苏丹没有决定权和否决权。1927年联邦会议改组,由官方议员13人、非官方议员11人组成,苏丹不再参加。由于马来苏丹的抗议和反对,塞西尔·金文泰在任海峡殖民地总督时,下放了部分财政权和立法权给以苏丹为主席的州务会议,各州苏丹的权力地位才有所回升。第三是马来属邦,也是是英国政府的保护国,归海峡殖民地总督管辖。马来属邦的施政也要听从英国驻扎官的意见,但苏丹的自治权相对比较大。属邦没有统一的立法会议,只在各邦设立以苏丹为首的州务会议。

也就是说,虽然英国在马来亚设立了各种形式、不同级别的立法会议,但殖民地总督和各级驻扎官对殖民地和保护国的重大问题,始终拥有绝对的决定权。英国的分区统治制度使马来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对后来马来亚独立以及独立后各族群之间分分合合埋了一个定时炸弹。

反殖民浪潮,独立运动背后是“各自为营”困境

英国对于海峡殖民地的管控模式是:让马来人享有优先权,殖民政府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并维护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权;而让亚洲南部移民们自主管理,设立专门的事务司,经济上移民是旷工;对印度人,殖民政府主要通过其移民机构进行管理,经济上让印度担任各个橡胶园的工人。这种统治结果是长期把当地的三个族群隔绝开来,各在保留独特的经济领域、文化倾向和社会生活,这些都与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政策和多元种族社会结构相适应。

英国殖民统治引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20世纪初,马来亚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的政治运动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种族性和外向性。

比如1904~1926年率先发起独立运动的马来人,受埃及和土耳其改革运动的影响,马来人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到了1926年,新加坡的马来人开始注意当地马来人经济落后的社会问题,在海峡殖民地率先成立了维护马来人经济地位的“马来人协会”。1937年以后,在马来亚涌现了不少马来人协会,都以抵制两大移民的影响,保护马来人政治经济权益为目的。

特别是受到在印尼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曾有一些激进的马来人建立激进组织——马来亚青年联盟,抨击英国殖民统治,提出马来人与印尼人联合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但追随者不多。很显然,马来半岛上的独立运动和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的反殖民依托基础截然不同:后者是高举了“民族主义”和宗教意识来凝聚民众,而前者由于长期以来的“分而治之”政策,使得三者各自为营。虽然说此时三大阵营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争取独立,但是一旦争取到了各自的权益后,他们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共同体来维系,使他们团结和睦。

加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短暂的侵入,后来英国重返马来亚,为了护住自己的利益,前后施行了多种政策:从“马来亚联盟”到“马来亚联合邦”,三大阵营总是被英国殖民当局拉拢来去,造作族群之间矛盾的深化。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马来亚被日本占领。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共在英军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军,进行抗日游击战,在日军后方展开游击战,成为马来半岛日据时期的抗日主力之一。马共采取联英抗日政策,马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军发展到1万多人,成员除了华人,亦包括马来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共同努力之下,解放了马来亚一半土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共开始转为进行反英殖民活动,进行罢工、罢课,与英殖民政府关系日益紧张。1948年6月,霹雳和丰有三名欧洲籍的园丘主管被杀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马共等多个左冀政党为非法组织并展开取缔,马共从和平斗争转为武装斗争,再次走进森林展开游击战,全马进入紧急状态。1949年,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后改名马来亚人民解放军)成立,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60年代,之后渐渐退守于马泰边境的森林之中。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马共相继放下武器向东南亚各国政府投降。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59年6月3日,英属的新加坡被英国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属砂拉越和英属北婆罗洲(沙巴州)也分别相继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三者自治时期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但并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经多次争论对抗,马来半岛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终于于1963年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

随着以华人为主导的新加坡的加盟,整个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数量也持续增长,当时华族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42%,和马来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后来“马来人至上”的观念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马来族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华人和印度裔被认为是承蒙马来族的恩惠。

独立后的“新马”困境,分分合合到彻底分离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国在马来亚,特别是新加坡的军事惨败,引发了公众、国内外媒体对英国殖民政策的抨击。英国不得不调整政策,甚至于认为正是战前的殖民统治存在诸多缺陷,马来半岛的迅速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马来亚的分散统治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战时内阁决定成立马来亚计划小组,负责重新制定计划,甚至于试图大力削弱当地苏丹的势力,这些新政策导致的结果是:马来亚一开始是作为整体走向独立的,但是由于英国对其的过多干涉,引发了两边的冲突。

当时英国最大的的目的是打算把新加坡从马来半岛上分离出去,这主要是源于历史契机:一是马来人担心政出新加坡。在历史上,马来亚的高级专员和海峡殖民地总督是同一个人,而且其官邸设于新加坡,马来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如果新加坡包含在联邦之内,那它将成为联邦事务的中心,马来人在心理上将难以接受这个计划。如果从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分离出去,把政府设在吉隆坡,马来人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现实。

二是马来亚的族群人口比例,马来人占比更重,但是亚洲南部移民也是一个重大的族群,如果把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合成一个统一的联邦,移民将成为第一大族群,必然会引来马来人的不安。

所以计划制定后,并没有立即对外宣布,而是直到1946年才正式公布,没想到立马引来了强烈的反应。不管是英国国内,还是马来半岛三大族群之间都表示不满,尤其是新加坡的马来人,认为这种分离手段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分离,于是整个马来民族主义者在英国和马来亚两地同时展开抗议活动。

英国感受了极大的压力,于是不得不转变态度,选择偏向于马来人,向民族主义者做出退让,放弃了马来亚联邦计划,取而代之的是“马来亚联合邦计划”,维护了苏丹的权利。“马来亚联合邦”计划之后,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更加偏袒马来人,这使得非马来人处于不利地位,也就是说应该试图把马来亚重建成一个马来人的国家,苏丹拥有更大的权力,而新加坡似乎非马来人更多,受到的移民的参政占比也更高;新加坡和马来亚之间的裂痕已经累加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新马”分治到试图谈合,最终又分道扬镳

在英国的“马来亚联合邦”此计划下,新马依然保持分治,新加坡仍是皇家直辖殖民地。持续的分治手段以及世界独立浪潮的掀起,马来西亚于1957宣布独立,后来新加坡又在1965年选择自治。

但是新加坡与马来半岛之间仅隔着柔佛海峡,在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曾是天然的整体。虽然两者被分离治理着,但是这种分离并非绝对的,战后新马两地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加坡的推动下,东姑拉曼于1961年5月27日发表声明,希望加强马来亚地区间的联系,不管是从政治还是经济上,双方都有着“同属性”的条件,两地合并的呼声从1946年新马分离时起就从未间断过,不幸的是各种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从殖民时代的族群分离到战后的政权分离,历史的意识分离已经太久太久。加上双方阵营各派的看法和关注的焦点不同,从双方自身身上都没有看到很强的合并态度,也没有自信。只得让这种呼声停留在上空,慢慢消失。

 分开不等于是件坏事,因为突破独立的重重困境后方能见彩虹

新马分家后,双方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两个唇齿相依国家间的关系却非一纸分家协议就能了断清楚的。马来西亚独立发展后,很大层面上都效仿了新加坡的先进调整,特别是对于族群问题的处理。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出,马来西亚因为族群矛盾,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给整个独立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到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学习了新加坡的先进文明之处,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族群做了一系列调整,解决了长久以来的族群冲突问题。

1971年到1990年是战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三大民族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旗鼓相当,但是这都是基于经济层面获得的安稳,实际上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族群的矛盾可能会再次凸显。

说了这么多,不知大家有没有心动呢?不管你有没有心动,今天的重点来了:马来西亚的这些知识,你到底知多少?

一、马来西亚的国土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两部分中间隔着一个遥远的中国南海。大家有兴趣可以打开地图看下:西边这一部分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只隔了一道很窄的海峡(即柔佛海峡)。东边这一部分(沙巴、砂拉越两州)与印度尼西亚共处一个岛屿——加里曼丹岛。而这个加里曼丹岛就是史书里的婆罗洲,想必大家在历史课本中都读到过这个名词。

二、历史上(1963年-1965年),新加坡曾经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后因为矛盾不断升级,新加坡最终独立。

三、马来西亚是一个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的国家。虽然这里的华人很多,但伊斯兰教民更多,就连国家元首都是伊斯兰教民。

四、马来西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属于婆罗洲。虽然中国离马来西亚很近,而且自古就与婆罗洲有密切往来,但这里如今却是伊斯兰教的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来西亚国王,为什么有9个家族轮流当?
新加坡
马来西亚华人“以粽搭桥”传承文明 马来西亚有多少人口
马来西亚国家的由来
马来西亚概况
坐拥世界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的国家——马来西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