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字:内“病”外“疾”

已是不惑之年,身体或多或少出现病症也属正常。年前,因感身体雍胖,行动不便,连上阶梯都倍感喘息。便请教医师,通过食疗,半年坚持下来,身形果然聚变,原有便便大肚瞬间消除。引来友人纷纷诧异的眼神以及亲切的关怀,内心感激之际也懒得解释,因为明白大伙也是出自于关心。

由身体健康联系到“疾病”。如今这二个字,意思相近,通常是可以互用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吧:生病≠生疾、病痛≠疾痛、残疾≠残病、顽疾≠顽病……口头表述与书面撰写确实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这般情形是不可能通用的,要不笑话了。

但古时“疾病”却有明显区分。疾是外病,病是内病。

从甲骨文里我们不难看出,“病”是一个竖写的或左或右(翻转90°)的“人躺在床榻上”,并且人的四周有几个小点,表示人身上出的汗。另从资料中截出的二个甲骨文“病”字,前一个形同前面所说,后一个如躺于床榻上中空的人,就是孕妇。这告诉我们,“病”在古时是指孕妇或因病重才必须躺于床上,体内生病的人。

逐渐由“病症”引申出缺失、错误,不满、指责等意思。

甲骨后期,床榻上的小人被简化成一个符号,就似现在所用的“疒”,如今与“疒”相配的字大多与“疾病”是有联系的。从下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病字头”其实左边是床榻,两点就是床的脚。

    再看“疾”,仿佛一支箭射向一个人的前胸或腋下。则告诉我们这个字,更多的是表达外伤,被刀剑箭斧之类的器具所伤。有趣的是,古人用这样的形象来表示,外来的小磕小碰,称为“疾”。但腹内脏器的痛楚对于古人来说是极神秘的,无法向外伤那样清晰所见,所以由无知而产生惧怕,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在古人眼里外伤是小“疾”,而脏腑的内伤则是大“病”了。

        由疾病引申为痛苦、憎恨、忧患,又因为箭的速度而引申为速度等意思。

发展到小篆阶段,人们在“疒”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丙”字以表声。这样与现今的“病”字就十分相似了。看看,下面“疾病”二个字的演变历程,大家也就明白了。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谈“病”色变,盲目就医。如今微信时代,每每都会有某种新产品或某种药品之类的广告,自吹自擂,效果神奇。惹得不辨真假,盲从跟风,恰似“东施效颦”。仿佛一夜之间跳出某种神药,可以专制百病。末了,澄清、打假……再谣言四起……再澄清事实……如此折腾?似乎当今世人都喜欢睁着眼看瞎、掩着耳听聋,有趣之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疾字
一日一字一故事(112)
一切源于健康!
国学堂--汉字解码系列 : 汉字里的“中医药文化”
为什么中文里有疼和痛这种意思完全一样的字?不研究不知道,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
说文解字与字里藏医说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