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进拴|郏县冢头镇

郭进拴|郏县冢头镇

冢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小上海"之称。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郑尧高速、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该镇西寨村、南三郎庙村为回汉杂居(有回族群众1000余人),总人口54352人(2017)。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河七孔石桥、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极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在此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封香。为供养需求,在冢南边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起初称作冢子前头的庄,后几经变改,冢头便由此得名 。

1964年建冢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5.4万,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有人。”据考证,薄姬是冢头镇薄姬赵村人,薄姬死后在故乡置衣冠冢,带有叶落归根的愿望。但为了防盗,薄姬冢建有十余处,绵延五公里,在冢头镇的这两处位于最南端,其余则向北散落于田地中,按照汉代葬法,有面南背北之说,冢头镇的这两处冢位于所有这些薄姬冢之首,冢头镇的名字也因此有了来历。不过冢头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薄姬曾到郏县吊唁在“荥阳之战”中代刘邦而死的大将纪信,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遂有百年后葬于此的想法。

这里的蓝溪就是蓝河,从禹州发源,经郏县入汝河。薄姬病故后,其子汉文帝遵照其遗愿,将薄姬葬于蓝河之滨,并在此修建寺庙,派驻军队守护。此后,朝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经常到此进香祭祀,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由此而兴,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称为“冢头”。旧社会有小香港之称,和南阳镇平贾宋镇繁荣相同。

薄姬冢成为冢头镇最重要的标志性古迹,也是平顶山地域文化的一个标志,薄姬(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微贱,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将她献人魏宫。刘邦灭魏,她成为汉军俘虏,以后纳入后宫,生子刘恒。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监禁。薄氏因在刘邦生前早已失宠,所以得免于难。吕后允许她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的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刘恒为皇帝,尊奉薄氏为皇太后。

薄氏身居尊位后,从不擅作威福,尤其对股肱大臣,颇能尊重和爱护。一次,有人诬告绛侯周勃谋反,文帝轻信谗言,要将周勃交付审判。薄太后大怒,摘下帽子掷击文帝,斥骂道:绛侯当年掌握着皇帝的玉玺,统率着朝廷禁军,他不在那时谋反,现在退居为小小绛县的列侯,反而会谋反吗?由此可见,她在政治上相当精明。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

郏县薄姬的衣冠疑冢由此建设,经多年自然损坏及盗掘,其他疑冢都已不复存在,现仅存冢头及大李楼村北2处。墓冢上自古至今留下的盗洞颇多,局部已经坍塌。但留有二十四孝故事却至今感人至深。附近青龙湖社区在打造孝文化时,就是由文帝孝母而生发出来的。冢头镇交通便利。她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郑尧高速公路南北贯穿全镇,郑南西线公路、前石路和柏堂路穿越镇区。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省级道路、县级道路相连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格外明显。

  冢头镇历史悠久。早3000多年前都有人类居住,在汉朝时逐渐形成集镇,是郏县“三大古镇”之一。有"日进斗金"之说,也曾被称为"小上海"。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薄姬是秦朝末年,魏国的一个贵族(后趁乱自立为魏王)魏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纪信生擒魏豹后,薄姬入宫成为一名织女、后又擢升为宫娥,进而得到刘邦的宠爱,并生下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被封为皇帝,薄姬就成了皇太后。薄姬去世后,汉文帝刘恒遵照薄姬的意愿,将其灵柩埋葬于兰河边。之后,朝中皇亲显贵每年都来拜谒,出于供养需要,就在墓院南起了集市,后来居民增多,冢头因此得名。在楚汉之战中,纪信为了掩护刘邦荥阳脱险,假扮刘邦,被项羽烧死。大将纪信葬在;蓝河之滨。被刘邦追谥为“忠右”(后世人称忠烈侯)。

  冢头镇文化深厚。苏轼当年是走过许洛古道的,他在蓝河岸边的石佛寺写下了“郏邑冢头蓝溪东,石佛古寺享盛名……”的诗句。乾隆年间的中州名流、郏县才子仝轨河南科考第一名(乡试解元),为中州学术领袖,诗坛巨擘,有《真知堂诗集》、《真知堂文集》传世。写下了称赞冢头的诗句“唯有健儿偏气象,呼卢处处酒家楼”。原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先生主编的《中原民俗》一书中称冢头的茶馆是“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金朝时期望臣夹谷清臣(女真人)世系祖的墓地位于冢头镇区西北1公里。夹谷清臣女,于金明昌元年(公元1189年)为大金国章宗帝册封为昭仪。金末元初,为避战祸,夹谷氏均改为仝姓,以求保护本部族自身的安全。是全国仝氏的宗亲。

  冢头镇建筑恢宏。冢头镇至今保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包括秦都司宅邸、解学士故宅、高运章宅、崔家祠堂等。其中,解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学士解保祥的官宅。秦都司故宅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康熙武生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建筑多为砖木小青瓦房,属于典型的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而建。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传统建筑群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透雕镂花木门窗。木雕包括飞禽走兽、人物画鸟等,表现在门、窗、沿、檩等,无处不在,往往多种工艺并用,工艺细腻,精湛华贵。

  冢头镇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孕育出许多名人志士。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大将纪信、汉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诗人仝轨、近代抗日名将牛子龙等。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和七孔石桥、解学士故宅、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冢头镇的饮食小吃历来享有盛誉。饸饹面、羊肉烩馍、羊肉糊汤面是饮食三绝。其中郏县的地方名吃——饸饹面起源于冢头镇。由明末义军李自成在冢头镇的一场战争而起,史称柿园大战。

  冢头镇和谐宜居。冢头镇悠久的历史悠久,地域位置独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典型的中原乡村居住环境。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网合理。

  冢头镇产业鲜明。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观光的发展主题。采取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景点相辅相成,建设和谐宜居,富有传统文化特色,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小镇。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万里茶道产品集散地。把冢头建设成为中原“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群众生活殷实”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古镇、商道新镇。

  冢头镇科学谋划。以“三村三地一街一带一温泉”打造全域旅游。“三村”即以李渡口为中心的中原书画文化村,以陈寨为中心的德孝村,以前王庄、花园为中心的生态宜居、颐养休闲村;“三地”即以陈寨为中心的德孝文化基地,以柏坟周、李梓楼为中心的中药材产学研及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集散地,以国家传统村落李渡口村为中心点,打造中原书画文化创作、交易集散地;“一街”即镇区美食一条街;“一带”即沿乡道李大线两侧打造十里长廊、万亩花海特色景观带;“一温泉”即小李庄生态温泉。

  冢头镇点面结合。以国家传统村落李渡口村为起点,示范引领全镇。李渡口村位于郏县冢头镇西北部,距镇区5公里,人口1365人。2014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深入挖掘李渡口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把资源变资产,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古建暨李渡口文化游;由书画名人带动把李渡口打造成中原文艺部落,发展成为中原书画创作和交易集散地。打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色饮食与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历史文化、商业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孝文化是冢头镇传承至今的七重文化瑰宝。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按照“特色经济强镇、历史文化名镇、商业贸易重镇”发展定位,以“游古镇、赏蓝河、看新村、品美食”为发展思路,壮大特色文化旅游。把冢头镇打造成河南省独具特色的小镇,发展成为平顶山新的对外名片,为全市增光添彩。

  郏县冢头镇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2006年1月15日,是河南省当时成立的第一家乡镇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现有七个专业分会,注册会员达8000多人,拥有各种门类文艺团体103个。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冢头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民协的悉心指导下,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双百方针,坚持“百团争彩,助力脱贫攻坚”,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冢头镇十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数年来组织各种大型文艺下乡、文化入村活动150多场,已经成为跨越四个县市的大型民间文艺协会。

  协会成立之初,为壮大队伍,他们走街串巷进行宣传发动,我们面临的是不理解、不接受等局面,使组建过程一波三折。许多民间艺人居所分散,为了动员他们,需要多次登门拜访,有些村镇虽然有文艺基础,但要组建一个表演团队,需要对数十人进行多次动员。风霜雪雨,寒暑严冬,经过不懈努力,协会不断壮大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因为协会是民间组织,成立之初并没有什么专款。协会要维持日常运转,要筹备活动,费用都要我们自己解决,大家多次自掏腰包,你一百他五十的集资,先后自费购置了电脑,桌椅,音响,道具,服装,自费布置办公场所,每逢举办大型汇演,协会主要负责人还要数千元的集资筹办,力求保证每次活动都圆满成功。

  为了使协会逐步规范化,协会根据各文艺团体所在地理位置和文艺类别,先后成立了第一分会,第二分会,第三分会,第四分会,第五分会,城西分会,东城分会等七个专业分会,由于组织周密,措施得当,协会中各类农民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第一分会有25个文艺团队,第二分会有14个文艺团队,第三分会有34个文艺团队,第四分会为戏曲专业分会有8个表演团队,五分会为曲艺专业分会有33个表演团队,城西分会和东城分会共有11个文艺团体。协会还为每个入会会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制定了协会章程,设计了入会程序,明确了会员权力,会员义务,每年对会员进行评审,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劝退。

  刚成立时的协会,工作内容比较单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资金的缺乏,诸如非遗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调查、民间技艺的挽救、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农耕文明的传承等等,都没有纳入其中,随着协会规模和影响的扩大,冢头镇党委、政府也把许多事情交由协会协助办理,比如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古建文化的发掘、宗氏祭祖文化的调查等事项已逐步成为协会的常项工作。

  运用民间文艺这个舞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协会自费筹建了送文艺下乡、文化入村的固定栏目“蓝河戏苑”和“戏迷乐园”,每周两次组织演员为广大群众送去党的温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每年52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为了把党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协会自发组织了“十九大宣传大篷车,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把十九大精神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有天演出结束很晚了,加上那天刚下过雨,回程中看不清路道,导致三个演员掉进几丈深的河里,梁青改肋骨骨折,黄彩红腿部骨折等.协会立即组织大家捐款数万元为受伤演员救治。

怀揣对文艺的热爱,大家无怨无悔。2008年,由于冢头镇民间文艺活动的卓越成就,文化部授予该镇'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同时还受到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历经协会的艰苦努力,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今的冢头镇民间文艺事业红红火火,出现了“百团争彩”的局面,给乡村注入了青春活力。现在,冢头镇35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风格各异的2-3个文艺团队,每当农闲时节或者傍晚时分,不少群众都前来参加文艺活动,通过自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既从中自娱自乐,又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孝文化厚重冢头底蕴。在冢头流传着不少汉文帝尽孝薄后的传说,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文帝孝母的故事。在冢头龙湖社区,每年举办"孝行天下--感恩父母洗脚节"活动,孝文化一直在这里悠悠传承 。

冢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住宅,"秦都司宅第、"解学士宅第"、"高运章宅"、"刘道台宅"、"崔家祠堂、宅院"等当时大户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2000多间,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通过这些建筑,可看出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位于冢头镇西寨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坚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龙驮桥身,龙头朝北,龙尾朝南。

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龙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颗。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红石条互相连接成桥栏。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建桥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弥陀庵当年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号松麓,赐进士第御诗持等,文林郎郏县正堂署汝州事陈老爷长生位,浙江温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并祝愿陈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2019年元旦双节期间,在冢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千年古镇·郏县冢头首届蓝河情民间艺术表演百团争彩活动,冢头镇第十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助力千年古镇·郏县冢头首届蓝河情年俗文化节活动,郏县一日游冢头李渡口线路开通活动,冢头镇首届“蓝河杯”少年书法大赛活动,冢头镇第二届百名书法家送春联活动,传承、发扬和繁荣了中华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展示了冢头镇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动了群众性文化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冢头镇“以文兴镇,文旅富镇”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他们筹建'豫西坠子书传承基地’和'基层民间文艺论坛’,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民间文艺节,扩大协会影响,争取继续走在全省民间文艺事业建设的前头。


冢头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称冢头的茶文化为"活化石",附近禹州市、襄城县、汝州市及县内其它乡镇的人们经常到冢头就餐、饮茶,餐馆、茶社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在冢头镇,文化底蕴还有另外一种体现方式,这就是冢头的茶食文化。冢头素有"中原茶文化之乡"的美名。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几百年来,这里比较完整的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在蓝河七孔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着不少茶馆。煮河心水,泡龙井茶,细品漫谈,茶馆成了冢头人一个主要的娱乐场所。

冢头人的吃也很讲究。冢头镇的风味小吃历来享有盛誉。饸饹面传入冢头已有2000多年;羊肉烩馍在冢头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蓝河边的曹记烩馍不光在冢头,在整个郏县也闯出了不小的名头。如今,冢头的风味小吃花样不断翻新: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小吃以绝佳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冢头大快朵颐。

冢头的名吃儿还有羊肉烩馍。这里的羊肉烩馍要数"曹家羊肉烩馍"最地道,是祖传。据说,曹家祖上即为厨师,其绝活儿是炒羊肉。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吃的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说为啥炒羊肉的时候,不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不就烂了好嚼了?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一尝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遂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儿,延续至今。说到冢头,还得说说遍布街巷的茶馆。茶馆是冢头镇一景,冢头西寨的一街两巷,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有的茶馆很简陋,空空荡荡的没有装修的房屋里,放上几张矮桌,几把矮凳,再在桌上放上几只茶碗或搪瓷缸子就成。来人坐在桌旁的矮凳上,店家续上茶水,就成了生意。

冢头的茶馆兴盛于明清时期。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在此交会,各方商贾来往不绝,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的生意一直兴隆。如今冢头的茶馆,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条件参差不齐。讲究的有空调、彩电,普通的是小瓦屋、本木桌、粗瓷碗。不论茶馆的条件优雅、粗劣,人气都很旺,来喝茶打牌者多是中老年人。连远在十多里外的禹州人也都跑来喝茶聊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林州民协总结表彰会:《五龙民间文艺》被评为优秀新传播媒体
制心一处凿刻有深度的砖雕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河南省—-— 平顶山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
【2022年元旦】东姚镇民间文艺编辑部向大家祝福新年(总第280期)
濮院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
邵戈花鸟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