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千年云雨惟有诗

[引题]:在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乡哈布其拉附近的山谷中,也就是距辽上京遗址四十华里的地方,有善福寺一座。1974年,人们在修缮这座庙堂的顶盖时,在石窑门楣上方,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字。“真寂之寺”开凿于大辽契丹帝国时期,正是佛教的兴盛之时……

真寂之寺

现在,在赤峰境内的辽代石窟遗存已经不多了,其中又以真寂之寺最为典型,而且内部佛像雕塑竟然给人以非常现代卡通的感觉。在这座石窟的前面,有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使石窟与土木建筑混为了一体。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以为石窟是大殿的后室,直到1974年修庙顶时,才发现了“真寂之寺”石窟门匾。实际上,在1930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在这一带做过文物调查,发现了一座辽代石经幢,基座为四角形;基座和幢身之间是覆莲层;幢身八面,各面刻陀罗尼经,通高1.8米,幢身上有铭文:“特建石幢子一座。僧蕴崇、李阿刘……乾统九年己丑午时十月三日上京开化寺僧普……”其中的“乾统九年”即1109年,为大辽契丹帝国末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年号,正是大辽契丹帝国走向灭亡之际,也是佛教最为兴盛之时。

见说曾为上马台,堪蹉当日太轻哉。

故将积岁旧凡石,又向斯辰刻圣胎。

月面浑从毗首出,山仪俨似普陀来。

愿同无用恒为用,不譬庄严木雁材。

方池波面蹑花台,瞻奉无非唱善哉。

外观熙怡慈作相,内含温润玉为胎。

刻雕数相生前就,接引专期没后来。

故我至诚无懈意,三年用尽两重材。

上面的这两首诗名为《白玉观音像》,作者是一个和尚,号智化,一说号智述,生活在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曾官至崇禄大夫行鸿胪卿兼办太师事,余则不详。据说,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智化和尚用一块上马石雕造出白玉观音像一尊立于兴中府(现辽宁朝阳)南境的天庆寺,像高七尺,围五尺二寸。为此,他还曾特意创作了《玉石观音像》胎字韵诗二首,一时和者竟有二十四人,诗韵皆同。这些玉石观音像唱和诗于寿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刻碑,历经近千年,现立于东北佛教圣地辽宁朝阳凤凰山天庆寺。

拜日之俗

在一千多年前的赤峰地区,各民族杂居,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这在北宋诗歌中多有反映。

饮冰重见古人心,绝幕仍当暮雪深。

朝出穹庐随拜日,夜鸣刁斗候横参。

胡儿射雁争娱客,羌女听笳却走林。

闻说虏情亲博望,一言珍重万黄金。

这首诗名为《次韵和张舍人北使归》,作者刘攽,刘敞之弟,生于1023年,卒于1089年,北宋史学家。此诗中的“拜日”即指契丹人有拜日之俗。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也言及契丹人的这一习俗::“朔雪如沙万里程,幽阴戴斗正严凝。终军何必功横草,沈尹无烦夕饮冰。茗粥迩来夸湩酪,毡裘仍自愧绵缯。岁寒拜日穹庐外,想见东南瑞气升。”《辽史》卷二《太祖纪》亦载::天赞三年九月庚子“拜日于跐林。”

另据《旧五代史·外国传》载::“(天福十二年四月)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胡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胡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刘知远灭!’是月二十一日卒。”这说明契丹人还信奉巫术,太宗耶律德光死到临头,还不忘施巫术,以求让刘知远灭亡。不仅德光信巫术,在其子辽穆宗耶律璟时,“契丹之攻内丘也,死伤颇多,又值月食,军中多妖异,契丹主惧,不敢深入,引兵还,遣使请和于汉。会汉亡,安国节度使刘词送其使者诣大梁,帝遣左千牛卫将军朱宪报聘,且叙革命之由,以金器、玉带赠之”。大辽契丹帝国社会各阶层还普遍相信占ト、星象 之说。《星命总括》三卷,即是辽代流传下来的此类著作,旧本题辽耶律纯撰,有署名耶律纯者原序一篇,末署统和二年八月十三日。

在大辽契丹帝国统治的初期,以武力立国,掠夺强迁百姓甚众,有五十多个部族和六十多个属国。因此,叛服无常,除武力外,只有依靠宗教来加强统治。当年,大辽契丹帝国境内的宗教形式很多,如萨满教、佛教、道教、儒教盛行,并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如兴宗、道宗等。统治者们竭力支持宗教,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修得来世之福报,借以麻痹人们的意志。而且,在这些统治者中,不乏佛学的高手,比如辽道宗耶律洪基。

欲学禅宗先趣圆,亦非著有离空边。

如今毁相废修行,不久三涂在目前。

此诗名为《戒勖释流偈》,作者即辽道宗耶律洪基。道宗的佛学功底扎实,能够将深玄高妙的佛学理论用流畅的诗句表达出来,比如上诗。公元1089年,苏辙以贺辽国生辰使出使契丹,回朝后曾著《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道》,其中《论北朝政事大略》中说:“北朝皇帝好佛法,能自讲其书。每夏季辄会诸京僧徒及其群臣,执经亲讲。所在修盖寺院,度僧甚众。因此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然契丹之人,缘此诵经念佛,杀心稍悛。”不但百姓生活困苦,契丹统治者也因此失去了勇武之气。

七金之山

在大辽契丹帝国,曾经有一位叫法均的佛教大师。他生于1019年,从小是孤儿,生活无拘无束,喜好云游,后被京西紫金寺的非辱禅师收为弟子,学习修炼律宗佛法十余年。1061年秋季,法均来到马鞍山上的慧聚寺(今戒台寺)禅修。咸雍五年(1069年),50岁的法均和尚受皇帝敕命在慧聚寺创建戒坛,并在坛中开坛演戒,教化四众。远近僧众、香客听到消息后纷纷前来求戒。因为人们认为听了法均大师演戒后,可以消灾去祸等,一时名声远扬,千家万户知晓。法均大师的演戒也受到了契丹皇帝的认可和支持,被僧众和香客尊为“普贤大师”。辽大康元年(1075年),法均大师圆寂,终年56岁。

咸雍年间,道宗洪基曾待法均以师礼,授荣禄大夫并传戒大师之号,作《赐法均大师句》:“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赞扬法均大师的道行高如千尺之松立于山顶,戒律洁净似一轮明月印于天心。辽道宗耶律洪基的佛学功底和文学造诣非常深厚,否则是写不出这样空灵又睿智的佳句的。

敷扬圣旨纳衣新,获睹蒙贻近在旬。

御解义中深得奥,锦幱梯内刺能匀。

堪为我后流通手,的是皇家辅翼臣。

谁把此言闻上帝,三韩令作荷恩人。

此诗名为《赠僧统大师》,作者智佶,生卒年不详,先为中京名刹镇国寺讲主,赐号通觉大师。镇国寺建于辽统和年间,故址在现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西南端的山上。智佶后为中京天庆寺高僧,曾收集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御解大义》一书。

实际上,“僧统”是一种官职,掌管全国僧众事务。在这里,僧统大师指王煦,生于1055年,字义天,是高丽国王文宗王徽的第四个儿子,出家封号为“佑世僧统”。王煦在11岁时,由灵通寺景德国师入内殿为其剃度。1085年4月,僧统与弟子寿介乘坐宋商林宁船越海入宋。宋哲宗赵煦对他礼遇倍至,两次在垂拱殿接见他。王煦在宋境游历,结交高僧五十余人。1086年5月20日,王煦满载着在北宋所求书章一千多卷于回国。回国后,王煦在高丽佛学界名气很大,先后主持兴王寺、国清寺、洪圆寺、总持寺等,时称“法门宗匠”。1101年10月5日圆寂,谥号大觉。王煦在兴王寺为主持时,在寺内置教藏都监,并从大辽契丹帝国求购了大量的经籍。在这些经籍当中,即包括辽道宗《御解大义》。此书后经僧统大师王煦推荐,在高丽刊行。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赤峰地区的佛学经典已流传到了朝鲜半岛。

据说,沈括奉使契丹,尝至黑山,看到“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在契丹人中间,巫术信仰、自然崇拜与佛教和道教,一直是并存的。五代后期,胡峤在辽上京见有僧尼、道士,说明当时契丹境内已经有佛教和道教流行,《辽史》记载上京有佛寺、道观。由于上京地区有大量的汉人,所以当地自辽初以来,佛教和道教就已经随汉人而俱来。

在大辽契丹帝国开国之前的唐天复二年(902年)九月,耶律阿保机建龙化州于潢河之南时,就建了开教寺,宗教伴随大辽契丹帝国始终,其中又以佛教的地位最高,达到了国教的地位,辽在其辖地广建庙宇、佛塔,以至辽代的庙塔数量为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之最。辽朝境内蕃汉各族普遍信仰佛教,与统治者的倡导有直接关系。圣宗时期,承天太后“每岁正月辄不食荤茹,大修斋会及造寺,冀复获福祐”。兴宗也崇笃佛教。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许多显贵都令自己的子女出家为僧尼。至道宗时,“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正是由于大辽契丹帝国笃信佛教,广印佛经和建筑寺塔,劳民伤财,使社会矛盾激化,使辽国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落。其间,又有被辽统治者压迫的女真族开始兴起,最终成为大辽契丹帝国的掘墓人。

北风吹倒摩云峰,凛然双角蟠白龙。

边城雪花大如席,黄花红叶谁为容。

会禅西轩作重九,登高望远开心胸。

烟岚卷尽暮山碧,冷云万里迷玄鸿。

山北花猪大如马,割鲜饮食如长虹。

酒酣起舞望西寺,乌惊踏雪摧长松。

天低日落望不尽,一径何处来樵踪。

君不见七金山下打围处,貂裘风帽寒蒙茸。

跑风骏马下平野,迎霜老兔咻榛丛。

归来得隽托朋友,临风一饮轻千钟。

欢余胜地两萧瑟,百年聚散如飞蓬。

明朝却望登眺处,城中惟见白云封。

本文作者非常喜欢这首名为《重九登会禅寺冷翠轩》的长诗,而其作者也是本报在前几期里多次提到的金人赵秉文。这首诗作于金承安二年(1197年),正是诗人在北京路大定府(现宁城县)任职期间,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会禅寺冷翠轩所作。会禅寺应在大定府附近的高山之上。此诗笔意纵横,有远写,有近描,有联想,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尤其是结尾处,空旷辽远,将天、地、人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佳句。

刳檐篆额蠹蜗涎,象教尘埃阅百年。

殿栋犹题辽日月,图经不载禹山川。

荒碑盘曲蜿蜒古,坏壁参差罔象拳。

想见当年崇奉日,无边花雨散诸天。

这首名为《七金山寺》的诗,同样出自赵秉文之手。据《元一统志》记载:“三学寺在大宁县北十五里七金山,辽咸雍元年(1065年)建,有碑,后罹兵火,碑字剥落难辨。”正是因为有了这首《七金山寺》,“知寺在金时已毁”。而七金山,即在现宁城县境内的九头山,因山头似元宝,故称七金山。据此,有人认为七金山寺即三学寺。此诗的释义为:“三学寺的雕梁画栋和匾额早已遭到虫蛀,满是蜗牛爬过的痕迹,挂满了蜘蛛网,寺院已经历了百年的岁月。佛殿上的残存文字记载着辽代建此庙的时间,但在南宋的《禹贡山川地理图》一书中是查不到的,残碑相互跌压着散布在荒野,断壁残垣象像水蛇一样扭曲着蜷缩在地上。遥想当年,三学寺是何等兴盛,做佛事的花朵像雨一样洒满了整个天空。”如是,正好应了大辽契丹时期的僧人郑定光之《投潭中偈》了:“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转眼千年,物是人非人物,只有诗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契丹辽文化 宗教探寻《印象赤峰》荣誉出品
契丹文物精华(四)
神秘契丹——赤峰境内遗存的辽塔,你都见到过吗
一个不爱杀人,不怎么暴虐,也不血腥的亡国之君,是如何亡国的?
(38)[转载]赤峰惊现辽代玉雕十八罗汉
让无人机带你“爬”上赤峰的那些古塔,触摸岁月雕刻的精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