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契丹

在上一期里,本报记者为您介绍了大辽契丹这个民族的文学成就。在本期里,再为您介绍介绍大辽契丹的艺术成就……

“王得马骨,环得马肉”

如果说起大辽契丹的艺术成就,首先要提到的还是那位东丹人皇王耶律倍。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在我国东北曾经有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深受唐朝文化熏陶,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本身并不与渤海相连。

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取“东契丹国”之义,任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82年,辽直辖之,东丹国灭亡。

《辽史》卷七二《东丹王传》中记载:“(倍)善画本国人物,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皆入宋秘府。”这些有关猎骑、放牧的画图反映了当时契丹人的生活场景。耶律倍还好画龙,《契丹国志》卷十四记载:“先是,图欲镇东丹时乃渤海国亦有宫殿,被十二旒冕,服皆画龙像,称制行令。”他把龙的图案画在服装上,堪称最早的服装图案设计师。现存的一幅辽代作品《人骑图》,因有宋高宗题写的“世传东丹王是也”等字样,或为耶律倍的传世珍品。耶律倍的作品流传入宋的不少,据《画品》记载:“秘阁有李赞华画鹿,角直而岐出,若斜藤相扶而生,长三倍其身,群角森列,故《画录》号《千角鹿》,其实则角上横出才者众也。余谓邪希有鹿两头,而角且千,云南郡有神鹿……此画得之,殆为瑞应而出耶!”

这里的李赞华指耶律倍,是他归后唐后获赐之名,还叫李慕华。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东丹王耶律倍(图欲}是辽代最早也是最知名的画家,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重地位。宋人《皇宋事实类苑》中也承认,这位东丹王“善丹青”。在当时,能和耶律倍齐名的就只有胡环了,他也是契丹的一个著名的画家。《五代名画记补遗》中说胡环是“山后契丹人,善画番马,用狼毫制笔,疏渲骏尾,细紧有力。其体状富有精神,观者以为不减东丹王也……有《射雕》、《啖鹰》等图传于世。子虔,画有父风。”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善于创新的画家,父子相传,专攻画马,成为家学。元代丁立《题环瘦马图》诗说:“渥洼此去几万里,荒草黄云连白沙。”贝琼《题虔雪猎图》云:“北风飕飕大雪湿,越堑凌冈马蹄急。弓开满月不虚发,赤豹黄罴号且泣。日暮两狼归挂鞍,燕支劝酒左右弹。一时快意良不恶,金刀割鲜行玉盘。”这首诗将胡虔的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虽然此画已失传,但我们仍能看到雪的飞扬,马的奔跃,弓的舒张,豹的号叫,罴的抽泣,闻到了酒的醇厚,肉的鲜香。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胡环的传世作品还有《卓歇图》。按照《辽史-国语解》的解释,“卓”为立也,则“卓歇”为站立休息的意思。这幅画的画面上共画了十四个人,六站八坐,从装束上看可分为契丹人和汉人。大地毯之上,两个贵人盘腿而坐,主尊正在饮,有跪献者,有持壶者,另一个正在入神地观看,四位契丹武士恭立在左,其一持弓在手,保持高度的警惕,另三人低领文服,似陪行侍从。旁边还有一张小方桌,两个契丹人在自斟自饮,旁若无人。而在另一张桌子边上只坐一个人,正在挥手招呼着什么,给观赏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因此,《五代名画补遗》称,时人已有“王得马骨,(胡)环得马肉”之评,对耶律倍和胡环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帝工画,善丹青”

可能是受先祖的影响吧,后来的辽代统治者对绘画也十分的重视抑或是叫作爱好吧。比如,《辽史》卷十《圣宗纪》中说:“帝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辽兴宗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契丹国志》卷八说:“帝工画,善丹青,尝以所画鹅、雁送诸宋朝,点缀精妙,宛乎逼真。仁宗作飞白书以答之。”按着大辽契丹的惯例,两国君主不能相遇在同一条道路上。为了表达友情,辽朝便向宋朝索要其君王的画像。《辽史》兴宗本纪重熙二十二年之《谕大臣诏》云:“朕与宋主约为兄弟,欢好岁久,欲见其绘像,可谕来使”。重熙十五年,辽兴宗还亲自画鹅、雁送给宋朝帝王,以示友谊。宋仁宗则以飞白相答,两个原本水火不容的君主,俨然成了画坛上的明星。从以上记载来看,辽兴宗以工笔见长,形象逼真,在画法上注意点缀传神,又带有写意的特征,因此深得宋仁宗喜爱。

出于对绘画的重视,辽朝还在翰林院里附设了画院和专职的御用画家。《辽史》卷四七《百官志三》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翰林画院。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见翰林画待诏陈升。”《辽史》卷一六圣宗开泰七年“秋七月甲子,诏翰林待诏陈升写《南征得胜图》 于上京五鸾殿。”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辽史》中记录得非常少,目前仅见以上这两条材料。

辽代还有不少女画家,著名的有秦晋国妃,系公主之女,嫁给其亲舅舅秦晋国王。在《秦晋国纪墓志铭》上说她“雅善飞白,尤工丹青。所居屏扇,多其笔也”。说明这位秦晋国妃可谓书画双绝,以工笔见长,屏附大手笔,扇秀小品,是位多才又多产的画家。除此而外,能够青史留名的还有南院枢密使萧充,颇得唐人裴宽和边鸾之风。

“辽有国乐”

《辽史-乐志》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声气、歌辞、舞节,征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这里提到的雅乐、散乐、横吹乐等,都是汉唐历代王朝宫廷御用音乐。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辽代,管理礼仪祭祀乐舞的是太常寺,政治地位最高,掌握的乐舞资料也最丰富,仪凤和教坊等机构都不如它。

据说,每逢元旦,大辽契丹在宫廷要举行盛大的宴会典礼,需要用大乐演奏曲破。然后,还要演奏散乐,最后表演角抵。

所谓的“大乐”似指“大曲”。而“曲破”是唐宋大曲最后的快节奏舞曲,是欣赏价值较高的歌舞大曲的最近舞段。“散乐”则多指民间乐舞和杂技等。至于“角抵”嘛,在这里专指摔跤等项目的比赛。

正月初一晚上,大辽契丹皇帝在宴饮时用“国乐”,也就是属于契丹本民族的传统乐舞。

七月十三,皇帝要到离行宫三十里以外的地方扎起帐篷,为的是在第二天举办的盛宴。这一天,随行的各路军队要演奏各自部落的乐曲。从这些史实不难看出,辽的最高统治者贯彻的是以本民族为主又兼顾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做法,对先进的汉族文化更是特别重视。

在这里,还要为您讲述一个非常在趣的细节抑或是礼节,那就是每当大辽契丹举行朝廷盛典并宴饮时,大臣、酋长和使节等都要一边舞蹈着一边向皇帝敬酒。这些舞蹈多是即兴表演,取材于各地抑或是本民族的舞蹈。这样的做法既是活跃气氛,又是一种展示,更是对大辽皇帝表示敬意。

据说,女真人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他们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却拒绝在1112年的一次宴饮时为大辽皇帝舞蹈燕敬酒,险遭杀身之灾。终于,两年后,也就是1114年,阿骨打发动了反辽战争,并于1115年称帝建元。

由此可知,大辽契丹的舞蹈敬酒并不那么单纯,还有很深的政治色彩呀。

大辽契丹的乐舞受大唐的影响非常之大,这可能跟唐灭亡九年后辽立国有关吧。辽的乐舞主要是从后晋传入的唐代小型燕乐,雅乐也在极力仿效汉制。与此同时,宋兴起的杂剧也已列入辽宫廷宴会典礼的节目单里,如辽庆祝皇帝生日,有各种器乐演奏、歌唱,还有“杂剧进”、“歌曲破”、“角抵”等。这些做法既继承了汉唐的乐舞百戏,又保存了契丹及其他民族乐舞的特色,非常的具在兼容精神。

辽代保留下来的舞蹈史料不多,除《辽史-乐志》等少量文字史料外,更多的是辽代建筑中雕绘的乐舞形象。除辽墓壁画、佛寺砖雕外,始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以及通辽市库伦旗的六号辽墓壁画上,都有珍贵的辽代乐舞史料。比如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天庆六年(1116年)的辽墓壁画“散乐图”中,有一支十一组成的完整乐队,中间有一矮小身材的舞人,戴幞头,穿袍,蹬靴,脚跟着地,脚尖离地跷起,腰束带,双臂斜抱肘于胸前,上身右倾,向左侧腰,正翩翩起舞。又比如在通辽市库伦旗发掘的六号辽墓,门额壁画有几个正在奏乐起舞的盛装女伎形象,颇具唐、宋风韵,显示出大辽契丹重视中原文化的史实。

“玄冕黼黻,珠旒交旺”

但无论如何,大辽契丹族源起于游牧,崇尚武学,对文学艺术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大辽契丹政府严禁文字出境,民间私刻书籍都是死罪,再加上金、元对辽的文化破坏严重,以至于辽代的文献能够流传至今的十分有限。如是,除了墓葬以外,辽代的石刻和宗教艺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们也是现存最多的大辽契丹史料。

辽代的很多墓志都具有很高的雕饰艺术水平,特别是在其志冠上,更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性。如梁援及其妻子的墓志志冠上,刻有牡丹花和卷草花纹,形象逼真;耶律宗教的墓志冠更是独特,刻有十二生肖人物图像,头戴巾帻,圆领长袍,手持笏板。这说明辽人已经在使用十二生肖进行纪年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辽代帝后的“哀册”上。比如《道宗皇帝哀册》的上盖内四周阴刻云纹并以八卦作间隔,在盖的四煞则刻绘着云纹和十二生肖人身立像,盖的四角分别刻着对龙,盖侧旁边刻有二龙戏珠。

辽代石刻所用文字,不管是汉字还是契丹文,大多为正书楷体,还有少量的楷行相间,正草互杂,其中有不少堪称书法珍品。比如1989年在巴林左旗杨家营子西匠沟出土的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共刻字1062个,书法近柳体,但其中的水、永、于、处、虞生、箧、先、汉、寿、秋等字又是行草体,十分的少见。

当时,佛寺遍布,佛教徒们也喜欢藏画、绘画。《全辽史》卷八《燕京大昊天寺碑》云:“诏王行己督辖工匠,梓者斤,陶者埴,金者冶,彩者绘。”“栋宇廊庑,亭栏轩牖,甍檐拱桷,皆饰以丹青。”“百二十之贤圣,分其左右。”有的还专门留有一定的壁面,让人题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说史馆辽、五代(唐)十国
刘俊珂 | 辽代海疆的开拓及其经营特色探论
辽代五京体制研究
第1015篇  辽代的东丹国“特区”
【岁月钩沉|沈州的缘起(二):沈阳正式建城的开始——沈州】
读书北牖 | 从辽代第一首诗说起——《契丹国志》读书笔记(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