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柔雨丝】| 刘善勇作品:奶奶的承诺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想必对那个“三年自然灾害”并不陌生。那时日常用品十分紧俏,可供人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少得可怜,街头巷尾不时传来饿死人的噩耗。在我居住的博山,跟其他地方有着同样的经历。当时,正值长身体需要营养的我饭量格外大,父母为了我能填饱肚子,将尽可能省下的食物全留给我吃,却仍等不到饭时便饥肠辘辘。后来,索性将我送到沂蒙山区老家,由奶奶照顾抚养。毕竟庄户人家有块自留地,即使日子过得再拮据,也总比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城里人好些。
来到故乡沂蒙山脚下白石埠村,亲眼目睹了奶奶天蒙蒙亮便起床,挪动着小脚推煎饼糊,然后再烧柴火摊煎饼,忍受烟熏火燎得艰辛;那儿的人一日三餐,都是煎饼卷菜豆腐,如此简单的饭菜,可他们的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奔头十足。
邻居家有个叫柱子的小男孩,几乎每天都到奶奶家,约我去村北沂河捉鱼虾。看到他的第一眼,发现他黝黑的小手里,总是攥一张席筒样的煎饼,圆鼓鼓的,里面卷着些菜豆腐。当然,奶奶也会给我卷一张,同样卷的是菜豆腐。这样,我和他脸上都挂满幸福的笑容,一边吃一边向村北的沂河方向走去,嘴里还哼哼着《沂蒙小调》。说心里话,那是我记忆里吃的最香的饭菜,咬一口,那浓浓的豆香和野菜特有的清甜味儿,直沁心脾。这在当时,城里人很难吃到。
Mother's Day
沂蒙山人制作菜豆腐用的食材,是随一年四季不同而变换。春夏,一般用田野里的苦菜、婆婆丁、青青菜以及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菜。秋冬,便用自留地里的嫩地瓜秧或南瓜。甭管野菜也好,瓜秧、南瓜也罢,都得掺入少量豆面放到加入水的锅里,小火慢煮,直到熬出浓浓的豆香味,菜豆腐就算做成了。再说煎饼的用料,大都用地瓜干或鲜地瓜切成丁儿,掺入微量的麦子,放入水中搅匀,头天晚上浸泡,以备次日推煎饼糊。
想要摊出软薄如宣纸的煎饼之前,须在滚烫的鏊子面上擦拭少许豆油,才会使煎饼与鏊子不粘。可那豆油家里买不起,奶奶便用自家养得鸡下的蛋来取代:将鸡蛋壳破开,蛋液撒落在滚烫的鏊子上,伴随“吱啦”声响的同时,蛋液便迅速膨胀成鼓鼓的,类似“小蛤蟆肚”形状,有股油煎蛋的浓香,便随之扑鼻而来。每每这时,一直静静地守候在鏊子旁的我,那双期待的眼睛一下瞪大了,嘴唇不时“砸吧”着,巴不得一口将那个“小蛤蟆肚”吞下肚,一饱口福。奶奶看出我的心思,笑吟吟地说,心急喝不了热粘粥,待会儿有你吃的。于是我忙去西屋柴房,抱来一抱豆秸或棒子秸,堆放在鏊子旁以备烧。奶奶便喜形于色,知道我会讨好奶奶了。随后奶奶便拿块巴掌大小的硬布垫,按压在鏊子上那个“小蛤蟆肚”飞快地旋个圈,这样,鏊子表面上明显油亮起来,再舀上一勺煎饼糊,用根特制的竹片将糊状物轻轻摊开,反复刮几下,一张圆圆的,软软薄薄的煎饼便展现在眼前。
每次摊煎饼,奶奶总是摊两大泥盆米糊,耗时4个多小时,手指烫起一个个的水泡,累得腰酸背疼直不起腰。尤其临近过年的前几天,家里都要备足年后一个月的煎饼。由于连续几天的早起推磨摊煎饼,奶奶累病了。那天半夜里,睡在隔壁屋里的我听到奶奶发出的哼哼声,有气无力,我伤心的眼泪,夺眶而出,却什么忙都帮不上,只有默默地祈祷,但愿奶奶平安无事!
之所以我一直坐在煎饼鏊子旁守候,显然是在等待,等奶奶摊完那一大泥盆的煎饼糊,那个“小蛤蟆肚”完成它的使命后,自然它便成我的美食。可见那时我有多馋。
记得有一天,趁奶奶不在家,我便把平日里玩得挺好的几个小伙伴约到家里,从米缸里摸出一个鸡蛋,放在鏊子下面的柴火灰里,想烧熟给他们吃,没想到鸡蛋一触火便“砰”地下皮开肉绽。心急火燎地我忙伸手去火堆里扒拉找鸡蛋,手指上烫起个豆大般的水泡,生疼生疼的。正在我揉捏着水泡的刹那,院门突然“吱呦”声开了,奶奶回来了,这下可糟了,准又得挨笤帚疙瘩揍喽。可奶奶不但没生气,反而面带笑容跟我说,别看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可俺有持家的本领,现在俺给你一个承诺:等俺把咱家鸡婆生的蛋攒多了后,奶奶就给煮一锅,让你------让你们这群娃都吃个够。
那太好了!当即我便心花怒放,到时我要吃3个。那几个小伙伴也嚷嚷着要多吃几个。从那一刻起,我便盼着那几只鸡婆快生蛋,多生蛋。每每路过灶屋前鸡窝时,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朝那儿多瞅几眼-----
只是没过多少天我已到学龄期,父母要接我回博山上学读书。带着依依不舍的恋情,我离开了故乡沂蒙山,离开了奶奶,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小伙伴。
临行时,奶奶拿一张卷好的煎饼,里面卷的不再是菜豆腐,而是油煎的蛋饼。奶奶粗糙的双手攥着那煎饼,在递给我的同时,还语重心长地叮嘱道,甭忘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捞不着煎饼吃。回到家后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咀嚼着香喷喷的煎饼的我,心里却在掂量着奶奶这句叮嘱的分量,是那么的沉重。
回到博山,回到阔别已久的父母身旁。与我同龄人一样读了几年书,便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去了农村。再后来,返城参加了工作,眨眼就是十几年。期间,除了逢年过节回故乡探望奶奶,尽一份长孙之孝外,其他时间,几乎没回去过。
Mother's Day
直到那年秋后,奶奶80岁大寿那天,我才和父母乘长途客车,一路颠簸着来到故乡,来到沂蒙山脚下的白石埠村,来到奶奶住的那两间石墙茅草屋,看到奶奶的第一眼,却见她已满头白发,后脑勺盘个头髻,用一根玉簪插着。身子驼成弓形了,一双被缠成畸形的小脚,走起路来有点飘,似乎一阵风吹来就会把她吹倒。脸像风干了的橙皮,笑起来满是皱纹。但却在我眼中,奶奶仍是那样慈祥。
奶奶。我上前轻轻喊她一声。奶奶没多加考虑,搭眼便认出我来,这不是大孙子吗。小时候常坐在煎饼鏊子前,像馋猫似的等候吃那个“小蛤蟆肚”的长孙。于是她便拄根拐杖,挪动着两只小脚,步履蹒跚来到锅屋,从米缸里拿出满满一瓢的鸡蛋放入锅里,说要给我煮鸡蛋吃。这么多蛋我也吃不了啊。现在毕竟不是40年前吃不上鸡蛋那个年代。过去把能吃上一个鸡蛋当成一种奢望,可现在,鸡蛋已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到,而且想吃多少,就能吃到多少。
其实,奶奶的心思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单纯。奶奶抿着嘴说,曾对人家的承诺就一定得兑现。更何况这个承诺,已让你等这么多年。奶奶语气里明显带着几分内疚。
我对奶奶说,要带她进城享几年清福,也算进一份儿孙之孝;奶奶淡淡一笑了之;其实我知道,那种份外之想奶奶从未想过。奶奶安于清贫,安于在沂蒙山脚下她的那片小天地里,捡拾自己的满足。仅此而已,足矣。
Mother's Day
如今,奶奶虽已去了天堂,但她的音容笑貌在我心目中永远抹不掉;奶奶那白发飘扬下的几缕牵挂,还时不时地在我脑际间萦绕。每当梦醒时分,见一窗溶溶月色,悄然泻满斗室四壁,朦胧着我生命的空间,和飘飞的思绪,便会使我忆起奶奶生前那个承诺------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相信奶奶看到她的儿孙们,现在生活过得比她那时要好得多,九泉之下定会含笑的。
Mother's Day
感恩是一个人爱心、良心、善心责任心以及忠心的综合表现很难想象一个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孝心,很难想象一个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孝心,不知报答对老师同学没有爱心,不知敬重的人。
本栏目编辑:马枚素
Mother's Day
♥ 你我永远都不会放弃爱与希望
作者简介:刘善勇,笔名:紫柳。山东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冬日一梦》,获淄博市“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时有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见诸于《当代小说》、《新潮》、《中国文学》、《齐风》、《农村大众》、《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省市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累积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枸杞文学
监事:王湛华
顾问:邓九刚   詹仕华 
主      编:韩阳
文字总监: 阿娜尔古丽
责任编辑:马枚素  沈曼妮
美      编:宋蔷
编委: 耿宪温  张仿治  向以权  天天  
遵旨:展示名家风采   推介文化新秀  
主办:
枸杞文学公众号
枸杞文学网站
升晋康达集团
北京华丽精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平台由“升晋康达集团”独家赞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事春秋】难忘鸡蛋煎饼 | 散文 清舟
煎饼
我家早餐就爱吃它,调点面糊就能做,注意这几点包您一次就成功
菜煎饼不为人知的秘密
煎饼果子面糊做法
舌尖上的煎饼果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