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庆佳作】| 张仿治作品:江南水乡石桥头


七月初七那天,看到不少年轻人在热闹着,我一下子就意识到,今天晚上,牛郎织女又“银汉迢迢暗度”了。推想两个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同情之余,我又为他们打起如意算盘来:如今条件好了,你们俩不要再麻烦喜鹊帮忙,拿点钱出来,请人在银河上造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不就能永远在一起了吗?现在连跨海大桥都能造,银河毕竟只是一条河呢。
桥是真好!为牛郎织女提供方便还算是神话,在我们人间,桥的作用就实实在在的了。老人说,旧时富人做善事不外乎“修桥铺路造凉亭”,这话,是把桥和路相提并论。但我想,“桥归桥,路归路”,它们虽然都有关交通,但身价毕竟不同。区别在哪里?且看两位名人的话。一个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个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你说,这路和桥的地位,到底谁更高,不是很明显了吗?



也许是桥使天堑变成了通途给人提供方便,也许是桥似长虹卧波使人产生美感,总之,桥很受人喜爱。你单看,到了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这里有座桥,上面总有人在拍照留影。就是下雪天,人们除了做雪人,最常见的也是造雪桥。甚至连小孩也喜欢桥。记得我才十几岁时,背着两岁的小外甥走路,每到一座桥前,他就急急地说:“囡囡走!”一边就挣着下地来了。而一过了桥,他就又把两只小手伸着要朝我背上爬。
江南水乡,多的是石桥头,因此我有许多关于桥的儿时记忆。最早的当是北仑大碶的“碶上墩”桥,“碶上墩”可能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记得刻在桥栏上,叫“丰产桥”。桥东堍点心店里有一个师傅,油条煎得又大又酥,特别受人欢迎,所以那时父母叫我买油条,我总去那里,虽然排队的人特别多。



后来在大碶读初中,过了横街头后,会接连看到三座桥,那是汤家桥、太平桥和镇定桥。镇定桥就在大碶中学旁边,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玩水,我和同学们站在桥的石栏上往下跳。现在想来那是很危险的事,但当时算运气好,竟没出过什么事。汤家桥的记忆就多了,我曾吃过同学从桥边米厂里他父亲处偷来的糠饼,那是米糠榨油后的渣,很有一股香味。北岸往东去的一片河滩上,我曾和同学一起捡到过两个鸭蛋,估计是放养的群鸭从这里经过时,有两只母鸭憋不住了,把蛋生在了河滩上。特别是汤家桥南堍的粮站,我要经常去买米,每一次买三十斤,有一次看到那里刚粉刷得雪白的墙上不知是谁用一块黄泥之类的东西赫然写上了祝伟人万寿无疆的标语,两个粮站的工作人员为此搔破头皮束手无策:涂掉吧,万万不可,不涂掉又不很雅观……转眼间半世纪就过去了,可汤家桥还在那里。这桥的寿命长,人间的风霜雨雪生旦丑净悲欢离合它都看在眼里,至今一定全记着。
也许古今的人都爱拿桥说事,只是品位不同,说出来的事格调也有高低。像我这样最不起眼的人,说的就只是如上面这样的芝麻绿豆琐事,而名人说的事就令人回味无穷了。比如刘禹锡在南京写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短短二十八字,就让人想起朱雀桥边那青石板的乌衣巷是如此的宁静悠远。而在维扬,更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写二十四桥,盛衰对比,叫人感慨沧桑!


我知道中国有名的桥很多,如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芦沟桥等,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桥不在大,有故事则名。杭州的断桥本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白蛇娘娘和许仙在这里会了一会,断桥也不断了,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宁波城里的张斌桥,就因为它记载着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所以现在桥都不在了,它的名字却还在百姓口中传颂。
有的桥名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但会给人带来联想。北仑邬隘一带,有一座孝思桥,有一座滑石桥,我都很想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名字。至于大碶的关圣桥,估计是纪念关羽的,新碶的肃洪桥,是不是在抗洪以后造的呢?在我们北仑,我听说过的有名的桥,还有石湫的五板桥、小港的长山桥、大榭的太平桥、柴桥的五马桥,如果肯去考察一下,那里肯定都有故事。


如今建设日新月异,桥也造得又多又好。但我有时会有一点遗憾——许多坚固美观的桥,怎么就没想到为它起一个芳名呢?经济发展了,建设也上去了,有的桥造得非常漂亮,却默默地怀着一份委屈——它们只能是“无名英雄”。是不是造桥者只想到了桥的交通功能,却忘了它还有一种人文的味道呢?记得那年春晓造了两座大桥,曾大张旗鼓地有奖征集桥名,最后得到了“春晓桥”和“明月桥”两个响亮的大名。我想,这是很明智的事。尽管许多路都有了路名,但是,还是这句话——“桥归桥,路归路”,路名代替不了桥名。一个地方的桥,是比路更容易出名的。而且,你不必怕起不出一个雅致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小名一个土名也无妨,你看,前面说起过的,杭州的断桥,多难听,石湫的五板桥,多土气,但都多多少少的成名了。对了对了,为牛郎织女做好事的鹊桥,虽然人们见都没见过,但也是名扬四海了的,说不定还传到国外了呢。
现在给桥起一个芳名,百年后,说不定后人摸着这桥上长了青苔的刻痕,指点着这桥名和修建日期,又会说出许多故事呢。往后的日子长着呢。
作者简介:张仿治,1949年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学科骨干。已退休。因所学是中文专业,退休后寻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笔写点东西以自娱。于是近几年陆续在报刊发些小说、散文,并出版有散文集《一个榫头一个眼》、《米饭为什么这样香》、《悠然见菜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江南水乡
平江路上桥几多
我们两断,从此桥归桥路归路
虹桥桥事
老南市,藏在老路名里的小桥流水
海宁归来说见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