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独立书店小史: 从知识分子到都市文文青
​​​​​


C(曹柠):我见过最荒唐的事儿,他这个书上还印着名字,就是印着书名和作者,但是书是假的,封皮是按照新书那样,那样为了控制成本吗?

你找个图书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个提高永无止境,图书馆的分类太陈旧了。

A(阿威):我看有些媒体人,鼓吹说去书店免费看书什么的,当然这是书店免费看书,是因为书店的空间场地大……

C(曹柠):有某种公益性,怎么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媒体人。 一本是《樊登讲论语》,关键是它放在了中国哲学的那个推荐架位。我当时看了,就非常刺眼,我把它拍下来。

A(阿威): 目前来说只有老六,可能是站着赚钱,其他都是跪着躺着。
C(曹柠):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我们来聊聊独立书店,嘉宾是一位独立书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阿威。

他是万圣书园的前员工,现在任职于中国图书网。我也把家底都掏出来了,盘点了这些年对于独立书店的观察和思考。如果你也喜欢书店或者对出版和文创行业感兴趣,那么欢迎加入我们的话题 。


A(阿威).其实书店行业的话是这样的,我们打个不太恰当比喻,书店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的话,它有点像二三十年前的物业公司的从业者,你会换个灯泡,你会修个马桶,你去书店上班,但是其实你对这个店的系统,或者对这个上下水的系统是不清楚的。

所以如果你一个在书店工作的人,你在一个岗位,你可以是个店员,也可以是个店长,也可以是个收银,也可以是各个库房的物流人员或者说信息部的录入员,或者说是个采购。

如果你陷入那个点里面的话,那就相当于你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他的书里面去的某个章节里面去,你看不到这个书店的全貌。

书店的全貌来自哪里呢?那肯定是要找上游,找书是谁生产的,找到这个上游,出版方。

C(曹柠):出版方,有个很好的协作,然后才能把书店给真正能够体现出他的思想,经营理念。我感觉上次我们聊到就是,好像说有可能很红的书店或者说很。感觉做的面上做的不错的顺利,但是它其实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或者说他就依靠几个关键性人物,就是或者说这个,是很随机的一个能力,他就是做好了,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形成一个,比如说章程,形成一个规范,然后能够做好很好的培训。

现在这个状态依然是这样吗?

A(阿威):肯定是啊,我们看改开以来的这些独立书店,(我们来梳理一下),万圣是晚一点的,更早一点的是那个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可是个,之前像萧乾老先生就是老作者,可能都是去那儿讲座的。但是后来的话也像爱泼斯坦上也去过那地方,但是后来因为主理人的退出,就人走茶凉了。

接着像北京的万圣,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晓风,广州的学而优,南昌的青苑书店西西弗是从九二年,从贵州起家的。
还有西北的兰州凤栖梧书店,是国内的数一数二的独立书店。

C(曹柠):书店创办者的身份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就是要么是出版行业的,要么是媒体,还有一些是不是,反正他们大部分的他们的身份还都是比较文人。

A(阿威):确实是他们可能是大学的老师或者大学毕业出来的,但是会有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这个行业为什么不专业?

是因为如果是从小的方面说的话,这个组织架构没有架构好。另外一个是这个行业没怎么赚钱,所以没有钱花在这个人才培训,另外又是钱少事多,那就没法活就留不住人,这是小方面。

如果从一个宏观大一点的原因来看的话,那就是因为出版行业或者说图书书店行业还没有一定体量的规模效应。如果他形成规模效应的话,那他肯定就会花钱去做这个做这个专业化的培训。

C(曹柠):早期感觉这种独立书店还是各有特色。

包括他这个,现在流行叫主理人,那就是老板了。就是老板了,他的个人性格和他的这个偏好就会很强的体现在这个店的。

不管是从选品还是从他的这个空间设计上,然后那你就比如说像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单向街(单向空间),像方所这一批。

然后包括连锁化的西西弗书店,言几又,他们恐怕大部分都是一零年代,就是大概十年左右的光景吧,她慢慢起来的,他们不再是独立书店了,他们是这个连锁型这个(商超店)。
但是它又不完全是,这里面可能还有细分,比如说西西弗这种就是一个选书模板,然后复制多店。

但是还有像比如像方所,他就是开一家店还是深耕当地的文化资源,然后包括它的选品还是很严肃的一个书店的这样一个包括诚品开到苏州诚品,包括马上要关掉这个深圳诚品这种你又怎么去看它,它跟独立书店的离别,或者说它的这个好处在哪里。

A(阿威):她的区别是什么,我们来看西西弗,连锁书店之后,他就定义为零售。就需要你的后台端是很强大的系统,比如说你的进销存退是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撑。

如果是用饭店来比喻的话,他就是一个类似于书店里面的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一样。西西弗书店里面的店员,店长也好,他不需要对图书有多懂。

他就是店里面的服务员,按照指定的样貌或模式摆放到指定的地方就可以动销掉了,通过数据流量转变成现金流的模式。

C(曹柠):就是大家总会想象的时候,在书店工作是一个挺诗情画意,好像需要一些比较高的素质,但是实际上这个书店他能支付起的人工成本很低。很多店员可能都不是本科,或者或者说大家就完全不需要对这个出版文字有什么特殊的(了解),现在这个大概比如说店员这个层级的工作状态,或者说他们的生活,这种收入来源怎么样?

A(阿威):我们就不说书店的工作人员的收入来源,我们说出版方编辑的收入来源能有多少?我们打个比试吧,你八千块钱招到一个编辑,那么你可能四千块钱三千块钱就能招到一个店员,但是会有个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如果说,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书店的从业者来自哪里呢?大学生,或者说对书店有向往的这些人,但是这些人进来之后其实日常的工作会让他们很疲惫或者很受累,因为你变成一个每天重复劳动。

可能出版社,出版公司出版社的子品牌,你都分不清(他很茫然),对,就相当于你到了一个万神殿一样,但是没有人告诉你这个神管什么的呀。

C(曹柠):这个行业发展还没有那么成熟,我今天中午跟方所华南区的负责人吃饭,我我也是很喜欢方所吗。青岛方所开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我经常去那边,所以我觉得他还是有点地标性,然后他能够给这个地方提供一个场域,遇见一些人或他们所倡导的生活理念。

我就说了我对方所的这种诗和远方的这种赞美之后。他就说,其实呢,大部分的工作是非常非常琐碎枯燥的,他们原来有很多研究生过来应聘,最后发现大家在搬运(搬砖嘛),真的是搬砖,而且是很沉,没有专门的这个搬运工,只能店员去搬。

结果好像,一个比如研究生毕业,学文学的,他认为他是去作什么文学选书向导,结果最后发现其实每天自己像在仓库里工作呀,这种落差是很大的!

A(阿威):你想想一四年进万圣到一九年出来,我在万圣大概四年左右都在库房里面做,我当时的想法并不是为了去书店上班,我要去北大听课。我就不在乎我在做什么,(在做什么工作啊)

说到青岛的方式,其实良友书坊如果说做本地文化的话,还不如良友书坊,因为良友书坊加更与本地吗?她相当于是青岛的单向空间。

C(曹柠):哦,天呐,但是这个差距就有点大,不要说我也挺喜欢的,我想让你去她还是把它喝咖啡和空间。

能看到海,所以这个又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这个书店的本土性,本来提到西西弗,他这个其实还挺成功的模式,营收很好,而且是书店业的这种靠数据流依靠营销能够活下来,但有个问题就是她也被大家吐槽吧。

所以说千店一面,开的像连锁快餐一样,但是我们知道吃东西都喜欢吃独特的健康的,吃美食不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

但是西西弗就相当于书店届的麦当劳都是一样的,我在青岛的家旁边也有西西弗,去过几次之后就在我们小区里,我发现这个书就是我不想看到父母而且都是一成不变的书。你什么时候去,挂在畅销榜上的还就是那几种,所以这个会让我很苦恼,就是难道这个时代能活下去的书店只是这样的吗?或者说西西弗有机会做的更好吗?还是说这些更独立品味更小众的书店,他们有可能提升他们的这种规模化。

A(阿威):其实是这样的,当你能够去挑剔一家书店的时候。书店的时候就相当于能够挑剔一家连锁餐饮店一样吗,就是说(对他要求不能太高),但是,你既然想提出这样要求了,那你就不是他的客群了吗?他的客群只是那些类似于。

C(曹柠):我理解为,不是为了逛书店,就是在shopping mall里面刚好看到一个书店,想喝杯咖啡。

A(阿威):就是给想看书的人一个机会呀,就相当于要要撞客(随机性)面对是这样的客群。

就相当于是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说你广州一游或者说上海也有的话,您可能像(打卡一下),可能有些人报团,但是如果你现在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半年或者一年的话,你肯定不会报道这个团。

C(曹柠):嗯,就这么说的就是这个,就是说它的定位和顾客对这点,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开的那些大型购物中心的热门商圈的这些呢,多半可能他的服务对象就是一些散客,上班族白领。

C(曹柠):那这个你其实现在的工作我觉得还挺神奇的,就是你可以买全国跑考察那样的书店对接业务,然后同时去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吧,是吧,可以这么理解吗?

A(阿威):其实我最早的工作应该是要跑到一个书店,小的书店问他们要不要从我这边拿货,有一个渠道对(渠道)经理的模式就会有个问题是什么呢?

我又是属于那种,你不是说我是个雷锋,只是当我能看到这些东西(他做的不够好的话)

不好的时候,我可能给他提个建议。

比如说我这个月的2号到26号,我现在南昌青苑作了一次打磨项目,就是南昌的这个项目,你主要是给他做哪几个方面,首先到他店里上班两天两三天吗?熟悉店员,开始我们来把课程敲定,我们开始讲课。

一般的讲课内容在我的那个公众号「游子三月三」里面有我都刚才把录音直接转成文字

C(曹柠):比如说你这个题。之后你给他指出来的,他们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A(阿威):我们图书的话,绕不开两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这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这个编码。

C(曹柠):对就大家一般翻到这个书的这个扉页或者后面就会得到一个带有数字的,一般人不会看。

A(阿威):但是比如说我现在拿的这本叫
《游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面的。

但是我们来看一般这个Cip就是版权页里面第一项是名字,第二项是柏拉图的作品的话,是谁翻译的第三项是涉及到它的分类,比如说是哲学思想,第四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码这个编码。

因为像标签一样的东西。

就是说有标签有编码就分类嘛,这个事要不过去的这个是要了解的,这是这个是基础的了解。(产品外化)

应该掌握这个对这个基础的选择。
另外一个是什么呢,出版方上游的信息,我们国家的出版政策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改开这么多年,也不会有出版社转企改制上市。

其实文化的东西,一般都是最保守的嘛,就就变化比较慢,(变化比较慢嘛)那就变成有个问题是什么呢?

这个ISBN就是一个书号,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身份证号。你也可以理解为,(就是这个市场准入门)可以理解为小岗村的公有土地呀,你认为公有土地的话,那你属于公有性质,国有资产发放到各个出版机构发个出版社,因为没有这么多人去做多选题做策划吗?但是不是就要说我要把我这剩余的时候怎样除去租赁出去,通过邀请你来对给出版公司或者说合作分成赚钱这样的模式

C(曹柠):就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个出版社出版公司是个什么逻辑。就很多人一讲到,比如说大家很喜欢理想国,广西师大,然后把它混为一谈,其实这完全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出版社,出版公司
很多书,比如说,今年那个理想国最重要的一套书就是这个《讲坛社世界史》是他们的出版社是日北京日报,反正给我寄来的书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像理想国译丛,也是各种各样乱七八糟出版社,所以有时候我也比较困惑,然后来咨询一下就了解到说。

因为现在这个公权力,还是牢牢控制在比如说买书号或者说能够获得出版权,这个还是一个像你讲的他是一个公权力的一种,有个审批机制。

说到书店就不得不提书,那你觉得这个现在的书店的分类是过关的吗?

我们上次聊天提到那个段子吗?这个是这个改开早期的作家,张贤亮他一本书叫《绿化树》,这个事被放在了某地新华书店的这个农林版(分类框架)

就是类似于这种很搞笑的事儿,我其实自己逛书店的时候也遇到过几次,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就跟店员说,这不应该这么放。

比如说有一个很搞笑的,我想起来了,有一本讲统计学的书叫《女士品茶》,讲统计学的科普书,这个书居然放在了一个生活类的饮食区。

因为我看过这本书,我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这个社科的,然后我就跟那个店员说的是边上的,我会觉得这种挺搞笑的。

从这个细节上也能体现出来,选品到上架到整体展示的这个流程里面还是有纰漏的。

可能大家对书没有这么熟悉,我问方所的这个负责人,你们店员平时阅读,或者说那种心态精神状态怎样?

他说,他们看书都很快,但是也有点难受,比如他们一个月要看到二三十本,甚至更多,真正能够精读的一两本,大部分是工作需要,快速把书看完,决定要不要进,进多少,要怎么推它。

这个有点像些营销编辑那样。一年可能做个二三十本书。对吧,她怎么可能用我们平时读书的那种心态去面对这个书。

A(阿威):我可能会在你开店的前期,去做动线的调整,如果说要快速掌握这个分类,其实我可以推荐一本书,就是后浪出的《通识:学问的门类


C(曹柠):它里面是分了十个板块吗?

A(阿威):我忘了是几个板块了,反正它这本书是(从)日本引进的。
因为我们知道现代化的进程,它就涉及到学科的分类吗?当你在书店的时候,你要了解这个的学科的脉络或者学科的体系。
你不是说你把法学的书你扔到政治学,或者你把政治学的书扔到经济学的书。而且(比如有一些跨学科的书,不太好分类),其实跨学科的书其实也好分类,其实你可以用主题。因为它会涉及到一个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说跨学科的时候,你的选择在你的关联学科的之间。怎么回事,其实分类学是很好去做的。(但是需要一定的认知)

C(曹柠):就是这个就好像图书馆学或者博物学一样,其实我们对这个知识怎么去归类了,体现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的深度。

这又是一个现象,我们可以讨论。
有很多的,现在搞那设计的,喜欢加图书元素吗?比如餐厅啊,咖啡馆啊,最糟糕的是有很多空壳书,那是装饰。

我见过最荒唐的是,这个书上还印着名字,就是印着书名和作者,但是书是假的。

封皮都是按照真书那样,为了控制成本嘛?
这个在某著名这个旅游景点,就是一个很著名的民宿,以图书馆为名的这个,如果大家知道我最近去了哪儿,应该会知道我在说哪个。 他们非常搞笑,他号称图书馆,但是所有书都是假的。这是最次的。
稍微好一点的,比如说那个和府捞面,他们也搞书,但他们的书都是地摊。,可能是十块钱一斤称的,反正里面各种各样乱七八糟都有,很多都是心灵鸡汤类的,成功学的,把他们的店面装点起来。
稍微好一点的,比如有些咖啡馆内,他还可能还真有书,比如像大理,丽江他们有一些是放了不少书的,而且里面有可能偶尔有一两本好书,但是整体质量没有筛选,就是就堆在那。

当然最好的肯定是像一些独立书店,或者说它是一些很喜欢阅读的一种咖啡厅酒吧,他会放老板自己的陈列,设计类的书,文学类的书有一个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就呈现出很多个面向,也体现出大家就是回应你刚才讲的它的分类的深度就能体现出知识的认知程度。

A(阿威):其实,他那个不是分类的问题了,他那是什么问题,那他真的是没有钱买书放,他又是一个(知识)景观的装置吧。它就是放在那里面就是装饰品,那既然它是装饰品的话,他是用最省钱办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无可指摘的。

C(曹柠):这个我们就不讨论,我想说。我很喜欢摆弄这些书呀,包括我有一个经历就是我当时高中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但是这个图书馆很少人用。大家都在忙着这个应试教育,就是没有人逛图书馆,然后我就经常去,跟我们那个高中图书馆馆长成为了一个好朋友。

因为他是个老教师,一个退休的大学老师,返聘回高中当馆长。
然后呢,他就是看我很喜欢书,他就教了我一些最基本的图书馆分类的方法,怎么去找书,怎么去码书,怎么去安排,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了。

所以,后来我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还搞过一个很好玩的比赛。你比如说有的时候一门课程老师推荐读物吧,可能图书馆只有两本,那你要快速的把它找到,你要抢在所有人前把它找到,那就是因为那熟。

但是非常坑爹的是,复旦的图书馆,它分为文科馆和理科馆。文科馆那个硬件非常的陈旧,但书很多。
复旦整个有560多万册,这是好几年前的数据了,国内可能是高校的前三名吧,它藏书很多人,放的很拥挤。

文科图书馆是234层,三层是个夹层。

所以你从二层里面上就有很多人,估计很多复旦的同学,他都永远都没有去过那一层,因为我经常在那边混,所以后来我就练就了一个绝技,就是我可以不查书,就去找,然后我觉得准确率比那个查完那个编号去找的还要快。

最后我跟他们比赛,我说,来咱们去找这个书,你去查我就靠我人工这样,看谁找得快。然后我大概赢了绝大多数吧。

然后我今天看北大图书馆经历三年的装修之后,终于翻修成功。正式开放前,我有次去北大一楼东厅的有一个陈设还挺震撼的,就是最早的那个图书馆分类法就是一个,怎么说一排抽屉都拉出来给大家(图书索引卡片)。

就是保留了一个他们670年代用的这个,像一个文物一样放在那,因为现在都很方便嘛,基本都是一台电脑,你过去输入一个名字或者输入一个作者,然后再给你个号,你按图索骥去查,所以我觉得这个检索方法非常重要。

对于就是说这个学科分类的意识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因为我们为什么讲书店,它通过选品和他的陈列能够展示出他的一些精神,思维的这个品质呢。

是因为你找个图书馆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提高永无止境。图书馆的分类太陈旧,反正我看全国最重要的那几个图书馆。

国图、上图、广图、深圳图书馆、南图,我反而没有很满意的。

A(阿威):其实是这样子,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是什么呢?要正确的认知到,图书馆馆才是免费对公众开放一个借阅的场所,书店是要去工商部门注册的一个经营场所,很多时候(肯定是更引人啊),所以它需要通过自己的主题的凸显也好。
我看很多媒体人(自媒体)在鼓吹说去书店免费看书,当然这是书店免费看书,是因为书店的空间场地大了之后,他要有这么(有些公益性;怎么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媒体人)

C(曹柠):我从来都鼓吹,这个书店要有尊严的活着,站着挣钱,谁鼓励大家免费去书店看书。

A(阿威):你看其实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他是以藏为主。那书店的话它是以卖货为主,那以卖为主的话,那就相当于是要以书为主体,你要以书为主体做一个,主题凸显也好,动线的调整规划也好,或者说你是根据哪个类别的销量(逻辑)来去摆放你的图书也好,这就是相当于这样子。

我们如果说我们把每个书店比喻成手机端的APP一样,如果是说以需求为导向的话,那就相当于是(我有什么需求,设置什么类型的菜单)我就进进什么货嘛,(说白了这个书店是做零售吗),对呀,书店就是做零售。

C(曹柠):我看那个7-11创始人讨论他的经营哲学,7-11最牛的就是他有一套非常实战化的这个选品体系,它永远可以保证我推出的东西是当季这个顾客最喜欢的,他们通过他们的很小的门店的几个架子,有所侧重的,比如说它想去实验这几个新品种,顾客最喜欢哪个呢?每个它放在这个架子上放一个星期,然后一个星期之后就看它的复购率,或者说它的这个单品销量,然后把最重要的那个拿出来,放到他们那个经典货架上。

大家如果经常逛这个日式的便利店,比如说全家,比如7-11,就会知道它里面基本上,那些所有东西你买来买去就那么些,但是呢你还是一直会去买,就证明这个他真的特别经典,它会不断给你一些新的品种,新的一些促销活动,来吸引,这应该是零售书店的进化方向。

书的差别,
第一,书是定价商品
第二,书,它不是一个快消品,
它可能一周买一本书也就很奢侈了。很多人可能,大部分一个月。(半年买一次),而且书的种类那么多,非常多元。那这个时候就要寻找它的目标用户,非常考验,这个书店的经营者的系统设计和它的经营理念。

C(曹柠):我上次在那个杭州茑屋书店,我前面的大哥也真是特别猛,他结帐,他那个一个框里大概有个两摞吧,可能有二三十本书,有好多人连封皮都没拆。我感觉他就是拿起来看,唉,这不错,就买回去了,我极少看到这么买书的人。

听说那个王强,就是新东方那个联合创始人。听说王强去万圣书园买书,开车去,然后每次弄两大袋子放车后备箱。

这个就跟我们那个城市中开车去什么郊区那个shopping mall一口气,但是我可以理解万圣书园的书可以闭着眼睛选。

我在万圣书园碰到过好多学者,碰到过各种媒体人。反正,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书品质好的标准。在这里,不会遇到一些很垃圾的书。

所以我昨天逛方所,看到两本书,一本是《李笑来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就是类似于怎么教你怎么用微信支付的。一本是《樊登讲论语》,关键是它放在「中国哲学」的那个推荐下,然后我当时就看了,非常刺眼。我发给原来还有另外一个朋友,原来是(方所采购)郑奋吗?就是原来方所的选书的负责人,说,确实有点过了。

但是,话说回来,那很有可能这种书还卖得挺好。

这就我们讨论的书店的另外模式。比如说,很多由线上社群延伸的线下书店,像「樊登」,像「十点读书」。他们本来有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他们在开线下书店或者他们在开一些这种,包括像「逻辑思维」做的这个出版生意。

有的书其实很一般,或者说这个书也就那样,但是经过它们一推销,本来不买书的那些人狂买。你比如说每年「得到」推得那些书都卖得特别好,何帆老师的那个《变量》,对吧?那个施展的这个《枢纽》。

当然,我觉得这两本书还是过得去的。但是这个罗胖也推过很多不靠谱的书。就这个有什么问题呢,有点时候出版、阅读、书店,还有你的营销,他虽然是一个链条上的,但是他的专业有很多脱节。甚至你可以理解是:大圆套小圆,层层嵌套,最后真正愿意认真读书,愿意给他一个公正评价的,那些是很小众的一个范围,大部分人不明所以,有推荐就买,或者说,他推荐也是不靠谱的推荐。

最近还有个新闻,你注意到没有,就是「饭圈攻占豆瓣」王一博粉丝,去莫名其妙地去刷那些评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么说呢,拉动一些偶像的好评吗?

A(阿威):这是另外一个面向的东西,没办法说。
那我们回到书店这块,选品的话,它涉及的是什么呢?选品的是不在于你控高线,而在于你控低线(底线)。

比如说像「中华书局」也好,或者说「三辉」「中信」的也好,或者说「理想国」出的图书也好,就说他这种高品控线的书。它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受一些中产阶级(客户)的需求,是吧,但是呢,像这些说的话,你在一个个四五线的城市。(他其实是需求很少)。不管是万圣还是先锋,她跑到不用跑到大理,比如说跑到哪个四五线城市开,那肯定他也活不了了,(撑不下来)因为没有需求你去那开就没有用嘛。

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要有一个观念,跟快销产业,零售业零售业比起来。它又是一个期货型的产品,你看版权的签约一般都是四五年,是吧。

那就要考验到采购,当他在这个地方工作三年两年,他就要对他采买回来的图书,做一个数据的监控。
比如说同样一本书,我们现在这本书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版本。

他可能是五年前出,,你采购过来,一年能销多少,你能不能做一个定向的追踪。这种可能销三套,或五套。五年的话,你可能进45套就够了。(有个预期)就是你要把你的书流变成现金流量一样(管理)。

如果说,你一下子进500本或1000本,那是属于大型的图书电商网站的进货的模式,那根本就不是所谓的选品思路。

C(曹柠):像方所书店,这么壕的书店,他们的书订的本数也很少,有的非常贵,而是有些外版书。
你要买(进)这个书的话,你就得对自己的用户,非常了解。比如说,奋哥(郑奋)给我讲,他当时在方所非常强盛的时候。最好的感受,就是他们进什么书都可以卖掉,几百块的这种艺术类的专业图书。两个月就卖光了,再补货。其实那种就是这个需求大于供给的。你有什么样好的供给出来,这个需求方都买单。

比较糟糕的是,在这些小城市,四五线的小城市,开独立书店开得起来吗?就是如果这个地方的消费,消费水平,那个需求,就是那样有限。可能它也就支撑一两个,多了也就没有价值了。

A(阿威):他就变成了不是以经营图书为主体,经营社群,经营整个空间为主体。

C(曹柠):你怎么看书店打情怀牌这种事呢。你靠你的商业模式是拉不动的。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感动读者的方式,动不动,众筹呀。

A(阿威):情怀牌这些东西,迟早都会过去。你打了一次两次三次,那就没有人理你。因为情怀牌的话,大家都是受过一些教育的人,不管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好,或高等教育也好

C(曹柠):或者大家作为最普通的消费者,有消费心理,我可以一次为情怀买单但我不能(永远为情怀买单)

A(阿威):其实书店打情怀牌,我觉得,在某个面上也是一种好,就相当于是说,安利时代,保健品的安利时代,是吧。(直销时代)
商业就是正常做商业的模式,你不要打什么其他东西。你就是你,你找到更好的货源,或者说你找到更好的产品,我们买单就行了,你不要扯其他什么东西,情怀,道德。

C(曹柠):对呀,回到刚才那个话,书店业,出版业,也得站着把钱賺了,不要跪着挣。或者说,你很无耻,无良,没有底线做一些为了营收的事情。但你也不要高高在上,你就觉得好像这个,你们来拜,那也没什么意思。而市场可能不接手,消费者和品牌与渠道,他们是互相训练,互相影响。

A(阿威):但是作为上游的出版方,没有几个人不是跪着赚钱的,唯一可能站着赚钱的是谁呢?就是老六,因为他的书,他能够做到现款现货,线上线下同价,那我就说,他是不需要把书铺货,目前来说,只有老六可能是站着赚钱。其他都是跪着或躺着。

C(曹柠):其他都是大家不知道,这个张立宪是怎么站着赚钱,你们可以拉这个节目菜单。前几期跟六哥的那个对谈。对,你说的很对,我问过他这些问题,就是我说,唉,你们不想做更大吗?或者说你们做得更好。为什么有的时候过于低调?

他说,你要明白,我们的读者都是很高素质的,而且我们读者数量不多的,你不用铺张,你不用那个成天说,买我买我,,对吧?他们也会买的,而且你不要伤他们的心,对吧,你不要老玩弄他们,欺骗他们。

所以他这个读者会口碑营销做了十六七年。保持一个非常专注的,一种品控。

然后他们对读者非常好,他们那个阅读基地开业之后,连办几场活动。包括他们原来在北京,一掷千金,为了去搞这个社群。我觉得,就像你说的这个才是未来的一个良性发展模式。

任何一个品牌,不管你是做出版,书店品牌。不需要让所有人认可你,你只需要让那些懂你的人,喜欢你的人,认可你,就OK了。

他们来支撑你,你去赚这种应得的钱,而不要去贪图那些这个这个市场上的浮钱。

但是反过来讲,这个市场也要给这些尝试机会吧,你不能把大家最后都饿死你,最后列入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会我搬运的会做这个抄袭的人留下来,还是让那些有创造性的有想要去,做独立的人能有这一席之地吧。

C(曹柠):还有个事,可以聊一下,就是,我有个爱好,就是我很喜欢逛书店。然后去观察。
以前可能更多是,从我自己的这个消费者或者说看书的人的角度出发,但现在开始因为认识了一些书店的朋友吗,一些做出版的朋友,就开始理解他们的难处。

然后,再看说,唉,都是面临同样的难题,然后面临很复杂,这个很不同的一些商业环境,那么每个店,那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我说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就因为你对书店这样说你,可能去过太多书店了,那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几大,众所周知的这些书店的观感,就是反正我们可以相当于做个测评吧。

不如先从万圣说起,因为万圣,嗯,当然你可以控制你的尺度啊,就是做一个能播的尺度,万圣书园肯定是这个中国独立书店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个旗帜的一个地方。

而他的成功有不可复制性,真的,我觉得这么多年来,赢得了很多尊重。不如你,就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万圣」他的这个他的长处,他的局限,或者说他可能亟待优化的一些这样的方面。

A(阿威):其实万圣的地位,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相当于是金庸小说里面的北乔峰吗?就是说你北边(江湖老大)对呀。就是我们用「豆瓣书店」卿松的说话,他是属于教父级的嘛,开风气嘛。

C(曹柠):可是为什么豆瓣书店那么小,还能有这么大的威望。

A(阿威):他是社群运营的很好,口碑也做得很好,并且豆瓣书店的老板他开书店的话,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它的自身的定位了,他在武汉也开过,在成都也开过,后来都黄了。现在只有北大东门那家(万圣书园斜对面)。

C(曹柠):这个回头我会列一个list,就是把他们的具体位置呀,就是我大概想去寻书店,可以去关注海报。

这个对,我前两天还去了豆瓣,而且我早期,我是订他们家的那个目录了,就每个季度都推了,我是留的那个谷歌邮箱,后来不是谷歌邮箱不稳定被墙了,然后就好久没登,然后有一天我又登,哇原来他一给我推得书讯啊,就是他们最近在上的一些书,然后我的这个小店有巨大的能量,所以我其实好多书在那买的,折扣书吧。

A(阿威):你看他这种折扣的时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它是按照作者来去追的是吧,比如说像这本赵鼎新《社会政治运动讲义》,他可能就进三百本或五百本。他不愁卖不出去,就相当于他追产品的时候他是追着作者的,嗯,这就是一个核心,它是知道哪些作者能够一直能卖。
像这样的书店,目前靠选品起家的小书店是有哪些呢?成都的读本屋,长沙的人文述古书店,我所知道的可能就这一两家了。

其他的可能有很多隐藏在开孔网店的,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开孔网店也有很多(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们的口味为准很对),他追作者稳准狠。

不要说书店难做,我遇到书店里面的游侠客,他全国各地跑书店,跑到这种边远的书店。从书店买货拿回来到孔网卖,都能够一年能盈利十多万,二十多万,所以就是说你的定位在哪里,或者说你的发力点在哪里的问题。

C(曹柠):回到万圣,就是万圣其实摊子也不小,万圣有几百平呀?
A(阿威):万圣有六百多平,
C(曹柠):然后它的分类,其实还是很丰富的。
A(阿威):是它的分类涉及到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你看西方的分类,他是按照时刻学科体系来分类。
分类里面的话,有一个所谓的社会议题的前置性,比如说他最早设计的「三农」专架,包括它最有特色的两个框架,是思想的西方思想大师
另外一个是中国现代性思想档案:从章太炎梁启超……到当下的学者。

C(曹柠):对青年人或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入门,给你展示一个知识地图。

A(阿威):一般这种有前置性,在空间,按照主题设置,首先是有没有这么多图书能够支撑这个主题,其次,也就是关键的,有没有这样子的观念。

C(曹柠):万圣书流动的频率挺高的

A(阿威):它是一个小店面大仓库嘛。怎么说呢,它就是一个抗拒了流量型销售的,有自己独立理念的经营模式。店面可能留一本,库房留两本。

C(曹柠):我买走过好几本,说是万圣最后一本的书。你觉得他的发展受什么局限呢。当然,物理空间,还是比较要命的。他的这种模式,有没有搞会员呢。会员是能打折吗?有没有延伸性,还是不要增加更多玩法,还是这样就OK了?大部分喜欢万圣的,还是一些文化和学术界的。

A(阿威):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店会员卡储蓄卡,对你来说没有太多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是静态的储蓄卡,那就相当是你没有会员管理体系。

C(曹柠):说到会员,那我们就说到另一个,我不知道你熟不熟悉,季风书园。

我上大学时代,目睹了季风书园最后的余晖。当然,不是严博非时代,于淼时代。经营性更强,季风书园,很遗憾,关门了,曾经很辉煌,开过好多家店。它最后本部,在上海,图书馆那个地铁口。很大一个位置,很多活动。

我经常去那边,在那里我听了傅高义的讲座,看了周浩的纪录片,复旦的老师就是更是数不胜数了。

基本可能每个月都会去,然后后面他们是做了一个这个读者会员计划,但是多少钱来着,反正换算下来也挺便宜的。但是它是只有这个有这个会员的人才能去听那个讲座。所以当时只能买了,这可能是他们这个奋力求生的一个路径。

对,然后但是,我觉得地方,它的优势在于它的区别很好,上海十号线,上海图书馆,旁边是交通大学,那边徐家汇,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黄金的位置,非常好逛。

而且呢它的整个的,因为是个地下空间,所以它的整个布置是比较通透的,都是那种几个房间穿来穿去的,所以我觉得整体在那里还是挺舒服的。

基本上我要是去那个徐汇区,我都是在那站下来,然后出去逛逛,能逛个半小时,然后再坐这个地铁回去,就是我觉得这个位置还是很重要的,影响大家去他的频次和对它熟悉程度,所以这也就要求他的那个选品,包括他的一些推荐,架位的那些书换得特别快,你刚才才有新鲜感嘛,当然这个也是已经成为过往了。

A:我一四年的时候,其实我是想去复旦大学听课的,2013年,(如果你去复旦,你可能会选季风吗?),我当时我对独立书店一点印象都没有,我当时去的时候,我其实我去应聘过的,没有要我。

后来我去了另外一个图书公司,叫什么上海学人图书公司,他要我了,接着,但是,他那个主管好像要跟另外一个大姐还有阿姨吧,她看了一下我身材,说,你是哪儿的,不是上海的吧。我说对我是(被上海人歧视了嘛)广西博白的,接着她说,你这身高的话在库房不太适合。(感受到上海的歧视)没有没有,我觉得这个可能她也有这种考虑。

在上海呆了半个月,回北京了吗?毕竟我现在「北京百年职校」上过学了吗?我在北京还是有一些同学啊朋友啊,就是找书店吧,在北大东门有一家,我就去应聘,本来我说应聘去店面上班的,但是店长应聘了,让我去库房,后来我发现在库房(库房学到的会更多一点)不是库房更自由一点啊。

C(曹柠):就是你弄完干完活就在那看书

A(阿威):不过我们领导对我们也还好,就是我在库房干活的话,首先你是前期半个月或一个月熟悉架价位嘛。

像我们这种,其实我跟我爸其实一直是做做小工,做过体力活的,所以在书店这种劳动量,对我来说太太太轻松了嘛。

所以其实我们干活,熟悉了之后,其实我每天可能都是,比如听许知远的「单读」,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或什么「开卷八分钟」「八分」,像我的话,可能放肆到什么程度呢,每天可能单曲循环一个歌手的音乐,在那循环。

C(曹柠):但还挺享受的,坐拥群书,。拿着工资,对吧。你说到上海人的品味呢,我当然不得不承认,他们有的时候很精细,不过有时候也容易做得没有格局。

我今天还有个朋友刚刚去上海工作,让我推荐一些上海的书店,我问他你有什么需求,他说,好看,好逛。好看是指的面上好看。还是然后我就稀里糊涂给他推荐,什么衡山和集,大隐书局,思南公馆,光的空间。听着都是四个字的,经世书局,复旦旁边的。

但是我推荐完了,之后,我看看这个名单,哎,没有一个我再想再去的。

包括钟书阁,最早也是网红起家,还是现在非常红的叫什么?朵云旗舰店。上海中心上面。

我觉得这个装潢,设计,概念,都玩得特别好。我怎么就觉得它不像个书店。我觉得它像一个橱窗,像一个展览厅。

反正我们这个节目,一直是对网红的,不管是网红的咖啡店,网红的买手店,网红的书店,网红的旅游线路,有一定的排斥和敌意。

我觉得这个这个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操纵,而你其实无法辨别它的真实的品质,和它的这个理念,就有的时候,背后站着都是资本。

然后人,消费者的个体偏好都是数据,你的个人故事,只是那个小众的数据之一而已。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能够被我们聆听的一个对象,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逻辑下看,上海的书店业,其实没有什么让我期待的。

A(阿威):嗯,比如说大家为什么喜欢去逛豆瓣书店,豆瓣书店的店员也好,或者老板也好,可能还跟你聊天拉家常。信息的对等,或者给你推荐书,是不。

在一个小空间里面能够形成对话的一个模式,但是到大的书店的话。你要想像豆瓣书店这样的书店,给你提供了一个选书师的角色在这里面了。

你到大空间的话,他哪有这个成本给你做这个服务啊,相当于,可能他要开一个「得到」公司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C(曹柠):我前两天要去杭州的这个茑屋书店,茑屋不就是靠这个特色的这种向导和他的这种生活方式解决,给你个提案而著称的。
但是我觉得茑屋中国的旗舰店,应该还没有还没有完全做到,因为其实这个研发的针对中文图书。有一些新的归类,然后配合这种真的很牛的人。茑屋书店的故事,大家可能熟悉了,就不提了。

A(阿威):其实疫情期间,我在家嘛。我(2010年)六月份才出来的,我的第一站出了上海,就是给茑屋的企划(所谓的选品师),做过一次分享,「怎么跟中国发行员打交道」的一个分享的。

但是茑屋的话,有个问题是什么呢?你可以这么理解茑屋。茑屋入住相当于是放到这个大环境来看,就是说第三产业,国与国之间的第三产业的交流互动的模式。但是它入驻的话,你不管他开多少家,他就是一个把供应链打过来,她本土化的话要走很长的路,就是说文化的东西可能的冲突点会更多。

但是他不是像汽车,或者说其它这种这种这样摩托&汽车产业将合作的这么好。她需要磨合,他磨合时间可能比这种汽车的磨合期还要久,就是说它的供应链可以打过来,品牌可以授权给你。

管理体系是很难做的,就是管理体系涉及到不同企业(土壤)。

C(曹柠):.换一个文化环境,换一个城市的风格,对这都是要重新来摸索,

A(阿威):对呀,它就相当于是橘生淮南淮北的问题。

C(曹柠):唉,那你觉得广州这些独立书店怎么样?我其实来了广州之后,我发现它在这边的书店还蛮令我惊喜的。学而优,简直就是南方版的万圣书园。对吧,然后这个1200(南方版的单向空间),
波西米亚风格的,对,我也跟他们的老板,他们活动负责人交流过。他们有自己的难处,但他们已经摸索出一个非常成熟的经验,就是我们坐在地化。我们就做广州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书店做得有层次,就是我们好几个店之间有区别。
比如他们一个总店是吧,现在又开了家住宿的这个新的店(荔湾店),在天河区布了好几家店。比如说我旁边的这个天河北店,厚街店。

现在都因为疫情的影像,暂时关掉了,但是他们的这种很有社区感。
就是有没有可能就是我们的书店,不要只走方所模式,诚品模式,就是开一个大的旗舰店。特别炫,虽然是特别高级,里面放着这个交响乐,对吧?

然后什么,这几千个选品,有点压抑感,或者说不太易得,你每天几万的人流,你这个里面想安静看会书,太难了。

能不能就是走一种社区模式,就比如说我们在一些这个CBD,分散的开这么几个店。其实1200年在广州,感觉像先锋在南京那种感觉。它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几个副中心。其实我觉得这种好像挺舒服的,包括像广州还有更小,虽然店面小,他的这个资历很深,像博尔赫斯,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有些做艺术的做这种设计。
所以我觉得可能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书店。这里的风格,他不喜欢搞的那种很江湖,格局巨大。但是他有自己的特色,然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呢,他能扎根下来,他就能可以成长。

像博尔赫斯,学而优都十几二十年了。他们其实积累了一批资深用户。就像你说的嘛,其实只要有一批人可以养着他们就行。
唉,说到单向,单向还是值得,许知远是这个文化名人,许知远的书店也是一种模式。

我觉得单向可以有几个聊的点,就是第一他是高级版文青书店,它的选品上还是能够体现很强的这个个人风格的,并且他一定程度上是跟出版有所打通的

包括《单读》。他们推的一些文学奖,还有他们做的活动,这些是上下中游能够进行一些串联。还有一个就是文创,他们的文创,单向历就不用说了吧,文创界的一个一道流星,闪亮的流星,他还后面很搞笑的那些什么拖鞋啊本子啊对。
就是我会回头可能,从这两个方面单向空间和许知远这个团队,他们还是给中国的出版业书店业带来了一些新风气。

那你怎么感知单向,我去所有的单向空间。杭州新开的,阿那亚我也去了。杭州那个,我们是去做过活动。我都感受到了他们的那种活动之频繁,之精致。

A(阿威):我们来复盘一下,单向的成长起家。他是众筹的,是吧,媒体人众筹。当初吴晓波(他们的诞生模式就不太一样,有点互联网思维。),像这种众筹理念,只有到他们这一代才能够做得出来。他们众筹,他们又是媒体人,又是文化人,他们的思路理念都不一样。
我们拿单向街文学奖来说的话,其实她已经取代了很多旧的评选模式了。如果说我们夸张一点点,他是这个时代的茅奖(大众选择奖)。它能够另辟蹊径,并且它跟商业机构也合作,但是不会像一些什么电商网站推出的文学奖。

所以的话我们从这个面上来说,它从一个杂志《单向街》起家,开书店,在办文学奖,就相当于从下游一直往上游,它都打通了。
它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我们回到书店来看,不管是他的东风店也好,或者说他的阿那亚店也好,或者说它的单向空间杭州旗舰店也好,它都是一步一步像互联网产品、手机APP一样迭代过来的。

如果是从产品角度来说,它的选品师朱思远。他是从万圣做采购,接到孔夫子旧书网做选品,接着到单向空间做采购。现在朱思远,好像跑到上海这边,开了家思远旧书铺。

你看像这种迭代的模式,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规模独立书店的组织架构——以采购岗位做分析》。我就对比了万圣书园&单向空间的这个采购的岗位的配置嘛。

万圣书园是一个岗位双人制,一个岗位两个人负责。但是单向空间,好像他的采购一直都是在外面挖人过来,他没有培养的自己采购。武哥,小武的话,他也是做采购的,但是他带人的话,这么多年都没有,从他自己的内部里面把人带出来。

C(曹柠):但问题就是说就相当于,刚才讲了那个单向空间。它的特别之处吗?就是它诞生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起飞的,包括其实许知远它有个人IP。这个互联网的,它本身有这种拉动效应,包括做上下游打通的这些,都跟传统模式不一样,而且它的这个开店的模式也不一样,它的融资模式也不一样。
但问题来了,就是为什么单向还是做得很不容易,就我每次听到许知远讲这个,他都觉得很艰难。

A(阿威):当然艰难了,因为一个东西是什么呢?你所有的框架都出来了,你运营能上来吗?你能够把销量做起来吗?这才是关键嘛,就是说你运营的话。你说想想你做这么多年,你的教培体系够优化了吗?你能把你的员工放在不同的岗位去做锻炼,说实在的,他的活动所有东西都很成熟,但是他留不住人。为什么(大家厉害了,翅膀硬了大家就出去)其实不是翅膀硬的问题,是这个行业的人太缺了。所以单向的人会经常被挖走,比如说做活动对接的人,一直被挖走。

C(曹柠):方所也是这个问题,它们有点像黄埔军校的那种感觉。
A:(阿威):其实,如果说,有什么样的行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家。比如说有资本的人,他完全是可以开一个所谓的书店培训人员的岗位。但是这个规模可能还不够大嘛,但是如果说,你规模多大,就能够做了。修脚行业,人家修脚的也有这种培训体系。

C(曹柠):是不是有可能这个出版行业的这个培训体系还比不上这个修脚的。

A(阿威):肯定比不上呀,如果是从细节来说,肯定比不上。因为大学(学院)的话,设置编辑岗位也好,设置「图书管理学」专业。但是大学不会设置开「书店培训」这个学科嘛。

C(曹柠):我们不是搞歧视链,修脚也有专业(很专业,并且他的产业很庞大的)比如说经常看的那种连锁的,它是全国连锁三百多家店,然后一张会员卡,通行的,我以前我以前买过这种,我觉得我太牛了,包括这座城市按摩的。
前两天跟广州那个书店的负责人,都光书店。他们也做了几年了,很新,但是很有诚意,聊起来就是这个行业的慢,这个行业的保守,这个行业,大家那种有点,说是相互不理睬或者甚至相互倾轧还是很令人失望。

有的时候,按说一个行业要搏新,他的人才要高速的流动,并且大家有一个共同体意识,大家不会相互看不惯,就像文人相轻那种东西。

A(阿威):我觉得相互看不惯,这无可厚非,但是还是要把问题拿出来做交流,但是很多人,就会觉得,我这种经营策略,或者说我这种东西,我怎么能告诉你呢。

C(曹柠):这是我的秘诀。

A(阿威):其实书店行业没有什么秘诀。你要想想,如果说,未来的趋势,可能会出现一家像美团或者说饿了么,这种APP进来,给你免费用他的平台,这才是对你的降维打击。

C(曹柠):然后。后来我就说,当然我们是局外人或者我们不是这行业的人,那种苦楚呢可能不完全,不能感同身受。

A(阿威):但是你要知道,书店里面的人都是会讲故事的,比作家还会讲故事。当然,我也很理解他们。但是会有问题是什么呢?比如说像之前,严飞老师,他有一个调研小组,去调研北京的书店。收集到的数据是什么呢?我看了之后,还不如百度百科里面百度出来的,接着我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什么意思,数据不如)就是他这些书店的店长,或者这些对接人。把他当做一个诉苦的对象一样,就相当于是把你当做传声筒嘛。

这种模式就变成一个,你就相当于是把这个人当做一个什么呢,就像是人家一个行外人,过来想了解一下,你反而把人家带沟里。

C(曹柠):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经验。他应该是把这个东西首先当成生意了来做。你不要老想超越市场法则。超越这个零售规律。其次你再谈谈一些情怀,谈一些个性。这个人不能本末倒置。
但是我还是觉得,一个行业要勃兴。一定是行业,它有一些共同的标准,有一些自我约束。

你看中国的大乘佛教,佛教里面有句俗语:要想佛法兴,只能僧赞僧!

不是说这些人相互都看得很顺眼,他们可能看得非常不顺眼。虽然佛门是清静之地啊,但是这个 派系林立。对吧,互相这个倾轧也是有的。但问题,是呢,如果这个东西,你勃兴,最好是一致对外。这个内部,你可以有切磋,有商榷,但是你对外不要相互踩,这一定是一个很关键的。

这次从这个「活字文化」出的这个事儿,都能看出来,其实这些行业里面,应该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解决,有待去标准化。这个更加人性化,像我说的,能够把一个低速行业高速起来,但是同时不失其本真。

A(阿威):这这还难呀,你要想想书店的,没准很多书店也不给员工交社保呢。你出版社,上游都没有做到,那下游也做不到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能说一点点一点点(进步吧)

C(曹柠):什么时候,中国书店能够出现一家,我们能给出这个不但是同行业薪资水平,我们这个可以拿出去跟别的行业比(这样比较难的)

A(阿威):就目前来说的话,还是很难,除非是成为书店的创办人,变成律师合伙制。

C(曹柠):因为我们学政治经济学,会关注这些这个公平问题,就是觉得数字劳工,非常普遍。就是比如说,你说做个记者或者做一个编辑又怎么样,你不还是个码字的,然后你拿着微博的收入

然后你是一个书店这个店员或者像向导又怎样,你还不是要搬书。就像我今天看到一个标题说这个月薪八千操着八万的心。

最后可能就变成那个样子。这个,一个悖论吧,但是悖论之后,一定有它的规律。

否则不会高速人才,往高收入行业涌动。

反过来讲,你说他收入低,所以他做不好,但你也可以反过来说,你说他是做不好,所以他才收入低。他如果有更多的进步,就像你说,如果降维打击这种事情,完全互联网思维,做一个可能就没这些人什么事了。

A(阿威):嗯,我觉得未来肯定会有一些行业会进来。

C(曹柠):就说这个行业肯定是缺乏规模性整合,如果整合之后,这些资源不会有这么低效的。

A:很多时候,这个东西,它也一点点一点点进步,也不能说一下子他就能够做得很好的,就是这个产业。其实只是书店行业也没多少年了,改开到现在四十多年。出版业也是四十多年,如果你说它是夕阳产业可以,但是它又是一个总体量,从体量来说,或者说从数量来说,它又是一个改开以来最最繁荣的一个产业?

C(曹柠):我们梳理了大致的几个这个阶段和那种区别。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不完全是夫妻店,不完全是个人附属品。它已经开始有商业的,有这种公益的,有这种社会企业的一种雏形,在吧。

我们只能是说,希望他们更快的去迭代,去积累优秀的经验。然后出来适合中国自己这种本土商业环境的,优秀的好的人文关怀的书店。还是不错,其实我现在看大部分,能够活下来的书店,都有自己的,有两下子。

这个前天吧,就咱们第一次见面那天,这个1200新店开业。先锋书店24周年店庆。我觉得很不错,在疫情期间还是能够保持自己的模式。
Ps:
文稿出自,
咸柠七26期,播放时间是2020年12月6日
该文整理于2022年3月29日
于北京慈云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店】季风书园上海图书馆店
武汉你绝对不能错过的15大最美书店!
这些户外书店,你是否听说过?
开一个盈利性自习室的可行性如何
书吧--休闲栖息新趋势
很有创意的图书馆外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