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有一座“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仅次于陕西省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省定州市的料敌塔,是全国第三高塔,体积为全国第一。

盛辽中京

一提到赤峰市宁城县,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到辽中京遗址,更会对坐落于这个遗址内的那座著名的大明塔赞不绝口。

中京作为辽之陪都,始建于有辽一朝最鼎盛的时期。

在《辽史﹒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阁之状,因议建都。”。

七金山即今天的九头山,土河就是老哈河。

耶律阿保机采取计降室韦、攻破六奚、兵下九郡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后,完成对契丹各部族的统一,于公元916年建国“契丹”。十一年后,阿保机的二子德光继位,改国号“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经过多次战争,辽统治者从后晋那里取得了幽、云十六州,把势力扩大到河北与山西境内。但这并不能满足契丹民族开疆拓土、掠夺资财的欲望。这样,就发生了辽圣宗耶律隆绪于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与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的大规模南征,迫使泱泱大宋签下了看似平等的条约:辽、宋罢兵息戈不再战,条件是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皇帝真宗称承天皇太后萧绰为叔母;辽圣宗允诺称真宗为兄。

如是,一个顾全了脸面,一个得到了实惠,一场政治的“悲欢离合”就此暂时落幕了,是为“澶渊之盟”!这些“压岁钱”虽然富不了一个国家,但对大辽的发展意义重大。

到了这个时候,大辽已经相当的强大了,东定日本海,西至新疆阿尔泰山,北滨蒙古的克鲁伦河,南逼黄河。

随着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大辽统治阶层越来越需要在南部地区建立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统治中心,作为陪都。

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曾升镇州(也称桓州,今之河北正定)为辽中京,世宗耶律阮还曾在此登基做皇帝,但不知为何,不久就废掉了。

何处建中京?

七金山之侧,土河之滨!

圣宗选定地址后,遂“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抑神都之制。号曰中京,府曰大定。”

辽中京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墙全由粘土夯筑而成,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南墙正中是正门朱夏门,朱夏门的东西对称各有一门,东门为长乐门,西门为景昌门。中央干道两侧有与其平行的街道各三条,宽度在8至12米之间。又有东西向街道五条,宽度在4至15米之间。东西街与南北路交插纵横,布局合理,美观整齐,形成了外城内多重的井字形街道,各街道都有排水设施。中央干道两侧为坊区,每坊都有坊门。

所谓坊,主要是作为商贾贸易的市肆、粮食仓库、手工作坊以及寺庙建筑和官府、居民的所在地与住地。辽中京有八坊:东北隅丰实坊、贵德坊;东南隅虎臣坊、致用坊;西南隅货迁坊、利通坊;西北隅世恩坊、迁善坊。

这里还是大定府、大定县、长兴县衙门的所在,设有大同驿、来宾馆、通天馆等接待外国使臣的馆舍。

从上面的这段资料和城市布局不难看出,辽统治阶层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不让宋人觉得北方经济落后,这才仿照北宋之都城汴梁(开封)下大力气建造了自己的“中京大定府”。

接下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京建成的第二年九月,圣宗与其母承天皇太后便接见了由户部副使祠部郎中宋博为正,供奉官、閤门祗候冯若拙为副的贺国母正旦之宋朝使团。这当是宋至中京的第一批使臣。此后,两国使臣往来不断,宋朝的很多名人都来到了塞外。

辽中京的创建,使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向南移动了七百多里,确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到此,辽之“五京”基本形成。另外的四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阳市)、西京大同府(大同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

辽中京于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6年)建城至辽灭亡,计116年。

三教俱兴

辽建中京以后,今赤峰一带,特别是宁城地区,儒、释、道三教俱全,至于佛教更是空前兴盛。

对此,辽的统治者也非常的开明,采取三教并立,诸家兼容的政策。据《契丹国志》记载,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圣宗之弟,齐国王隆裕则更是“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

另据《元一统志》和《蒙古游牧记》所载:到元大德初年,辽中京城内内已有三十多座寺庙或道观,其中金代建有十处,元代建有六处,它们分别是:丰实坊中有圆宗寺、感圣寺、咸圣寺、崇宝寺、楞严寺、大觉禅寺、护国寺、华阳宫;致用坊建有玉清观、头陀禅院(永安寺院);货迁坊中有报圣寺、三皇庙;世恩坊有城隍庙、白鹤宫;利通坊中有净安寺、五岳观;劝善坊有传教寺、崔府君庙、东岳寺;大定府西关有镇国寺、义勇武安王庙、翠微寺;南关有三灵侯庙、白莲寺;南关外土河之滨有龙王庙;大宁县西二里有灵感寺;城北七金山上有三学寺;城南有静安寺;城西百里的香台山上有昊天寺、罔极寺;鸡冠山麓有灵隆寺。除此之外,还有灵峰院、会禅寺、通天观、八方殿、清风殿、天香殿、万寿殿等寺庙和宫殿。

大明塔就在丰实坊内!

塔是佛教的产物。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西域僧人报摩腾和竺兰带着佛经、佛像到洛阳正式传播佛教。当时的朝廷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据考证,那时白马寺中主要的建筑就是一座高大的方形木塔。

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塔了。

到了魏晋以后,“塔”这个词在中国才正式见于著述。

它原本起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来到中国的。

印度最初建塔是为了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因此,塔较为普遍的称为“窣堵坡”,是梵文的音译,原义为堆集土石、收藏遗骨。所以,也就意译为方坟、圆冢或灵庙。

或许,佛教创立之初的塔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土冢或积石冢吧!随着历代的演变和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塔才有了后来诸多的形式。

从塔的底部截面形状分,有四方形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十二边形塔和圆形塔;

从立体层数上看,从单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塔;

从建筑材料上分,又有木塔、砖塔、金属塔和琉璃塔等;

从建筑形式上分,又有楼阁式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密檐式塔;

大明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一般称之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

唐代以前的密檐塔都是空心结构,内有楼梯、楼板和大撑,可以上人远眺。如著名的唐代建筑——西安大雁塔,每层都有了望口。辽金以后,逐渐出现了密檐式实心砖塔,人们再也不能登塔了望了。

至于为什么要造十三层嘛,据说“佛言有十三大罪”,凡夫俗子要经受十三种罪。而每修一层塔,即表示经受了一种罪;修了十三层,即表示十三罪都经受了,可以得到解脱了。

明之小城

在辽中京遗址内还发现过一座明代小城遗址,东西宽530米,南北长620米,墙高四至五米,也是粘土夯筑,城墙四面正中各有一门。

在城内还发现了一对石狮子。

这座小城被当地人称为“紫禁城”,但这里住的却不是皇帝,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

宁王圹志云:“王讳权,大明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母杨氏。王生於洪武十一年五月初一日。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宁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之国大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权受封于大宁府,即辽之中京大定府。今日宁城之名,即从这座大宁卫城演化而来的。

据焦竑《献征录》记:朱权“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朱元璋“独钟爱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16岁的朱权奉命进驻藩国大宁府。《明史》载,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军事“巨镇”。在大宁期间,朱权不但参加了针对元蒙残余势力所展开的军事行动,而且“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国用饶裕”,使得大宁成为明朝北疆的重要屏障之一。

在朱元璋的儿子里,宁王朱权以善谋著称,手中更握有大明的精锐之师——兀良哈三卫,“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进军南京,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前,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经过四年战争,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了政权,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权恃“靖难”之变有功,颇骄恣。朱棣即位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朱权时年25岁。

朱权到了南昌后,把原来布政司衙门改为王府。他整日闲坐在府邸内,郁郁寡欢,只是闭门读书鼓琴。到了晚年,他经常与一些文人学时来往。后来隐居西山学道,自号曜仙、涵虚子、丹丘先生。著作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以及其他著作约几十种。

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所制作得“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为:宁、衡、益、潞。“飞瀑连珠”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辽中京遗址内外现存有三座塔,即今之大塔、小塔和半截塔。因辽中京城延续到大明朝,故人们就把这座最著名的大塔称为大明塔了,绝非指明朝修筑的塔。

火烧大明

鲁恭宫殿颓无存,

惟余窣堵巍平原。

寂寥此日真净业,

庄严异代徒祗园。

……

上面这四句诗为乾隆皇帝瞻仰大明塔之后的有感而发,感慨辽中京已经“颓无存”,只有大明塔还在“巍平原”。

至此,问题就来了,盛极一时的辽之中京到底是毁于何时?这座耸立千年而不倒的辽之佛塔又是建于哪年呢?

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据说,这座城就是在这场起义期间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的。

黄巢带着一大帮子饥民造了反,唐僖宗皇帝老儿实在没辙了,咋也不能坐等玩完吧,遂赶紧派一个叫陈敬思的大臣到沙陀国去请李靖王出兵解困,因为陈敬思与李靖王的关系非常的铁。

这个“沙陀国”传说就在今天的大明镇附近,而“李靖王”则是那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李克用。

陈敬思来到沙陀国后,说明来意,李克用却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出兵的热情。这可咋整呀!思前想后,陈敬思只好找到李的小老婆达赖婆。经过几番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达赖婆答应了陈敬思的请求,愿意去说服李克用。结果,这位靖王老爷还真就没能抵挡住“枕头风”的温柔,决定带领二十万大军随陈敬思出征,以达赖婆为帅。李靖王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当他跟随着大部队向南走出三十里地,来到今天忙农营子望宝山上时,回头一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已是一片火海了。李克用顿时明白了,完了,晚了,自己的老窝被烧了,再也没有退路了,只好随着大军南下。

就这样,这座美丽的城化为灰烬。

这个故事流行很广,伪满时期的《宁城县志》也说此城曾是李克用之城。

据查,李克用的确参与过剿灭黄巢的战争,陈敬思也确有其人。但如果以此就认为辽中京毁于战火,那真的要贻笑大方了。

因为,就算李克用真的在今之宁城一带驻过军,那也是辽中京建城之前的事儿了,前后相差一百多年啊。除非,在辽中京之前还有一座“沙陀城”存在过!

还有一种是“燕王扫北说”。

在上一节里咱们已经介绍过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了夺得天下,来到大宁,智挟其弟宁王朱权南下。又据说,朱棣得手后,为了断绝朱权的后路,也放了一把火,烧光了这座倒霉的城。

这种说法同样流传很广,可惜流传只能是流传,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史学界仍然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这座城的遗址里的确深翻出过成块的烧焦之物。可这也只能表明这里可能发生过大火灾,但这场火灾到底有多大,发生在什么年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依旧是一笔糊涂账。

大明塔建于何年也是众说纷纭。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宁城县政府在上级文保部门的支持下,曾对大明塔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在第二层檐的北面发现了“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的字样,寿昌四年即1098年,是辽代后期,属于道宗年间;在对塔上原有木料进行碳十四测定得出的结果是:公元1080年前后85年。

据此,有专家得出结论,建塔时间最早不会早于开泰年间,最晚不会晚于寿昌四年。

                  

武平地震

元朝初期,在原辽大定府中京城设北京路总管府。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改北京为大宁,至元二十五年又改武平路,辖今天的赤峰市南部、河北东部、辽宁西部,治所就在辽中京城内。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武平路在当时“领司一、县七、州九”,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有户四万六千。

此地称武平路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年时间,但人们却因为一场大地震而永远地记住了它。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也就是公元1290年9月27日夜间,武平路突然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关于这次大地震,《元史﹒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八月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压死按察司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坏仓库局四百八十八间,民居不可胜计。”元代《松雪斋文集》也有类似的记载:“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死伤者数万人。”在距大明城165公里的辽宁义县奉国寺有一块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年间的碑刻,上载:“(奉国寺)经庚寅地震,欹斜骞崩,殆不可支。”其义是说奉国寺经过庚寅年(亦指公元1290年)地震,受到严重破坏,变得倾斜,有崩塌,到了几乎不能支撑的地步。

元史中还明确记载,头一天京师“大雾四起”,第二天,即“癸巳夜,地震”,并引起“人民震惊”。

武平路发生强烈地震时,元世祖忽必烈正驻跸龙虎台(今天的昌平),也感觉到强烈地震,即刻派遣大臣阿拉浑撒里驰还大都,召集群臣查询致灾原因。直到地震过去六天(已亥),京师才得到武平路地震的报告。元世祖派平章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级官员)铁木耳和枢密院官(国务委员兼国防安全员)塔忽鲁带五百余人前往观察和救灾。

武平路地震距今已近八百年了,更加详细的文学材料已难以查找。目前惟一留下来的最明显的遗迹就是位于震中附近的这座大明塔,它在那次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大明塔建成后的近千年间,还经历了公元1619年三河、平谷八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其中,尤以武平路地震造成的损害最大。

修旧如旧

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大明塔不可避免地老化了,破损了。

武平路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更是给这座庞大的砖木古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塔身出现多处裂缝,有些裂缝的宽度已达到了十余厘米,甚至出现了塔身第四层至第七层间的塔体扭曲、贯穿性的裂缝以及上部后加墙体的错位现象。

据分析,自从大明塔建成后,每隔几十年都会对它进行一次小修,每一二百年又会有一次大修。在大明塔身正南面观音菩萨侧面就有两行蒙文,汉文译义为:“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由此可知,在公元1854年就对大明塔有过一次较大的维修。根据铜顶上的字迹推测,在民国初年也进行过一次维修。另据当地老人的回忆,1937年也维修过一次。但这几次或大或小的维修都不彻底,有的可以说是草率了事。

1974年,辽宁省文化局拨款维修了大明塔的塔基部分,1979年辽宁省文物局又拨款5万元作为维修经费。从1981年起,国家文物局先后拨款51万元,对大明塔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分四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1981年8月到1982年7月,主要是组建大明塔维修领导班子,选调人员、备料并完成临建工作;第二阶段是1982年到当年的10月份,主要是搭架子,对塔体较大裂缝进行灌浆加固。维修领导小组还与云南大理文化局取得联系,请来维修过大理三塔的工程队搭好圈架子和向上运料使用的斜拉式卷扬吊斗,以及工作和建筑人员上下塔所用的梯道;第三阶段是1982年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份,对大明塔进行勘探测绘,制订维修施工方案。

1983年5月到1984年7月是具体施工阶段。

为了解决塔体纵向裂痕,施工人员在塔身第二、四、七、十三各层用16毫米直径钢材为框架,再浇铸混凝土,暗箍圈梁加固。将清代维修时包砌在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层塔身的砖体全部拆除,整修了塔形,恢复了历史原貌。大檐和第十三檐已经塌毁,按照原状修复完整。原铜刹为一毫米厚铜板打制而成的,外有少量鎏金,已非辽代原物。经风吹日晒、子弹射击,原铜刹残破得不能再用。这次维修时,由当时的宁城县农牧业机械厂用两毫米厚的铜板照原样打制了新的铜刹。更换原支撑宝瓶用的中心木柱为二寸直径钢管,并在四周设四根同样的钢管加固。对塔顶的基座进行了局部拆砌,分别安装了两寸直径的五根钢管,再以混凝土浇铸固定,使塔顶和塔刹成为坚固的一体,这要比在原宝瓶内装几百斤五谷杂粮的方法更加稳定。宝瓶外还刷了两层防锈漆。

傅国忠先生是个土生土长的宁城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农业区划调查研究上,于1994年退休。他自豪地对记者说,由他亲自参与审订的《宁城县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一书将与大明塔同在,名留后世。

原来,大明塔顶南北各有一佛龛,也叫天宫,内放有佛像、佛雕、铜币和经文等物,多为清代文物。此次维修时除在天宫内保留部分原物外,还放进了一些新东西:除了这本《宁城县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而外,还有1982年前统计资料八册、本县重要人事表册等文字材料;获国家金奖的大明塔牌宁城老窖酒4瓶、曲香酒4瓶,八里罕白干酒4瓶;当时宁城县糖厂生产的绵白糖4袋,每袋1斤;当时宁城县陶瓷厂产生的磁砖4块;用牛心瓶装的良种场产高粱和玉米高产新品种;大明塔牌和哈河牌香烟各一条;当时发行的各种面值人民币各一张(枚),即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各一张,五分、二分、一分硬币各一枚;由宁城县著名的书法老人张振环先生用隶书体将修塔年代、维修情况、工程师、施工队等主要情况写在长1点2米、宽零点六米、厚零点零3米的柏木板上,约二百字,用环氧树脂漆好,放入佛龛内;佛龛门口用大理石厂生产的理石要板封闭,以防进水和风吹日晒。

本次维修将旧灰皮全部铲除,然后将灰浆调配如旧色,加乳液将塔身涂刷两遍;还将佛像、飞天等砖雕以及凡是有砖体松动、坍塌部分均给予补齐完备,再根据“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按原色补绘,使全塔色彩协调;对原大檐等木构件基本没再着色,保持了原状;对所有木构件均涂刷了两道生桐油作为保护层;在各层椽头,按三分之一比例重新挂上由当时小城子镇修配厂按原样铸造的风铎1400个,各层檐转角处均挑脊,安装从承德定做的脊兽112个。塔身各面佛像及力士、胁侍等头顶上方原来都有铜鉴,这次根据原物大小,仍由当时的宁城县农牧机械厂重新制做40面,进行更新,补齐。

此次大明塔维修竣工典礼于1984年9月份举行。


大小三塔

下面的这个神话故事在宁城地区流传很广。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明这个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住着一条长有十个头的恶龙。它肚子一饿就兴风作浪,吞吃牲畜、野兽和人。人们在每年四月初八这天,不管住得远近,都得抬着猪赶着羊给它送去。这还不够,恶龙每年还要吃一对童男和童女。

王母娘娘的三个女儿在得知恶龙为害人间的事后,非常生气,找到托塔天王想办法。天王说:“恶龙作恶多端,罪该万死!但是它神通广大,你们不是它的对手。我助你们一臂之力,只要你们在恶龙的头、腰、尾各筑一塔,便大功告成。”说完念动咒语,吐了三口神气,那恶龙就乖乖的翻了白。三姐妹谢过天王便去筑塔,天王说:“一个时辰,天鼓响之前要筑完。”说罢架起祥云回天宫了。

三妹在修塔尖时,塔下跑来一只野兔,蹦蹦跳跳非常可爱。三妹想,抓住它再回来修塔也不迟。于是下塔追野兔。这时天鼓已响,野兔没抓住,塔也没筑完,心里着急,回来一看恶龙被天鼓震醒了,尾巴一摇,塔身倒了一截,砸在尾巴稍儿上。恶龙使劲地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下,一下子把尾巴摇断了,顿时气绝身亡。断了的尾巴儿稍甩到了新开坝梁上鲜血直流,流成了现在的老哈河。三妹后悔自己误了大事,追上二位姐姐说:“我不回天宫了,在塔边看守恶龙不让它复活,叫它向人间赎罪。”话音刚落,三妹便化作了美人石立在恶龙身边。

恶龙的鲜血淹没了大明城,淹没了七金山(九头山)。鲜红的血由红变黑,又由黑变成了肥沃的黑土。自此人们播下种子,收割庄稼,放牧牛马,过起了美满安乐的生活。

人们说:“我们今天的福气,是王母娘娘的三个闺女修了大塔、小塔和半截塔才有的。”每年的四月初八也就成了当地的庙会日。

其实,小塔是典型的金代作品,它位于辽中京外城即内城南门阳德门西南500米处。全塔高24米,底面呈八角形,底座每边长三米三,为砖筑实心十三级密檐式塔。1960年发现过这座塔的纪年砖,上刻时间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半截塔建于辽代道宗清宁三年,即公元1057年,也叫残塔,因其只剩下塔座、塔身,残缺不全而得名。这座塔位于辽中京城外西南角上,南临老哈河,北依土山城。此地原为辽代园圃,周围建筑遗址很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座塔的残缺不全呢?说法有三:其一是因为经费不足,是一个“烂尾工程”;其二是虽完工但残于兵燹;其三则认为是毁于公元1290年的那场“武平路大地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澶渊之盟后建立的辽中京因何被焚毁
辽中京大塔掠影
宁城概况
辽中京大定府遗址
内蒙古-辽中京大明塔
辽中京城遗址大明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