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白居易研究中心

论白居易的生存策略
朱宏卿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写了本《白居易传》,全书皆是褒扬。我读后在心灵深处树立一座丰碑,关于白居易的丰碑。后来我到洛阳工作,自然有了拜谒白居易墓的方便。琵琶峰青青,伊河水淙淙,时代的沧桑变化,人间的荣辱浮沉,让我由不得想起白居易。白居易是位诗人,是位政治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是知识分子应该崇敬的偶像吗?他的一生行止值得像我的老师那样击节赞赏吗?是的,白居易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对国家,对人民,也对他自己。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李豫时期,卒于唐宣宗李忱时期,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朝,享年七十五年。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极不平静。安禄山叛乱之后,唐朝一蹶不振。当时的权力结构为外府(泛指驻军在外,拥有兵权的藩镇)、内府(由宦官把持的宫庭)和朝廷(政府)。大权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这样的权力结成是极不正常的。皇帝之下,政府,应该总揽全局,但此时政府的行政命令连长安城也出不了,政府,徒有虚名而已!这就注定了争权夺利,动乱不已;国势衰微,人民遭殃。这样一个时代,即使聪明绝顶的政治家也难以有所作为,作为一介书生的白居易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白居易生于大唐盛世,以其出色的政治主张和杰出的才华,应该做出更伟大的事业的。时代迫使白居易做出选择,先哲早已教导的生存方式。他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行止。但纵观白居易的一生,至少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他过得相当悠然陶然,最后的十八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不论外界如何风狂雨骤,甚至如何血雨腥风,虽心境悲伤,扼腕叹息,都仍能顽强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免被拖进污潭而声名狼籍,所以,他貌似超脱,俨然不在三界内,逃脱五行中,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尽管他心灵深处充满痛苦。此种处世的妙法,非一般知识分子所能做到,感谢白居易的聪明睿智,否则,中国就失去了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虽欲高山仰止也不可得了!
  白居易天资聪敏,才华横溢,元稹为白居易诗作序时写道:“乐天未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辞赋,二十七举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位,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此开始了仕途生活,作秘书省校书郎,作县尉,作翰林学士,又当了三年左拾遗。左拾遗虽说品位不高,职权不大,但有监察之权,可以常常和皇帝见面,可以“拾遗补阙”,抨击朝政。三十五岁之前的白居易,应该说是一帆风顺的。他像其他受儒教熏陶的知识分子一样,忠君爱国,希望救斯民于水火之中,振兴大唐,创造一个煌煌如贞观、开元一样辉煌的时代。他年轻气盛,自负才高,忠诚耿介,毫无顾忌地对皇帝、对朝廷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史载:某次他竟为一件事和宪宗争吵起来,弄得皇帝狼狈不堪,退朝后,宪宗咬牙切齿地说:“白居易这小子,我早晚要收拾了他。”此时的白居易名声甚高,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也很重要,加之他很会写诗,又自觉地继承《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发扬从杜甫开始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诗的写作,以诗针砭时弊,以诗为民请命,把诗作为武器同社会上丑恶的现象作斗争。此时的白居易锋芒毕露,英姿勃勃,完全像一位战士,一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战士。他留给我们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可作明证。但是,时代容不了这样的战士,当权者和达官贵人讨厌他的讽谕诗,所以三年左拾遗任期一满,立即被免去现职,改授赞善大夫——“赞善”“赞善”就是让你歌颂,让你拍马屁,让你歌功颂德,这样,你还可以喋喋不休地争辩于朝廷吗?还可以面君直陈吗?官职更迭,是对白居易的警诫,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更是对他的打击。但他仍不甘心,就同好友元稹避居于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时事”,写了《策林》七十五篇。我翻读《策林》,确实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忧国忧民之心,治国求强之道。但可惜中唐时期的皇帝大都孱弱,加之外有强藩的飞扬跋扈,内有宦官的牵制阻挠,不论《策林》如何好,是绝对不可能被采用的。这是白居易的悲剧,是时代给白居易制造的悲剧。也是中唐以后所有有志于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者的共同的悲剧,陆贽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但不也是作为不大吗?“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嘛!很多事情并不是仅仅靠人力所可完成的,历史并不过份钟情于那些杰出人才,历史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转的。白居易当然认识不到这一点。书生意气,使他突然从狂奋的高峰跌落下来,从此以后的白居易直面现实,调整心态,以超凡脱俗的人格,开始了人生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白居易四十四岁那年夏天,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在长安街头,在光天化日下,将当朝宰相武元衡刺杀了。朝中的权贵们都清楚它的背景。“都清楚”又都不讲——矛盾纠结太复杂,背景太复杂,杀手的指使者靠山权势太重(以后宦官连皇帝也杀过呀!),谁都不愿以身家性命作赌注去主张捕捉杀手,明正典刑,可白居易却沉不住气了。他拍案而起,奋笔疾书,急请捉拿凶犯,为国雪耻,整顿朝纲。我十分赞赏白居易的行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堂堂男子汉,食君禄,做朝廷的官,为什么不讲真话、实话呢?可惜时代不容,特别是他的《新乐府》和《秦中吟》揭露得太深、太具体,语言又直露尖刻,宋人张舜民说:“乐天新乐府几乎骂”。“几乎骂”的诗,被骂的人能释然吗?于是找到了这个机会,说白居易只是一个赞善大夫,你写谏书不是“越位言事”吗?“越位言事”算不了什么大罪,但他的政敌们一齐行动起来,罗织罪名,皇上决定将他调到江州任刺史,但群小们诬他不孝,说白的母亲掉井里淹死了,他还写《新井》诗等等。“不孝”之罪有伤名教,在封建时代谁有这个罪名,谁就难以体面的做人。既为“不孝”,就不能做一个地方的长官。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致元九书》中,引用孟子的两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贬之后的白居易明白了孟子两句话深刻用意:既然你的政治主张遭到排斥,你的生存受到威胁,不可能施展才智,最好的办法就是“独善其身”,不做损害人民的利益的事,不贬损自己的人格,卓然而立;否则,你就要与宦官为伍,祸国殃民。这是白居易万万做不到的。“独善”并非“消极”,“独善”本身就有对现有体制的不满、不屑抗议!白居易被贬于江州作司马之前,志存社稷,胸怀天下,为老百姓仗义执言,不愧是伟岸的丈夫,是傲然挺立的苍松翠柏,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被贬官之后,他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对他后半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自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出教训,大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大彻大悟。他缄口不语了。他乐于这个“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败,非司马之罪,言无责,事无忧”的官位,这是何等轻松自如,何等潇洒的生活呀!他游庐山,参禅拜佛,引酒歌吟,陶醉于水光山色红花绿草之间,并吟诗曰:“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把一个看破红尘、不求权势、潇洒旷达的白居易活脱脱地送到读者面前。
  其实,唐朝的政治是诡谲的。朝廷失去了白居易好像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尺,因此,皇帝对他又有爱恨交加的感情,这就可以明白皇上为什么没有太亏待他的原因了,他在江州只干了三年,就被改任为忠州刺史,作了地方行政长官,一年后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参与国家的最高机密。
  看起来,皇上重用了他,其实不然。因为当时政局太乱,有了官位并不意味着有了权。他认识到这不是“达”,这是被放在“火炉上蒸烤”,因此,他对此官位心灰意冷。而这时朝廷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各路节度使也频频闹事,在长安做官,稍不留意,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加上白居易上疏论河北用兵事,皇上不听,他感到长安身处是非之地,与“独善其身”的信条相悖,他不愿再干下去,于是,请求外任,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三年后调任苏州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苏杭这样富庶繁华之地做官,自然春风得意,悠哉游哉!当然,白居易做地方官确实是尽力为民办事的,如在杭州修筑湖堤,蓄水可灌田千余顷,政绩颇佳,政声很好,至今,杭州西湖还留有白堤,白居易仍活在杭州人的心中。对白居易的善举,我们是绝对不应该忘记的。这之后的数年,白居易一直被皇帝看重,从历史书上查不出对他有轻慢的言行。再以后他就以太子宾客、太子少傅之职分司东都洛阳了。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其豪华舒适不亚于长安,但却远离了政治漩涡。如果为了求得一身清净,保留人格高洁,恪守孟子的教诲,在洛阳做一个不做实事、享受优厚待遇、地位又相当尊贵的官儿,那真是求之不得了!我真不知道,历史上有谁做过这样有福分的大官,而又不理庶务,不担惊受怕。白居易在七十一岁时,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他在中唐做了大大小小几十年官,堪称几朝元老,而真正受到严重打击的只有一次而已。应该说在中唐政治结构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点的只有白居易一人。这是白居易不同凡响之处,是白居易给后代文人留下值得深思的处世哲学,同时也彰显出那些身处极权统治时代,不知进退,甘心摇尾乞怜,求得一杯残茶剩羹之辈,比起白居易,简直是一粒尘土而已!
  当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后,并非所有作为均是可圈可点,应该全盘肯定的。他面对乱世,难免有太过躲避之嫌,我们以平常心对之就显得客观了。白居易是写讽喻诗出名的,也因为这些诗被推下马三年,但到江州任司马后,他就再也不写这类诗了,岂止不写,简直有时有意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白居易违心地写些诗,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他的人文情怀,他的高尚情操,举一例可证明。宪宗元和二年,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写一首《观刈麦》,这是被选入中学课本的,读过它的人很多。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日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初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对农民的同情,表达得多么真挚!二十五年之后,白居易在河南尹任上,又写了一首诗,题目为《与诸公同出城观稼》:“老尹醉醺醺,来随年少群。不忧头似雪,但喜稼如云。岁望千箱积,秋怜五谷分。何人知帝力,尧舜正为君。”将被宦官迎立的皇帝(文宗)李昂,比之为“尧舜”,这明显是违心之作。此诗让人极易产生误解,其实,这也并非难以理解:你要生活,并为人民做些好事,你同独裁者对着干,会有好下场吗?何况文宗是弱智,而宦官却心狠手毒,白居易不如此写能行吗?
  白居易文学创作的时间达六十年之久,在世界文学史上大概只有歌德可以同他相比。古人说:“言为心声”,此言极是。白居易在贬官之前的诗大都是“唯歌生民病”的,即使是《长恨歌》, 也含讽谕劝诫之意。在洛阳的十八年,诗作很多,他在《序洛诗》中说:“作诗四百三十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它皆寄情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这段话说得很实在,“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这种消极情绪,正如前文所言,应历史地进行分析,不能苛求前贤。
  白居易是天才诗人,他一生极重视自己的诗文,生前数次编自己的集子,并誊抄数部,让亲属收藏,并放置于著名的寺院,其意在于流传千古。白居易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他的诗一首也未亡佚,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算一个奇迹。“奇迹”也有两重性:全部保留下来,让后世读者能窥其全貌,像我这种学识浅薄的人,也能从他的诗中看出甲乙丙丁;全部保留下来,免去了大浪淘沙,精的劣的一起让人观看,难免瑕瑜互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孟子提倡的处世哲学。但孟子当时的政治主张,明显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他仍到处宣讲,从一个国家到另一处国家,被人骂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确实“穷”,但他也未坚持自己的处世哲学;后世的大儒大体上也如孟子。因此,我认为真正实现孟子主张的只有白居易一人。白居易在洛十八年,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不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但他从未同人民切断关系。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写出许多好诗。如“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变阳春。我虽心殁身长在,闇施慈悲与后人。”白居易晚年出资修龙门八节滩,是白居易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白居易的人格品位令人倾慕。
  当然,白居易毕竟是千余年前的文人士大夫,他不是神,自然有其不足,有其局限性。他之后的苏轼,处世方法就与他不同。他是以文字获罪的,所谓“乌台诗案”是也。苏轼的诗没有白居易《新乐府》和《秦中吟》的锋芒毕露,他不用诗骂人。但他仍难逃厄运,甚至差点被杀。原因何在?正如苏辙所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名太高”难免引起群小嫉妒和反对,于是他们就分析苏轼写桧柏的诗了,研究的结果是苏轼“攻击皇上”,于是奏章纷纷呈送到宋神宗那里。神宗并不相信这些不实的诬告。但群小们帮皇上分析,上纲上线,弄得皇上也迷糊不清了。皇上及皇上的祖母决不同意杀苏轼,最后只得将他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是在湖州刺史任上被绳捆索绑押到汴京的。长途押解,一路示众,人的面子丢光了。到了京城立刻被投入大狱,昼夜拷问,轮番轰炸。“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一位同苏轼的牢房只一墙之隔的官员这样写道。后来苏轼被流放到荒凉的黄州。在黄州,苏轼自然也会反思的。他当然知道孟子有关处世哲学的教诲。他消极过,但他坚持他的处世原则,他写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浈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择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中国文学有幸,苏轼在此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前、后《赤壁赋》等宏文;苏轼不幸,黄州流放之后,又有惠州及海南流放,终于客死常州。如果苏轼真正按孟子的教诲去做,象白居易那样去做,其结局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总体而论,唐代是比较开放宽容的时代,不搞文字狱是一大功德!不强迫知识分子出仕为其效劳,不株连,不滥杀,不让知识分子在政治问题上表态,等等。这些,也在客观上成就了白居易,使他得以成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楷模。
  白居易有很多让人感佩的地方,他为官清廉,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实事,不拉帮结派打击异已,不坑害人;当然也有些消极的言行及诗文。本文写的是他的生存策略。策略是智慧。行文至此,我也不愿再多说什么了。

  作者:洛阳西工电大原校长

 

 http://www.baijuyi-int.com/xsyjz.as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砺锋 | 见仁见智与以己度人——读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札记
司马青衫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物春秋】白居易宦海沉浮、兼济天下的诗歌人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原来如此风流不羁!
观唐习律53 在他的眼里 长恨歌琵琶行仅仅是次一等的杂诗而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