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迷恋手机的根源在哪里?

这是岸见一郎的“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它不是空泛的理论,更能实际应用,并从中发现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目标就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成人们喜欢用表扬和批评教育孩子,而表扬和批评的背后都是掌控,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当失去表扬的时候,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表扬和批评是由高对低的行为。你不能表扬你的老板。你也不能对着妻子(丈夫)说:今天做的菜不错,继续努力。

2500年前,老子告诉我们表扬和批评会改变原有平静的状态。老子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恩宠心惊不安,失去恩宠惊恐慌乱。

无论得宠还是受辱,这两个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人尊严的损伤,剥夺了人格得独立和完整。所以老子说:宠为下。

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成绩;不知怎么陪伴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总喜欢玩手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沟通交流焦虑。

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总想改变孩子,那么很难找到答案。首先“你”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才是一切的开始。

阿德勒说: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弗洛姆说: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有妈妈不知道。

并不是孩子长成了现在的样子,是在你的“教育”下长成了现在的样子。当孩子陷入问题的行为,阿德勒心理学用五个阶段来阐述背后隐藏的“目的”。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在父母或老师,还有亲朋好友面前,表现出干劲和顺从,以“好孩子”的表象呈现。他的目的就是一个,“获得表扬”,从表扬中感受到被关注

第二个阶段:“引起关注”

当努力了,做了“好事”了并未获得表扬,没获得特别的关注,就想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成为“特别的我“,用”恶作剧“获得关注,比起自己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的多。

第三个阶段:”权力争斗“

简而言之就是”反抗'或者“叛逆”,越让我做,我偏不做;越不让我做,我偏做,脏话,挑衅,抽烟,迷恋手机。通过“不顺从”发起权力争斗。

第四个阶段:”复仇“

阿德勒说: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称赞的需求“”引起关注“”权利争斗“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没有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被人特别的关注,之前用的方法都没有效果。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连憎恶的的感情都没有了。

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不再做任何努力。但是父母或老师依然在劝说要好好学习。你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周围的人期待有所改变。

但对于自己这种期待很大的麻烦,有了不要对我有所期待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导致了”证明无能“的行为产生。

表现出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课题也不愿意做,父母也开始认为自己的孩子”笨“,没有学习的天赋来逃避真正的问题。逐渐的孩子本身也就相信了。

对于被成人认为”有问题“的孩子,基本都在经历这5个阶段,越往后越难恢复。根源在哪里,当父母把自己没有得到的给了孩子,你认为是最好的,但这并不是他需要的,形成了溺爱。

当孩子真正需要,却忽视,或者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你总在工作,总在玩手机,逐渐养形成了被忽视的心理。

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经历过前三个阶段。对阿德勒所讲的五个阶段有了感同身受。

所以,当你为孩子的成绩,拖拉,注意力不集中,迷恋手机困惑的时候,不是学习怎么改变孩子,而要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阿德勒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作为父母或教育者要想很好地帮助孩子自立,必须懂得尊重,而且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自立,充满勇气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孩子说“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时 ||渡过
阿德勒十日谈7:赏罚的恶果(上)
问题少年的真相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5、自由就是“关你屁事”
关于教育,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幸福人生需要勇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